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共含5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lzf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语文教案-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
1 . 课文内容浅显,“思考和练习”设计得比较具体,可以自学、讨论为主,边读边练,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和答疑工作。
2 . 我国大多数中学生进行科研的能力都比较差,很少有人会运用图书资料,有条件的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参观,接触一下各种目录的索引,或者到图书馆里去上课。
3 . 本文写作时间较早,有些内容已经落后于当代目录学的研究状况,教师可适当地作些补充,如“机器可读书目” ( MARC 全称 Machine Readable Catalogue , 也译成计算机管理的图书馆目录的磁带目录 ) ,使学生能适应图书管理发展的形势。
4 . 实物教具:目录屉、目录卡片、有代表性的书本式目录。
【指点迷津】
( 一 ) 本课重点有三:
1 . 使学生获得目录学的一般常识。
2 . 培养使用查考书籍资料的工具书的能力。
3 . 分析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恰当运用。
( 二 ) 突破办法:
1 . 从释题入手,激发兴趣。
思考:“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 书目”这个题目中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 把“书目”比作“钥匙”,第四节又比作“引出知识迷宫的线索”,看什么好处 ?
明确:破折号表示后面的是解释,说明部分,是把前面形象的比喻还原为朴实的事物。破折号前连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知识宝库,把知识领域比作珍藏宝物的库房;一个是把书目比作打开宝库的钥匙,后一个比喻是以前一个比喻为基础的。
把书目比作钥匙是西方知识界习惯的说明,人们称书目为“一切科学的钥匙”。德国柏林图书馆入口有一句话:
这是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是你的。
迷宫是古希腊神话中结构复杂的建筑物,常指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王宫。西方多用以比喻不掌握线索便无法解释或掌握的复杂的结构和布局。书目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后,人们又把它比作引出知识迷宫的线索了。
这里是用典,不过用的是洋典故。
2 . 着眼于大处,从整体上把握,理清结构脉胳,高屋建瓴,以此带动全局。
结构如下:
A . 说明什么是书目及其作用 ( 1 - 4自然段 )
a . 书目的形式及内容
b . 书目的重要作用
B . 说明书目的历史和种类 ( 5 - 12自然段 )
a . 书目的历史
b . 书目的种类
C . 说明怎样使用书目 ( 13 - 18自然段 )
a . 熟练使用书目的条件
b . 查找书目举例
D . 总结
( 三 ) 难点突破:
本课难点见重点第二条,要想法创造条件安排学生使用书目的实习,可以向学生介绍本校图书馆的图书分类目录,以增强实感,培养学生使用书目的能力。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 一 ) 统观全文,课文介绍了有关书目的什么知识 ?
答案要点:
文章联系实际,从广大读者的需要和接受水平出发,从各个方面说明了有关书目的知识:说明了书目产生和演变的'过程,说明了书目有“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性质;说明了目录学这一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的重要;说明了我国历史上编制书目的情况,说明了书目特别是现代书目的众多种类,说明了使用书目的方法;说明了书目的重要作用,即它是“引出知识迷宫的线索”、“打开一切科学宝库的钥匙”。最后,还就书目对广大读者提出了希望,即要重视其作用,但又不能夸大其作用,要为获得知识“付出辛勤的劳动”。
( 二 ) 本文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 从课文中找出实例说明。
提示:本课是一篇很典型的说明文,中学学过的方法几乎都用上了。
答案要点:本文综合运用了下定义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比喻说明、引用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等多种说明方法,而其中大量运用的是下列四种:
1 . 下定义说明,如给书目下的定义是“一种记录书名著者出版情况和收藏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给目录学下的定义是“研究怎样编制书目、怎样利用书目的学问”。前者从内容、编排和用途三个方面概括了书目的本质特征;后者则着重从内容方面概括了目录学的本质特征,非常简明、精确。
