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四年级上册《三棵银杏树》教学设计(共含1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橙子水汽汁”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三棵银杏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银杏树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
2.通过阅读,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本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叙述顺序。
3. 积累有关描写银杏树的好词句。
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叙述的。
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同学们见过银杏树吗?谁亲眼见过或者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银杏树,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出示多媒体,银杏树图片和介绍。
2、师补充:
3、师生简介叶圣陶。
二、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1、你通过预习了解了课文写了些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自由谈。
2、读通全文,指名读。
3、学生再默读课文,想想每段讲了什么?(让学生分好段)
(a 三棵银杏树生长的位置,b 三棵银杏树生长缓慢,c按四季的变化来描述三棵银杏树的特点。)
4、听全文朗读,再次体会每段的意思。
5、生词新词
(1)学生自读生字新词。
(3)联系课文内容或查字典理解以下词。
忽略:没有注意到。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三、学习第一段
1、学生朗读第一段。
2、给第一段配上插图,一学生或者几名学生上讲台画。
3、再读理解:“……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这肩。”说明了什么?(表达了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整体进入,导入复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叙述顺序。
通过自学,我们已经了解到本文是按银杏树的(位置、树龄、外形)三个方面叙述的。其中外形这个部分又是从(干、茎、叶、花、果)这五个部分展开描写的,这就是文章的写作顺序。(同步出示投影:
位置(屋后空地上) 干
三棵银杏树 树龄(古老) 芽
外形—————— 叶
花
果
二、检查自学,了解外形各部分的特点。结合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在自学课文时,我们是运用“读课文、找句子、点词语”的方法完成填空,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1、先来看银杏树的位置。生答:屋后的空地上投影出示确切的位置呢?引读第一节。
(出示比喻句)作者把两棵银杏树比作。
师: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话,读出喜爱之情。
2、引读课文第二节。银杏树非常古老(出示)后引读。
3、银杏树的干、茎、叶、花、果又各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交流一下。交流过程中,能结合课外阅读谈谈更好。
(1)干:直偶尔弯曲(板书出示)
生A:银杏树干的特点是“直偶尔弯曲”。文中的句子是(板书句1)从句中的很直,直的`多,偶尔屈曲,看出银杏树干大多是直,偶有屈曲。
师:!来读一读这句,读出挺拔。生齐读。
(2)芽:多像奶头(观察仔细)
叶:折扇形春绿秋黄(作药作书签)
花:小白里带黄花叶同放(很好的蜜源植物花香晚上开放)
果:壳白仁绿味香(营养价值高做药做蜜饯等)
注:学生必须先说特点,再找句子,说明特点,再联系课外知识说说,再带领学生齐读。
4、多么诱人的白果啊!现在让我们完整地体会一下银杏树的外形。引读板书
三、根据上下文,理解句意,体会喜爱之情。
俗话说:咏物言志,状物抒情。叶圣陶爷爷对银杏树如此细致形象的刻划,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那种浓浓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在银杏树那片广大的绿荫下开始滋生。
句一:我们高兴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
句二:今年春天,我看到银杏树的花了……
句三: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让我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喜爱,以句一为例:
句一:我们高兴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
1、齐读后提问:“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是指什么呢?可以读它上文。
(生答:即是指银杏树又长出了折扇形的绿叶。)穿新衣裳都是用来写人的,作者把银杏树当作人来写,表达了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之情。
2、自由读这句话,体会高兴的心情。示范读齐读
3、树木长出叶子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我们会如此高兴呢?我们来读第三节有关的句子,引读上下文。
冬天,银杏树的枝干都是(),上面只长着()。春天()多美啊!下文讲道,炎热的夏天到了,()。
4、学生再读上下文,体会喜爱之情。(同桌讨论)
5、交流(上文中,冬天树木赤裸裸,不好看,春天长出新叶子,美,感到高兴。下文中,形成绿荫,可以玩,高兴,大人们在绿荫下休息,高兴。)
小结:孩子们在绿荫下尽情地玩耍,船家在树荫下悠然自得休息,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呀!叫人怎么能不喜爱它呢?难怪我们会高兴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
句二:今年春天,我看到银杏树的花了……
1、小组齐读句二:
一生:这句话的上文是“银杏的花太小了,很容易使人忽略。……父亲笑着说:……”
(一学生:这里的第一句说银杏的花很小,看到它不容易,刚才我们在学习银杏树的花知道了银杏树花几乎与叶同时长出,它的叶子那么引人注目。那么小的花当然不引人注目。而且银杏花是晚上开放的,一开花就谢,说明了花是很难看到的。现在作者终于看到了,他一定会很开心,可见对银杏树的喜爱。)
一生说:这里的第二句话是“我”和父亲的对话。从对话中我知道作者本来是以为银杏树不开花的,可从父亲的话中又得到银杏树肯定会开花的,只不过要留心看。我想作者听了父亲的话,一定期待着看到花。现在看到了,当然高兴,说明他对银杏树更喜爱了。
一生说:这句话的下文是:几乎跟叶子……很可爱的……这句话是直接描写银杏树花。作者没有想到看到这样美的花,真高兴啊!
一生说:我觉得这句话本身就表现了作者的高兴。今年春天,我看到银杏树的花了。这里有一个“了”字,表示作者终于看到了他期待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包含了作者许许多多的快乐。
学生读这句话。齐读体会。
小结:极普通的小花,在小作者的眼里是如此的娇小、可爱,表达了作者是多么喜爱银杏树。
句三: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小组齐读第三句。一生:这句话是比喻句。比喻句的上文“秋风阵阵地吹,黄叶落得满地。风又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说明句中的“黄蝴蝶”是指秋风吹起的落叶。一群群黄蝴蝶在空中飞来飞去是很美丽的,作者把这样美丽的景象来比喻银杏叶飘落下来在空中飞舞的景象,可见他是非常喜爱银杏树的。(谁来读出喜爱。)
师:秋风中,满天的黄叶飒飒地落下来,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孩子们在欢呼,在雀跃。同学们能想象一下那时那刻的情景吗?
出示投影:秋风阵阵地吹,黄叶落得满地,()。学生想象说话。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秋天的欢乐中时,冬天已经来临——待黄叶落尽……像一幅古画。
能理解一下吗?
叶子落了,老树变得光秃秃了,应该说这样一点也不美,不过赤裸裸的枝干上停着一两只鹰,一动也不动,背后衬着蓝天,真的像一幅古画。
师:说的真好,这是一种古朴的美,苍劲的美,在这种美中,孕育着春天,孕育着勃勃生机。再读这段话。
师:初夏秋冬,银杏树给了孩子们那么多的欢乐,成了孩子们童年中最好的朋友。
师引读全文。
四、美文欣赏。
多么奇特的一幅古画呀!那三棵银杏树像一尊雕像隽永久远。那无数小芽就像无数首抒情诗清新勃发。当我们读懂了银杏树的丰硕、繁茂、宁静时,我们已开始喜欢上了这三棵银杏树,其实,事间万物都有其蕴味。当我们用喜爱的目光注视时,它们便会显示自身的美丽。
让我们来听一听这几段话。
松柏
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根石缝间钻出来。即使是面对无情的岩石,它们也要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它栖身的岩石。
教学目标
1弊灾魇蹲郑能联系生活实际及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能运用本课新词说话。
2比鲜兑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受到美的熏陶。
3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模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并能自主积累词句。
教学重点
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将其制成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叶圣陶爷爷;收集银杏树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文题目
1倍量挝奶饽浚说说自己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2毖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叶圣陶、银杏树的资料。
3笔υ倥湟韵喙鼗面或图片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惫椿生字、新词。
2弊灾魇蹲郑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新词。
3笨挝闹饕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你体会到作者对银杏树的一种什么感情?
