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共含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w7812”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三维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4.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3.理解第三间小屋中“自身”的内涵。 教学方法:讨论,品读。 教学过程: 一、配乐导入。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浏览全文,思考: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建了哪三间小屋?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板书): 2.讨论(难点突破):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 (1)自由朗读第14―17自然段,概括第三间小屋的特点。 (2)讨论: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话及自己的意见”? (3)小结: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所以,我们只有学会珍视自我,这间小屋才会更加独特与安稳。 (4)配乐朗诵:学生朗读第14――16自然段,老师背诵第17自然段。 3.理清逻辑: (1)学生讨论:有人认为三间小屋之间是并行平列关系,你同意吗? (2)教师小结:是啊,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爱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动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不都是在爱国情感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吗?所以情感是精神的基石,事业是精神的支撑,自身则是精神的栖息地。“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不都开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让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炳千古吗? 4.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大中求小,小中见大”的精妙构思。 讨论: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小”足矣。可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人有一颗大心”、“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这里的“小屋”与“大心”矛盾吗?而文章结尾又说“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就能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这又该如何理解呢?谈一谈你的看法。 教师小结: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 三、归纳主旨。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 四、鉴赏语言。 1.深刻的思想要靠灵动的语言传达,有人评价毕淑敏的语言“炉火纯青,自成一家,似有一种贵族气息,表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范”,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味鉴赏,感受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2.教师小结语言特色:华丽而不失朴实,深刻而不失平淡,睿智而不失真诚。 3.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五、拓展延伸。 1.拓展讨论:如果我们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们会盛放哪些内容呢? 2.拓展美读:师生朗诵毕淑敏散文《造心》第16、17自然段。 附板书:乐,一个人人都盼望的情感,而我就在读《毕淑敏散文》当中感受到了乐!
毕淑敏是一个能将生活中的情感点滴带入写作中的淳朴作家。她的文章有滋有味,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构成,再将她的体会,她所了解到的背景加入其中,便成为篇篇打动人心的散文。
她的散文有沉思篇,有人生感悟篇,有心灵处分篇等多个篇幅。一缕弥漫着的香烟,一丝绿植芬芳,一点生机的鸟鸣,便描画出一篇文章,一幅图画。
我喜欢的另一篇文章叫《精神的三间小屋》。如果让我推荐作品的话,我定会推选这篇文章为演讲主题。它贴近生活,教育我们要在心间树立三间小屋。第一间是:盛着我们的爱与恨,第二间是:盛放着我们的事业,第三间是:安放着我们的自身。
她在文中这样阐述道:“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人都有如此的权利。”是啊!安放着我们喜怒哀乐的三间小屋,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生灵万物的平和,所以,人一定心中都要有这三间精神小屋,它们是你心的核心,是你情感发泄的控制总部,是接受打击、接受喜悦的基地。
读久了毕淑敏老师的散文,真会不自觉地称她为师。散文情感浓厚,内容朴实,令我看了就脱不了身,总想多看几篇。其实我的许多经历都和毕淑敏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她说的“到底我重不重要?”,我曾经也有这样的疑惑,并问过我自己这样的问题,我在她的散文中找到了答案――我很重要!
毕淑敏那平实却激情的散文使我久久难忘,我仍不时翻翻这篇,看看那篇。那种被毕老师渲染得瑰丽多彩的、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相信一定会让我难以忘怀,而那种被毕老师描述得具有感悟、具有哲理的道理也将广为流传。
感谢毕老师为我带来的乐,虽说乐自由我,但这是“乐自由书”,相信这种阅读的喜悦,将传递给更多的读者!
