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观沧海》的优秀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qingminghua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观沧海》的优秀教案(共含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qingminghu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古诗《观沧海》的优秀教案

篇1:古诗《观沧海》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情感目标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图,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创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其诗具有“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作,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无关。

2、品析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明确:A、景物的描写手法:

由近及远(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联想之景的描写——空间关系的迁移,显得层次分明)

虚实相生(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象为实写,日月、星汉为虚写。采用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

动静姐合(水、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的描写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写为静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现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托物言志(借写大海吞吐宇宙的雄伟壮阔之景,隐喻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请学生富有情感的诵读全词,以感受文气,曹丕在《典论·论文》曾说:“文以气为主”,诗词亦是如此。在《观沧海》这首词中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去获得一种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诗中,并达到与诗的一种交流与沟通。

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样“胸怀阔大、志存高远”。

(三)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下来完成课后作业,并背诵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水山岛(壮丽气势)

树木百草(向荣姿态)实景(借景抒情)观沧海秋风洪波(气象阔大)

(乐府诗)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虚景(诗言志) 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

篇2:古诗《观沧海》的优秀教案

古诗《观沧海》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古代诗词有关知识,积累“澹澹、竦峙、萧瑟、以”等文言词汇。

2.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背诵诗歌。

3 品味诗歌语言, 体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

4 培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5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古诗修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诵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想

1.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赏析歌诗氛围。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能力和联想能力

3、体现少教多学原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选两位学生分别从影视作品,史书记载来讲自己了解的曹操,(板书课题:观沧海 曹操)

二 、明确学习目标

三、运用诗歌朗读七步法学习这首诗(方式:学生自学,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点拨)

自学指导 诗歌朗读七步法1、感知性朗读,知人论世、2、模仿性朗读,学习技巧,

3、体验性朗读,感知语言及情感、4、感悟性朗读,感知意象意境、5、熏陶性朗读、感受语言及技巧美。6、表演性朗读,再造想像、7、竞技性朗读,背诵展示,(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扎实的诵读训练。)

四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感知性朗读,知人论世、

1、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或默读,或大声朗读。

说说自己读完这首的感受

明确:观,观看,看,浏览。沧海泛指大海。

方法 看作者,联背景。

2、请同学评价读诗效果,谈谈自己的见解

(二 ) 模仿性朗读学习诵读技巧

教师朗读示范后补充:

------- 明确:从节奏、读音、感情基调等方面入手。

方法 审标题,明内容。朗读这首诗:去体会诗人在成功时登高远眺,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的那种豪迈之感。

特别注意朗读节奏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学生展示方式: 男女生分别 展示

(三)体验性朗读感知语言情感、

一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这首诗歌,

方法,找诗眼,解情感。感受语言美

体会诗人在成功时登高远眺,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的那种豪迈之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以:连词,来。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全班集体朗读一遍,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这首诗的大意。(1-2位)

观,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无“观”也就无以下的内容。)

情感: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及豪情。

(四)感悟性朗读感知意象意境、

方法 找意象,品意境 ,明主旨。

教师点拨 .知识铺垫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篇3:语文古诗《观沧海》优秀教案设计

语文古诗《观沧海》优秀教案设计

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语言词汇,揣摩其语言魅力;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情感目标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歌,掌握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鉴赏意象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难点 理解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色及其艺术联络方式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 提问法 点拨法 讨论法 探究法 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何其芳先生笔下所描绘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图,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创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其诗具有慷慨悲凉,气韵沉雄的风格。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欲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观沧海》。

(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简要介绍诗歌体裁}

乐府两汉官署名称,即音乐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主要收集文人诗、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尤其是汉代乐府。《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乐府诗可谱乐歌唱,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听读结合,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我泛读,注意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泛读完之后,再请同学们齐读,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象?

明确:诗中描绘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 {深入诗歌,品读文本}

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梳理诗歌的内容:1、细致分析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构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与诗人的心境有何联系?

解析:观沧海以一个观字为线索,总揽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旨在交代观海地点及方位,登高临海,视野开阔,将沧海壮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高远眺,描摹大海、山岛的情状,使眼前之景显得辽阔、壮观,写出了沧海之景的壮丽之势;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一反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写出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茂,给人生机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此句虽言秋风萧瑟(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悲秋意绪。眼前见到的却是大海的汹涌澎湃,气象宏阔、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眼前实景,融进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呈现出吞吐宇宙的气象。诗人以沧海自比,隐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为合乐而作,与诗歌正文的内容无关。

2、品析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并说明这些表现手法在诗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明确:A、景物的描写手法:

由近及远(由眼前实景到想象、联想之景的描写空间关系的迁移,显得层次分明)

虚实相生(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景象为实写,日月、星汉为虚写。采用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

动静姐合(水、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景象的描写为动景,山岛、树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写为静景。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生动,富于感染力)

B、情感的表现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托物言志(借写大海吞吐宇宙的雄伟壮阔之景,隐喻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请学生富有情感的诵读全词,以感受文气,曹丕在《典论论文》曾说:文以气为主,诗词亦是如此。在《观沧海》这首词中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去获得一种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诗中,并达到与诗的一种交流与沟通。

