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三位数加法数学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南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三位数加法数学教案(共含16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南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学二年级三位数加法数学教案

篇1:小学二年级三位数加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1、会用竖式计算三位数的加法。

2、能结合计算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

3、结合学习活动,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具准备:实物挂图,口算卡片、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P48-练习七第1题,直接计算在书上。

二、创设情境,探讨新知。

㈠、学习例1

1、学校买了一些办公用品,师出示例1的主题图。

2、学生看图后说出钢笔有220支,铅笔260支。

3、师问:两种笔一共有多少支?该怎样列式?你是怎样计算的?

4、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再和同桌的说一说。

5、师指名说你是怎样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

220+260=480(支)

⑴可以是2大盒加2大盒(都是100支),得4大盒,2小盒加6小盒(都是10支)得8小盒,就是480支;

⑵可以是个百加2个百得4个百,2个十加6个十得8个十,就是480;

⑶可以是200+200=400,20+60=80,400+80=480;

⑷可以用竖式计算:220

+260

480

⑸可以是220+200+60=420+60=480;

......

㈡、学习例2

1、师出示例2表格,让学生看懂表格说出题意。

2、学生独立列式后,先估算一下,这个学校大约有多少人,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计算在书上。

3、指名上台板算竖式:433+418=851(人)

433

+418

851

4、议一议,让学生从各自的感受中,归纳一下竖式计算应该注意什么?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三、课堂活动:

1、P45-1题,看图填数。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再集体评讲。

2、P45-2题,生先看统计表,然后在作业本上写竖式计算。

3、P46-3题,生看懂图意,做在作业本上。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五、课后记:

篇2:《三位数加法》试题

《三位数加法》试题

一、练一练:

7 2 8 6 1 8 9

+ 4 5 +6 7 +4 4 2

二、列竖式计算:

66+358= 789+8= 503+609=

三、请你当参谋:小丁丁的爸爸有1000元超市购物券,他想买2件小家电,可以怎样买?需要多少钱?把算式写下来并计算。

吹风机 电熨斗 饮水机 电饭煲 电水壶

257元 189元 745元 438元 88元

四、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并在练习册上写出过程。

234+432 58+182 346+255 728+276

五、改错题:

3 5 8 1 9 8 2 4 4

+ 4 4 9 + 2 2 + 3 3 8

7 0 7 2 1 0 6 8 2

六、□里填几?(用手势表示所填的答案)

4 2 8 7 4 7 5 0 9

+ 4 6 + 1 5 3 + 4 0 1

4 □ 4 □ 0 □ 9 □ 0

篇3:二年级数学三位数进位加法练习题

一、笔算。

697215= 458296= 394206=

238345= 327145= 136287=

63245= 436184= 237156=

二、数学门诊(将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359658

87794

12291352

762694

598306

1360990

三、我会填。

加数285346269968366867加数37945754266738103和

四、我会连。

五、把下面的算式按照得数的`大小,从小到大排列。

195345182558167284216725

篇4:小学数学教案《加法估算》

小学数学教案《加法估算》

教学目标:使学生重视估算的`现实应用,理解估算的方法,并学会用“≈”表示估算结果。

教学重、难点:加法估算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教学用光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说说下面的各数各接近几百。

896401609593689

2、揭示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出示家电图,商店里有这么几样商品,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各自的价格。

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指名口答说说自已的想法。

500元是一个准确的价格吗?(不是,它是一个大约的价格,所以在这里不能用等号,而要用约等号“≈”

读作:二百零六加二百九十二约等于五百元。

指导学生写约等号,再齐读。

2、教学试一试。

完成第(1)问题。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自已解决,指名说说估算的方法和理由,列出相应的算式。

完成第(2)、第(3)题。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不同的方法。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7题。

篇5:三位数加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口算加法,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加法计算法则,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

教学由复习简单的进位加法口算开始,接着复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巩固了竖式计算中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的方法。这样即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作铺垫。

根据学生喜欢课外书的特点,创设了统计三个年级订阅《小哥白尼》图书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统计表里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列式解决,在学习连续进位之前先独立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算的习惯。

