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母鸡和狐狸》(共含13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霸气会飞的兔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母鸡和狐狸》
【活动目标】1、感受音乐由慢到快,由神秘到热烈的音乐情绪。
2、借助图谱、故事展开想象,并用动作、语言表达音乐的变化。
【活动准备】动漫、图谱、头饰。
【活动过程】1、欣赏音乐,随音乐进行猜想。
导语:老师这儿有一首好听的乐曲,请你听一听、想一想,这段音乐中会讲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听音乐。提问:你想到了什么?
2、讲故事,再次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结构。
(1)讲故事,帮助理解音乐。(播放动漫)
听故事《母鸡和狐狸》。启发语:到底讲的`是什么事情呢?
故事:今天,母鸡出门去散步,狐狸偷偷地跟在了母鸡的后面,只听“啪”的一声,狐狸被钉耙打到了头,狐狸好疼啊,可是它不敢动也不敢发出声音,继续跟着母鸡走。“噗咚”一声,狐狸掉进了池塘里。母鸡走上了山坡,狐狸也跟着走上了山坡,一不小心,这只倒霉的狐狸被钉子扎了脚。这时母鸡发现了狐狸,赶紧钻过小篱笆,淌过小水塘回到了家。狐狸在母鸡的家门口,敲呀,敲呀,门怎么也敲不开,气得狐狸直跺脚,最后瘫倒在了地上。
(2)再次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结构。
师:我们再听一次音乐,请你仔细听,并想一想在这首乐曲当中什么地方表现的是母鸡前面走,狐狸悄悄的跟在后面?什么地方表现得是母鸡跑,狐狸追呢?听音乐,教师画图谱。
提问:你认为音乐当中什么地方表现得是母鸡前面跑,狐狸偷偷跟着呢?哪儿表现的是母鸡跑,狐狸追呢?
(3)听听音乐里面母鸡与狐狸发生的事情。
边听音乐,教师边放母鸡与狐狸的卡片,边语言提示。
3、创编动作
(1)导语:母鸡在前面走,狐狸偷偷的跟在了后面,这时发生了什么事?(被钉耙打了头)
狐狸被钉耙打了头是什么样子?学一学。
第二次,狐狸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掉进了池塘里)
狐狸掉到池塘里又会是什么样子?它的心情是怎样的?表演。
最后,这只倒霉的狐狸又发生了什么事?(钉子扎了脚)
钉子扎了脚以后,狐狸是什么样子啊?它的表情是怎样的?
(2)听音乐表演狐狸遇到的倒霉事情。
4、完整地表演
(1)老师当鸡妈妈,幼儿当狐狸,完整地表演一次。
(2)请几名幼儿当鸡妈妈,其他幼儿当狐狸,完整表演。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温柔、优美的旋律,初步学习用连贯和跳跃的方法唱歌。
2、根据动作的提示,尝试用两种方式唱歌。
3、初步感受合作演唱的效果及优美歌曲带来的享受,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师幼共同回忆生活中的情景。
二、欣赏
1、师:我还会唱一首关于月亮的歌曲呢!
2、教师清唱歌曲,幼儿欣赏,再一次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与歌词内容。提问:歌里的月亮婆婆是怎么喜欢小朋友的?
3、教师范唱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幼儿再次欣赏。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边听边用优美的动作来为乐曲打节奏。提问:刚才你是用什么动作为乐曲打节奏?