三、检查初读效果
1弊执实募觳椤W⒁狻巴丁薄ⅰ懊弧薄ⅰ吧琛3个形近字的区别,“裸”的易错点,“烫”、“鹰”的写法。小组交流,全班互动,注意提醒大家你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2笨挝闹饕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银杏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品读课文,了解银杏树的特点及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1蹦阕钕不兑杏树的哪一部分,你就品读那一部分。
2倍潦弊⒁夤椿、旁批,说说喜欢的原因。
3毙∽榻涣鳌⒉钩洹⑵兰邸
4比班交流,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对内容的体会,其余同学注意补充。
建议重点评析以下词、句、段:
(1) 默读第1段,思考:你从词句中了解到什么?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以及欣赏的原因。
a闭舛蚊栊戳巳棵银杏树的生长位置:屋后空地,临河靠墙处。(投影适时打出画面,让学生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b北径沃械2~4句值得欣赏。体会这3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描写的内容,并想象画面的美丽。2、3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第4句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这3个句子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这三棵银杏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它们大致的样子,而且从后一个句子中,我们还可以想象空地中间的两棵树高矮相当,距离较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两面临水的空地,长着这样三棵银杏树,这是多美的一幅风景画呀!教学这一段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c泵蓝帘径危感悟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2) 自读第2段,思考后交流:从哪儿体会到银杏树是古树,且生长缓慢?“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体会父亲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读父亲说的话。
(3) 自由轻声读第3~7段,思考交流。
a闭獠糠帜谌菔前凑帐裁此承蛎栊匆杏树的?具体描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
b币杏树干、叶、花、果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品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干:直、弯、古怪。叶:折扇形、绿荫、黄蝴蝶。花:白里带蓝黄、可爱。果:绿玉一般、清香。
c彼邓嫡馊棵银杏树给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哪些欢乐。
d逼肺觥熬过的船常常停泊……袅袅地升起来”和父亲说的话所蕴含的意思
e蓖卣梗阂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除了文中所介绍的,还有许多,作者并未一一写出,请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在树荫下度过欢乐时光的例子。
f庇懈星榈囟炼恋3~7段,品味人们对银杏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钡闫溃浩莱鲅У米詈玫模要求阐述理由。
6庇懈星榈乩识磷约合不兜亩温洌进一步体会感悟。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五、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再次熟读课文六、总结全文
1毖Я吮疚暮螅你有什么收获?
2背了银杏树外,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也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附:板书设计
2 三棵银杏树(带来欢乐)
生长空间美 形态美 干、叶、花、果(形、色、味)
意境美 鹰 停 秃 枝 天空背景 喜爱 赞美情
[三棵银杏树(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儿童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家屋后空地上的三棵银杏树的年龄,然后按照四季的顺序描写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同时描写了银杏树在不同的季节带给我的快乐,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银杏树的喜爱,表达了对家乡的喜爱。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手法,如在第一自然有“两棵在中央,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这个比喻看出作者多么喜欢这些银杏树啊,仿佛他们彼此爱恋一般。“这些小粒渐渐长大,最后像牛的奶头。”作者观察的很仔细,比喻很贴切,的确如此,冬天了,光秃秃的银杏树枝头上突出一个个像牛奶头一样的东西,如果不注意,是不会看到这些的。所以,由此看出叶圣陶是多么细心,同时反映了他对银杏树的关心和喜爱。第三自然段中“我们欢喜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这是一个拟人句,从中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多么兴奋,一个“又”字看出作者一直在等待银杏叶长出的这一天,等了很久了,原因是银杏叶只要长出,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快乐。第五自然段中有“白果是银杏的种子,炒熟了,剥掉壳,去了衣,就是绿玉一般的一颗仁,虽然不甜,却有一种特别的清味,我们都喜欢吃。”“绿玉”就让人感到白果的可爱,“我们都喜欢吃”足见“我”身边的人对白果的喜爱。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把落叶比作蝴蝶,没有丝毫凋零的悲伤,这就是孩子眼中的生活;这就是孩子独有的快乐。“屈曲得很古怪的支干上偶然有一两只鹰停在那里,好久好久不动一动,衬着天空的背景,正像一幅古画。”苍鹰立于银杏枝上,背景为天空,在作者眼里,就是一幅古画。这是非常贴切的比喻,同时,我们看出冬天的银杏树在作者的眼里同样是美的。
纵观全文,我们看出一年四季的银杏树在作者的眼里都是美丽的,作者不仅在每个自然段描写了银杏树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尤其课文的3--7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就是一个季节,在不同的季节里我们看到了银杏树的干、支、叶、花、果的特点,看到了银杏树带给“我”的快乐,体会到作者的对银杏树的喜爱,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喜爱。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偶然 袅袅 屈曲 歇口气 一缕缕 剥掉壳 赤裸裸 新衣裳
扮演 喜剧 吸一管烟 煮一锅饭 黄叶落尽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了解作者主要想我么介绍了银杏树的位置、年纪、干、支、叶、花、果的特点。
4 结合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银杏树在作者眼中的可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对家乡的喜爱。
5 模仿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中的生动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思。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教学策略:1 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具体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展开想象,借助具体语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还原文字所描写的生活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银杏树图片叶圣陶介绍
教学流程:
一拍手诵读童谣--银杏树,导入新课。
门前一株银杏树,
数人拉手抱不住。
长的叶子像把扇,
椭圆果子成嘟噜。
银杏树是风景树,
大家一定要爱护。
二(音乐课件)交流介绍银杏树,认识叶圣陶。
1 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关于银杏树的知识。
2 教师配乐(放出课件--银杏树)介绍小结。同学们,银杏树是我国珍贵的古树种,也是我国的特产植物。俗称白果树。别名叫公孙树,因为这种树在自然生长状况下,长得慢,形容祖父一辈种银杏,到了孙子辈才结果。银杏除树姿美丽外,它的种子可食用,也是一味药材,有润肺、止咳平喘的功效,叶子有杀虫作用,可以防治棉蚜虫。树叶夹在书里,可以驱除蛀书的蠹虫。春天,银杏树开花,蜜蜂云集,是一种很好的蜜源植物。
3 师生一起板书课题--三棵银杏树
4 介绍作者--叶圣陶(课件图片加资料)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学毕业后,当了小学教师。以后又在中学、大学任教。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直坚持写作,发表了很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开拓者。他创作的《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是我国童话创作的优秀作品。他有很多的名言,其中老师最喜欢的一则名言是--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过渡:在他老家的屋后,有三棵银杏树,他们树龄久远,主干停滞,叶儿美丽,花朵很小,果实似玉。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认识一下三棵银杏树,感受银杏树带给叶圣陶的快乐。请再来齐读课题。
三自读课文,整天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师:请大家再来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求:
1 读准字音,读懂句子。
2 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序号,想想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 思考完成填空。(课件)
通过读课文,我觉得这是三棵_______的银杏树。
4 检查。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多种方式读词语。
(2)课件,通过读课文,我觉得这是三棵--的银杏树。
预设:高大年龄很大枝干很直叶子茂盛果子好吃树叶美丽……
5 再读课文,思考,在作者叶圣陶的眼里,这是三棵_____的银杏树。
6 交流:预设--非常令人喜爱高大美丽让他快乐像美丽的古画……
四结合具体语段,感悟银杏树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怀。
1 课件:通过读课文,我觉得在作者叶圣陶的眼里,这是三棵______的银杏树。我是从课文的第____自然段中知道的。
2 要求,说出这是三棵怎样的银杏树,再结合课文说出自己的根据。
3 学生选择一个自然段,自己练习,准备发言。
4 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感悟银杏树的特点和给作者带来的欢乐。
5 交流预设:
(1)这是三棵年代久远或者说年龄很大的银杏树。(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抓住“年纪”一词,体会作者对他们的喜爱。因为年纪一般用来问人有大,在这儿问银杏树多大年纪了,是把银杏树看成了人来着。
过渡:这么大年纪的三棵银杏树,在作者眼里还有什么特点呢?继续交流。
(3)很美的银杏树或者带给我们快乐的银杏树。
师:谈谈你的理由,你从课文的那些句段感受到了银杏树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3--7自然段交流自己的感悟。重点根据学情抓住以下句子进行体会和感悟。
(1)我们欢喜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
师:这里用了一个叹号,说明了什么?请读出我们的欢喜;另外,这里的“又”字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请读出你的理解。为什么我们看到银杏树长了叶子这么欢喜呢?