有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学生用类推的方法很容易就能够自己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所以我引导学生尝试先独立计算,再交流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精神。在计算中连续进位的难度稍有提高,但遵循的是相同的运算规则,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了进位加法的计算,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的巩固了竖式计算注意的要点并强调“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遗憾之处,第一,在估算教学时,没有很好的把估算的结果和精确计算的结果紧密联系起来;第二,应该多进行比较学习,注意知识的联系,如:在归纳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的算法时,我还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比较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异同,这样利于学生加深印象。第三,课堂上的语言还有待进一步锤炼,比如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对于学生的评价语等,在细节上完善了才能使整堂课更好。第四,对“课堂生成”的应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篇6:三位数加法教学设计

三位数加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P51三位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类推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悟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交流的意识,逐步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体验合作的愉快,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有此基础上掌握笔算的方法。

学习方式:独立探索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不是感到很幸福?可是,你们知不知道,我们国家还有许多的儿童因为贫困而面临辍学,请看图片(贫困山区的图片),看到这些孩子,你想做些什么?(生随便谈谈)

师:民族小学的同学也像你们一样富有爱心,他们举行了爱心捐赠活动,请看统计表

民族小学五六年级爱心捐赠活动统计表 文具(个) 图书(本) 人民币(元) 五年级 620 680 470 六年级 190 240 480 合计 师:看到这个统计表,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让咱们解决什么问题?(生回答)

我们先来解决:五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捐赠多少个文具这个问题,谁能说一说怎样列式?板书:620+190

我们行来估计一下:620+190=?(估计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估计的)

要想知道准确的结果,应该怎么办?下面请每个同学独立地计算出结果。

二、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把你的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2、梳理思路,准备小组交流

师:老师刚才在看同学们的计算时,发现了许多算法,如果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就可以学到不同的计算方法。在小组交流之前,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如果你在小组中发言,准备怎样讲?

3、小组交流

师:在小组交流时,老师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一个同学发言的时候,其他几个同学要认真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向发言者提问,每一个同学发言后要对他的方法进行评议。

4、全班交流

5、观察这些计算方法,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吗?

提示:可从这两方面去说:

(1) 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2) 也可以给这些算法分分类,并说说每种算法的好处。

生先独立地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

6全班交流,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7、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一共捐赠多少本图书这个问题

8、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老师也想发表一下意见,你们想不想听?同学们想出的这些算法都很有价值,我们在解决不同的问题的时候要灵活地选择算法,但是笔算是最基本、最准确的算法,也可以说它是一把万能的钥匙,所以,我们必须掌握这种算法。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笔算。

9、师:老师出了几道题,想请同学们判一判。

420 230 350

+ 300 +480 +260

720 710 610

通过老师做的这份作业,你觉得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生自由说一说,说后总结笔算加法的注意事项)

10、用笔算的方法解决一共捐赠多少元人民币。

三、实践应用

1、比比谁聪明

240+3口0 不进位的可填( ),进位的可填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水和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颗纽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淘气和笑笑得知这个知识后,开始收集旧电池,一个月后,淘气收集了413个,笑笑收集了387个,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你想提醒大家三位数加三位数要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

420 230 350

+300 +480 +260

720 710 610

注意:相同位数要对齐。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能根据教材内容大胆改编教材的例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学生学习情绪的切入点,引导他们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沟通,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学生在捕捉联系和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经验的迁移于同化,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拓展。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体验了成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篇7:《三位数加法》教学反思

学习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原本我以为学生在计算时有了前面的基础,计算的正确率不会差到哪,可是,几次作业做下来,却让我跌破眼镜,那计算的错误率叫相当的高啊!学生是不会吗?不是,让他们说,他们都知道,但为什么一到自己做题,不是这里错一点就是那里不对。比如要求在进位时要有进位的标记,有的孩子不以为然,结果在下一个数位需要加上进来的数时学生就忘记了。有的孩子认为计算很简单,没有重视,草草的看题,审题就更谈不上了。在写竖式时就会把数字写错,如475+126,结果写成了475+162。还有一些孩子写作业时不能集中思想,总是会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还有数位不对齐。一连几天,我辗转反侧,为什么孩子要这么粗心呢?