三、幼儿完整的学唱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
1、听音乐旋律根据音乐节奏引导幼儿说歌词。
2、引导幼儿整首学唱歌曲。
3、引导幼儿为歌曲创编动作。
4、幼儿起身散点站位,听音乐做动作,表达小朋友与月亮婆婆亲密的情感。
四、教师与幼儿共同进行表演。练习数遍以后,在唱到停的地方要求幼儿摆一个好看的造。
在活动开始,我让孩子回忆生活中的情景,感知我走月亮走我停月亮停的意境,然后欣赏我朗诵歌曲,最后才是带孩子学唱歌曲。我还在演唱的基础上加入了表演,在停的同时让宝宝摆一个造型,停也就更好的掌握了!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上海说唱”的特点,学习用“上海说唱”的表演形式有节奏地夸夸上海美景,体验“上海说唱”的独特韵味。
2、运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感受合作带来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习用“上海说唱”的表演形式有节奏地夸夸上海美景,体验“上海说唱”的独特韵味。
难点:把对上海旅游景点的已有经验,用简洁的语句编到相应的节奏型里。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上海风景图片、上海各处的名称、编写谱、记号笔、固体胶、剪刀等;响板、双响鼓;
2、“路边童谣”音乐、“猜冬猜”的伴奏。
经验准备:
幼儿已积累了对上海著名建筑和旅游景点的粗浅经验,并已经接触到一些简单的节奏。
【活动过程】
一、唱唱说说――体验上海方言的韵味
(一)唱唱“路边童谣”
1、在我们上海有很多好听的童谣,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唱起快乐的“路边童谣”吧。(歌表演:路边童谣)
2、提问:刚才你们是用什么语言表演“路边童谣”?(引出上海方言)
(二)说说“上海美景”
如今说上海话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谁会说上海方言?那你们能不能用上海方言夸夸我们上海的美丽?(个别幼儿尝试用上海话说上海美景,体验上海方言的嗲、糯等韵味。)
二、听听学学――感受上海说唱的特色
1、大家都很喜欢上海,为自己生活在上海,是个上海人而感到骄傲。我和你们一样,所以我也想来夸夸我们的上海城,你们可要听仔细了!(教师用“上海说唱”的形式夸上海城)。
2、提问:我夸上海的方式与你们的有什么不一样?(有唱、有说、还用响板来打节奏等)
3、什么时候是唱的?什么时候说的?
4、小结:这种头尾演唱、中间说白的又说又唱的表演形式是上海的一种特色剧种,叫“上海说唱”。
三、编编练练――探索创编上海说唱的规律
1、老师都夸到了上海的哪些地方?一起学学上海说唱。(学学上海说唱中有节奏夸上海的语句)
2、在刚才的上海说唱中,上海还有很多好地方没夸到,我们也来尝试用“上海说唱”的表演形式来夸夸我们的上海,那该怎么夸呢?(出示节奏型:XXXXXXX,幼儿观察讨论)
――一颗星节奏型是怎么样的呢?(幼儿拍手打节奏感受节奏型。)
――试着把夸上海的话编到这个节奏型里去。(例如卢浦大桥像彩虹)
――这条两颗星的节奏型,该怎样打节奏?再编一句夸上海的话到这个节奏型里去。
3、尝试4个人一组编一段“上海说唱”,说说4个人创编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根据幼儿的讨论得出几个创编要素)
――要确定统一的节奏型,并粘贴上;
――每个人编一句可以加快速度;
――为了防止忘记以及共同练习的方便,在节奏型的下面贴上创编的图片或文字,也可以画画或用汉字表示;
――编好之后马上练习,还可以适当配上一定的乐器伴奏。
4、幼儿创编,编好后要用小乐器辅助练习。
四、交流分享――体验创编上海说唱的`快乐
(一)各组展示创编成果,说说你们成功或者没有完成的原因。
(二)除了童谣、上海说唱,我们上海弄堂游戏也很有趣哦,让我们一起玩一个有趣的弄堂游戏吧!(幼儿表演“猜冬猜”。)
附录: 童谣:上海说唱说上海,唱上海,上海城,真正美,看看看,快来看,
金茂大厦层层高,浦江游览景色美,
城隍庙里九曲桥,世纪广场放风筝。
上海上海天天变,变得越来越美好,越美好!
大班音乐教案《母鸡和狐狸》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由慢到快,由神秘到热烈的音乐情绪。
2、借助图谱、故事展开想象,并用动作、语言表达音乐的变化。
3、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4、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活动准备】
动漫、图谱、头饰。
【活动过程】
1、欣赏音乐,随音乐进行猜想。
导语:老师这儿有一首好听的乐曲,请你听一听、想一想,这段音乐中会讲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听音乐。提问:你想到了什么?
2、讲故事,再次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结构。
(1)讲故事,帮助理解音乐。(播放动漫)
听故事《母鸡和狐狸》。启发语:到底讲的是什么事情呢?