请展开想象--我们在浓密的树荫下怎样做游戏?
--我们会唱什么歌谣?
--我们会玩哪些游戏?
--想一想,我们还会做什么?请写写吧!
交流后,教师小结。所以啊,故乡的银杏树不管在春天还是在夏天,它是美丽了,因为它带给了我的童年无限的快乐。大家想想,叶圣陶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写到银杏树又穿上了新衣裳,他会是怎样的心情。的确,是开心的,快乐的。银杏树下不仅有孩子,还有大人呢。课件--出示句子:经过的船……袅袅地升起来了。引导:在浓密的树荫下,大人们一边吸烟,一边煮饭,轻烟袅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交流感悟果实的美以及吃白果带给我们的快乐。
师:继续交流,银杏树的美或者说银杏树带给我们的快乐还从课文的哪些句段看出来。
创设情景:老师扮演卖白果的,孩子们买白果,吃白果。秋天到了,银杏果成熟了,这时你会听到“烫手罗,卖白果!”“刚刚考好的白果,别有清味,快来买吆!”“谁来买吆!”--相机采访:小娃娃,你在吃什么?--孩子,这个白果好吃吗?--白果听说是你家乡的特产,给我介绍一下好吗?
(3)引导交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就这样,银杏树奉献了它的果实给了我们,待秋风出来,黄叶飞舞,(课件)音乐《琵琶语》想起,此时的作者还感受的到银杏树美丽吗?--学生交流,教师根据点拨和评价。--启发想象,秋天来了,银杏树的叶子变黄了……引导学生说话。--师:到了冬天,当所有的黄叶落尽时,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齐读--
“屈曲得很古怪的支干上偶然有……正像一幅古画。”
教师小结: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配乐朗读,学生发言交流。
师:根据这美丽的文字和画面,老师情不自禁吟诗一首,请大家一起看--
《银杏歌》
秋风瑟瑟叶满天,
恰似黄蝶舞翩翩。
古怪支干停苍鹰,
美丽画面衬苍穹。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同学们,这就是作者故乡的银杏树,这生三棵银杏树就长在叶圣陶先生家的后院,--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齐读带过。多少年后,它们一直装在叶先生的心里。在老年,他要求自己去世后把骨灰埋在老家三棵银杏树树下,他说这才叫叶落归根哪。大家说,叶圣陶先生仅仅是为了表达对银杏树的喜爱吗?还是为了什么?--还是为了表白自己热爱家乡的一颗心哪!
音乐《琵琶语》再次响起,师生轻轻吟诵--诗歌(引用)--
故乡的银杏树
想到你
涌动的是乡愁
勾起的
是对童年的回忆
古树下奔走嬉戏
秋日里摘果品尝
一幅心中的丹青水墨
那是我勾勒的故乡
常常入梦寻访
梦里落叶穿着金色的衣裳
我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都有淡淡的银杏香
故乡的银杏啊
愿你的浓阴
依旧像昨日
有你的梦里
快乐如温暖的阳光
下课!
[三棵银杏树(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银杏树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
2.通过阅读,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本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叙述顺序。
3. 积累有关描写银杏树的好词句。
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叙述的。
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同学们见过银杏树吗?谁亲眼见过或者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银杏树,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出示多媒体,银杏树图片和介绍。
2、师补充:
3、师生简介叶圣陶。
二、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1、你通过预习了解了课文写了些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自由谈。
2、读通全文,指名读。
3、学生再默读课文,想想每段讲了什么?(让学生分好段)
(a 三棵银杏树生长的位置,b 三棵银杏树生长缓慢,c按四季的变化来描述三棵银杏树的特点。)
4、听全文朗读,再次体会每段的意思。
5、生词新词
(1)学生自读生字新词。
(3)联系课文内容或查字典理解以下词。
忽略:没有注意到。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三、学习第一段
1、学生朗读第一段。
2、给第一段配上插图,一学生或者几名学生上讲台画。
3、再读理解:“……像两个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这肩。”说明了什么?(表达了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整体进入,导入复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叙述顺序。
通过自学,我们已经了解到本文是按银杏树的(位置、树龄、外形)三个方面叙述的。其中外形这个部分又是从(干、茎、叶、花、果)这五个部分展开描写的,这就是文章的写作顺序。(同步出示投影:
位置(屋后空地上) 干
三棵银杏树 树龄(古老)芽
外形------ 叶
花
果
二、检查自学,了解外形各部分的特点。结合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在自学课文时,我们是运用“读课文、找句子、点词语”的方法完成填空,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1、先来看银杏树的位置。生答:屋后的空地上投影出示确切的位置呢?引读第一节。
(出示比喻句)作者把两棵银杏树比作。
师: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话,读出喜爱之情。
2、引读课文第二节。银杏树非常古老(出示)后引读。
3、银杏树的干、茎、叶、花、果又各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交流一下。交流过程中,能结合课外阅读谈谈更好。
(1)干:直偶尔弯曲(板书出示)
生A:银杏树干的特点是“直偶尔弯曲”。文中的句子是(板书句1)从句中的很直,直的多,偶尔屈曲,看出银杏树干大多是直,偶有屈曲。
师:!来读一读这句,读出挺拔。生齐读。
(2)芽:多像奶头(观察仔细)
叶:折扇形春绿秋黄(作药作书签)
花:小白里带黄花叶同放(很好的蜜源植物花香晚上开放)
果:壳白仁绿味香(营养价值高做药做蜜饯等)
注:学生必须先说特点,再找句子,说明特点,再联系课外知识说说,再带领学生齐读。
4、多么诱人的白果啊!现在让我们完整地体会一下银杏树的外形。引读板书
三、根据上下文,理解句意,体会喜爱之情。
俗话说:咏物言志,状物抒情。叶圣陶爷爷对银杏树如此细致形象的刻划,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那种浓浓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在银杏树那片广大的绿荫下开始滋生。
句一:我们高兴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
句二:今年春天,我看到银杏树的花了……
句三: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让我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喜爱,以句一为例:
句一:我们高兴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
1、齐读后提问:“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是指什么呢?可以读它上文。
(生答:即是指银杏树又长出了折扇形的绿叶。)穿新衣裳都是用来写人的,作者把银杏树当作人来写,表达了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之情。
2、自由读这句话,体会高兴的心情。示范读齐读
3、树木长出叶子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我们会如此高兴呢?我们来读第三节有关的句子,引读上下文。
冬天,银杏树的枝干都是(),上面只长着()。春天()多美啊!下文讲道,炎热的夏天到了,()。
4、学生再读上下文,体会喜爱之情。(同桌讨论)
5、交流(上文中,冬天树木赤裸裸,不好看,春天长出新叶子,美,感到高兴。下文中,形成绿荫,可以玩,高兴,大人们在绿荫下休息,高兴。)
小结:孩子们在绿荫下尽情地玩耍,船家在树荫下悠然自得休息,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呀!叫人怎么能不喜爱它呢?难怪我们会高兴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
句二:今年春天,我看到银杏树的花了……
1、小组齐读句二:
一生:这句话的上文是“银杏的花太小了,很容易使人忽略。……父亲笑着说:……”
(一学生:这里的第一句说银杏的花很小,看到它不容易,刚才我们在学习银杏树的花知道了银杏树花几乎与叶同时长出,它的叶子那么引人注目。那么小的花当然不引人注目。而且银杏花是晚上开放的,一开花就谢,说明了花是很难看到的。现在作者终于看到了,他一定会很开心,可见对银杏树的喜爱。)
一生说:这里的第二句话是“我”和父亲的对话。从对话中我知道作者本来是以为银杏树不开花的,可从父亲的话中又得到银杏树肯定会开花的,只不过要留心看。我想作者听了父亲的话,一定期待着看到花。现在看到了,当然高兴,说明他对银杏树更喜爱了。
一生说:这句话的下文是:几乎跟叶子……很可爱的……这句话是直接描写银杏树花。作者没有想到看到这样美的花,真高兴啊!