2 . 分类说明,如介绍现代书目的种类时,运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首先概括提出分类的标准,即“按著录的范围、内容、方式”分类;继而列举类别:“有国家书目、馆藏书目、联合书目、专题文献书目、个人著述书目以及书目的书目等各种形式”;然后,各自成段分述各种书目不同的基本特点。这样,既有明确的标准,又有具体的解说,使文章内容特别明确,条理特别清楚,因而读者极易理解。
3 . 举例说明,如本文在说明几种书目的使用时,举了一般书目和专题书目两个例子,并分别从三种不同的角度 ( 即古今、中外、深浅 ) 进一步说明怎样“灵活加以运用”。对于例子又能按一定的顺序,即从简单到复杂,从读书到治学,由借阅小说、研究专题、查阅史料、了解外国哲学和社会科学名著到探讨革命理论进行安排。同时,文中所举例子,都经过精心选择,因而很有代表性。如举古今中外一些学者名人重视书目的例子,就时代说,有古有今;就地域说,有中有外;就人物身份说,有学者、有专家、有革命导师,也有文化革命的主将 ( 鲁迅 ) 。这样运用举例说明,不仅条理更明晰,而且说服力也更强。
4 . 比喻说明,如本文的标题就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以揭示书目的作用;文中又用了“引出知识迷宫的线索”,比喻书目对于读书治学的重要意义;文末还用了“进入大门并不等于升堂入室”比喻获取知识是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因此,即使进入了大门,“要想真正获得各种知识,还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字行之间,深寓激励人们不断把抽象的事理,变成了易于感知的形象,既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又加强了文章思想内容的明确
语文教学设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一、教法建议
1 。 课文内容浅显,“思考和练习”设计得比较具体,可以自学、讨论为主,边读边练,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和答疑工作。
2 。 我国大多数中学生进行科研的能力都比较差,很少有人会运用图书资料,有条件的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参观,接触一下各种目录的索引,或者到图书馆里去上课。
3 。 本文写作时间较早,有些内容已经落后于当代目录学的研究状况,教师可适当地作些补充,如“机器可读书目” ( MARC 全称 Machine Readable Catalogue , 也译成计算机管理的图书馆目录的磁带目录 ) ,使学生能适应图书管理发展的形势。
4 。 实物教具:目录屉、目录卡片、有代表性的书本式目录。
( 一 ) 本课重点有三:
1 。 使学生获得目录学的一般常识。
2 。 培养使用查考书籍资料的工具书的能力。
3 。 分析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恰当运用。
( 二 ) 突破办法:
1 。 从释题入手,激发兴趣。
思考:“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 书目”这个题目中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 把“书目”比作“钥匙”,第四节又比作“引出知识迷宫的线索”,看什么好处 ?
明确:破折号表示后面的是解释,说明部分,是把前面形象的比喻还原为朴实的事物。破折号前连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知识宝库,把知识领域比作珍藏宝物的库房;一个是把书目比作打开宝库的钥匙,后一个比喻是以前一个比喻为基础的。
把书目比作钥匙是西方知识界习惯的说明,人们称书目为“一切科学的钥匙”。德国柏林图书馆入口有一句话:
这是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是你的。
迷宫是古希腊神话中结构复杂的建筑物,常指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王宫。西方多用以比喻不掌握线索便无法解释或掌握的复杂的结构和布局。书目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后,人们又把它比作引出知识迷宫的线索了。
这里是用典,不过用的是洋典故。
2 。 着眼于大处,从整体上把握,理清结构脉胳,高屋建瓴,以此带动全局。
结构如下:
A 。 说明什么是书目及其作用 ( 1 - 4自然段 )
a 。 书目的形式及内容
b 。 书目的重要作用
B 。 说明书目的历史和种类 ( 5 - 12自然段 )
a 。 书目的历史
b 。 书目的种类
C 。 说明怎样使用书目 ( 13 - 18自然段 )
a 。 熟练使用书目的条件
b 。 查找书目举例
D 。 总结
( 三 ) 难点突破:
本课难点见重点第二条,要想法创造条件安排学生使用书目的实习,可以向学生介绍本校图书馆的图书分类目录,以增强实感,培养学生使用书目的能力。
二、学海导航
( 一 ) 统观全文,课文介绍了有关书目的什么知识 ?
