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望岳》教学设计之一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无言以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望岳》教学设计之一(共含1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无言以对”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望岳》教学设计之一

篇1:《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望岳》教学设计之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知,读通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诗文。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基本弄清诗歌的意思。

3.指导学生看书上附的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二.想像意境,体会感悟。

1.在学生初步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句来想像诗中的意境。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与诗中哪些句子相映照,想像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通过吟诵加以感悟。

3.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在学生体会感悟的基础上一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三.作业

1.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2.让学生体会、想像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篇2:《四时田园杂兴》《望岳》教学设计方案

《四时田园杂兴》《望岳》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描绘的风光、景色。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加深对两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并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范成大:南宋田园诗人。

杜甫:唐朝著名爱国诗人。

2、自学课文。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字或词,同座讨论,教师指导。

(3)练习说说诗的`意思。

3、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拔

4、再读两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四时田园杂兴》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你从哪里理解的。

(2)人们为什么如此辛荣?你体会到什么?

(3)朗读全诗。

(4)《望岳》这首诗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大,神奇?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受?

(6)齐读《望岳》。

5、练习背诵两首诗。

篇3:四时田园杂兴 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篇。

2、耘田:除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

4、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未解:不懂。

6、供:从事,参加。

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作者:樊大成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

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赏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篇4:四时田园杂兴 古诗

1、《醉落魄》

栖鸟飞绝,绛河绿雾星明灭。

烧香簟眠清樾。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

2、《忆秦娥》

楼阴缺,阑干影卧东厢月。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泼金虬咽,罗帏黯淡灯花结。

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3、《田家》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早发竹下》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5、《初归石湖》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6、《村景即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7、《晓起闻雨》

老来稍喜睡魔清,兀坐枯株听五更。

萧索轮锪烛烬,飞扬跋扈厌蚊声。

登高事了从教雨,刈熟人忙却要晴。

莫教西成便无虑,大须浓日晒香p。

8、《窗前木芙蓉》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9、《春思》

沙际绿苹满,楼前芳草多。

风光入网户,罗幕生绣波。

前年花开忆湘水,去年花开泪如洗。

园树伤心三见花,依旧银屏梦千里。

10、《横塘》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1、《南柯子》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

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

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

12、《霜天晓角》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

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3、《四时田园杂兴》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14、《四时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15、《四时田园杂兴》

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

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16、《咏洒市歌者》

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

17、《州桥》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篇5:四时田园杂兴古诗

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篇6:四时田园杂兴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解:不懂。

6. 供:从事,参加。

篇7:四时田园杂兴和望岳教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和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读通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诗文。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基本弄清诗歌的意思。

3指导学生看书上附的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二想像意境,体会感悟。

1在学生初步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句来想像诗中的意境。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与诗中哪些句子相映照,想像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通过吟诵加以感悟。

3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在学生体会感悟的基础上一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三作业

1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2让学生体会、想像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篇8:《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 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想像能力。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 理解诗句,想象意境,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二.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想像能力。

三. 跟老师一起学:

(一)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1.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苏州市)人。绍兴二十四年(1164)进士。孝宗时出使金国,表现出不畏暴的凛然气节。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他是南宋著名诗人之一,为“中兴四大家”之一。先做地方官,后来一度做参知政事。曾出使金国,全节而归。晚年隐居石湖。他是位爱国诗人,也写过大量的田园诗。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诗人”。他的词,所涉及的生活面不及诗歌广阔;文字精美,音节谐婉,与婉约派一脉相通。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2. 释题:“兴”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3.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 试读全诗,回答上面问题。

5. 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其一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⑥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其二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②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③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④蛱(jiá)蝶:蝴蝶。

6. 解释全诗:

其一: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其二: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7. 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8. 资料:《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9.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这首诗以一个老翁的口吻,写初夏时节乡村劳动的繁忙。成年的“村庄儿女”们,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不是耘田就是绩麻,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点闲工夫。而那些不懂事的“童孙”们呢,他们也在忙着“学种瓜”。这样一方面更烘托出农忙无闲人的热烈气氛,一方面又表现了乡村儿童在大人影响下从小就爱劳动的好品质。一个“学”字,写出了小孩子们种瓜时认认真真的情态。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10.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11. 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和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12.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

13.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4. 重点句:《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补充知识:“中秋”经典诗词鉴赏

篇9:《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通过多层次地诵读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领悟祖国古诗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古诗,运用学生已有的画画认识基础和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身同感受地心领神会进入诗中的意境中去。

教学目标:

1、认识“蚕、昼、耘”3个生字,读准“蚕、桑、了、昼、供、傍、耘”7个字的字音,会写“蚕、昼、桑、耘”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画好乡村田园风景画,学生收集诗人介绍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画入诗,轻叩诗门。

师导语:那乡间的小路,那瓜果的飘香,那青蛙的歌唱,那牛羊的成群,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吸引我们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你们都画好了自己眼中的乡村风光画吗?展示出来和我们一起交流分享一下你的大作吧!

生汇报自己的画,师作适当评价。(预设:多么优美,多么自然啊,真想到你的画中去生活)

老师也带来了两幅乡村生活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课件一(《乡村四月》插图画和《四时田园杂兴》插图画)

同学们自由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师指名几位说一说。

师:是啊,多么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画,宋代有两位诗人分别看到这样的画,诗兴大发,各自写下一首诗来赞美乡村生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古诗。

板书两首诗题目,齐读课题。

师:比较这两首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两首诗都是写乡村的诗,“乡村”与“田园”的`意思差不多。

生:我发现“四月”和“四时”有区别,“四月”是农历四月,“四时”是四季。

师:你真聪明,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资料中找到的。

师:从课外资料中学习是个好办法。我们要向你学习。

二、初读古诗,走进诗屋。

1、自由读这两首诗一遍,要求读准读通。

2、指名读,指明“了(liao)、蚕(can)、桑(sang)、昼(zhou)、耘(yun)、供(gong)、傍(bang)”的正确读音。“昼”字写法:太阳升出一尺,白昼开始了。

3、男女生相互读二诗,相互评价。

4、齐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撞击诗心。

a、叩响古诗《乡村四月》

1、乡村四月是一副怎样的画面?人们在做什么呢?请全班女生来读一读。

2、读得多好啊!同桌之间借助注释,插图合作弄清诗意。

3、交流汇报。

师:读着诗句,看着插图,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原野的水面映着天空的光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到注释再看插图就明白了。

师相机多媒体展示课件二(“白满川“的乡村画)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一副画,天空的光辉是。

生:白白的、亮亮的。

师:原野水面的颜色是。

生:白亮亮的。

师:用诗中的词回答,真是。

生:“白满川”。

生:我仿佛看到了绿的山陵、绿的原野。

师:是啊,还绿了什么呢?(相机出示课件三“绿遍山原”乡村画)

生:绿了树木。

生:绿了小草。

生:绿了竹叶。

师:绿了这么多,真是。

生:绿遍山原。

师:我们来齐读这一句诗吧!再指名读。

师:我发现你“绿、遍、白、满”四字读得特别有味,为什么啊?

生:我觉得这四个字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师:你真聪明,我们跟她样读出韵味来。

(生读诗句)

师:好,还听到了什么,继续交流汇报。

生:我仿佛听到了杜鹃鸟在叫。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注释上写了子规就是杜鹃鸟,“子规声里”就是杜鹃鸟在叫。

师:你真会读诗!

生:我看到了雨下得像烟一样。

师:那是什么样的雨?