故事:今天,母鸡出门去散步,狐狸偷偷地跟在了母鸡的后面,只听“啪”的一声,狐狸被钉耙打到了头,狐狸好疼啊,可是它不敢动也不敢发出声音,继续跟着母鸡走。“噗咚”一声,狐狸掉进了池塘里。母鸡走上了山坡,狐狸也跟着走上了山坡,一不小心,这只倒霉的狐狸被钉子扎了脚。这时母鸡发现了狐狸,赶紧钻过小篱笆,淌过小水塘回到了家。狐狸在母鸡的家门口,敲呀,敲呀,门怎么也敲不开,气得狐狸直跺脚,最后瘫倒在了地上。
(2)再次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结构。
师:我们再听一次音乐,请你仔细听,并想一想在这首乐曲当中什么地方表现的是母鸡前面走,狐狸悄悄的跟在后面?什么地方表现得是母鸡跑,狐狸追呢?听音乐,教师画图谱。
提问:你认为音乐当中什么地方表现得是母鸡前面跑,狐狸偷偷跟着呢?哪儿表现的是母鸡跑,狐狸追呢?
(3)听听音乐里面母鸡与狐狸发生的事情。
边听音乐,教师边放母鸡与狐狸的卡片,边语言提示。
3、创编动作
(1)导语:母鸡在前面走,狐狸偷偷的跟在了后面,这时发生了什么事?(被钉耙打了头)
狐狸被钉耙打了头是什么样子?学一学。
第二次,狐狸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掉进了池塘里)
狐狸掉到池塘里又会是什么样子?它的心情是怎样的?表演。
最后,这只倒霉的狐狸又发生了什么事?(钉子扎了脚)
钉子扎了脚以后,狐狸是什么样子啊?它的表情是怎样的?
(2)听音乐表演狐狸遇到的倒霉事情。
4、完整地表演
(1)老师当鸡妈妈,幼儿当狐狸,完整地表演一次。
(2)请几名幼儿当鸡妈妈,其他幼儿当狐狸,完整表演。
【活动反思】
在重新对幼儿渲染萝丝母鸡在散步中感到有谁跟着它时的'越来越紧张的气氛,请幼儿用动作和表情来补充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接着我会让幼儿听一听音乐,让他们说一说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的气氛,如果让他们吧这个故事拍成一个动画片会是什么样的,狐狸和萝丝母鸡会是怎样的表现。让幼儿们自己说出故事情节,而不是老师问一个环节,他们答一个环节。
小百科:哺乳纲,食肉目犬科动物。属于一般所说的狐狸,又叫红狐、赤狐和草狐。它们灵活的耳朵能对声音进行准确定位、嗅觉灵敏,修长的腿能够快速奔跑,最高时速可达50km/h左右,所以主要以鱼、蚌、虾、蟹、鼠类、鸟类、昆虫类小型动物为食,有时也采食一些植物。
活动目标:
1.欣赏并初步学唱歌曲,表达朋友间的眷恋情意。
2.感受和体验歌曲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珍惜朋友友谊。
重点难点:
感受歌曲中依依不舍的情感,以及初步学唱。
活动准备:
歌曲《友谊地久天长》、PPT、字卡;认读过部分字词。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说说我们的友谊。
小朋友你们马上就要毕业了,离开幼儿园,离开老师,离开小朋友了。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二、听友谊的歌:体会歌曲的情意
1.播放ppt,引导幼儿第一次完整欣赏歌曲。
提问: 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歌词里说了些什么?唱的'最多的是哪一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欣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
3.让我们和好朋友一起背靠背再来听一听这首歌吧!还可以一边轻轻的哼唱,一边轻轻地跟着节奏摇摆我们的身体。
4.提问:听了这首歌,让你想起了在幼儿园和好朋友一起做的哪些有趣的事?