答案要点:
文章联系实际,从广大读者的需要和接受水平出发,从各个方面说明了有关书目的知识:说明了书目产生和演变的过程,说明了书目有“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性质;说明了目录学这一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的重要;说明了我国历史上编制书目的情况,说明了书目特别是现代书目的众多种类,说明了使用书目的方法;说明了书目的重要作用,即它是“引出知识迷宫的线索”、“打开一切科学宝库的钥匙”。最后,还就书目对广大读者提出了希望,即要重视其作用,但又不能夸大其作用,要为获得知识“付出辛勤的劳动”。
( 二 ) 本文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 从课文中找出实例说明。
提示:本课是一篇很典型的说明文,中学学过的方法几乎都用上了。
答案要点:本文综合运用了下定义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比喻说明、引用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等多种说明方法,而其中大量运用的是下列四种:
1 。 下定义说明,如给书目下的定义是“一种记录书名著者出版情况和收藏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给目录学下的定义是“研究怎样编制书目、怎样利用书目的学问”。前者从内容、编排和用途三个方面概括了书目的本质特征;后者则着重从内容方面概括了目录学的本质特征,非常简明、精确。
2 。 分类说明,如介绍现代书目的种类时,运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首先概括提出分类的标准,即“按著录的范围、内容、方式”分类;继而列举类别:“有国家书目、馆藏书目、联合书目、专题文献书目、个人著述书目以及书目的书目等各种形式”;然后,各自成段分述各种书目不同的基本特点。这样,既有明确的标准,又有具体的解说,使文章内容特别明确,条理特别清楚,因而读者极易理解。
3 。 举例说明,如本文在说明几种书目的使用时,举了一般书目和专题书目两个例子,并分别从三种不同的角度 ( 即古今、中外、深浅 ) 进一步说明怎样“灵活加以运用”。对于例子又能按一定的顺序,即从简单到复杂,从读书到治学,由借阅小说、研究专题、查阅史料、了解外国哲学和社会科学名著到探讨革命理论进行安排。同时,文中所举例子,都经过精心选择,因而很有代表性。如举古今中外一些学者名人重视书目的例子,就时代说,有古有今;就地域说,有中有外;就人物身份说,有学者、有专家、有革命导师,也有文化革命的主将 ( 鲁迅 ) 。这样运用举例说明,不仅条理更明晰,而且说服力也更强。
4 。 比喻说明,如本文的标题就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以揭示书目的作用;文中又用了“引出知识迷宫的线索”,比喻书目对于读书治学的重要意义;文末还用了“进入大门并不等于升堂入室”比喻获取知识是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因此,即使进入了大门,“要想真正获得各种知识,还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字行之间,深寓激励人们不断把抽象的事理,变成了易于感知的形象,既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又加强了文章思想内容的明确性和深刻性。
( 三 ) 本文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 ?
提示: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注意科普说明文的语言要求。
答案要点: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通俗明白、简要易懂。比如用了成语“汗牛充栋”,就加以通俗解释;又如文章里对“书目”“目录学”及“书目的书目”等专用概念下定义,都没有用艰深的术语,而是浅易的话语。本来“书目的书目”,其实际性质是“三次文献”,作者避而未提。再如文章第三自然段中说的“有些书目还有书的内容提要,并告诉读者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读哪些书……”,是指的“解题目录”,作者因它是专门术语而未加引用。其它,如打比方、举例子……都能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出发,注意了用浅易的语言表达,体现了“科普”这一特点。
( 四 ) 难点解析:
1 。 什么是科普说明文 ? 有什么特点 ?