品读了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书中的这句话让我至今回味―――“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目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不禁联想,目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了,人们对自己的居住条件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家”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身体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宽敞,可人们是不是也该想到“心灵活动”疆域,是否也需要宽阔,也需要达标呢?正始书中所说:“有一颗在心才能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是应该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复杂的感情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但是我们要谨记,假如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在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爱比恨多,小屋就是阴阴惨惨,你的精神就会悲或压抑,形销骨立。因此,我们心中要装满爱,满满的一屋爱,将会带来满满一心宣窝的温暖。
第二间,盛着我们的事业。文中计算倘若25岁至60岁工作,我们需要工作70000小时。然而,我们相宜的工作不会像雨后的菌子那样,俯拾即是。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需要抽丝剥茧,水落石出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学会适应我们的工作,调整我们的心态,爱上我们的工作,用心经营好我们的事业,那样一路将充满欢乐,充满收获。
第三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条羊肠小道。其实,我们真的要学会给自己修间小屋,写下自己的心情,释放自己的情怀。
让我们都在繁忙和琐碎的生活中,为自己建造几间这样的小屋,在这里,我们会发现生活是多么充实而富有诗意。
毕淑敏的精神小屋里住着爱恨、事业与自我,这是她为精神建立的栖息地,也是对美丽生命的渴望;鲁迅的精神小屋里住着正义、爱国与光明,这是他对中华民族日益强盛的期许、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每个人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精神小屋。这里摆放着自己最热衷、最在意的东西。它们或是追求的性格,或是崇敬的灵魂,亦或是寻觅而不得或已得的珍贵事物。藏着理想与追求,这就是精神小屋。
在我的精神小屋里,也有一些特别的东西。
我的第一间精神小屋里,住着善良。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善良是骨子里的品格,它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中,无法消散。人之所以能成为高等动物,懂得行善、有良知是一大原因。善良,不该是对所有不美好事物的全盘否定,不是替“弱肉强食”发表毫无意义的言论,而是在他人危难关头伸出援助之手,解救他人于水深火热。这方是善良的真谛。
不善良的人,不是真正的人。我们对“人贩子”的态度恰恰印证了这点。虎毒尚不食子,贩卖同类而谋求利益,实在令人匪夷所思。由此可见,不善良的人,是可怕而又丧失人性的。
我的第二件精神小屋里,住着坚强。
从出生的第一声啼哭起,我们便开始了人生漫漫长旅。度一生,就好似行舟于海面。在这一程里,我们必然经历暴风暴雨,潮起潮落。当我们面对低谷时,“坚强”就成为一笔可贵的财富。我们需要用坚强的心灵面对挫折与风浪,不露畏惧,永不退缩,要相信雨后终将出现灿烂的彩虹。
海伦凯勒便是个极为坚强的姑娘。黑暗中的她,彷徨过,害怕过,最终靠着惊人的毅力与永不言弃的勇气战胜了视觉障碍,成就世界经典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坚强的灵魂,是无坚不摧的。
至于我的第三间精神小屋,我决定将它托付给未来。让未来的自己,修葺好第三间小屋,铸成饱满的灵魂。
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精神小屋。人的一生,经历过太多的喜怒哀乐,于是,这些经历化成经验慢慢的成了精神的三间小屋,我们在小屋里逐渐成长,变得成熟稳重。
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知识。
书本上的知识,生活中的常识,工作中的认识,对事物的赏识,对善恶的辨识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知识挤满小屋的每一个角落。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当你又学到了一些知识,而一些“上了年纪”的知识就会被挤出去。所以我们需要每天查漏补缺,“温故而知新”就体现在把遗忘的知识整理好,复习好。同时,我们也要把无用的知识扔出去,给新知识腾出空间。这样,我们就能“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
第二间,盛着我们的梦想。
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那么这个人是没有灵魂的。没有梦想,就无法建立目标,无法实现目标,无法提高目标,进而无法去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了到达梦想的小屋,我们需要跑完人生这场马拉松,我们挥洒的汗水将会成为到达胜利彼岸的一叶小舟。
第三间,存放我们的财富。
这时,也许会有人问:财富?通俗地说不就是钱嘛,直接存在银行不就行了吗?
正如题目所说,这间小屋是存放“精神的财富”的。那么“精神的财富”指的是什么呢?它是凌驾于世界一切的爱,是高山流水话知己的友情,是真正不属于别人的自己。当你拥有它们时,你就是一个真正的富翁。比起那些金钱上的富翁,你的精神才真正可贵,无论何时何地,你将有勇气直面人生,无悔于一生。
三间精神的小屋,各有各的特点。当我们都拥有了开启它们的钥匙时,我们才能找到人生的价值,才能发掘人生的乐趣,才能诠释我们美好的未来。
有一颗大心,才盛的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地,为自己的精神修三间小屋。――题记
毕淑敏的三间小屋,一间盛放着爱和恨,一间盛放着事业,还有一间安放自身。而作为初中生的我,也拥有自己三间精神的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放着梦想和坚持。
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而坚持,则是我们追梦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就等同于一条咸鱼。但有了梦想,却因为路上困难重重,诸多挫折就早早放弃,那这样的结果或许与前者的结果相差无几。
无论追梦路上有多么坎坷,请相信,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所以,在布置我们精神小屋时,请给梦想和坚持留下一方天地,让梦想的光,洒满心房。
第二间,盛放着宽容和大度。
“盐”于律己,“甜”以待人。一个人如果总是计较他人的过失,那么他可能一生都会活在自以为“正义”的阴霾之下。相反,如果在面对他人过错时,他选择一笑了之,用自己宽广的胸襟去包容,他将会收获名为“宽容”的快乐。
如果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苛责;多一点将心比心,少一点斤斤计较,这个世界将会被爱周围,成为人人都理想的美好家园。所以宽容大度,是第二间精神小屋美观优雅的要诀。
第三间,盛放自信和谦虚。
自信的人往往会比自卑的人拥有更多机会,更多选择的权力。因为他们敢于争取,敢于拼搏,握的住机会。但自信并不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所以在学会自信的同时,也要学会谦虚。“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一个人如果眼中只有自己,那么他看不见别人的进步,只在和自己赛跑。则别人在一点一点进步时,他就在一点一点退步。
所以,自信和谦虚是第三间小屋在风雨中毫不动摇的前提。
为自己修三间精神的小屋吧,努力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积极去探索精神的宇宙吧!