三、歌唱友谊。
1.歌颂友谊的歌曲当然要唱给你的好朋友听,那你觉得我们在唱这首歌时,要注意什么?(有感情的唱,不要太快…)
2.幼儿集体看着图谱初步完整学唱歌曲。
四、告别时刻。
友谊地久天长,我们马上就要分别了,在最后相聚的日子里,你想怎样和你的朋友道别呢? (出示ppt)引导幼儿以握手、拥抱、拉勾、击掌、干杯等方式表现与好朋友道别的情景。
延伸活动:
友谊卡送给我的好朋友
教师出示爱心卡,引导幼儿将卡片制作完整,送给自己最好的朋友,珍藏这段友谊。
中班音乐课教案《母鸡孵蛋》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能用不同的音色和速度表现棒棒鸡、打嗝鸡、害羞鸡的声音特点。
2、感受第二段音乐的节奏特点,能够在小结末拍用打嗝表现节奏中的休止符。
3、体会声音和情绪的关系,在歌唱中感受自信、滑稽、和害羞的多种情绪。
活动准备:
音乐,四种不同形象的小鸡图片、笔、铃鼓、丝巾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母鸡孵蛋》音乐律动,熟悉音乐旋律。
1、“今天我们到母鸡家去做客。母鸡妈妈要孵蛋了。”教师带领幼儿边做动作边唱歌边进场。
2、教师用彩蛋示范歌曲,幼儿学唱歌曲,并动作表现教师边唱歌,边逐一出示三个彩蛋。“母鸡妈妈今天孵了几个蛋?(3个)我们看看母鸡妈妈孵的蛋有什么不一样的?”(大中小)“蛋里面会藏着什么呢?(小鸡)
二、基本部分: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歌曲。用不同音色表现不同的小鸡。
”母鸡妈妈生了三个不一样的蛋,里面有小鸡,我们请小鸡出来吧。“
1、棒棒的小鸡——能用洪亮、有力的声音表现自信。
”首先出来的是第一小鸡,我们看看它长的怎么样?“幼儿回答,教师小结(它长的椭圆形有点棒棒的,它叫棒棒鸡)”我们跟它打个招呼(棒棒鸡你好)“”我们听听看它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教师跟音乐唱第一段再提问(很响亮)教师领幼儿跟音乐边唱第一段边画示意图。”你们看到棒棒鸡的声音了吗?它是什么样子的?(大圆圈:声音粗粗的,大大的`)教师边指示意图边教幼儿唱棒棒鸡“叽叽叽叽”的声音。幼儿模仿棒棒的动作,并跟音乐学习唱第一段一遍。
2、打嗝的小鸡——能够在小结末拍用打嗝表现节奏中的休止符。
“棒棒鸡真能干,吃了那么多东西。这只小鸡我们也请它出来吧。”教师模仿第二只鸡“叽叽叽呃,叽叽叽呃。它怎么啦?它发出了什么不一样的声音?”出示打嗝鸡图,“这只小鸡看棒棒鸡这么棒,它说我也想多吃点东西,结果它吃的太饱,呃打嗝了。你吃饱了会打嗝吗?教师示范,教幼儿发出呃的音。
”我们听听看打嗝鸡的声音。“教师跟音乐示范第二段,边唱边画示意图,”你们看到打嗝鸡啦?它是叽叽叽叫了几声打嗝的?“教师边指示意图边唱,教幼儿学唱叽叽叽呃,叫三声第四声打嗝。
”打嗝时除了小肚子打嗝,小手还要干吗?“学习打嗝时用手把小嘴巴捂住。边看示意图学习叽叽叽呃。教师带领幼儿跟音乐完整唱第二段一遍。
3、害羞的小鸡——用轻、慢的声音进行表现害羞。
”打嗝鸡真好玩,我们看看它的小妹妹是怎么唱歌的呢?“出示害羞鸡图,”这只小鸡的小脸怎么啦?“(它的眼睛闭上了,小脸红红的,它说我害羞我害羞,它是一只害羞鸡。)教师跟音乐范唱第三段。”你们听到害羞鸡的声音跟前面两个小鸡有什么不一样?“(轻轻的)教师边跟音乐范唱边画示意图,”你们看到害羞鸡的声音跟前面两小鸡有什么不一样啦吗?(圆圈后面有条线:它是轻轻的慢慢的,可害羞可难为情了。)教师提醒幼儿用轻轻的慢慢的声音来跟音乐唱第三段。
4、集体歌唱,要求用不同的音色和速度表现棒棒鸡、打嗝鸡、害羞鸡的声音。
“鸡妈妈生了三颗蛋,三颗蛋都不一样,我们把小鸡都唱唱好不好。”教师带幼儿跟琴声完整唱。
5、师生跟着音乐借助道具完整的边唱边表现《母鸡孵蛋》
三、结束部分:引出第四只小鸡,边唱歌边离开教师。
“母鸡妈妈生了三颗蛋,它还会生出什么蛋呢?我们待会来看看。”教师完整唱四段歌曲,唱到第四段时出示双胞胎小鸡。“原来母鸡妈妈还生了双胞胎小鸡。”请幼儿和好朋友抱一抱,“等会我们回到班上再来唱唱看好不好。”幼儿听音乐离开教室。
《狐狸孵蛋》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在理解记录表的基础上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通过理解、匹配小图片,进一步感受狐狸心理的变化,体验作品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3、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4、喜欢并尝试创编故事结尾,并乐意和同伴一起学编。
活动准备:
挂图5幅,孵蛋大记录表1张,表达不同心情的词汇小卡片5张(开心、痛苦、后悔、幸福、惊讶)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导幼儿分析、理解狐狸孵蛋记录表。(出示狐狸图片)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狐狸吗?为什么?(狐狸狡猾。)
师:今天老师就来给你们讲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这只狐狸会发生了什么事呢?