生:蒙蒙细雨。

师:说得多好啊!我们再来看一看图画吧!(相机出示课件四:乡村四月风光图)学生看图。

师:谁能用诗中两句诗来赞美这幅画?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带着赞美的感情读这两句。(练读)

师:这么美的画面里乡村人们在干什么呢?我们来读读三四句。

(生诵读)

师:你读完后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们感受到他们好忙。

师:对,你从哪些词读出来的?

生:才……又,“闲人少”。

师:好,来展示读一读。

(生读诗句)

师:读到这,我们的诗心也唤醒了,也来作两句诗吧!下课了,同学们会在操场上玩什么游戏呢?

(生自由回答)

师:好,可以作诗了,我说上一句,你来接下一句。

师:校园课间同学乐,

生:才了爬杆又跳绳。

生:才了跑步又打球。

师:我们都诗兴大发了,我们课间是忙着出去玩,而诗中的人们忙着是为了什么呢?

生:为了得到丰收。

生:为了吃、穿、用。

生:为了幸福生活。

师:是的,他们的心情怎样?

生:是快乐的。

师:是的,尽管累但是快乐的,勤劳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得到了自己的收获,得到了自己的快乐,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诵读全诗吧!

(生诵读)

师:多么好的一首诗啊,诗人是谁啊?谁来为我们介绍。

(生介绍)

师:把快乐送进诗里,告诉诗人翁卷,我们配乐再诵读一遍。

(生配乐诵读一遍)

师:太美了!我都陶醉了,让我再美美地陶醉一回吧!

(生再配乐诵读一遍)

4、过渡:《乡村四月》村民在优美的乡村画卷中,忙着劳动,得到自己的快乐。《四时田园杂兴》诗中又有哪几种人物,他们又在忙些什么呢?我们来学习下一首古诗。

b、叩响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1、齐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2、谁来帮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

(生介绍诗人范成大)

3、学生合作探究诗中写了哪几种人物,他们在干什么?

4、交流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五《四时杂兴》插图画)

生:我读懂了写了村庄儿女和童孙。

生:我读懂了村庄儿女白天耕田,晚上织麻。

生:我读懂了童孙学种瓜。

师:真了不起!读懂了这么多,我们再来读一遍诗,读出意思来。

师:谁能告诉老师三、四句诗的意思。

(生回答,生补充)

5、拓展

师:村庄儿女还做了哪些农活?

生:养猪。

生:种菜。

师:真是应了题目中的哪个字?

生:杂。

师:再读题及全诗,要读出情趣来。

6、悟诗情

师:诗中写的是夏日农忙时节农户一家繁忙的景象,也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忙景象,你从哪些词可以读出来。

生:我知道了,难怪叫那么大的人为儿女、管小孩叫童孙。

师:你真机灵!诗人晚年隐居故乡石湖,以老农自居,以老祖父的眼光爱怜地看忙碌的农户,有播种就有收获,让他对农事活动饶有兴致。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生自由读)

(诵读一、二句)

师:和种瓜的孩子说什么呢?(师扮老人,学生扮童孙)

情景再现

师:孩子,你还不懂怎样耕织啊!

生:老爷爷,我可以在桑树旁学习种瓜啊!

师:多懂事的孩子,多聪明的孩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师:我们来以老爷爷的口吻来诵读这首诗。

(生练习表情诵读)

师:多么纯朴的劳动人民,多么朴素的田园生活,忙忙碌碌却开开心心,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热爱之情来。

(生练习感情诵读)(配乐)

四、巩固延伸,触摸诗情。

1、比较两首诗,发现共同点。

2、生自由汇报。

3、齐诵两首诗。

4、延伸。

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远离尘世,民风朴实的乡村迷人世界,用心灵触摸田园风光,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农村景象的清新朴实。课后把这两首古诗默写在自己的田园风景画上,积累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白居易的《池上》。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古诗文灿若星辰,用我们的心灵叩开古诗文大门,你会感悟到许多许多。最后,我送一句诗给大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设计意图: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的诗”,我设计让学生从自己的画中入手,再到诗中画,切入诗句学习,让学生学习中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诵读中自然进入诗境中,用幼小的心灵感受诗句的清新朴实。在学习任务设计上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欲望,要知道学生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如:说出景物特点,用“才……又”来作诗,读懂了什么?发现称图中那么大的人为儿女等。通过多层次地诵读让学生的心与诗心撞击情与诗情融合。