一生说:我觉得这句话本身就表现了作者的高兴。今年春天,我看到银杏树的花了。这里有一个“了”字,表示作者终于看到了他期待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包含了作者许许多多的快乐。
学生读这句话。齐读体会。
小结:极普通的小花,在小作者的眼里是如此的娇小、可爱,表达了作者是多么喜爱银杏树。
句三: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小组齐读第三句。一生:这句话是比喻句。比喻句的上文“秋风阵阵地吹,黄叶落得满地。风又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说明句中的“黄蝴蝶”是指秋风吹起的落叶。一群群黄蝴蝶在空中飞来飞去是很美丽的,作者把这样美丽的景象来比喻银杏叶飘落下来在空中飞舞的景象,可见他是非常喜爱银杏树的。(谁来读出喜爱。)
师:秋风中,满天的黄叶飒飒地落下来,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孩子们在欢呼,在雀跃。同学们能想象一下那时那刻的情景吗?
出示投影:秋风阵阵地吹,黄叶落得满地,()。学生想象说话。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秋天的欢乐中时,冬天已经来临--待黄叶落尽……像一幅古画。
能理解一下吗?
叶子落了,老树变得光秃秃了,应该说这样一点也不美,不过赤裸裸的枝干上停着一两只鹰,一动也不动,背后衬着蓝天,真的像一幅古画。
师:说的真好,这是一种古朴的美,苍劲的美,在这种美中,孕育着春天,孕育着勃勃生机。再读这段话。
师:初夏秋冬,银杏树给了孩子们那么多的欢乐,成了孩子们童年中最好的朋友。
师引读全文。
四、美文欣赏。
多么奇特的一幅古画呀!那三棵银杏树像一尊雕像隽永久远。那无数小芽就像无数首抒情诗清新勃发。当我们读懂了银杏树的丰硕、繁茂、宁静时,我们已开始喜欢上了这三棵银杏树,其实,事间万物都有其蕴味。当我们用喜爱的目光注视时,它们便会显示自身的美丽。
让我们来听一听这几段话。
松柏
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根石缝间钻出来。即使是面对无情的岩石,它们也要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它栖身的岩石。
[三棵银杏树(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三棵银杏树》 设计
教学要求:1、抓住语言文字,使学生认识银杏树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进行读懂每句话和注意句与句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偶尔、虽然...却“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欣赏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读书,认识银杏树各个季节的样子和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略)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理解词语;
2、读通课文,初步感知全文;
3、读懂课文第1、2两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读题。简介作者和有关银杏树的知识。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全文所讲内容。
四、学习第1自然段。通过读书,知道这段四句话所讲的内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通过比较“似乎”一词的用法,知道银杏树有生长慢的特点。
六、作业。
1、抄写本课新学词语。
2、阅读思考课后1、(2)(3)(4)题。
.1.
第二课时(详)
教学目标:
1、自由读3-7自然段,了解银杏树各个季节的样子。
2、再读3-7自然段,说说银杏树各部分的特点。
3、通读3-7自然段,体会关键词句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这三棵银杏树分别生长在哪里?学生说,老师画简笔画(或采用多媒体教学)。
二、出示本节课教学目标,齐读一次。
三、自由读3-7自然段,了解银杏树各个季节的样子。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三棵银杏树随着季节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指出读书要字字入目,做到过目不忘。)
2、学生自由读。
3、读后指出随着季节变化,即是找出冬、春、夏、秋银杏树各是怎样的?要求再看书,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
【板书:冬 春 夏 秋(样子)】
4、指名说,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录像(或采用多媒体),直观感受银杏树各个季节的样子。
5、让学生补充,老师点拔。
6、同桌互说一次后指名说银杏树各个季节的样子。
(相机板书有关样子的词语。)
四、再读3-7自然段,说说银杏树各部分的特点。
1、(出示幻灯图)让学生分清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各部分。
2、让学生再把3-7自然段仔细看一遍。用? ? 符号标出最能体现干、枝、叶、花、果特点的词语。
3、指名说银杏树各部分的特点,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
4、听后补充,教师点拔。
(相机板书体现银杏树各部分特点的词语。)
.2.
5、指名说后学生互相说,看板书说。
五、通读3-7自然段,体会关键词句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1)、读后理解“小粒”究竟是什么?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找出有关描写小粒的比喻句,齐读一次,体会这个句子写得形象。
2、男同学读第4自然段。
(1)、读后出示文中第2句,相机理解“新衣裳”。
(2)、指导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这句话。
(3)、引读后面三个句子。
(4)、齐读一次。读时注意两点:
a、前面的句子读出孩子们玩得尽兴、高兴。
b、后面的句子读出摇船的很悠闲。
(5)、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银杏树带给人们的欢乐。
3、小组读第5自然段。
(1)、读后问:从“可爱”这个词可看出什么?知道花给我们带来快乐。
(2)、出示父亲说的话。理解“不开花哪儿来的果”的意思。
(3)、老师两次读父亲说的这句话,让学生辨别正误。
(4)、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语气读一次。
(5)、学生质疑。如:父亲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银杏树是有花的?了解父亲说话的目的。
(6)、小结。只有经过自己仔细观察的事物,印象才会深刻。
过渡:父亲说。银杏树有花才有果,说起银杏果,作者就想起什么?
4、指名读第6自然段。
(1)、学生质疑,如:说起银杏果,作者为什么就不由得想起“烫手罗,热白果”的叫卖声来?
(2)、引导理解,体会家乡的银杏果也给人带来欢乐。
(板书:带来欢乐)
过渡:
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在平常人看来是冷清、悲凉的。可是在孩子们的眼中,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3.