我想:粗心与孩子的学习习惯密不可分。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或者是边讲话边做作业……这些都值得我们老师格外关注。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是受用一生的,从起点开始就要好好抓,强化训练,并且家校一起配合,对症下药,以使学生获得“免疫力”,这样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二年级数学《三位数加法》练习题必做

二年级数学《三位数加法》练习题必做

一、练一练:

7286189

+45+67+442

二、列竖式计算:

66+358=789+8=503+609=

三、请你当参谋:小丁丁的爸爸有1000元超市购物券,他想买2件小家电,可以怎样买?需要多少钱?把算式写下来并计算。

吹风机电熨斗饮水机电饭煲电水壶

257元189元745元438元88元

四、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并在练习册上写出过程。

234+43258+182346+255728+276

五、改错题:

358198244

+449+22+338

707210682

六、□里填几?(用手势表示所填的答案)

428747509

+46+153+401

4□4□0□9□0

篇9:二年级下册数学三位数进位加法练习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三位数进位加法练习题

1、笔算下面各题

638+291=534-391=672+155=346-183=427+491=

695+231=533-291=753+164=633-273=681+267=

738+380=448-371=375+493=756-291=836+182=

2、列式计算

(1)617与392的和是多少?

(2)比431多572的数是多少?

(3)求281与357的和是多少?

3、明明家在学校左边462米,小红家在学校右边,比明明家到学校远160米,小红家离学校多少米?从小红家到明明家要走多少米?

4、报喜鸟希望小学有男生461人,女生486人,已经体育“达标”的'有856人,剩下的是快要达标的。快要达标的有多少人?

篇10:数学教案-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22页。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例子中,观察、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2.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27+73      73  +27

58+37      37+58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1)口答列式:476+518      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为什么会相等呢?固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数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5.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三)应用成果,巩固新知

1.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

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

2.“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3、“练一练”

(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

(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4、放录音、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470+830=830+    101     3+214=       十

256+214=          +256               十 367=367 +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

(2)伴随音乐,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四)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  (举例证明一意义论证) 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如:37+73=     +          在     中可以填哪些数据?

(五)作业

篇1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格式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激活思维

1、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4、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下:

(1)、10×8=80(人)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80(人)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究新知训练思维

1、出示刚才提出的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方法

(1)独立列式,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10×8=60(人)80×3=240(人)

第二种:8×10=60(人)80×3=240(人)

第三种: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种: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种:80×3=240人

第六种: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发展思维

1、课本中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二: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2.进一步巩固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美。

目标解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数学活动,又是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学生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角的知识拼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充分准备

(一)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义

1.观察一副三角尺中两个三角尺中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2.给一副三角尺上的每个角编号。

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编为A尺,其中的直角为A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A尺①号锐角和A尺②号锐角;另一块三角尺编为B尺,它的直角为B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B尺①号锐角和B尺②号锐角。

(二)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锐角、直角、钝角有什么关系?(锐角<直角<钝角)

2.三角尺上直角、锐角都有,就是没有钝角,你能用它们拼出一个钝角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一副三角尺拼角活动前学生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副三角尺”中“一副”的含义,知道一副三角尺中的两块三角尺各有哪些角,有什么特点。同时调动锐角、直角、钝角之间大小关系的知识,为“拼角”作好准备。】

二、活动中──合作交流

出示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一)小组讨论,自由拼角

1.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2.学生动手拼角并画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展示,师生交流

1.组长汇报。

2.挑选不同的拼法展示在黑板上。

3.在拼钝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作品分类,讨论质疑

1.黑板上的拼法各有不同,你能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类吗?

2.讨论交流:一类是锐角与锐角拼成的,另一类是直角与锐角拼成的。

3.质疑:锐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不一定)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一定)

(四)验证钝角,优化拼法

1.交流验证方法

目测──看上去比直角大

测量──用三角尺的直角比

推理──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

2.总结拼法

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的活动,在自由拼角中感知,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在分类讨论中质疑,在验证优化中升华。理解根据直角和钝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的优势。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有序思考,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活动后──运用拓展

(一)教材第42页“做一做”

1.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钝角。

2.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直角。

3.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锐角。

同桌合作拼角,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展示。

(二)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三个,拼一个钝角。

同桌合作拼角,并画下来,再全班交流讨论。

(三)教材第45页练习八的第13题。

综合运用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知识,用七巧板上的图形灵活拼角。

【设计意图:运用拓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用一副三角尺拼的基础上,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两块拼角,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三块拼角,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三层次用七巧板中的各种图形拼,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感受七巧板中的数学美,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活动总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拓展延伸

1.钝角去掉一个直角是什么角?钝角去掉一个锐角是什么角?为什么?

