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备课教案5篇
【课程标准】:
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
三、分封制
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
参与积极
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
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结束
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最终在周幽王在位时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
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教师补充。
六、学习与探究:学习测评,阅读“史海拾贝“。
布置作业:心得与疑问。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女真族的崛起
1.(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女真崛起的基本情况。(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从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11,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读教材,总结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目标导学二 金灭辽及北宋
(一)灭辽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宋金对峙形势图)
2.提出问题:图中金灭辽的基本概况?
教师指出:女真崛起之时,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遣使与金相约夹攻辽朝。1125年,辽被金灭亡。
(二)灭北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2.(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宋的背景)教师鼓励学生讲述为什么金会在灭辽之后对北宋动手提示:金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3.(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叙述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目标导学三 南宋的偏安
1.(多媒体出示问题:南宋的建立情况)教师讲述: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多媒体出示岳飞图像)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岳飞抗金的成果
答案提示:
①收复失地: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②郾城大捷: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教师讲述:工业革命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这些国家加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加深了当地的贫穷落后。以印度为例,英国对印度的棉纱输出造成印度棉纱工业衰败。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3.(多媒体出示宋金对峙图和问题:宋金议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和议的内容是什么)分组讨论宋金议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和议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背景: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 (多媒体出示问题: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宋金议和的最终结果 (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活动目的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
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
活动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
活动步骤
1)通过复习山顶洞人北京人的有关知识引出人类生存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为例,模拟远古居民,展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风貌。
活动过程
(小游戏)
1)教师指定两名学生手举北京人代表队、山顶洞人代表队的牌子入场。
2)将写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卡片分发给14名学生。
3)14名学生根据卡片所给内容,在1分钟内找到自己的队伍并亮出卡片。
4)学生评判正误并找出两个代表队中卡片内容相近的队员。(两队中相近的内容有采集和捕猎)其余队员退场。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
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争等)
师:如果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
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免吗?
学生讨论:(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请大家翻开课本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看一看,远古的先民们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
课文的导读部分是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有没有科学的东西?
学生讨论:(人类发现植物的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人工种植。)
师: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我国早在8000-70前,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有了原始的农耕。
师:第二课给我们推出了约7000-5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三个典型的代表。黄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长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遗址。
下面我们搞一个小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板书)我们从三个典型的原始农耕遗址中选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根据大量的考古发现,想像这些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现在大家分成三组,一组扮演半坡人,一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组当评委。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图景用语言,动作,图片等方式展示出来。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准备15分钟。
(学生分组准备)
师:好,时间到,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
掌声有请河姆渡居民表演。(掌声)
(河姆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河姆渡村坐落在美丽的东海之滨,气候温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适合种植水稻。我们大量的种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种植水稻的.国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学生B:我们还发明了蒸饭的蒸笼。(展示图片)蒸笼是陶土烧制的。蒸笼有三层,最底下一层烧火,中间一次装水,最上一层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饭饭蒸熟。这样做出的饭又香,又软,有营养,好消化。(掌声)
学生C:我们用木头和茅草盖房子,(展示图片)我们的房子有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干栏式的结构,又通风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楼了。(掌声)听说六七千年后,江南有些地方还有类似我们这样的干栏式吊楼呢!(掌声)
学生D:请看我们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头磨制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动物的肩胛骨装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轻便,再装上脚踏(耒)就更轻便了。(做手握骨耜脚踏耒的动作)用轻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学生E:我们会挖掘水井,解决用水问题。我们为水井也盖了一个了遮雨棚,不让雨水落到井里。我为我们自己的聪明感到自豪!(掌声)
学生F:由于有了打井的技术,我们不一定要住在河边。可以搬到离河边更远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泛滥也淹没不了我们的家。(掌声)
……
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