篇10:《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三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意。背诵古诗。

3、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村民劳作的辛苦。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昼、耘、绩三个生字,掌教握1个多音字。“杂兴”一词的理解。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教师准备:教具准备:常规、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让学生齐读古诗《乡村四月》。

2、这首诗描写了农村什么景象?<学生讲述>

设计意图:《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农村景象。学习方法相似,有利学习本课。

二、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也是描写农村风光的。

2、板书:四时田园杂兴

3、学生自由读题。

4、师释题义:“四时田园杂兴”:四时,是指春夏秋冬。田园,这里泛指农村。兴,指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杂兴,指随兴写来。“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指: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三、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2、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请同学们看资料对作者更深的了解。

设计意图:读者只有对作者生平深入地了解才能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

四、朗诵诗,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整体感知诵读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多音字“供”的读法及“兴”字读第四声。

3、请看挂图,哪些诗句描写了画面。

4、指名朗读、分组读、互相学习欣赏。

5、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懂诗句。

6、全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及自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诗意思。

设计意图:以自读、自悟为主,培养学古诗的能力。

五、品评朗读,感悟诗情、诗境。

1、学生闭上自己的双眼,教师朗诵诗,让学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自由诵诗,边读边想象诗歌中所描写的画面。

3、逐句品评,交流感受。第一句主要描写了古代村民白天在田间除草,夜里还忙于织布。男女各有自己的活干。写出了劳动人民昼夜不停劳作的辛苦,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第二句描写了村里儿童不懂得除草和织布。但他们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童趣,同时看出了当时儿童生活的单调。也看出了农村安静,祥和,具有浓弄的乡土气息。

设计意图:感受田园诗歌的美。

六、拓展视野。

1、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在农村的父母或爷爷奶奶,他们每天在干什么活?辛苦吗?你们在家玩什么?能帮大人干什么?

2、背诵默写这首诗。

设计意图:古代村民与现代村民相比,有什么异同。

教学反思: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生活的实际,借鉴《乡村四月》学习方法。学生以自读、自悟,自学。展开想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学生容易理解内容,诗意。生活在农村的学生诗中的意境也易想象。

篇11:《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生活在繁华城市中的你们一定对质朴的乡村田园生活很陌生吧?可是,我国古代许多诗人却对田园风光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题目)

2、释题:

⑴齐读题目,读准字音“兴”(xìn溃,读出诗题的节奏。

⑵“兴”是什么意思?“四时”又指什么?

杂兴:各种兴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四时:四季。《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3、介绍作者:

⑴这首诗的作者范成大,我们对他比较陌生。因此老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了有关作者的资料,谁能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指名学生介绍作者。

过渡: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课件展示全诗。

⑵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个人自由朗读。

⑷听范读。

⑸练习模仿读。

⑹指名试读,评议展示读。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经读通了全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2、自由读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⑴昼:白天。

⑵耘:除草。耘田:在田里除草。泛指耕种。

⑶绩麻:把麻搓成线。在这里泛指纺线织布。

⑷儿女:男儿和女子,指成年的青年男女。『拓展:古代汉语“妻子”指妻子和子女;现代汉语“妻子”是个专有名词。』

⑸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⑹未解:不懂,不明白。

⑺供(括n雷鞫词用,如:供给、供应):参加。(括n烙爰漓胗泄兀如:供品;与案情有关,如:口供、供认)

⑻耕织:耕田织布。

⑼傍:靠近。

⑽桑阴:桑树荫下。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名根据插图,用自己的话试着概述全诗大意。

白天在田里除草,晚上把麻搓成线,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村里的孩子们不懂耕田织布,也学着大人的样儿,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过渡:

同学们,我们不仅读通了整首诗,而且还读懂了诗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诗歌当中,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

齐读古诗。

想一想,你觉得诗里那一句写得最有趣味?