答案要点: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是以传授、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科学随笔,另一种是一般的科学说明文。科普说明文有三个特点:1 。 知识性。科普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在于介绍科学知识,每篇科普说明文都必须讲明一个科学知识方面的问题。2 。 单一性。每一篇科普说明文,一般只说明一个科学现象,介绍一种知识。切忌头绪繁多,枝蔓芜杂。3 。 通俗性。科普说明文介绍的知识多是普及性的,要用通俗易懂、饶有情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说明。
2 。 “精校精注本”应如何理解 ?
答案地点:
理解这个问题以前,首先必须明确版本和善本。“版本”指一部分书因为编辑、传抄、刻版、排版或装订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版子。如《毛泽东选集》有最早的晋察冀边区的版本,有建国初期的,还有80年代的,这是从出版日期看的;有分卷本、合订本、大字本、精装本、简装本、袖珍本,这是从版式上看的。同一篇文章出现的页数,有些地方的文句往往因版本不同而异。引用时得依据权威版本。“精校精注本”就是根据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在文字上经过精心校对,对字句的意义作了认真注释的书本。如《围城》汇校本,《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读书治学时,如果误选了错误较多的版本,以讹传讹,就会引出错误的结论。
( 五 ) 知识拓展
1 。 同学们想想,有没有本文设有举出的书目类型 ?
答案要点:
我们还有不少经常见到“书目”类的印刷品,如各种文摘:《读者文摘》、《青年文摘》、《报刊文摘》,评介书刊的报纸、杂志,如《书林》、《读书》、《文汇读书周报》,还有一些供读者订购图书的书月报,如《全国新书目》、《新书报》等,它们是以报刊形式出现的。
国内有些大型图书馆,已经采用了“机器可读书目” ( MARC,全称 Machine Readable Catalogue ) 用软盘将有关书的信息贮存起来,检索时,读者只要将所要的书名在图书馆的终端打字机输入到计算机内,由计算机来代替人来查询,查询结果会立刻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这种书目大有取代卡片式书目的趋势。
2 。 世界五大图书馆藏书数量
据有关资料,世界五大图书馆的藏书情况是:苏联列宁图书馆,藏书2500万册,手稿250万件;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1500万册,手稿90万件,地图17万张,照片300万张;北京图书馆,藏书1010万册;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藏书850万册,手稿15万件;英国皇家图书馆,藏书650万册,手稿18万件,图片500万张。
3 。 《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宫修的荟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综合丛书。共辑录清代乾隆以前历代重要典籍3461种,79309卷,分装为36000多册。按经 ( 被儒家列为经典和注释经典的著作 ) 、史 ( 记述历代史实、地理疆域、官职等书 ) 、子 ( 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工农、医等各种科学技术著作 ) 、集 ( 历代作家诗文集等 ) 四大部类分别编列,故称“四库”。《四库全书》对乾隆以前的古籍的保存有着重大作用,它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但因其编纂目的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有些书遭到删改,有些书被焚毁,抄校时也多讹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名,清朝永 、纪昀等著。纂修《四库全书》时,曾将抄录入库和抄存卷目的图书,全部撰写提要,于乾隆重四十六年 ( 1781 ) 汇编成为此书,共200卷。收正式入库书3470种,存目书6819种。这本书目分类详明,编排有序,各书提要又能撮其要旨,指陈得失,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简编本,编于乾隆四十七年 ( 1782 ) 。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教案教学设计
八、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陈宏天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书目的种类、用途等知识。
2、理解课文分类陈述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目录学的知识。
2、难点: 初步懂得查找书籍和其它资料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背景简介:
书目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自西汉末年刘向的《别录》、刘歆的《七略》问世以来,书目的编撰工作历代相继,从未间断,直到解放前夕,编制的目录书,已有1600多种。解放以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三十年内编出目录索引达7783种,数量为过去一千九百多年的4.86倍。
当前,我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四化积极贡献力量。书目可以作为指示读书、治学的门径,可作为生产科研的向导。利用书目这把钥匙可打开古今中外的文化宝库,收集最有价值的文献进行研读,以前人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出发点,进行新的创造,为四化作出更多的贡献。
课文深入浅出介绍了有关书目的各种常识,起到了普及目录学知识的作用。
解题:
据说,德国柏林图书馆的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 “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
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借喻,即“书目”,人们把书目看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题目这一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书目的作用,点明了中心,破折号起注释作用。本文介绍的是有关书目的'常识。