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

篇4:古诗《观沧海》教案

古诗《观沧海》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篇5:古诗《观沧海》课堂教案

古诗《观沧海》课堂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其写作意旨;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的写作意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导入。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评价曹操……引出并揭示课题:《观沧海》(投影)

2、了解作者。出示作者介绍(投影)

先让学生轻声读读,然后教师点拨需要记忆的要点,导入第二个环节。

二、听课文录音。

1、听录音。要求:听准字音,注意节奏。

2、检测(投影):碣、澹澹、竦峙、瑟

指名读后,投出正确读音,齐读两遍。

3、先让学生自由读,而后可采用指名读、小组对抗赛、男女对抗赛等方式练读。接下来导入下一个环节。

三、合作探究

㈠ 引入并出示第一个问题(投影)

一、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1、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讨论交流,而后指名回答并归纳(投影)

2、看图引导学生齐读观海的具体地点。

3、引导学生说出第⑶句表现的是风平浪静时大海的波澜壮阔,而第⑻句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4、让学生齐读第三层,要求读出大海吞吐日月的气概。

5、让学生思考第二层与第三层所写内容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分别是什么?(投影)

㈡ 引入并出示第二个问题(投影)

二、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1、引导齐答。(投影)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让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观到的.内容。再次练读。

㈢ 引入并出示第三个问题(投影)

三、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1、引导齐答。

2、让学生比一比看谁能读出作者的博大的胸怀。

四、背诵积累。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练背。

2、两分钟后指名背诵,师及时鼓励。

3、学生齐背诗句。

点拨:背诵应努力做到“声情并茂”

4、指名有感情的背诵,然后学生点评。

鼓励学生“声情并茂”地齐背。

五、小结:

先分别让不同的学生回答。(投影)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这首乐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六、总结本节课学生的出色表现。

七、布置作业:背默《观沧海》。

教学总结:

在我讲完了这一节课之后,感觉也不是很好。总体上讲,也许是自己把学生的能力估计得太低了。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去读,去理解。但是,我选择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基础知识确实很差。所以,在讲解基础知识部分时耗时过多。还有,我也没有对这首诗歌进行翻译,只是在提示学生哪些词语值得我们去掌握,即需要知道它在这句中的意义是什么。我分析完第一句,明确了这句交代了观察的主体、地点、方位和观察的对象后,就说“接下来的三句写到了哪些景物?那么同学们齐读一遍找出这些景物” 。之后,又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随之就只将里面的字的意义讲解了而没有翻译。接着又提问“这些景物是不是真实的看得见的?也就是说是实景吗?”。最后,再讲写虚景的那两句及附文。另外,我这课的教学目标有:

1.能读会写“碣、澹、竦峙”等词语。

2.理解、积累“澹澹、若、次、以”等文言词汇。

当然,在讲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如太重基础,学生没预习等,所以,就使课文显得支离破碎,感受不到课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更多的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分组读、抽读、男女分读等)去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以后的诗歌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朗读的重要性以及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篇6:优秀古诗《观沧海》的读书心得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情景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写沧海,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篇7:七年级语文观沧海优秀教案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习通过朗读、想像阅读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准确把握本诗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想像。

(三)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体会诗歌意境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录音机播放:海潮声,轻柔音乐声]

此处的导入设计,用诗化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本堂课的学习情境——诗歌阅读中;同时,也是作为一个例子,让学生感性地了解一种诗歌阅读的方法——朗读,想像,进而体会诗的意境。这里的设计也明确地揭示出本堂课的思路:以学法来指导课文阅读。

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板书:海]

你们喜欢大海吗?……我也喜欢。从小,海就是我的梦。于是,读了很多描绘海的诗文。

“看那闪闪的白沙闪闪地明亮/是珠贝的摇篮/是星星的憩园/是珊瑚的梦乡/太阳的梦是红的/月亮的梦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鱼在晒月光……”

边读边想着那些优美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突然发现,原来,我与海贴得那么近。

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朗读方法一起来神游大海。

[板书:观沧海]

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______________

[板书:学习目标:给朗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驰骋于诗的意境]

首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师范读)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诵读,要求读准确。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并展开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现诗所描绘的图景,感受意境。(配乐朗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予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空间,激起学生尝试探求的积极性。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时候一样,体会到了诗的画面和意境。如果是,那么将你最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像,并把它描绘出来。喜欢图画的同学,画幅画;喜欢写作的同学,用三五个句子进行描绘。

四位同学一组,互相交流。然后各组推举1至2篇较好的作品。(教师巡视,预选。)

我们一起来欣赏和评点同学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绘出了诗所描绘的图景,表现出诗所表现的意境。

(老师选出第一种类型的作品一份——图画类,是否扣住诗歌文辞的描述。在投影仪上显示,由本作品作者解说。)

同学,你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呢?……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

[板书:以文辞为本]

(老师选出第二类作品一份——文字类,是否有拓展性想像。在投影仪上显示)

请同学们说说,这段文字在 “以文辞为本”这一点上做得怎样?……

设计此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及时进行反馈和矫正。“在最初学习时给予连续强化,学习速度会比较快。”(斯纳金程序教学理论)