2、相机赏析诗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这一句主要讲什么?

指导学生看图:孩子在干什么?从一个“学”字,你体会到什么?(天真、勤劳、好学、可爱)

⑵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通过你的读来表达你的喜爱吧!

指导学生带着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

⑶延伸:古代许多伟大的诗人和你们一样,都喜欢把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作为描写的对象,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引导学生回顾、感悟诗歌中儿童的天真烂漫的形象,归纳读诗。

⑷过渡:这三首诗中,孩子们“捕鸣蝉”、“追黄蝶”、“学垂纶”,无忧无虑。现在回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当中来,先读一读,再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孩子要学种瓜呢?又跟谁学种瓜呢?(引出上句,是由于村庄儿女的熏陶、影响)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这句写了什么内容?村庄儿女是怎么“当家”的?

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会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⑵村庄儿女这么勤劳是为什么?(建设美好的家园……)

⑶过渡:正是看到这些勤劳的村民,一个个天真好学的童孙,所以诗人兴致而来,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用心读一读吧!

3、指导学生反复读,读出敬重、赞叹和喜爱的感情,读出诗的节奏。

4、根据自己的感悟理解,为诗歌选择配乐,并诵读。

(播放两段不同风格类型的乐曲,请学生选择,并说出理由)

五、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农家夏忙时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六、激情朗读,指导背诵

1、简介:由于诗歌本身的韵律、节奏美,在古代就已经用来吟唱了。今天,我们即兴吟唱古诗,也便于同学们背诵古诗。

张老师也很喜欢音乐,今天我也即兴唱一曲,想听吗?来点掌声吧!

2、唱读古诗:

⑴教师示范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乐曲配唱诗句。

⑵提示学生用学过的歌曲(如:《蜗牛与黄鹂鸟》、《采蘑菇的小姑娘》、《茉莉花》等)来配唱诗句。

3、放声读诗,自然成诵。

最后,让我们用心来诵读,读出你的赞叹,读出你的喜爱吧!

七、知识延伸,拓展阅读

1、过渡:《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写的一组大型田园诗,描写农村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下面,老师为大家找到了另外一首,一起来读读看。

(出示课件)

四时田园杂兴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

借与门前盘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2、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孟浩然、陆游、陶渊明、杨万里等。大家还记得其中的诗句吗?(课件提示)。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背诵自己熟知的田园诗。

八、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遗产之一,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去积累,多去阅读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象范成大、孟浩然一样的大诗人。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篇12:《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 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想像能力。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 理解诗句,想象意境,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二、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想像能力。

三、 跟老师一起学:

(一)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1、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苏州市)人。绍兴二十四年(1164)进士。孝宗时出使金国,表现出不畏暴的凛然气节。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他是南宋著名诗人之一,为“中兴四大家”之一。先做地方官,后来一度做参知政事。曾出使金国,全节而归。晚年隐居石湖。他是位爱国诗人,也写过大量的田园诗。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诗人”。他的词,所涉及的生活面不及诗歌广阔;文字精美,音节谐婉,与婉约派一脉相通。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2、 释题:“兴”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3、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 试读全诗,回答上面问题。

5、 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其一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⑥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其二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②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③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④蛱(jiá)蝶:蝴蝶。

6、 解释全诗:

其一: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其二: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7、 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8、 资料:《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9、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这首诗以一个老翁的口吻,写初夏时节乡村劳动的繁忙。成年的“村庄儿女”们,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不是耘田就是绩麻,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点闲工夫。而那些不懂事的“童孙”们呢,他们也在忙着“学种瓜”。这样一方面更烘托出农忙无闲人的热烈气氛,一方面又表现了乡村儿童在大人影响下从小就爱劳动的好品质。一个“学”字,写出了小孩子们种瓜时认认真真的情态。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10、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11、 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和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12、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