2.你还想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归纳总结全课,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提出几个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在的兴趣。】

篇1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认识时、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等。这节课是认识时、分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认识时、分的第一课时,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而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分。

2、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l时=60分。

教学难点: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教学方法设计】

小组探究式学习,教师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进行辅助教学。

设计理念:数学《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紧紧抓住课堂知识的结构关系,遵循直观认知――操作体会――感悟知识特征――应用知识的认知过程,设计出包括: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交流等内容的教学流程。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交互式电子白板提高教学效率。以此使学生获取知识,给学生独立操作、探索规律、合作交流的机会。

【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

白板课件,设计好制作钟面所需的圆、时针、分针等,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以及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

【教学实施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知道的奥运会在哪儿举行吗?(北京)看福娃们正在进行训练呢。出示福娃训练的情景,让学生说说几时,福娃在做什么。

谈话: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了钟表,今天我们要和福娃的一起继续学习看钟表的方法。(板书:认识时和分)

[这样的设计既使学生回顾了已有的知识---认识整时,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

师:看晶晶带来了什么?他想考考你们,钟面上有些什么?(学生回忆)我们边回忆边把钟面画出来,好吗?

师:我们先画一个圆。(钟面上有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在白板上画出。

▲生:有时针、分针。

师:我们怎样区别他们呢?

生1:又粗又短时针,又细又长分针。

生2: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

师在白板上拖出时针和分针。

▲生:12个数。

师在白板上书写12个数。(最上面是12,最下面是6,最右面是3,最左面是9。补全其余的数。)

师:12个数字均匀地排成一圈,他们把钟面平均分成了几个大格呢?

生:12大格。(一起数一数。)

小结:原来钟面上的这12个大点把钟面平均分成了12份,也就是12个大格。

抢答:12――1是几大格?125是几大格?从14又是几大格?

▲生:有小格

师:每个大格中有几个小格?

师:白板拖出一个钟面,放大,让学生任选一大格数一数有几个小格。

师在白板画小格。121之间有5小格,122之间有几小格?那么钟面上一共有几小格呢?拿出钟面数一数。

交流:你是怎样数的?

生1:我是一小格一小格数的。

生2:我是5小格5小格数的。

比较方法,带领学生一起5小格5小格数,边数边在钟面的外围写出5、10、15、20

运用白板的聚光灯,去掉外围的数,提问:123有几小格?126有几小格?129呢?

[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在白板上写出学生所汇报的内容,并且通过白板的绘制、放大、聚焦等功能,使学生加深了对钟面知识的认识。]

(二)认识时、分。

1、认识时

(1)谈话:一个漂亮的钟面就画好了,在画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中有5小格,一共有60小格,时针和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大格,多少小格来计时的?那么时针走几大格是1小时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白板演示)

生:时针从12走到1,走了1大格,就是1小时。(板书)

(让学生相互说: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师:你能在你的钟面上也拨出1时吗?

生操作。

师: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生:时针从2走到3也是1小时。

师:时针在钟面上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也就是时针走了1大格,经过的时间就是1小时。

(2)时针从12走到2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3呢?时针从12走到12呢?

3、认识分。

(1)认识1分。

师:那么分针怎样走表示1分呢?(白板演示并放大)

生:分针走1小格是1分。(板书)

生在钟面上拨出1分。同桌互相检查。

(2)认识几分。

师:分针继续走一小格,是几分?(2分钟)你怎么知道的呢?(分针再走1小格是2小格,就是2分。)

师:那么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呢?你是怎么看的?

生:分针从12走到1是5分。分针走了5小格。

师:现在分针走了几分,告诉同桌,并说说怎样看的?

生:分针从12走到2走了10分钟。

生:一共走了10小格。

师:分针从12走到6,走了几分?(30分,我们平时生活中还可以说半小时。)

师:分针走1圈呢?