5、听录音读(或采用多媒体直观感受)最后一段。
(1)、读后让学生找出哪几句话分别是描写秋、冬景象的句子。
(2)、出示描写秋天景象的句子。相机理解“黄蝴蝶”后,体会黄叶带给孩子们的欢乐。
(3)、指导朗读,读出秋天银杏树带给人们的欢乐。
(4)、出示描写冬天的句子。理解“赤裸裸”后,指导朗读,读出冬天的迷人。
(5)、整体欣赏最后一段。(教师范读、跟录音读、表演读等)
(6)、朗读小比赛,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六、.总结全文。
《三棵银杏树》这篇课文写得很美。在这短短的一篇文章里,作者以朴实、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丰富的内容;既写了银杏树冬、春、夏、秋的样子和干、枝、叶、花、果的特点,给人带来了快乐;又描画了一幅幅以银杏树为主要景物的简洁、优美、古朴的画面,给人以美感;同时出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情感。
(板书: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
七、作业。
观察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植物,把它的外形特点记在本子上。
第三课时(略)
教学目标:指导感情朗读、造句和小练笔。
教学过程: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指导用“偶尔、虽然...却”造句。
3、同学间交流自己喜欢的植物名称、特点。
4、复习本文写法,进行小练笔。
.4.
附板书设计:
10.三 棵 银 杏 树
叶圣陶
冬 春 夏 秋 (样子)
银 (赤裸裸) (新衣裳) (绿阴)(黄蝴蝶) 带
来
杏 干 枝 叶 花 果 (特点) 欢
(直) (直的多)(折扇形) (小、 ( 白、碧玉般 乐
树 白里带黄) 的仁儿、清香味)
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
《三棵银杏树》教案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能联系生活实际及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能运用本课新词说话。
2、认识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受到美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并能自主积累词句。
教学重点:
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
生字、新词卡片;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将其制成课件。
学生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叶圣陶爷爷;收集银杏树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文题目
1、读课文题目,说说自己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叶圣陶、银杏树的资料。
3、师再配以相关画面或图片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勾画生字、新词。
2、自主识字,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新词。
3、课文主要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你体会到作者对银杏树的一种什么感情?
三、检查初读效果
1、字词的检查。注意“投”、“没”、“设”3个形近字的区别,“裸”的易错点,“烫”、“鹰”的写法。小组交流,全班互动,注意提醒大家你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2、课文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银杏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品读课文,了解银杏树的特点及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1、你最喜欢银杏树的'哪一部分,你就品读那一部分。
2、读时注意勾画、旁批,说说喜欢的原因。
3、小组交流、补充、评价。
4、全班交流,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对内容的体会,其余同学注意补充。
建议重点评析以下词、句、段
(1)默读第1段,思考:你从词句中了解到什么?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以及欣赏的原因。
a 这段描写了三棵银杏树的生长位置:屋后空地,临河靠墙处。(投影适时打出画面,让学生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b 本段中第2~4句值得欣赏。体会这3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描写的内容,并想象画面的美丽。2、3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第4句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这3个句子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这三棵银杏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它们大致的样子,而且从后一个句子中,我们还可以想象空地中间的两棵树高矮相当,距离较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两面临水的空地,长着这样三棵银杏树,这是多美的一幅风景画呀!教学这一段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c 美读本段,感悟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2)自读第2段,思考后交流:从哪儿体会到银杏树是古树,且生长缓慢?“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体会父亲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读父亲说的话。
(3)自由轻声读第3~7段,思考交流。
a 这部分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银杏树的?具体描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
b 银杏树干、叶、花、果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品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干:直、弯、古怪。叶:折扇形、绿荫、黄蝴蝶。花:白里带蓝黄、可爱。果:绿玉一般、清香。
c 说说这三棵银杏树给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哪些欢乐。
d 品析“经过的船常常停泊……袅袅地升起来”和父亲说的话所蕴含的意思
e 拓展: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除了文中所介绍的,还有许多,作者并未一一写出,请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在树荫下度过欢乐时光的例子。
f 有感情地读读第3~7段,品味人们对银杏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三棵银杏树》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抓住哪几个季节写银杏树的样子,以及
抓住银杏树的哪几个部分来介绍它的特点。
3、进行读懂每句话,了解句与句联系的训练,弄清三棵银杏树各长在哪里。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第一自然段的每句话,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2、品词品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比拟句的好处。
四、教具准备:录像带、录像机、投影机、小黑板、银杏叶、简笔画
五、教学课时:(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实物:银杏树叶)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2、引导学生释题。
3、简介银杏树和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课文时思考下面问题)
1、课文是抓住哪几个季节介绍银杏树的样子?
2、课文是抓住银杏树的哪几个部分介绍它的特点的?
3、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四、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
1、检查字词。
2、交流讨论思考题。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观看录像,初步感知银杏树生长的环境。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下面问题。
选词填空:
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
第一句讲屋后空地的()和周围的()。
(1)大小(2)环境(3)样子
第二句讲空地上有()。
(1)两棵银杏树(2)三棵银杏树
第三、四句讲这三棵银杏树各长在的()和它们大致的()。
(1)环境(2)位置(3)样子
3、交流汇报:
4、弄清第一自然段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A、同桌讨论。根据以上选择填空,试用“先讲…接着讲…最后讲”的句式说出句子是怎样连起来的。
B、指名学生汇报。
C、根据以上句式来拼图。弄清三棵银杏树各长在哪里。
5、总结第一段的段意:(出示投影:选择正确的答案)
第一段讲:(1)讲银杏树的生长环境。(2)讲银杏树大致的.样子。(3)讲银杏树的生长环境和大致的样子。
6、品词品句,朗读训练。领会文中的情感。
A、请在第一自然段里找出与下面这一句话意
思相同的一句话,而后再比较一下,你觉得哪一句好?为什么?
两棵在中央,它们高矮差不多,距离较近,叶连着叶,枝连着枝。
B、朗读训练。
六、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银杏树的生长情况怎样?