师:有一只狐狸,在草堆里发现了一个鸭蛋。它实在是太高兴了,正要一口咬下去,可是又一想:我不如把这个鸭蛋孵出一只小鸭来,那一定更美味。于是,狐狸开始孵蛋,更有趣的是,这只狐狸还把孵蛋的过程做了一张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张记录表,并且和小朋友说一说,从这张记录表中你都看懂了什么?
师:和你一组上的小朋友的小朋友一起讨论一下。(幼儿讨论2分钟)
师:你看明白了什么?(看到了时间、)从哪里看出来?一起来说说:第一天、第二天
师:一开始狐狸记录得怎样,后来怎样了呢?为什么会这样?
1、第一天怎样?(没动静)
2、它为什么这样记录?(可能是狐狸孵蛋的`时间太长了,没有耐心、不能坚持。)
3、最后有没有孵出来呢?小鸭子从鸭蛋里孵出来需要几天?(21天。)
二、出示图片,幼儿听故事排土,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
1、教师完整地讲述一遍故事,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小鸭子终于被孵出来了,最后到底怎样了呢?狐狸吃掉小鸭了吗?(请个别幼儿说一说)我们来完整地听一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你们可要听仔细!(老师将故事)
提问:
1)狐狸孵鸭蛋是为了什么?(把小鸭当成美味。)
2)狐狸是怎样来孵蛋的?
2、幼儿排图,理清故事线路。
师:我这儿还有故事的图片呢,可是排列的顺序不对,到底哪一幅是第一,哪一幅是第二呢?请你仔细地看一看,在花朵里送上正确的页码。谁能把他们按故事里的顺序给图片送标记?(请一个幼儿操作)
你觉得摆得对吗?为什们?(蛋孵出小鸭的在后面,)
3、再次完整倾听故事,验证图片排序,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故事,看看你摆得对不对?(老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片)
三、匹配心情卡片,进一步理解故事
1、认识心情卡片,重点理解后悔、痛苦。
故事里狐狸的心情是起起落落,发生了许多变化,他捡到蛋时怎样?孵蛋时孵了很长时间,一动也不动,心情怎样?
师:老师这里有5中不同心情卡片,你们认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们知道这5个词语的意思吗?
2、将心情卡片与故事图片连在一起。(高兴、后悔、痛苦、惊讶、幸福)
高兴:你觉得那张是表现狐狸高兴的。什么时候会让你觉得很后悔?什么时候会让你觉得痛苦呢?什么时候会让你觉得很幸福?
3、师:狐狸孵蛋这个故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狐狸,原来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爱。现在狐狸和小鸭成了幸福的一家人,它们之间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请你们来画一画,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好吗?
活动反思:
在《狐狸孵蛋》活动中,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思维是活跃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的。
活动初始,我请孩子们形容一下狐狸,其实事先只预设到骗子、坏蛋、狡猾、等形容的词汇,但孩子们却说到了阴险的、丑陋的、笨蛋的等等词汇,立刻赋予了故事的生命力。另外在活动末尾时,我要求小朋友与自己生活经验相联系,比如:当我问到:“你们什么时候感觉到幸福呢?”有的小朋友会说:“在祖国妈妈怀抱里觉得很幸福,很温暖!”等,真的让我体会到,只要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思路,她们就会很聪明意思到我们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幼儿学习歌曲《小小一粒米》第一部分,能主动歌唱
2、幼儿了解大米的生长过程,知道米来得不容易,懂得爱惜粮食
教学准备:钢琴、自制图片若干、大米若干
教学过程:
导入:
变换节奏的拍手游戏导入
过程:
1、教师提问:我们每天三餐要吃的一样是什么东西?(饭)那饭是怎么来的呢?(大米)教师向幼儿展示大米,并请一名幼儿你过来看看大米有什么特点(小小的、白白的、椭圆形的)