生1:60分。

生2:1小时。

[采用时针和分针分开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主要原因是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分清楚时针及分针所表示的意义,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认识时与分间的关系

师:怎么有的小朋友说1时,有的朋友说60分,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让时针和分针一起走一走,请你们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

(白板演示)

学生交流:

生1: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

生2:分针走了1圈。

生3:分针走了60小格。

生4:分针走了60分。

生5:时针走了1大格。

生6:时针走了1时。

师:是的,它们同时走同时停的。拨动你们的小钟,我们再来观察一下。

指导学生拨钟:把分针拨到12,分针走1圈,看看时针走了多少?

师小结:分针走1圈(60分),时针正好走1大格(1时),他们经过的时间是一样的,所以1时=60分。(板书)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白板演示,让学生再次观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安排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亲自经历、体验做数学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准确的理解1时=60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三、体验1分钟,1小时有多长。

1、体验1分。

师:我们已经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那么1分到底有多长呢?我们静静坐着,感受一下。(学生静坐1分。)教师看白板中的计时器进行计时。

师:你感觉1分钟长还是短?(学生自由交流。)

师:我们静静地坐着,感觉1分很长,有的小朋友快坐不住了。现在我们轻松一下,来欣赏迎迎带来的一首歌。(播放福娃的主题歌。)

师:欣赏完了福娃的主题歌,你感觉1分钟长还是短?(学生自由交流。)

师:是啊,1分钟,如果小朋友做喜欢的事情,一会儿就过去了。1分钟还能学习呢,比如做口算,写字,我们来体验一下吧。

分组活动:口算,写字。(播放1分钟音乐,音乐开始时开始做,音乐结束时停。)

全班交流1分钟做了多少事。

谈话:1分钟还能做很多事情,看:

教师补充:①银行点钞机1分钟能点1500张人民币。

②中央电视台播音员1分钟播180个字。

③人每分钟步行约70米,汽车每分钟约行驶1400米,飞机每分钟约飞行30千米。

1分钟虽然很短,但充分利用却能做很多事。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直接体验与间接感受,引导学生了解1分钟的,珍贵,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又使学生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2、感受1小时。

谈话:刚才我们体验了1分钟有多长,你知道1小时有多长吗?就拿我们上课来说吧。

你知道一节课分钟,课间休息()分,再加()分是1小时。

(白板上逐句出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白板上书写。)

师:1小时能做什么事呢?

介绍:①一场篮球赛大约1小时。

②我们刚才欣赏了福娃的主题曲,一集福娃动画片大概13分钟,看4-5集福娃的动画片大概1小时。但是我们看电视的时间不能太长哦。

1小时还能做些什么?可以回家问问你的爸爸妈妈,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家务事体验一下。

四、总结升华

师:小朋友,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了()分,还有()分就要下课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自由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忆教师在白板上拖出相应的内容。

[这节课,我还加了个细节,也是发挥了白板中时钟的功能,设置了正计时,把它放在一角,快下课时,我把它拖出,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一节课有40分钟。]

谈话:时间对每个人都是珍贵的,工人叔叔抓紧时间生产,就会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农民伯伯抓紧时间种地,就会收获累累硕果;科学家抓紧时间科研,就会产生许多发明创造;小朋友们抓紧时间学习,就会获得更多知识。时间是一名神奇的魔法师,他使勤奋的人越来越聪明,使懒惰的.人越来越愚蠢,你们愿意做什么样的人?那就合理安排好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吧。

篇1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84-85页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并借助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能够结合情景,发现数学信息,提出解决数学问题,深化学生对除法运算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直观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信息,提问选择信息,思考解决问题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2、小兔安家的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白兔吗?好,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到小白兔的家里去看看(电脑出示小兔安家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中有什么?

生1:图中有大树、房子、许多小兔。

生2:图中有12只小兔,他们正在快乐地做游戏。

生3:一共有四间房子。

通过创设小白兔安家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地在情景中获取数学信息。

问题探究

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小白兔现在累了,要到后面的房子里去休息,你们能根据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整理(重点解决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小结:同学们能够提出这么多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下面请同学们接着想办法,你喜欢解决哪些问题就解决哪些问题,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解决的问题最多?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进行个别指导。

生1:有4间房子,每间住几中小兔子?

生2:如果12只小兔要住3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

生3:如果12只小兔要住2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并把算式写下来。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体验感悟

好,下面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列式的?