如果可能,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有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不需要太大,只要三间房间,不需要在繁荣的城市中心,只需要它一直在我的心中。
第一间、放着我的失败与挫折。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许多次失败与成功,失败往往比成功要多得多,正因如此,成功显的那么来之不易。但是,当人们取得成功时,在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他人的赞美时,往往会忘了这条路上步满的荆棘。他们渐渐变得骄傲自满。俗话说得好,“骄傲使人落后”所以这种人的下场通常是跌回原点。当我取得成功时,无论是大还是小,我都要走进这间房间看看,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功。
第二间,存着我的快乐。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步满荆棘,当我被这荆棘所伤时,是什么支撑着我继续走下去呢?那就是快乐。这间房间存放着我所有的快乐。
父母的关爱、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帮助、朋友的陪伴……我帮助别人,别人对我说的一声“谢谢”,早晨起床后看到的一缕阳光,雨后的新鲜空气……这些都是使我快乐的事物。当我老态龙钟,对生活失去信心时,我又可以进入这间房间,那时的我会感慨,哇!原来我有如此多快乐的事情,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活下去呢?
第三间,锁着我的忧伤。
你可能会好奇,喜怒哀乐是一个人的基本的情感,虽然忧伤是不好的一种,但也是多姿多彩的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要将它锁起来呢?
我的理由很简单。一个人从出生到死去,时间是只有这么多,只会减少,不会增加。与其让忧伤占据我们宝贵的时间,不如利用这些时间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其实每个人都拥有这样三间房间,就看你如何利用它们。我希望这三间房间里存放和锁住的东西可以让我活得更加轻松、快乐!
清幽的石板映出了幽幽的月光,城里的一切,都笼罩在这皎洁的月光下。路边的屋子,皆显得静默无言。但精神的三间小屋,仿佛永远不会沉寂,它们一直在焕发光彩。
精神里的三间小屋,总是烟雨蒙蒙,含情脉脉,它们承载着许多珍贵的东西。
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师生情。
一直以来,数不清的老师陪伴在我的学习生涯中,与每一位老师相处的记忆,挤满了这间小屋子。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我都铭记在心。因为老师的关怀,我才能更好地汲取知识,在学习的海洋中更快地驶向远方。她们温柔的笑容,如同一颗奶糖,沁入我的心脾。这也是第一间小屋如此坚固的原因吧!
第二间小屋,载着我们的友情。
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即使毕业,说分离,我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七年级,我们在这个班级相遇,那时的我们互不认识。时间久了,我们之间的情谊变得牢固,我们一起笑过,闹过,奋斗过・・・・・・时间的风,洗涤旧迹,吹弯了树干,之所以吹不倒这间小屋,是因为它载着我们的友情!
第三间小屋,含着我们的亲情。
亲情似烟火,绽放在寂寥的沙漠;亲情如春江,撞开冰冷的闸门;亲情像杨柳,扎根在心底里。家人的默默付出和守护,令我茁壮成长。爸妈宽阔的肩膀是我的避风港,无论海浪有多大,我都不怕。但家人终会老去,我也终将长大,我会把这间小屋修筑得更加稳固,将小屋内的亲情保护好,不让它在风雨中飘零!
三间小屋,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时光精灵总想偷走些东西,但我不会让它得逞,因为,这三间小屋承载着太多太多珍贵的记忆!
月亮渐渐褪去夜色的最后一抹青黛,初升的红日染红了天边。清晨的第一束光掠过窗边,三间精神小屋焕发出更夺目的光彩。我会拓宽视野,领略和记载更多事物。因为,精神的三间小屋是如此的美丽啊!