师:现在请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风采。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芥菜等等。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掌声)
学生B: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学生C: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发明。遗憾的是当时不可能申请专利。(掌声)
学生D: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红色的底色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色彩艳丽,被称做彩陶。
学生E:我们会纺线,织布,制衣裳。我们正在告别蒙昧,走进文明的时代。
学生F: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热闹了。房子里还有许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
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
请评委点评。
学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虽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但是他们都能够从采集,捕猎,无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学会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学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适应环境,建筑自己特色的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学生C:河姆渡人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也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来选择的,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顺应大自然。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掌声)
学生D:两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制作和使用磨制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松软的特点使用更轻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艺术的魅力。(掌声)
……
师:今天的活动搞得很好,每个小组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同学的想象力和表演的能力真的令老师惊叹不已。数千年前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也许和现在有所不同。当时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没有史书的记载。但是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种植给人们带来了定居的生活。磨制的石器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就生产多了。家畜的饲养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动物蛋白质改善了人们的身体素质。贮存粮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诞生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才有条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农耕文化也伴随着原始的农业出现了。同学们的想象既合理又丰富。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无论是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丽的、智慧的画卷。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编织的。
课题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
2.能力培养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情感教育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中国落后
重难点
1.重点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2.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教学过程
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
指导启导疏导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
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
b、重视兴修水利
c、多次减免租税
d、提倡勤俭节约
小结 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
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
b、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
问 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鼓励商人开矿
②、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苏州
③、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大
④、边疆少数民族手工业也发展起来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业业繁荣起来
3、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出现
北京、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城镇
4、让学生思考,集体讨论
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启导
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什么?〔康乾盛世〕
疏导
人民的反抗斗争
清朝政府调整政策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情况;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简述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同时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教学重点
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
最近央视拍了一部历史剧《社会生活的变化》,该剧一经播出,观众反响热烈,收视率一路飙升,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在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三个方面的变化,剧情是围绕着祖孙三代人的经历展开的,了解剧中人物。
人物介绍:
张人骏(1847—1927),1868年考中进士,历任漕运总督、山西巡抚、两江总督等。
张制夷(1866—1940),张人骏之子,商人,从事玉石买卖。
张启燊(1892—1967),张人骏之孙,毕业于两江师范大学(现南京大学),后留校做老师。
新授:
(一)寻找变化、初步认知
在了解了人物之后,我们一起熟悉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看书,找找当时社会上出现了的新事物、新变化,用笔把关键词圈出来。
学生自学教材,对课本做一个整体感知,找出近代中国出现的十二个新事物,新变化,并用笔圈出。
(二)感受变化、记录变化
1、交通通讯
(1)1868年秋,张人骏要去京城赶考,千里迢迢,他该如何前去呢?马车、轿子、木船、骑驴等。
(2)到了京城,他要告知苏州的家人平安到达,又该怎么办呢?写信、信鸽。
(3)19,张制夷从上海到昆明去收集玉石。他有没有比他爸爸更好的选择呢?火车、轮船。
看视频:找找视频当中说到的中国的两条奇怪的铁路,找找铁路的名称、奇怪之处。
看剧照:找出四种新式交通工具、一种传统交通工具。
(4)到了昆明,又有哪些新的方式,跟家人报平安呢?电报、电话。
小结一:记录变化: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近代通讯工具——电报、电话。
2、文化生活
(5)19,张制夷前往京城做生意。想起父亲当年的遗憾:未能把京城风景带回,与家人一起欣赏。他会有什么好方法呢?照相。
(6)在北京,制夷偶遇到了一件新鲜事——活动照相,看京剧大师在画上表演。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定军山》。
(7)191月2日,70多岁的他辞官在家,依然关心国家大事,他想了解昨天的大总统上任的事,他该怎么办?报纸。
(8)看完报纸,他随手又拿起了一本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书籍,这个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小结二:记录变化:文化生活——照片、电影、报纸、出版机构
3、社会习俗
(9)那天,老爷子以前官场上的朋友,现南京市长来拜访他。在交谈之际,老爷子那激进的孙子张启燊回来了,老爷子一见他,气就不打一处来。这个孙子是怎么惹恼了老爷子?
看视频,结合时代背景,猜猜孙子会做什么事情惹恼了老爷子。剪发、易服。
(10)老爷子气的不仅是小孙子的打扮,更气的是孙子带回的女朋友与他心目中的人选相去甚远,这是为什么呢?服装:剪发、易服、不裹小脚。没有礼貌:称市长为先生、行握手或者鞠躬礼。
小结三:记录变化:剪发辫、易服、废缠足、改礼节。
(三)探究变化、分析原因
(11)历经这么多的变化老爷子感叹道:这辈子经历的种种变化其实挺好。你知道问“好”在哪里么?