课文词语补释:
升堂入室(登堂入室): 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简明提纲:
1、引出说明的对象书目,介绍书目的形式。(1--2节)
2、介绍书目的性质并用途。(3--4节)
3、介绍书目在我国的悠久历史。(5节)
4、介绍现代书目的种类。(6--12节)
5、介绍书目的使用方法。(13--18节)
6、说明应正确认识书目的作用。(19节)
质疑解疑:
1、“汗牛充栋”的出处:
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 “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充栋宇,是说书籍堆满屋子,高及栋梁;汗牛马,是说牛马运书累得出汗。后以“汗牛充栋形容书籍之多。
2、版本: 指一部分书由于编辑、传抄、刻版、排版或装订形式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本子。如《红楼梦》,据统计从清朝乾隆时期到现在,共有一百二十多种本子。
3、精校精注本: 指根据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在文字上经过精心校对,对字句的意义认真作了注释的书本。
4、善本: 指古代书籍在学术或艺术价值上比一般本子优异的刻本、精抄本、精校本、手稿和旧拓碑帖等。
5、《四库全书》: 是十八世纪清王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而纂修的一部巨大官书。它把乾隆以前的著作按经、史、子、集四部分分类汇编,共收书79337 卷,内容极为广泛,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存和整理文献的作用,但在编篡中也抽毁或篡改了一些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著作。编者纪昀等在编修《四库全书》时,把每种书的作者、内容、版本沿革及书评都作了提要,汇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中正式入库书3470种,存目书6819种。后来又编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省略文字,删除存目,是总目的简编本。
小结:
一、本文充分运用举例、分类的说明方法。
举例说明能把抽象、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说得具体而明晰,把问题说得更透彻更明白,使文章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起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如本文在介绍几种书目的使用时(P98--P99),举了一般书目和专题书目两个例子,并分别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古今、中外、深浅)进一步说明怎样“灵活加以运用”,选取的几个例子,都有代表性,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 从简单到复杂,从读书到治学 )安排的。先以借阅小说为例,说明怎样使用书名卡片、著作者卡片、分类卡片;接着以研究明清小说、查列宁和鲁迅的一篇文章为例,说明怎样使用专题书目;然后以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史料和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名著怎样查阅书目为例,说明怎样利用书目读书;最后又以研究某一理论问题怎样查阅书目为例,说明怎样利用书目治学。
分类说明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楚,使读者易于理解 (P98)。如在介绍书目的种类时,文章采用了分类说明法,具体介绍了各类书目的内容、体例和用途。在每类说明中,又运用了举例说明法。本文由于大量运用了举例、分类说明的方法,就使读者对于书目的知识,特别是如何使用书目,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此外,文章还运用了其它一些说明的方法:如引用说明法(如引用学者的言论P96),列举说明法(如书目的形式P97),比喻说明法(如形容书多为“一座座的山”P95),比较说明法(如卡片式目录与书本式目录P95),数字说明法(如介绍《西方名著提要》P99),定义说明法(如说明什么是书目,什么是书目的书目P95,P97)等。
二、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开头由现代藏书的丰富,说明了编制书目的必要性,很自然地转入关于书目的介绍。在介绍书目时,先说它的性质和内容,再说它的性质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而介绍它的种类和使用方法。这样,就使读者对于书目的知识有了比较清楚、比较完整的了解,最后作出的结论也就非常自然而富有说服力了。
结构的严谨还表现在先概述,后分述,以及段与段之间过渡紧密这些方面。例如: 说明许多大学问家都十分重视目录学,说明现代书目的种类以及书目的使用,都是先总提一下,然后分别说明。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如第二自然段,开头用“这样多的书刊”一语,有力地概括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很自然地转入了关于书目产生的说明。又如: 介绍书目的种类以后,用“书目的种类繁多”一句总括上文,随即转入了下文的说明。
作业:
[思考和练习]: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语文组 温钧 整理编写)
8、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八、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陈宏天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书目的种类、用途等知识。
2、理解课文分类陈述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目录学的知识。
2、难点: 初步懂得查找书籍和其它资料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背景简介:
书目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自西汉末年刘向的《别录》、刘歆的《七略》问世以来,书目的编撰工作历代相继,从未间断,直到解放前夕,编制的目录书,已有1600多种。解放以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三十年内编出目录索引达7783种,数量为过去一千九百多年的4.86倍。