2、今天小米粒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知道吗?先听老师唱一遍(教师清唱)等下请小朋友回答问题
3、教师提问: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小小一粒米》)你们听到了些什么内容?(幼儿回答歌词内容)教师把幼儿说出来的歌词用图示表示出来
4、现在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看着黑板上的图示把歌词念念(按节奏念)
5、小朋友真能干,那现在我们把旋律加进来,先听老师唱一遍(钢琴伴奏),然后请幼儿跟着老师唱唱,教师唱一句,幼儿唱一句,然后请幼儿说说你觉得哪里比较难唱,幼儿指出后,教师着重教唱那几句
6、小朋友表现真棒,这么快就学会了,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唱一次
7、歌曲我们学会了,那你们知道大米的生长过程是怎么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大米生长过程的图示)
8、教师讲述,春天农民伯伯要插秧,夏天给水稻杀虫,秋天要收割麦子,(请幼儿跟教师学学如何插秧、杀虫、收割)
总结:
我们的一粒米来得容易吗?(不容易)那我们以后吃饭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啊?我们一起来背一下《悯农》这一首诗(爱惜粮食,饭要吃完,掉在地上的饭粒捡起来)
设计意图:《小毛驴》这首童谣诙谐、幽默、曲调欢快活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选择这节音乐活动,就是让幼儿通过学习能够更好地感受和表现我国少数民族富有特色的音乐特点。在教学中着重发展幼儿的即兴性、灵活性、创造性、参与性和合作,这节音乐教学的各种练习为幼儿学习增添了浓厚的兴趣。
一、活动名称:音乐游戏――《小毛驴》
二、活动目标:
1、熟悉音乐,并随着音乐的变化换动作,学玩音乐游戏《小毛驴》。
2、创编赶集时的动作。
3、遵守游戏规则与同伴共享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1、音乐磁带 2、幻灯《阿凡提小毛驴》3、flash。
二、活动过程:
1、在优美抒情的《掀起你的盖头来》乐曲声中,愉快地进入教室。
2、复习律动《哇哈哈》、歌表演《小板凳》
3、出示幻灯认识《阿凡提和小毛驴》。
4、复习歌曲《小毛驴》欣赏flash。
5、学玩音乐游戏。
a、学习自由创编赶集的动作。
b、进行简单的表演,玩游戏。
6、教师小结,听音乐做骑驴的动作离开教室。
教学内容:
1.唱《快乐的小木匠》
2.歌表演,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目标:
1.能熟练的有感情的演唱《快乐的小木匠》,并从中体验到劳动创造财富的快乐。
2.在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体验劳动的快乐与喜悦,感受到音乐的基本情绪。
教学难点:连续三度跳进,不容易唱准,需多次模仿练习。
教学过程:
一、律动《风儿吹向哪边》
二、导语
1.师:风儿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大森林。[展示动画:大森林]
2.师:小朋友,在这片密密的大森林里住着一个可爱的小动物。他是谁?[动画;小熊猫从木房走出来]
三、学习歌曲
1.初步感受歌曲。
2.师:他在干什么?[生答]
3.师:对,原来小熊猫是位木匠师傅,他以前干活很马虎,他以为木匠活很容易做,结果做出来的东西既粗糙有不牢固,出尽洋相。后来,他改正了错误,专心干活,做出来的东西既漂亮有牢固。
4.发声练习
53 16 53 2 53 2 53 16 52 1 52 1
5.节奏练习
师:请大家再听一听,小熊猫干活的时候还发出了什么声音?
a、听辨模仿
刨木花:嚓嚓 嚓嚓 | 嚓嚓 嚓 |
拉大锯:沙 沙 | 沙 沙 |
钉小钉:叮叮 叮叮叮 | 叮叮 叮|
敲大锤:咚咚咚 咚咚 | 咚 ― |
b、综合创造训练。
学生把以上几种节奏连起来读。
6、整体学唱歌曲
(1)理解歌词
师:我们把刚才的节奏配上一首儿歌,来夸夸勤劳认真的小熊猫。
(出示歌词)
(2)分角色读歌词,齐读歌词
(2)范唱
师:现在老师把这首歌唱一唱,请小朋友想想给这首歌起个什么名字比较合适?