交通通讯方便快捷;生活丰富多彩,人民民主平等。
(12)电视剧的最后老爷子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①伴随列强入侵,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②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13)那一年,老爷子带着儿孙回安徽老家祭祖。遇到了很多困难,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农村没有新式交通工具、习俗未改变等。城乡差别大。
(四)畅谈变化、延伸拓展
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三方面谈谈现在跟近代又有何不同。通过讨论学生感受到变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进步,也学会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五)游戏:大家来找茬
通过历史情景剧,找错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熟练运用。
情景:清末民初
一天,小明接到的外公的电报,说要从昆明做直达火车到上海来看探亲。于是小明一家去火车站接外公,随后用数码相机照了张全家福,留下了纪念性的一刻。下午,全家一起去电影院看了《定军山》,妈妈对男主角雄浑的声音大加赞赏。晚饭过后,小明拿了份上海最著名的报纸《扬子晚报》与外公一起阅读,但报纸上很多字小明不识,外公让小明查艺文印书馆出的字典。这时隔壁邻居王阿姨家吵得很厉害,开门一看,原来是王阿姨要给女儿缠足,女儿不肯,王阿姨还威胁她,如果不缠足,以后就嫁不出去了。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课《收复新疆》,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四个方面)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近代史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外国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收复新疆》则是这条主线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课标和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掌握新疆行省的设置。
②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海防”“塞防”之争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看《收复新疆示意图》,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历史图表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评价左宗棠,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左宗棠“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因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我国的西北大门,它的得失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主权,更维系着国家的安全,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以左宗棠为首的爱国官兵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之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4、难点:
①“海防”“塞防”之争。因为初中学生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问题。
②收复伊犁的重要性和付出代价的必要性。因为中国用一大块土地和大量的赔款去换取一座山城,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
二、教学方法:
本课面对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欠周到和重表象等特点。我根据对本课的教材分析和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下的问题情境教学法、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和归纳总结法。
三、教学程序(包括创设情境、新知探索、知识提炼、练习巩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
让学生伴着熟悉的新疆民歌《我们新疆好地方》那欢快、优美的旋律,欣赏一段表现新疆美丽风光的纪录片;然后让学生介绍新疆的地理位置和风土民情;教师进行简单的总结后,导入本课。
用歌曲和视频创设情景,直观生动,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间的松散状态直接进入学习状态,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2、新知探索:(包括新疆危机、收复新疆和治理新疆三个方面)
(1)新疆危机:教师引导学生看书阅读课本并归纳: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疆危机的表现。
这一目的内容条理、清晰,学生通过阅读及思考,可以独立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2)收复新疆:包括两个问题:海防、塞防之争和收复新疆的过程。这两个问题,前者是本课的难点,后者是本课的重点。我对难点的处理方式如下:
第一步:屏幕显示中国地图,闪烁新疆和台湾,教师指出在新疆遭受侵略的同时,我国的台湾也受到美、日的侵略,东南西北都处在多事之秋,哪头为重呢?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第二步:屏幕出示两段史料,分别代表海防论者的观点和塞防论者的观点。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
“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李鸿章
“海疆之患不能无因而至,其所视成败以为动静者,则西陲军务也。”——王之韶
第三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这两种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不同的思维火花进行碰撞。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第四步:屏幕出示史料:“海防”与“塞防”并重论者左宗棠的观点。并指导学生阅读,通过阅读这段材料,可以让那些在讨论中走进死胡同的学生,产生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使学生认识左宗棠高瞻远瞩,誓死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观点,才真正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加深学生对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正确性的理解。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左宗棠
通过让学生阅读史料展开讨论,然后再通过史料让学生深切体会“手心手背都是肉,东南西北都得要”的道理,达成共识。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献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攻克了难点。
对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的过程,这是本课的重点,我是这样来解决的:
第一步:屏幕出示左宗棠的画像及其“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词句。使学生感受左宗棠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并形成感性认识。
第二步:屏幕上出示五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讨论,并依次回答
其中①左宗棠分几步把新疆收复回来的?②在驱逐阿古柏的过程中,左宗棠采取了怎样的斗争策略和斗争方法?结果如何?和③左宗棠是怎样收复伊犁的?着重考察学生阅读能力、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④在收复伊犁的过程中,左宗棠为什么没有采取军事打击的方式而采取了外交途径?着重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要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
⑤中国政府通过《改订条约》收复了伊犁,但同时付出了大块土地和900万卢布的赔款,是否值得?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攻克方法:
屏幕出示《收复新疆示意图》,教师在图上点明伊犁这座山城位置的重要性,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培养学生用全局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引导学生结合屏幕上的《收复新疆示意图》,复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图表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把重点知识分解,设置为若干个小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每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治理新疆:
由于本目知识简单明了,我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明白两个问题:左宗棠建设新疆和清政府设立行省。使学生认识这些措施为巩固西北边防、防御沙俄侵略起了积极作用。
然后,教师再适当补充西部大开发策略和新疆的发展,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
在新知探索之后,引导学生评价左宗棠。同时教师要指出,这节课我们仅仅了解了收复新疆的左宗棠,还不是完整的左宗棠,在学完第六课《洋务运动》之后,可以结合前后所学,对左宗棠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知识提炼:
通过板书进行知识提炼。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全面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加深学生的整体印象。
4、练习巩固: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夯实基础,巩固重难点,拓展思维能力,并检查学生的听课效果。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研,达成共识,体现一种多媒体辅助下的问题情境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