那么,你们喜欢他哪些语句的描述呢?请说说理由。 (老师引导同学着重赏评修辞的运用、描写的角度等,体会语句的生动形象性。)

这些句子诗中有没有写到?……

同学,你怎么会想出这个情景来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丰富我们的想像世界?……

老师有意识地选择学生的作品,围绕学习目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思考、讨论、评点,有了一个初步认识以后,老师只用三句简单的话,在水到渠成时,将想像的三个要求点出,在学生头脑中刻下一个清晰的认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此部分设计紧扣原诗,从诗歌内容、诗歌意象到诗歌的意境情感作逐步深入的探究理解,同时贯彻以学法的指导,两条线交融,相得益彰。在经过学生思考后来揭示问题的本质,能够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有效地接受知识。

是的,我们想像诗的意境,要会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像。这种经验积累,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以电视、书籍、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得的。如果我们把这些积累写进你的想像,这段文字、这幅画面会不会更丰富呢?……拓展想像,才能使诗的画面成为立体感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活的景。

[板书:借积累延展]

(老师选出第三类作品———图画或文字类,是否能表现出诗的意境。在投影仪上显示。)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1)这幅作品的想像是否丰富?(2)这段文字 (或画面)的描述、想像,是否能够准确表现这首诗的意境?诗表现的是怎样的意境?请举例说明。

篇8:七年级语文观沧海优秀教案

课题 观沧海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授课者 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出征乌桓时所作,2,曹操亲帅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经过碣石山时所作,登山观海,触景生情,写下这一壮丽诗篇。诗人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壮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的雄伟抱负。 学情分析 对于刚上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是一篇古典诗歌,学生感觉很新鲜,这首诗激情豪迈,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理念 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依据135互动课堂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培养语文表达能力。

3.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学习

重点

难点 体会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培养语文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诗歌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设计

三个阶段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学生行为 自主学习阶段 情景导学、揭示主题

1.今天老师先给大家出个谜语,猜一位人物,他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绩,曾煮酒论英雄。

2.请同学们谈谈对曹操的了解与认识。

3. 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自主探究、个体建构

1. 了解写作背景。

2. 播放诗歌朗读音频,学生听字的读音,注意节奏。

3.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注意节奏、语调、情感。

4.小组内读。

4.全班同学齐读,注意节奏。请同学谈谈诗中描绘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

猜人物导入

引出课题

板书:

观沧海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巡视指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猜出人物:曹操

谈谈对曹操的认识

扫清文字障碍

同学认真听,指出错误。

大胆发言 互动对话阶段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篇9:七年级语文观沧海优秀教案

课名 《观 沧 海》 省份 辽宁省 市 区/县 单位全称 丹东市第七中学 教师姓名 学段 学科 初中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册次 章节 七年级上册 课时 1 年级 七年级 学习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内容有一个适应过程,特别是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基础是相当薄弱的,需要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入手,多读、多背、多感知、多想象,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古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了解诗歌常识;

⑵.辨识与积累“碣石”、“沧海”、“澹澹”、“竦峙”、“萧瑟”等生字词;

⑶.正确诵读诗歌;

⑷.理解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⑵.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⑶.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3.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品位语言,体会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学生收集曹操生平事迹及诗集等资料。 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 一、导入新课 1、检阅回顾复习学生积累的古诗。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2、学生展示展示有关曹操的生平事迹及有关诗句,了解曹操。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历代的诗歌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从最早的诗歌总集春秋时的《诗经》,到战国时的“楚辞”,从汉代的“乐府”到“唐诗”、“宋词”,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请说说你最喜欢的诗歌是哪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让学生充分发挥,激发兴趣)

2.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近被人称作“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品读他的乐府诗--《观沧海》,去感受这位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心灵世界。

3、1、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2、了解时代背景 展示曹操图片及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二、朗读训练,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3、感受情感

(一).初读诗歌,辨识积累

沧海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老师范读,学生积累;重点辨识:沧--苍,峙--侍--恃。引导学生从形旁辨识意义)

(二).朗读训练

1.听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感情到位)

⑴.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⑵.抽生朗读,集体评价

⑶.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⑷.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三).讨论:本首诗描写出了一幅什么样画面? 1、扫清生字词障碍,积累字词。

2、激发朗读的兴趣,正确的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3、初步感知内容

听音频朗读,训练学生正确朗读,激发朗读的兴趣。 三、合作探究 1、探讨是个描写的景象

2、探讨诗歌表达的情感

3、探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一)研讨、分析、感受诗歌内容,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1.结合注释,想一想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碣石山?他的精神或心情怎样?诗中第一二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他去观沧海的精神状态和情形得的?可以换成其他字吗?

2.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景的?

明确:观

《观沧海》古诗鉴赏

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古诗的赏析

古诗《观沧海》文学赏析

观沧海优秀教案设计

观沧海语文教学教案

古诗《画》优秀教案

观沧海

《观沧海》优秀教学方案

教案古诗

古诗《观沧海》的优秀教案(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诗《观沧海》的优秀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