隨着各组学生的回答,老师整理板书如下:

12÷2=6(只)12÷6=2(间)

12÷3=4(只)12÷4=3(间)

12÷4=3(只)12÷3=4(间)

12÷6=2(只)12÷2=6(间)

下面我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争着进行回答。

各小组讨论汇报:

每间房子住的小兔少,用的房子多;每间房子住的兔子少多,用的房子少。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一是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二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在小白兔只数不变的前提下,每间房子住兔子只数与房子的间数中相对的。

实践应用

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我们看“填一填”请根据我们刚才说把这们表填完整。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小兔,3间能住下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引导学生明确,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兔子,3间可以住15只小兔,而现在只有12只小兔,所以可以住下。

1、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我们看练一练第1题,同学们独立做在书上,做完后组长负责检查下,全部做对的由小组长奖励一朵小红花。

教师巡回指导。

2、我们看第2题,请同学们把第2题做在书上,我们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好,下面谁愿意把你填的结果读给大家听?

3、电脑出示第85页第3题:

二(1)班有36人参加体操比赛,请你们帮他们设计一下,怎样排队,请画出相应的图,并列出算式,看哪组想出的办法最多。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一组一问一答。

学生集体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完成在书上。

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方案,并把图画下来,列出算式。

一题多变拓展思维,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通过说一说,算一算,画一画,让学生亲自感悟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反馈,及时对讨论好的小组发放小红旗,并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补充小结。

4、请同学们打开书上85页,看第四题,谁得第一。小组之间展开比赛。

5、电脑出示第85页的第5题,谁来说说图的意思。

请同学们完成在书上,然后教师订正。

教师小结。

学生说图意

板书设计:小兔安家

12÷2=6(只)12÷6=2(间)

12÷3=4(只)12÷4=3(间)

12÷4=3(只)12÷3=4(间)

12÷6=2(只)12÷2=6(间)

篇14: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1、认识角。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1、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会比较角的大小。

学具教具准备:

钉板、皮筋、彩纸、硬纸条、折扇、剪刀、三角板、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再过几天就是小明的生日了。星期天,小红和小华相约在一起做一些漂亮的手工作品送给小明作生日礼物。瞧,他们做得多认真啊!(出示主题图)桌面上有很多物品,仔细看,这些物品上有没有我们以前认识过的图形啊?(闹钟的面是圆形、纸工袋的面是长方形)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出示剪刀、三角板、闹钟图)评:教师创设小明过生日这一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在观察各种实物图形的基础上,教师的一句简短的问话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角的特征

1、认识角。到底新朋友藏在哪儿呢?(拿出剪刀,开、合)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电脑闪现)三角形纸上也有角。(拿出三角形纸指)三角形的这里也是一个角。(电脑闪现)剪刀、三角形纸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电脑闪现)我们一起来看这三个角。(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有什么特点呢?(相交于一点,两条边都是直的)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画角。角怎样画呢?画的时候,我们先画一点,这是它的(顶点)再从顶点画一条很直的线,这是它的(边),再从顶点起往不同方向再画一条边。这样,(用手指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就是角。

评: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剪刀、钟面、三角形纸等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屏幕,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观察角、画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特点。

3、找角。

(1)拿出三角形纸。在这个三角形里我们已经找到一个角了,你还能在这个三角形里找出其它的角吗?(个别上来指一指,说出顶点和边)

(2)不仅在剪刀、钟面和三角形纸上能找到角,生活中还有物体上也有角,你能在你身边找一找、摸一摸,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吗?(自由说一说,全班交流)

(3)看到小朋友们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老师也想参与进来,欢迎吗?(出示金字塔、高压电塔、五角大楼等图片)你们想看哪一幅图?(逐一出示,稍作介绍,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角)

(4)小结:生活中藏着很多角,只要做个有心人,还能发现更多。

评:在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找身边的角,再让学生欣赏金字塔、高压电线杆、五角大楼、战斗机、桥梁等物体中的角,使学生了解到建筑物上、艺术品中、军事武器及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角,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的思想。

(二)做角。

1、提出要求:老师给每组发了一些材料:有小棒、皮筋、钉子板、纸条、图钉、彩纸等,请组长带领,小组合作用这些材料做角,并且指出所做出的角的顶点和边。看哪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做得多、做得好,并且说得好。