2、老师画简笔画:引导学生根据图的问题理解第二自然段。(在理解的过程中采用比较句子的形式,来强化训练)下面两句话,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同。
A、经过30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
B、经过30年的岁月,还是这么高这么大。
3、总结:第二段讲:银杏树很古老生长缓慢。
七、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八、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理解3-7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按照表格要求,
在书中划出有关句子,摘词填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检查学生课前预习3-7自然段的情况,交流汇报银杏树在各季的样子及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欢乐,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
A、整体检查。
1、出示思考题:(幻灯出示)
2、指名学生汇报。
3、指名学生读出3-7自然段中写“银杏树枝、干、叶、花、果、特点的句子及在冬、春、夏、秋季银杏树样子的句子。”
B、具体汇报交流银杏树在各季时的样子及给我们带来的欢乐,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
课前预习3-7自然段,根据表格的要求,用笔在书上划出有关句子摘词填空。
4、以表格的内容为“主线”配以有感情地朗读及录像画面定格、引导学生理解课文3-7自然段,弄清银杏树在各季的样子及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欢乐,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及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四、作业:课后思考练习1、2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新授
1、总结全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及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用投影呈示本课的所有比拟句,引导学生整体上来体会其好处。
3、指导学生用“偶尔”、“虽然…却”造句。
用“把句子补充完整”及“句子搭配”等多种形式练习进行训练,然后再过渡到独立造句。
4、指导学生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充分利用录像,引导学生根据形象的画面进行背诵。)
5、指导学生小练笔。(以“木棉树”为例)
6、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三、布置作业。课后思考练习3、5题。
《三棵银杏树》教学反思
开学第一周,进行了《三棵银杏树》的教学。因为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所以,格外用心地研究了教案,熟读了课文,从教学要求的方方面面以及长期教授名家作品领悟到的文字之美,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及教法,给予补充,简单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疏通全文内容,明确作者目的。
二、学习重点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三、再次品析文字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语言文字的喜爱,练习语言表达。
四、摘抄仿写。(授课没有按原计划的三节授完,于是格外设了习作课进行仿写。)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一、紧扣教参要求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1、由文章第一段内容,明确了银杏树的位置,领悟到空间位置描写方法,想象图画之美。
2、由第二段“没有人”“似乎”明确银杏树年龄之大(古老),又体会到了用词的准确,语言中隐约流露的深深思念也略有觉察。
3、由第三段课文的重点段,学习从“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变化写出银杏“枝、叶、花、果”的特点和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充分地读书,领会了作者的情感。
二、多方面领会大家作品风格
从语言准确、朴实中体会语言美。
四年级学生还多喜欢华丽的文章,朴实的语言之美领悟还比较困难,所以以“似乎还这么高大”体会“似乎”一词的重要及准确。像“牛的奶头”体会比喻的形象及通俗,农家的孩子,质朴的'美,学生还可能领略不到叶老骨中的“农民”本色,但质朴语言便是一种美,学生已初有所感。
三、仿写略见成效
学校操场有三棵梧桐树,对仿写很有帮助,很好的题材。所以,我让学生巧借题材进行仿写。学生写物在四年级尚有难度,所以,我让学生进行“大相似”仿写,使许多中下等学生有“据”可依,成效明显。
不足之处:
一、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不用教,让学生自读自悟,我也一直在这样尝试,按理说,四年级学生在这方面应该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可不管使用了多少种“读法”,读了多少遍,收效与时间(姑且不提精力)远不成比例,让人只想放弃,或走捷径(多点拨些)。
二、自惭。由于能力有限,且又缺乏学习精神,文章中有些遣词用语之精妙,自己的领悟能力也有限,教给学生时便无法做到透彻。如“屈曲得很古怪的枝干”像一幅画,“鹰停在那里……衬着天空的背景,正像一幅古画”,为什么有时是“画”有时是“古画”,“屈曲”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作者喜欢树,是它的美,还是与它在生活中建立的一种“亲情”。这些都要深入地去领悟体会的。
在不断的教学中,除了教参中的要求,材料提供给了我们很多信息、知识,如果沉下心去琢磨,你会发现还有更多的知识需要学习,更多的疑问需要去探求,如“沽沽泉眼”永不竭。我在不断的反思中体会出了永远的哲理:学无止境。
教学要求:
1、抓住语言文字,使学生认识银杏树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进行读懂每句话和注意句与句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用“偶尔、虽然…却”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欣赏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读书,认识银杏树各个季节的样子和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略)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理解词语;
2、读通课文,初步感知全文;
3、读懂课文第1、2两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读题。简介作者和有关银杏树的知识。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全文所讲内容。
四、学习第1自然段。通过读书,知道这段四句话所讲的内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通过比较“似乎”一词的用法,知道银杏树有生长慢的特点。
六、作业。
1、抄写本课新学词语。
2、阅读思考课后1、(2)(3)(4)题。
第二课时(详)
教学目标:
1、自由读3-7自然段,了解银杏树各个季节的样子。
2、再读3-7自然段,说说银杏树各部分的特点。
3、通读3-7自然段,体会关键词句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这三棵银杏树分别生长在哪里?学生说,老师画简笔画(或采用多媒体教学)。
二、出示本节课教学目标,齐读一次。
三、自由读3-7自然段,了解银杏树各个季节的样子。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三棵银杏树随着季节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指出读书要字字入目,做到过目不忘。)
2、学生自由读。
3、读后指出随着季节变化,即是找出冬、春、夏、秋银杏树各是怎样的?要求再看书,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
【板书:冬春夏秋(样子)】
4、指名说,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录像(或采用多媒体),直观感受银杏树各个季节的样子。
5、让学生补充,老师点拔。
6、同桌互说一次后指名说银杏树各个季节的样子。
(相机板书有关样子的词语。)
四、再读3-7自然段,说说银杏树各部分的特点。
1、(出示幻灯图)让学生分清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各部分。
2、让学生再把3-7自然段仔细看一遍。用?? 符号标出最能体现干、枝、叶、花、果特点的词语。
3、指名说银杏树各部分的特点,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
4、听后补充,教师点拔。
(相机板书体现银杏树各部分特点的词语。)
5、指名说后学生互相说,看板书说。
五、通读3-7自然段,体会关键词句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1)、读后理解“小粒”究竟是什么?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找出有关描写小粒的比喻句,齐读一次,体会这个句子写得形象。
2、男同学读第4自然段。
(1)、读后出示文中第2句,相机理解“新衣裳”。
(2)、指导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这句话。
(3)、引读后面三个句子。
(4)、齐读一次。读时注意两点:
a、前面的句子读出孩子们玩得尽兴、高兴。
b、后面的句子读出摇船的很悠闲。
(5)、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银杏树带给人们的欢乐。
3、小组读第5自然段。
(1)、读后问:从“可爱”这个词可看出什么?知道花给我们带来快乐。
(2)、出示父亲说的话。理解“不开花哪儿来的果”的意思。
(3)、老师两次读父亲说的这句话,让学生辨别正误。
(4)、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语气读一次。
(5)、学生质疑。如:父亲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银杏树是有花的?了解父亲说话的目的。
(6)、小结。只有经过自己仔细观察的事物,印象才会深刻。
过渡:父亲说。银杏树有花才有果,说起银杏果,作者就想起什么?
4、指名读第6自然段。
(1)、学生质疑,如:说起银杏果,作者为什么就不由得想起“烫手罗,热白果”的叫卖声来? (2)、引导理解,体会家乡的银杏果也给人带来欢乐。
(板书:带来欢乐)
过渡: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在平常人看来是冷清、悲凉的。可是在孩子们的眼中,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5、听录音读(或采用多媒体直观感受)最后一段。
(1)、读后让学生找出哪几句话分别是描写秋、冬景象的句子。
(2)、出示描写秋天景象的句子。相机理解“黄蝴蝶”后,体会黄叶带给孩子们的欢乐。
(3)、指导朗读,读出秋天银杏树带给人们的欢乐。
(4)、出示描写冬天的句子。理解“赤裸裸”后,指导朗读,读出冬天的迷人。
(5)、整体欣赏最后一段。(教师范读、跟录音读、表演读等)
(6)、朗读小比赛,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六、总结全文。
《三棵银杏树》这篇课文写得很美。在这短短的一篇文章里,作者以朴实、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丰富的内容;既写了银杏树冬、春、夏、秋的样子和干、枝、叶、花、果的特点,给人带来了快乐;又描画了一幅幅以银杏树为主要景物的简洁、优美、古朴的画面,给人以美感;同时出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情感。
(板书: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
七、作业。
观察自己最喜欢的一种
[2 三棵银杏树(不详综和教学设计)]
课文《三棵银杏树》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
《三棵银杏树》是本周教学中的重点文章,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在学习之前,因为想着这是一篇经典的文章,所以也算是下了功夫备课的,但是由于对于中年级的语文教学比较陌生,教学之后感觉过程是辛苦的,结局却并不太令人满意。
一、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不用教,让学生自读自悟,我也一直在这样尝试,按理说,四年级学生在这方面应该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可不管使用了多少种“读法”,读了多少遍,收效与时间似乎远不成比例,让人只想放弃。
二、自惭。
由于能力有限,且又缺乏学习精神,文章中有些遣词用语之精妙,自己的领悟能力也有限,教给学生时便无法做到透彻。如“屈曲得很古怪的枝干”像一幅画,“鹰停在那里……衬着天空的背景,正像一幅古画”,为什么有时是“画”有时是“古画”,“屈曲”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作者喜欢树,是它的美,还是与它在生活中建立的一种“亲情”。这些都要深入地去领悟体会的`。在不断的教学中,除了教参中的要求,材料提供给了我们很多信息、知识,如果沉下心去琢磨,你会发现还有更多的知识需要学习,更多的疑问需要去探求,我在不断的反思中体会出了永远的哲理:学无止境。
银杏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读文感知中,回答问题,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2.运用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
3.理解作者爱银杏树,爱家乡的感情。
4、认识8个生字
教学重点
体会学习作者按照四季的顺序描写银杏树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多层次读文,理解内容,回答问题
2.学习写作方法,体会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
预习
教学流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银杏树是古老的树种,孔子的故乡就有一棵千年古杏。今天我们就走进快乐读书屋六,认识一棵罕见的银杏树。
板书、齐读课题:《银杏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激发兴趣,指名读。
三.多层次读文
同桌互读课文4~7段,找出体现了银杏树四季变化特点的`中心句和中心词。
你从哪句话感受到它的特点?