当前,我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四化积极贡献力量。书目可以作为指示读书、治学的门径,可作为生产科研的.向导。利用书目这把钥匙可打开古今中外的文化宝库,收集最有价值的.文献进行研读,以前人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出发点,进行新的创造,为四化作出更多的贡献。
课文深入浅出介绍了有关书目的各种常识,起到了普及目录学知识的作用。
解题:
据说,德国柏林图书馆的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 “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
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借喻,即“书目”,人们把书目看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题目这一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书目的作用,点明了中心,破折号起注释作用。本文介绍的是有关书目的常识。
课文词语补释:
升堂入室(登堂入室): 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简明提纲:
1、引出说明的对象书目,介绍书目的形式。(1--2节)
2、介绍书目的性质并用途。(3--4节)
3、介绍书目在我国的悠久历史。(5节)
4、介绍现代书目的种类。(6--12节)
5、介绍书目的使用方法。(13--18节)
6、说明应正确认识书目的作用。(19节)
质疑解疑:
1、“汗牛充栋”的出处:
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 “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充栋宇,是说书籍堆满屋子,高及栋梁;汗牛马,是说牛马运书累得出汗。后以“汗牛充栋形容书籍之多。
2、版本: 指一部分书由于编辑、传抄、刻版、排版或装订形式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本子。如《红楼梦》,据统计从清朝乾隆时期到现在,共有一百二十多种本子。
3、精校精注本: 指根据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在文字上经过精心校对,对字句的意义认真作了注释的书本。
4、善本: 指古代书籍在学术或艺术价值上比一般本子优异的刻本、精抄本、精校本、手稿和旧拓碑帖等。
5、《四库全书》: 是十八世纪清王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而纂修的一部巨大官书。它把乾隆以前的著作按经、史、子、集四部分分类汇编,共收书79337 卷,内容极为广泛,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存和整理.文献的作用,但在编篡中也抽毁或篡改了一些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著作。编者纪昀等在编修《四库全书》时,把每种书的作者、内容、版本沿革及书评都作了提要,汇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中正式入库书3470种,存目书6819种。后来又编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省略文字,删除存目,是总目的简编本。
小结:
一、本文充分运用举例、分类的说明方法。
举例说明能把抽象、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说得具体而明晰,把问题说得更透彻更明白,使文章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起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如本文在介绍几种书目的使用时(P98--P99),举了一般书目和专题书目两个例子,并分别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古今、中外、深浅)进一步说明怎样“灵活加以运用”,选取的几个例子,都有代表性,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 从简单到复杂,从读书到治学 )安排的。先以借阅小说为例,说明怎样使用书名卡片、著作者卡片、分类卡片;接着以研究明清小说、查列宁和鲁迅的一篇文章为例,说明怎样使用专题书目;然后以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史料和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名著怎样查阅书目为例,说明怎样利用书目读书;最后又以研究某一理论问题怎样查阅书目为例,说明怎样利用书目治学。
分类说明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楚,使读者易于理解 (P98)。如在介绍书目的种类时,文章采用了分类说明法,具体介绍了各类书目的内容、体例和用途。在每类说明中,又运用了举例说明法。本文由于大量运用了举例、分类说明的方法,就使读者对于书目的知识,特别是如何使用书目,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此外,文章还运用了其它一些说明的方法:如引用说明法(如引用学者的言论P96),列举说明法(如书目的形式P97),比喻说明法(如形容书多为“一座座的山”P95),比较说明法(如卡片式目录与书本式目录P95),数字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大的挑战是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以前教师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本,以本为本,强调的是答案唯一,应对的统一考试。而如今,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从学生经验出发,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转为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在此情况下,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这就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的关键在于会提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创“新意”识呢?