师:小朋友给它取了很多好听的名字,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音乐家叔叔为它取了什么名字?(课件揭题)
(3)模唱歌曲
师:跟老师轻声用“lu”来哼唱。
师:小朋友有没有发现歌谱中有许多旋律是相同的,我们来找一找。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歌谱中采用了许多重复的旋律,更增添了旋律的欢快性。
(5)师生接口唱第一段。
(6)学生完整唱第一段。
(7)生跟琴试唱第二段(师指出不足之处加以范唱)。
(8)生演唱第三段。
(9)生完整的演唱全曲。
7.歌曲处理。
(1)师:现在老师用两种方法来演唱歌曲,请同学们听一听,你会选择第几种方法?为什么?
(第一遍 速度缓慢,有气无力)
(第二遍 速度稍快,活泼欢快)
(2)师:同学们要记牢,懒惰永远不会成功,只有勤奋的人才会有收获。让我们带着活泼愉快的心情来把这首歌曲唱一唱。(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嗨嗨”要有劲响亮)
(3)师:大家能不能边唱边表演呢?
生:能!(学生边唱边表演,加入乐器)
四、课堂小结。
师:小熊猫木匠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做出了那么多结实又漂亮的家具,小朋友们要向他学习,从小爱劳动,做个勤劳的好孩子!
师:最后是我们yoyo歌舞秀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表演一首帮妈妈打扫的歌曲《打扫扭扭扭》。
[幼儿园音乐课教案]
活动一、谁的声音 (语言)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猜猜声音的游戏,分辨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物体和人的声音。并说出名称。
2、感知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
3、运用已有经验,尝试制造各种有趣的声音。
活动准备:
1、事先准备有动物叫的声音的磁带。
2、录制汽车、鼓 走路、唱歌、说话等声音。
3、塑料瓶、铁罐、报纸、筷子、小乐器等若干。
活动过程:
1、区分动物的叫声
教师播放有动物叫声的录音,引导幼儿猜一猜,是哪些小动物想来和小朋友做游戏。鼓励孩子听到动物的叫声就能说出动物的名称。并带领幼儿听声音做模仿动作。
提示:什么小动物来了?能说说他的名称吗?
2、区分周围的声音
教师播放生活中的声音,引导孩子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分辨出各种不同声音的特点。
教师提问:
(1)请您听听有些什么声音?在哪里听过?
(2)听上去感觉是怎样的?(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3)幼儿自由交流讲述自己曾经听到的声音,
教师梳理:在我们身边原来有很多有趣的声音,这些声音听上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有的…
3.探索声音
(1) 教师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各种材料(塑料瓶、铁罐等)。
教师提示:谁能让小瓶、小罐发出有趣的声音?
(2)教师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由敲打各种小罐,教师把幼儿探索的声音录下来。然后,播放给孩子们听赏。观察孩子的反应。并启发孩子模仿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教师梳理:原来不同的东西,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4.听声音找物
教师提示孩子闭上眼睛,然后敲小罐,让孩子找出是哪个小罐发出的声音。游戏可反复进行,教师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增加难度(听大小、材质不同的`瓶罐的声音,以锻炼孩子反应的敏感性)。
5、延伸
教师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寻找有趣的声音。
师: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回家继续找找。
活动二、小青蛙(歌表演)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活泼欢快的声音及动作来演唱和表现小青蛙。
2、探索用动作表现小青蛙捉害虫的情景。
3、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青蛙的胸饰
活动过程:
一、在情景中学唱第一段歌词创编动作,初步用动作表现歌曲《小青蛙》
1、根据教师的提问,胸饰的暗示创编歌词。
2、学唱歌曲第一段,创编与歌曲相对应的动作。
3、集体模仿反馈的动作。
4、两两结伴坐在池塘边随音乐边唱边做动作。
二、探索用动作表现小青蛙捉害虫
1、说出青蛙的本领,并模仿小青蛙捉害虫。
2、根据老师的体态的暗示,在乐句句末处捉害虫,并尝试用语言描述捉害虫的动作。
3、在池塘里,有节奏的捕捉害虫,体验捉虫带来的快乐。
三、完整的进行表演
1、在池塘边和老师的暗示下,听音乐用歌声、动作、表情表现小青蛙、仔细听害虫的声音以及捉害虫的情景。
2、完整的进行结伴歌表演,进一步的体验与同伴游戏、劳动的快乐。
活动:鼓上的米粒
设计说明:
在本次活动中,我尽量挖掘教材的“潜力”,尊重幼儿对游戏、创造性活动的需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引导幼儿感知和表达“强弱”这一音乐,要素,使孩子学得轻松、有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活动一
目的:
1、感知声音的强弱变化。
2、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学唱歌曲。
准备:
小鼓、米粒、纸制小动物、歌曲录音带。
过程:
一、引起兴趣。
1、教师用小鼓敲击一段节奏,请幼儿想像小鼓在说什么。
2、教师分别用不同力度敲击小鼓,引导幼儿听辨鼓声强弱,说说小鼓是怎样唱歌的。
二、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并学唱。
1、今天,小鼓要和米粒做游戏呢!请你们仔细听、认真看。
2、教师将米粒放在鼓面上,用不同力度击鼓,引导幼儿观察米粒动态,即“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
3、幼儿根据鼓声强弱,边念以上歌词,边模仿米粒做跳的动作。
4、这个有趣的游戏还可以唱呢!教师边击鼓边演唱第一段。
5、引导幼儿用已有经验熟悉第二段歌词。
① 将纸制小动物放在鼓上,引导幼儿讨论:重重地敲鼓时,小动物会发生什么变化?