生回答问题并进行板书:
(1)春天的银杏树特点是生机勃勃;
(2)夏天的银杏树特点是像绿绒大伞;
(3)秋天的银杏树特点是果实累累;
(4)冬天的银杏树特点是寒风中依然挺立。
教师适当范读后学生读,教师评价
四.师生共同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
1.四季顺序,进行描写;
2.抓住特点,详略得当;
3.词语生动,语句优美
五.识字
疙、瘩、菩、萨、栖、咏、椭、核
认读后,组词,说一句话。
六.出示推荐阅读文章:
学生读,感悟
七总结:
希望同学们能够像作者学习写作方法,把这种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作业:
《资源评价》相关内容
八.板书设计:
银杏树
春:生机
夏:像伞 详写
秋:硕果
冬:挺立 略写
惊愕交响曲
教学内容:海顿《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是为了教训那些附庸风雅的观众,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而作的。乐曲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轻得没有变化,刹那间乐队用的音量演奏,爆发强烈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把打盹的观众们惊醒;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的舞蹈。本课选取的是第二乐章的曲子,采取了“变奏曲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变奏曲式”的特点。
2、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1.介绍“海顿”
①说一说“交响乐之父”——海顿的生平、家庭背景及创作经历。
②看一看书中图片,走近海顿当年的生活情景。
③讲一讲创作背后的故事,引出《惊愕交响曲》的欣赏。
2.欣赏“惊愕”
①唱一唱,熟悉主题:轻声哼唱,解决难点升fa的演唱。学生随钢琴自主视唱曲谱,熟悉主题。
②听一听,找出主题:完整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学生在主题出现的时候“挥挥手”或作其他动作。
③说一说,感受变化:复听乐曲的时候,注意主题每一次出现时有没有变化?给自己什么感觉?
④数一数,明确变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听出的主题变化的次数(如用图型、用手指数、用拍手、口说等等),板书:
主题:幽默、滑稽、
第一变奏小提琴演奏
第二变奏加入木管乐器C大调转为c小调,ff强音记号
第三变奏在弱的力度下使主题更活泼、轻松
第四变奏加强配器和力度、运用琶音、附点节奏等。
⑤查一查,了解定义:提出问题——“像这样主题变化着出现多次叫什么呢”,由学生自查教材第58页“音乐网站”,了解掌握关于“变奏”和“变奏曲”的知识概念。
《惊愕交响曲》的故事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传说当时伦敦的贵妇是音乐会的常客,但是她们经常听不懂海顿的音乐,只是在那里附庸风雅,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海顿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他就写了这部《惊愕交响曲》。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听众十分轻视这种催眠似的音乐,觉得和海顿以往的作品没什么区别,贵妇们又在昏昏欲睡。刹那间,乐队用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地将打盹的贵妇吓了一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乐曲演奏完了,贵妇们出了丑,海顿很快活。傻了眼的贵妇被惊醒之后,也哈哈大笑。此后人们就把这部作品称为《惊愕交响曲》。
音乐家海顿的小故事
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音乐家海顿的一些故事。
教学重难点:了解音乐家海顿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忠君爱国的心声1791至1795年间,海顿两次去英国伦敦,他受英国国歌《神佑我王》的启发,很想写一首奥地利国歌,表示他对王室的忠心。17奥地利对法作战,更促成了他写作国歌。海顿的朋友斯维吞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沙劳,沙劳命诗人豪什卡写了“上帝保佑法兰茨皇帝”的歌词。海顿在17的1月把它谱成了四部合唱的歌曲,其旋律是以一首克罗地亚民歌为基础的。
1797年2月12日是奥地利国王法兰茨的生日,这首国歌在维也纳国家剧院和各地的大剧院同时演唱。海顿在这一年晚些时候所作的《C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6之3)中,又把这首国歌的曲调,用作第二乐章变奏曲的主题,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为《皇帝四重奏》。海顿在垂暮之年,特别是在法国军队炮轰维也纳城的日子里,常常怀着深情在钢琴上演奏这首歌曲,从中得到安慰,可见他对这首国歌的挚爱。如今,这首庄严的国歌已不再属于奥地利了,而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歌。
二、剃刀换得四重奏1787年11月,伦敦出版商勃兰德到维也纳访问海顿,那时海顿还住在埃斯特哈茨。勃兰德就赶到那里去见他。当时海顿正在刮胡子,因为剃刀不好用而大发牢骚,声言愿意把自己的四重奏换一把好剃刀。勃兰德闻言,当即赶回寓所,取来他自己的剃刀送给了海顿,换得了海顿新写的一部弦乐四重奏——f小调,作品55之2,世称《剃刀四重奏曲》。
三、白发老人18,74岁的海顿还写了一部未完成的弦乐四重奏。写完行板和小步舞曲两个乐章后,他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写完这部四重奏,就用他的合唱曲《白发老人》的开头几小节的曲调作为结束:“精力一去不复返,我已经衰老!”他对友人说:“这是我最后的儿子,和我还是很相像的。
四、学生谈谈自己听完后的感受。
五、教师小结
听赏运动员进行曲
教学目标:感受进行曲雄壮有力的性质,激发喜爱运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熟悉的运动项目,发展学生音乐听觉、音乐想象及音乐表现的能力。
教学准备各种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照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
1.在“运动员进行曲”声中学生迈着有力的步伐绕教室一圈坐下。
2.感受和理解乐曲的性质。
(1)刚才,你们听着音乐迈入教室,这段音乐熟悉吗?什么时候听到的?学生泛讲
(2)“运动员进行曲”是运动员的音乐,你认识哪些运动员?(边听音乐边回忆,学生讲出,教师出示有关的照片或图片。)
(3)你们喜欢哪些运动项目?(边听音乐边泛讲,教师根据说出的项目,出示有关的照片或图片。)
(4)请你们边听音乐,边把熟悉的运动项目表现出来。(足球、篮球、游泳、射击、体操等。)
3.听辩乐曲的曲式变化。
(1)听乐曲,引导学生听出乐曲三段的变化。
(2)听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每一段表现什么?如A段表现了运动员入场;B段表现了运动员在比赛;A’段表示了运动员夺冠获奖了。
(3)听音乐,根据自己的想象用动作表现。
4.完整听赏音乐,感受“运动员进行曲”雄壮有力的音乐性质。
5.在“运动员进行曲”伴奏下,学生迈着有力的步伐出室。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让学生接触京剧,简单了解京剧的音调、唱腔及板式。感受京剧特点与魅力。
2、初步培养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爱好。
3、激起学生革命志士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对我国戏剧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爱好。
教具准备:四张戏剧人物脸谱及铁梅像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京剧
1、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为一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戏曲剧种有三百几十种。其中京剧是影响较大的大剧种之一。京剧产生于北京,有二百多年历史。早在19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频繁走出国门访问演出,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二、听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了解唱腔。
(一)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初听区分现代京剧和传统京剧,了解京剧的四个行当
A师:老师扮演的是剧种的主人公李铁梅。铁梅穿着偏襟红袄,显得那么精神。京剧的所有演员都穿这样的衣服吗?生:不是。还有古代的衣服。师:我们把穿古装衣服叫传统京剧,穿现代衣服的叫现代京剧。
B师:服饰不仅可以把京剧划分为现代京剧和传统京剧。我们还可以根据京剧的服饰区分出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特点
师:戏曲人物按年龄、性别、身份、性格划分开的叫行当,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个类别。”生“是男性正面角色。”旦“是女性正面角色。”净“是性格鲜明的男性配角。”丑"是幽默滑稽或反面角色。
(二)、复听唱段了解京剧的主要唱腔,
师:旦角在传统京剧里一般是伊伊呀呀的小姐。铁梅是这样的孩子吗?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唱段。
生:勇敢、善良。
师:铁梅生长在怎样的家庭呢?