一、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呈现方式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最大可能的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对教师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仅教学方式是开放的,教材也是开放的。教材中有许多“空白”,给学生留下思考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新力的空间。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应当不断丰富和产生新的内容。例如,教学《麻雀》一课,当教师最后对课文进行总结,下了结论(表现伟大的母爱)之后,问学生还有没有问题。一个学生问:“老师,课文中并没有说这只麻雀是母的,为什么说是表达了伟大的母爱呢?假如是公的,那不就是表达了伟大的父爱吗?”这个问题使老师始料未及,不过他很快镇定下来,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并鼓励其他学生向他学习,下去以后共同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查阅了图书,有些学生还上网搜集了资料,最后得出结论:科学家研究发现,麻雀孵化一般都是由母麻雀来完成的。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质疑、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缺乏“问题”的原因分析
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界限是十分严格的,这便是所谓的“师道尊严”,教师讲授的都是无可争议、不容置疑的真理,学生对权威的“标准答案”和“一贯正确无误”的老师极其迷信、盲从。加之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满堂灌”等,不管学生会不会,一味的讲,造就的学生大多是高分低能。表面把学生教“懂”了,不给学生表白和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学生哪还有什么“问题”意识?哪还会“创新”?宋代有位画家说地好:“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绕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在时间、空间、思维上留下一些“空白”。
例如,在学习《狼和小羊》一课时,教师总结课文后,让学生给本故事续个尾,学生们积极思考后回答:“狼向小羊扑去,小羊一闪,狼掉在河里淹死了。”“狼向小羊扑去,这时,猎人来了,一枪把狼打死了。”……这是一些多么奇妙、多么精彩的回答呀!再如教学《三味书屋》一文,当教师最后问学生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时,学生甲说:“鲁迅在桌子上乱刻字,这是不爱护公物的表现。”乙说:“过去的桌凳都是学生从自己家里带来的,不是公物。”甲说:“就是自己家里的也不不能随便破坏呀。”通过这些争论,既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也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因此,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更要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并把发现的问题大胆的提出来,供大家分析、讨论,以求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和探索。
三、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往往是从学“答”开始的,以此来衡量、选拔、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学“答”固然重要,但学“问”应重于学“答”。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 要使学生有“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学生就要像孔子说的“每事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设问、多质疑,鼓励学生多问,哪怕问些与课本无关的问题。
我国的学生获奥林匹克奖的很多,而美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多。为什么我们的教科书比人家的厚,分数比人家高,可我们的学生创新意识差、创造力不强、后劲严重不足呢?这都是传统教育产生的恶果。面对新课程新标准,教师也必须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即教给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突破现成答案,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奇思妙想。学生在回答“雪融之后是什么”这个浅显又普通的问题时,绝大部分回答:“是水。”而有人则回答:“是春天。”多么新奇又别致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
信息时代,教师不可能垄断知识,也绝不可能通晓一切。与学生共同研讨,要采取平等、开放、诚恳的态度,无需考虑出错可能引起的难堪,不要让“问题”止于教师,更不能让“问题” 止于学生。
千万不要把学生教“懂”了!
[问--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 语文知识竞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