13、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4、 重点句:《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补充知识:“中秋”经典诗词鉴赏

篇13: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昼、耘”两个生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拓展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之二,从比较阅读中体会诗人采用不同的写法再现乡村夏季忙碌、和谐的意境,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

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板书课题)

2. 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3、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2、生自由读,指名读。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4、学生自学

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

2、品读第一句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指名读)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画面比刚才读懂诗意时的画面要更丰富了)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3、师归纳总结

4、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读)

5、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四、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1.拓展《四时田园杂兴》之二

2、比较两首诗

五、积累古诗,激发兴趣

师:是啊!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

现在我们赶紧把第一首抄写下来。看看哪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老师帮忙的?

篇14: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生活在繁华城市中的你们一定对质朴的乡村田园生活很陌生吧?可是,我国古代许多诗人却对田园风光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题目)

2、释题:

⑴齐读题目,读准字音“兴”(xìnɡ),读出诗题的节奏。

⑵“兴”是什么意思?“四时”又指什么?

杂兴:各种兴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四时:四季。《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3、介绍作者:

⑴这首诗的作者范成大,我们对他比较陌生。因此老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了有关作者的资料,谁能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指名学生介绍作者。

过渡: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课件展示全诗。

⑵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个人自由朗读。

⑷听范读。

⑸练习模仿读。

⑹指名试读,评议展示读。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经读通了全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2、自由读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⑴昼:白天。

⑵耘:除草。耘田:在田里除草。泛指耕种。

⑶绩麻:把麻搓成线。在这里泛指纺线织布。

⑷儿女:男儿和女子,指成年的青年男女。『拓展:古代汉语“妻子”指妻子和子女;现代汉语“妻子”是个专有名词。』

⑸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⑹未解:不懂,不明白。

⑺供(ɡōnɡ作动词用,如:供给、供应):参加。(ɡònɡ与祭祀有关,如:供品;与案情有关,如:口供、供认)

⑻耕织:耕田织布。

⑼傍:靠近。

⑽桑阴:桑树荫下。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名根据插图,用自己的话试着概述全诗大意。

白天在田里除草,晚上把麻搓成线,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村里的孩子们不懂耕田织布,也学着大人的样儿,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过渡:

同学们,我们不仅读通了整首诗,而且还读懂了诗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诗歌当中,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

齐读古诗。

想一想,你觉得诗里那一句写得最有趣味?

2、相机赏析诗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这一句主要讲什么?

篇15: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三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意。背诵古诗。

3、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村民劳作的辛苦。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昼、耘、绩三个生字,掌教握1个多音字。“杂兴”一词的理解。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教师准备:教具准备:常规、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让学生齐读古诗《乡村四月》。

2、这首诗描写了农村什么景象?

设计意图:《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农村景象。学习方法相似,有利学习本课。

二、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也是描写农村风光的。

2、板书:四时田园杂兴

3、学生自由读题。

4、师释题义:“四时田园杂兴”:四时,是指春夏秋冬。田园,这里泛指农村。兴,指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杂兴,指随兴写来。“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指: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三、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2、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请同学们看资料对作者更深的了解。

设计意图:读者只有对作者生平深入地了解才能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

四、朗诵诗,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整体感知诵读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多音字“供”的读法及“兴”字读第四声。

3、请看挂图,哪些诗句描写了画面。

4、指名朗读、分组读、互相学习欣赏。

5、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懂诗句。

6、全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及自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诗意思。

设计意图:以自读、自悟为主,培养学古诗的能力。

五、品评朗读,感悟诗情、诗境。

1、学生闭上自己的双眼,教师朗诵诗,让学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自由诵诗,边读边想象诗歌中所描写的画面。