2、汇报交流,展示各组作品。

3、小结:同学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做角的方法,虽然它们材料不同,大小不同,但他们表示的都是――角。

评: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存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直观感知角的基础上教师又提出明确的做角要求,在小组同学合作下,通过拉一拉、拼一拼、搭一搭、折一折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在合作交流中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汇报、展示,也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和掌握情况,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角的大小。

1、拿出学生做的活动角,慢慢拉大一条边,问:现在角和刚才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大了)继续拉大,问: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得更大了)慢慢合拢一条边,问:现在角有发生什么变化了?(变小了)

小结:看来角是有大小的。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2、出示四面钟,你能看出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那么2、4号钟面上的角哪个大呢?(学生出现争论)究竟哪个角大,你有什么好办法判断出来吗?小组里商量一下。(提醒:看看你身边有没有什么可利用的工具。)

3、交流汇报各小组想法。(数格子,用硬纸条做的角比,用纸折出的角比)

4、结合学生回答,教师重点用电脑演示书上介绍的重合方法。

(四)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1、刚才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角,那么角在我们生活中究竟有什么用呢?

2、出示挖土机工作图、学生用指甲钳剪手指甲动态图,先让学生明确角在哪里,再仔细观察,说明角的大小变化有什么用。

3、除了这些,你还找出一些角的大小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吗?(小组交流)

评: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教师出示挖土机工作时的场景录象、剪指甲时指甲剪的运动过程等让学生看到,由于角的大小变化解决了实际问题,由此更进一步了解角在现实中的作用,体会角的重要性。

三、全课小结。(略)

篇1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做一做1、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

27、37、47、57、()()()()

110、210、310、410、()()()()()

2、读出下面的数。

375309420200

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学生迁移性的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

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并让全班同学认读。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

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

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

(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齐读

3、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

(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

①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4、教学列5。

(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

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356。)

(2)师:这个数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

(多请几名学生说,学生可能说出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数位的顺序,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课堂练习。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

先写出各数,再读一读,最后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

①从994-1000;②从9995-10000。(男、女生分组数数,每组数一题。)

6、数位顺序表。

(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些数位?

(2)你通从左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吗?

(3)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格问:有谁会填出这张表?

(教师请一名学生填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自己制作。)

(4)记这个表格。(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学习,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并将认读的数写在本子上。

四、课堂小结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学会归纳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篇16: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认计数器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千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1、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2、理解千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正方体

教学准备:

安排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数。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课件)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请把你找到的大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大数。生自由发言。

二、认一认

1、师拨数,学生认。例如:120、345、756、892、990、995、等等。

2、指名到前面拨,下面学生认。

3、同桌之间一人拨数,一人认读。

4、请几组同学到台前展示。

三、探索新知

1、(出示计数器9)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是10。师:也就是我们学过的10个一是10,或1个十是10(板书)。

师拨99,这个数是多少?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100。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出100怎么表示吗。

生:100个一是100,也可以是10个十是100(板书)

师指名展示。(学生边讲解边展示)再添一个珠子个位就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9加进位的一又满十了,再向百位进一。所以是100。

师:999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数是多少?同桌或小组同学之间拨一拨,说一说。

2、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拨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今天我们认识了“千”请同学们看一下计数器,千位数是一个四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板书)相邻数位之间的关系是十进制。

(二)出示课件大正方体图

1、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

2、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讨论数的方法。(如果学具不够,可以借助附页二中的图片摆一摆)

3、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小正方体。

总结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是1条。一条一条地数,数10条是一片,一片有100个。一片一片地数,数10片有10个100,10个100加起来是1000。也就是说10个百是一千。(板书)

四、数一数

(一)同桌互相数一数,从887数到1000。方法不限。

师:如果一百一百地数,下一数是什么?生:987。(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计数器)

(二)游戏开火车数数

1、师说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每个同学数一个。一直数到一千。

2、从750开始,5个5个地数,数到一千。

3、从500开始,10个10个地数,数到一千。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千,并且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在生活中找一找一千可以表示哪些物体?多大是一千?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 0 0 0

千百十个

小学数学《三位数加法》优质教案

加法交换律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简单的分数加法

《5以内的加法》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三位数加法数学教案(整理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学二年级三位数加法数学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