著名作家毕淑敏有三间令人羡慕的精神小屋,我也有。
淡泊明志是我精神的第一间小屋。
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记》说:“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据郑玄、孔颖达解释:君子相接不用虚言,小人相接虚辞相饰;淡水相合为江河,酒醴相合乃败坏。这里是借水和醴来喻扬儒家崇尚质实反对虚实的主张。水,淡而无味,但无酸酢;醴,甘甜而易坏。淡水相合如江河,坦荡浩淼。君子坦荡,清越可风。记得《镜花缘》中写到君子国,君子谦谦,坦荡崇高。中国古代艺术更是充满某种淡远特色,水墨山水,水墨兰花;手挥五弦,目送飞鸿,高山流水;更有甚者,陶诗采菊东篱悠然见山的情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无不体现出淡的韵味来。
身处这间小屋,弘一法师是我的老师。弘一法师到上虞白马湖小住时,曾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郑重而又了不起地夹起白萝卜。在他看来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挂褡好,破席子好,破旧的毛巾好,白菜好,萝卜好,咸苦的蔬菜好,什么都有味,什么都了不得。在别人看来是受罪,而在他却是享乐。萝卜白菜清水淡饭中可品出真滋味,宁静淡泊中亦可参出玄妙的禅境。
在这间小屋里,应卸下白天里戴的各种面具,抛开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繁华世界。留一份淡泊,守一份崇高。几杯清茶,两三知己,不述满腹牢骚,只求信口开河信手拈,谈天说地古今兼;没有腐土酸佛,只有谦谦君子;不羡柜窗陈美酒,只喜看架上列新书。
这间小屋,透着股君子之风――淡泊自守。
第二间小屋应是一间清香四溢的花屋。在无暇踱步于园林、流连于花展时,我就来这儿。我要用灵敏的嗅觉嗅嗅优雅芳香的天竺葵、薰衣草、白玫瑰、丁香花,我要用明亮的眼睛悟出石榴的热情兴奋、白丁香的悠闲淡雅、六月雪的恬静自然。这所有的花儿都是我最真挚、最接近的朋友。如果无暇去风景秀丽的西湖,就让我陶醉在这花的世界里,陶醉在美的享受中。这小屋中的每一朵花都是精灵,是花仙子,和她们在一起时,我会觉得心情舒畅、愉快。因为小屋的花常盛不衰,所以我也常常挑一枝金黄的向日葵或是几枝严肃端庄的君子兰赠予友人。以花会友,将淡淡的芳香传递给爱花、惜花之人,何乐而不为?
喜欢这间小屋,因为小屋里开满了四季不衰的鲜花,而人的一生不也正应当像美丽的花一样,自己无所求,而给人间以美好吗?
第三间小屋是让人身心舒畅的茶屋。
《红楼梦》中的`贾太君一到翠栊庵,就向妙玉索茶,与刘姥姥共饮老君眉;康熙南巡饮了碧螺春,此茶芳名流传至今。古今许多骚人墨客,都与茶结下了不解的艺术因缘。苏东坡就有“且将新火试新茶”的佳句,周谷城老人写出了“作客老人家,畅饮一杯茶,胜友如云至,春意满天涯”铿锵欢乐的诗句。
想想五六十年后,我亦到耄耋之年。到那时,如约几位年轻时的知己到这间小屋来,畅叙旧情,细啜香茗,啧啧品尝,定会口舌芬芳,精神抖擞,龙钟全消;回思往事,则定会青春焕发,目睹晚晴,逸兴遄飞。这是何等的乐事!
除烦去腻,不可缺茶。茶有解毒去病、益目助思之效。身处这间小屋,哪怕没有“绿叶红镶边”的乌龙茶,但只要有浓浓的大砖茶,沁人心脾的绿茶就可襟灵爽身、满意惬心。这间小屋是不败的茶屋,一年四季,茶香溢人。能身处这间小屋,该是何等惬心满意的事啊!
《论语》中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饭,在随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者回也。”能达颜回安贫守俭不是件易事,但又不知有多少富家子弟,被时髦追赶得身心疲惫的人羡慕着我精神的三间小屋呢!
我为自己拥有这精神的三间小屋自豪!