3、逐句品评,交流感受。第一句主要描写了古代村民白天在田间除草,夜里还忙于织布。男女各有自己的活干。写出了劳动人民昼夜不停劳作的辛苦,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第二句描写了村里儿童不懂得除草和织布。但他们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童趣,同时看出了当时儿童生活的单调。也看出了农村安静,祥和,具有浓弄的乡土气息。

设计意图:感受田园诗歌的美。

六、拓展视野。

1、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在农村的父母或爷爷奶奶,他们每天在干什么活?辛苦吗?你们在家玩什么?能帮大人干什么?

2、背诵默写这首诗。

七、教学反思:

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生活的实际,借鉴《乡村四月》学习方法。学生以自读、自悟,自学。展开想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学生容易理解内容,诗意。生活在农村的学生诗中的意境也易想象。

篇16: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三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意。背诵古诗。

3、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村民劳作的辛苦。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昼、耘、绩三个生字,掌教握1个多音字。“杂兴”一词的理解。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教师准备:教具准备:常规、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让学生齐读古诗《乡村四月》。

2、这首诗描写了农村什么景象?<学生讲述>

设计意图:《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农村景象。学习方法相似,有利学习本课。

二、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也是描写农村风光的。

2、板书:四时田园杂兴

3、学生自由读题。

4、师释题义:“四时田园杂兴”:四时,是指春夏秋冬。田园,这里泛指农村。兴,指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杂兴,指随兴写来。“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指: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三、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2、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请同学们看资料对作者更深的了解。

设计意图:读者只有对作者生平深入地了解才能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

四、朗诵诗,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整体感知诵读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多音字“供”的读法及“兴”字读第四声。

3、请看挂图,哪些诗句描写了画面。

4、指名朗读、分组读、互相学习欣赏。

5、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懂诗句。

6、全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及自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诗意思。<教师要用鼓励赞美的话给学生肯定,并随机点拨>

设计意图:以自读、自悟为主,培养学古诗的能力。

五、品评朗读,感悟诗情、诗境。

1、学生闭上自己的双眼,教师朗诵诗,让学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自由诵诗,边读边想象诗歌中所描写的画面。

3、逐句品评,交流感受。第一句主要描写了古代村民白天在田间除草,夜里还忙于织布。男女各有自己的活干。写出了劳动人民昼夜不停劳作的辛苦,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第二句描写了村里儿童不懂得除草和织布。但他们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童趣,同时看出了当时儿童生活的单调。也看出了农村安静,祥和,具有浓弄的乡土气息。

设计意图:感受田园诗歌的美。

六、拓展视野。

1、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在农村的父母或爷爷奶奶,他们每天在干什么活?辛苦吗?你们在家玩什么?能帮大人干什么?

2、背诵默写这首诗。

设计意图:古代村民与现代村民相比,有什么异同。

教学反思: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生活的实际,借鉴《乡村四月》学习方法。学生以自读、自悟,自学。展开想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学生容易理解内容,诗意。生活在农村的学生诗中的意境也易想象。

篇17: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在本课中我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情、爱、味。

【预设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乡村四月》的大意。

2、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

【教学流程】

一、课题的导入

五一长假即将来临,你想外出旅游吗?老师带你去一个地方(多媒体展示乡村田园风光),你们觉得这里怎样?(美)乡村的景色确实美,但乡村四月更美,今天我们就跟翁卷一起走进田园,走进《乡村四月》,感悟农家生活吧!板书并朗读课题

解题:四月指农历四月,即春末初夏的季节。

二、初读课文,感音韵

(过渡)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等)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文),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

(请这位同学浪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否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同学评价,教师根据时机进行指导。(他读得真……….)(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一遍)

3、全班齐读。

三、潜心会文──明诗意

(过渡)听,你们读得多好啊,在读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字句吧,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回答。(查工具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同学或老师)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请我们同桌两位同学互相交流,先说自己读懂的句子,再向对方请教不清楚的地方)