生:革命的家庭
师:是的,李铁梅是革命者的后代,她的爸爸是一名铁路扳道工,但真实身份却是我党的地下联络员,家里经常会来一些不认识的人,爸爸和奶奶都让铁梅管他们叫表叔。他们家真有那么多表叔吗?师: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呢?师:懂事的小铁梅虽然嘴里不说,但心里却很明白。表叔那么多,其实都是每次负责联络的地下党交通员。唱腔中唱到“铁梅和爹爹都一样,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大家能正确的听出铁梅的年龄、性格来。是由其唱腔及音色所决定的。这里老师就要向同学介绍京剧的主要唱腔西皮、二黄。
(板书)西皮:曲调活泼、刚劲,适合于表现慷慨激昂的感情。二黄:曲调苍凉、深沉,善于表现忧郁、激愤的感情。让学生判断唱腔种类。
(三)、再次欣赏了解京剧主奏乐器师:不论是活泼、刚劲的曲调,还是苍凉、深沉的曲调,都要有乐器来演奏。京剧主奏乐器京胡,它的发音刚劲嘹亮。
(四)(出铁梅画像)这就是李铁梅,她虽然只比你们大几岁,却非常的聪明能干。?她为什么能干呢?表现在哪里?(学生会答出,她会担水、劈柴、拾煤渣、帮大人放哨,送情报,还会提着篮子做买卖等等)从哪里可看出她的机智和聪明?(她与邻居姐姐互换了衣服,引开日本特务,将密电码安全送到游击队)
(3)我们应该向铁梅学什么?
三、学习歌曲《我是中国人》
A、歌曲表现了什么?
B、体会歌曲精神
四、课堂拓展,鼓励表现。
(1)欣赏儿童演唱京剧的精彩片段。
(2)教师用豫剧、眉户演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3)让学生自由表演自己熟悉的戏曲唱段。
四、总结升华,激发兴趣
地方戏曲虽然唱腔优美,各有千秋,但京剧以其独特的唱、念、坐、打赢得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流传至今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最初有四大名旦,(出课件让学生认识四大名旦),他们为我国的京剧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上至七八十岁老人,下至三四岁小孩,就连一些外国朋友好竞相模仿和学唱京剧。京剧巳走出国门,作为友谊的桥梁和纽带遍布各国,京剧是我国戏曲艺术的瑰宝,老师希望你们能热爱它,学习它,并且将它发扬光大。
四年级上册《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会认五个生字,会写4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通过学习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重点、难点:
能通过学习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一、读题解题,理大意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揠苗助长》,(板书:揠苗助长)读课题。
2.学习生字“揠”,猜“揠”的意思,理解课题。
通过昨天的预习,谁能来猜一猜,“揠”的意思呢?(板书:拔)理解课题的意思。
用拔苗的方法帮助禾苗长大。
3.读文。
抓住重点字词(急拔死),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种田人急着想要禾苗快点长大,就用拔苗的方法帮助禾苗长大,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设计意图:对概括故事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品读“着急”,感受“急”
这个种田人到底有多着急呢?就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头,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1.学生自由读,找出句子。
2.交流句子。
出示句子(一):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1)巴望:十分的渴望
(2)天天:每天
情景创设:太阳晒得火辣辣的时候,他去看了吗?
刮风下雨的时候,他去看了吗?
十分繁忙的时候,他去看了吗?
是啊,昨天今天明天,每天都去看,就是――(手点住天天)天天去看,他是多么着急啊,谁能把他着急的样子读出来,自己先试试。
感情朗读指导。
出示句子(二):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师引读――可是一天,――生读后面的。
(1)小朋友,禾苗真的没有长高吗?(长高了)
(2)种田人为什么觉得禾苗好像没有长高?(太着急)
从“好像”理解,禾苗其实长高了,只是种田人每天去看,心里太急了以至于没有感受到。
感情朗读指导。
出示句子(三):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1)体会焦急,并学习生字“焦”。
(设计意图:从焦的四点底入手――代表火,感受农夫火急火燎的急切心情。)
三、感受“劳累”,凸显“急”
1.于是他想到了,拔苗助长。请小朋友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他又是怎样拔苗助长的呢?
交流: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从三个方面理解:
(1)急忙跑到田里
(2)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3)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
(4)理解“筋疲力尽”
通过创设情境理解“筋疲力尽”:
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烤着种田人,多热啊,可是――是啊,还有一大片的禾苗要拔呢。他哪顾得上休息啊。
拔呀拔,拔到汗水直流的时候,可是――是啊,抓紧时间,禾苗就能早点长高呢。
当他口干舌燥,多想喝杯水啊,可是――(他顾不上喝水继续拔)是呀,他不愿浪费一分一秒,急着要让禾苗都长高,他一直拔呀拔,直到累的头上―――
腰都――
腿都――
这时候的他呀,身上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就是――筋疲力尽。
(设计意图:让孩子感受种田人“累”的基础上,体会农夫的“急”)
四、体验“快乐”,显“无知”
1.用朗读的方式,读出农夫此时虽然累,但是心情却是高兴的。
(设计意图:让孩子体会农夫虽然累,但是心里是快了的,从而感受农夫的无知。)
2:.学习“喘、截”。
五、感悟道理,揭寓意
1.理解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
2.体会种田人后悔的心情
3.初步渗透语言这种文学体裁
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的文章,我们称为寓言。写字指导
(设计意图:让孩子对语言由形象到抽象的理解)
六、作业练习,导写字
写字指导:费算焦望
1.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2.《揠苗助长》优秀教学设计
3.二年级《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4.《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教案)
5.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6.四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
7.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8.四年级上册数学《线段、直线和射线》教学设计
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10.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大数的认识总复习》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