② 启发幼儿有节奏地说出:“小鼓唱得响,动物跳得高”“小鼓唱得轻,动物跳得低”。
③ 借助纸制小动物演唱第二段,引导幼儿自由模仿小动物的'动作。
三、引导幼儿表演。
1、教师和幼儿一起边听旋律边表演,要求在第三、四乐句时按节拍跳跃,表现出强弱。
2、要求每个幼儿在第二段中扮演不同的动物,并在结束时定格。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各自扮演的动物形象。
活动二
目的:
1、进一步熟悉旋律,用歌声表现强弱。
2、学习创编歌词。
过程:
一、尝试用歌声表现强弱。
1、复习演唱歌曲。
2、引导幼儿讨论:怎样用歌声来表现强弱?
3、幼儿再次演唱,引导幼儿控制自己的声音来表现强弱。
二、表演活动。
1、启发幼儿将第二段歌词的“小动物”替换成具体的动物名,并用动作表示。
2、启发每个幼儿在歌曲的第二段表演一种动物,请同伴猜猜是什么动物,引导大家互相学习。
活动三
目的:
1、进一步感受强弱,并能根据不同乐器的声音特点,讨论出适宜的表现强弱的方案。
2、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准备:
小铃、圆舞板。
过程:
一、引导幼儿选择合适的乐器表现歌曲的强弱。
1、复习演唱歌曲,要求在第三、四乐句时表现出强弱。
2、让幼儿分组敲击小铃和圆舞板,讨论:哪种乐器适合配强的乐句,哪种乐器适合配弱的乐句?
3、引导幼儿分别拿小铃和圆舞板为第三、四乐句伴奏。
二、引导幼儿尝试改变乐器原有声音特点来表现强弱。
1、分组讨论:能不能用圆舞板分别表现强弱?
2、引导幼儿分组介绍讨论结果及方法。
3、引导幼儿用圆舞板为第三、四乐句伴奏。
活动目标:
1、运用不同技能表现各种乐器。
2、启发幼儿利用黑色塑料袋制作出不同造型的摇滚小人。
3、体验多人参与美术绘画活动的乐趣,并在活动中懂得相互合作。
活动准备:
1、黑色塑料袋、报纸、衣服、铃铛、毛线
2、各色颜料,双面胶
3、教师范例品
活动过程:
一、欣赏摇滚小人图
1、导入:多媒体《摇滚小人》
师:(1)你在图片上看见了什么?(小人、乐器、音符)
(2)摇滚小人的身上有人么呀?
小结:每个小人身上穿的衣服都是不一样的(颜色、款式等等)
2、播放各种《摇滚小人》的图片
师:(1)图片上的小人在做什么呀?(在弹乐器、唱歌)
(2)摇滚小人的造型有什么特点?
二、整体出示范画,引导幼儿欣赏
师:(1)你在这幅作品上看见什么了?
(2)画里的摇滚人在做什么?
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
师:这幅作品上有大大小小的摇滚人在玩音乐,有很多的音符。
三、引导幼儿再次完整的欣赏作品,介绍制作材料
1、师: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摇滚人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还有摇滚人身上的衣服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幼儿观察后回答
小结:摇滚人的头是用报纸制作出来的哦,身体是用废旧的衣服粘贴出来的,他们手里的乐器是用硬纸板做出来的。
2、教师讲解师范
(1)先做出小人头,在做衣服
(2)制作摇滚小人
(3)运用多种材料进行装饰
★ 幼儿园音乐课教案
★ 大班教案《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