2、同桌交流,我能自己读懂那些句子?还有那些不理解的。

(现在我们全班一起交流,我读懂的句子是,我不理解的是)

3、全班交流:

我们自己读懂的句子是我还没有理解的地方(在交流中引导归纳1、2句写景,3、4句人)

(瞧,我们的孩子多能干啊,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呢?)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大意。

(我们的同学语言组织能力真不错,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诵全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5、全班根据对诗大意的理解,齐诵古诗并想象画面。

四、别出心裁──悟意境

1、(过渡)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如果请你们给本诗1、2句配一副画,请你说一说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什么?并说出你的理由。(出示句子:我准备用(色)画,因为)

引导学生从“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等感悟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农家生活多姿多彩。由主要的绿和白体会到乡村四月的清新明丽。随机板书:清新明丽

2、(过渡)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四月的乡村,还是童话的故乡,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田园交响乐,你能听到那些呢?(出示句式:我仿佛听到的声音)

学生从诗中找对声音描述的意象来回答。

(布谷鸟的叫声、下雨的滴答声:联想到四月的播种最佳时节;采摘桑叶的唰唰声、蚕吃桑叶簌簌声,水田插秧哗哗声用“才”和“又”交织在一起,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乡村四月”劳动的确实紧张、繁忙,

⑴ 他们的忙的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⑵ 此时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高兴、喜悦)可见人民生活是怎样呢?(幸福)人民喜欢劳动,对生活充满希望可见农家人勤劳(随机板书:幸福勤劳)

⑶ 作者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呢?他主要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五、浓缩乡村四月图,提升情感

(过渡)一幅田园画,一曲交响乐,把我们带进世外桃源,闭上你的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乡村四月的'美景吧

1、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望江南》,渲染气氛,(教师诵读)引领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加深体会,

2、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睁开你的眼睛,看眼前是什么?你能读出一份向往与感动吗?学生看画面一起朗诵(生读)

3、瞧,同学们被田园风光迷住了,此时此刻,你能看着画面,把《乡村四月》背诵出来吗?(学生看画面,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过渡)乡村的四月是繁忙、紧张的,但是繁忙、紧张的背后隐藏着农家人民的幸福与喜悦;其实农家的生活恬静、幽雅、祥和的一面,他照样写着农家人的幸福,请看李万年先生的这幅作品,他真实的反映农家的生活恬静幽雅、祥和的一面,你能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一段话吗?如果你是一个敢于挑战的孩子,还可以一两句诗,和翁卷老先生比一比。(出示画面)

1、学生独立写,教师巡视并指导。

2、作品展示与交流。

七、总结

四月的田园是美丽的,农家的生活无论是繁忙、紧张,还是恬静幽雅的,都写满了农家儿女的幸福与追求,本课下一首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和词《渔歌子》也是与田园生活有关的,请你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更深的感悟农家生活。

板书设计:

乡 景美清新明丽

四 (宋)翁卷

人忙勤劳幸福

篇18: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昼、耘”两个生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拓展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之二,从比较阅读中体会诗人采用不同的写法再现乡村夏季忙碌、和谐的意境,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

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板书课题)

2.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3、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2、生自由读,指名读,(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4、学生自学

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自由读诗,想象)

2、品读第一句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指名读)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画面比刚才读懂诗意时的画面要更丰富了)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3、师归纳总结

4、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读)

5、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四、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1.拓展《四时田园杂兴》之二

2、比较两首诗

五、积累古诗,激发兴趣

师:是啊!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

现在我们赶紧把第一首抄写下来。看看哪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老师帮忙的?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意思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反思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反思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绝句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古诗意思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原文及翻译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翻译

《四时田园杂兴》的扩写作文

《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望岳》教学设计之一(集锦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望岳》教学设计之一,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