今天很高兴,夜阑人静之时,捧一籍《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读毕淑敏,读到《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说,人的一生需要为自己修建三间精神的小屋。
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与恨。
第二间,安置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
有了这三间精神的小屋,心灵才能有了真正的依靠。
三间精神的小屋我定义为精神的“三居室”,分别盛放“爱恨”、“事业”和“自身”。三居室无非就是“情感居室”, “事业居室”和“自我居室”。
“情感居室”的敞亮程度是“爱”与“恨”的比例问题。“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假若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
“事业居室”的优雅程度取决于你对事业的热爱程度。日久弥坚,精神的小屋就会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
而“自我居室”的坚固程度则取决于自我的坚守程度。坚持自我,成为自己是一生的课题。
第一间小屋中盛放我们的爱和恨。需要我们用爱来让它变的光明而温暖。对人对事时时少抱着怨恨的心情,少责怪他人。多反省自身所存在的问题。爱,让我们走的更远。我想只要我们对待每件事都能用一颗盛满爱的心去对待,那么我们的小屋里就会永远光明而温暖。
第二间小屋中安置着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事业,工作。我们需要工作,而非工作需要我们。一份工作即是事业,把工作当事业来经营,背负着,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着……
第三间小屋中安放我们的自身。在这一间小屋里,把自己正真所想、所说、所做的都放进来。这第三间小屋才会变的明亮、光鲜。所以,在这里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行为来装饰它。
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三居室”都敞亮优雅而坚固的人。
然而,三间小屋总是会经受人生的风吹雨打,爱越来越难纯粹,对待事业的心也难忘初心,而自我也渐渐被抛在一旁……
所以,精神的这三间小屋需时时修补,随时加固。
爱远多于恨,全心全意热爱自己的事业,有足够坚定的自我,精神的三间小屋就会永远明亮。
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
近日学到了毕淑敏的议论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很喜欢毕淑敏的文辞,主要原因是因为毕淑敏的文字多停留在生活中,以一种睿智高深且又理性的眼光来看待生活、思索生命,也常以小见大的文笔将事物具体化,从小事中透析出人生哲理。
毕淑敏在这篇文章将人生中三种重要“精神”划分起来。第一间精神小屋承载着爱与恨,爱与恨是人的一生中最基础的情感,贯穿、伴随了我们一生,不论是在生活中对万物的见解与态度还是表达自己的情绪来说,都正负分明。当爱成为一个人生活的主旋律时,那么万物尽显亲切也会使人的生命变得更加圣洁,会净化生活中的不幸情绪与精神垃圾,转而带来光明和美好。当恨成为一个人生活的主旋律时,生活便会变得惨淡,万物也丧失一种色彩,所以在生活中,需要体谅与宽容。第二间精神小屋是我们的事业,毕淑敏也在文中提到,如果一个人一直干到退休那将会有七万个小时是我们的工作时间,折合一下也就是七年,整整两千九百多个日日夜夜。选对了,也就是爱好的纵向发展与实际拓展,与兴趣相宜生活才会变得更加有趣,也是精神上的慰籍。如果选择错了,那便是时间的消磨,不仅会使身体变得疲惫不肯,更会是精神上腐蚀,疲于应对,更疲于改变,就此沦陷,被生活所击垮,所以在选择事业时不仅要三思而行还要依据自己最真实的内心所感所想,不受外界干涉,择其所需,择其所爱。当然要选择自己喜爱的事业更是要建立在自己有其能力的基础下,不至于荒废这七万个小时,至少让它在生命中更有意义,从中能有所获,能有所乐。第三间精神小屋是用来安放我们自身的,是让我们做回自己,放下盔甲和伪装,不再跟随他人的步伐,不再听取他人的指点和指指点点,走属于自己的路,在这个科技猛然发展的信息时代,在这个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世界里能安放自身,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停歇。
毕淑敏在文中说:“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是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是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也解读为:我们可以不十全十美,但是我们要有追求。
对于生活要保有热情,对于理想要保有一定分量的执着。
品读了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书中的这句话让我至今回味,“宜选月冷风清竹目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是啊,人们是不是也该有一颗在心才能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是应该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对父母的尊爱,对爱人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鄙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塞满,间不容发。你经历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得失恩怨,都铺设在小屋的几案上。如果爱比恨多,你的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如果恨比爱多,你的小屋就黑暗阴冷,你的精神就会悲戚压抑,那是你的悲哀。要想沐浴祥和,你就必须,洒扫小屋,销毁你的精神垃圾,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窗户洒入。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据统计人一生的工作时间应该是七、八万个小时。如果你从事的事业是正你自己喜欢的,那你的这七、八万个小时,将是幸福快乐、充满创意、硕果累累的时光。如果它是你所不喜欢的,那这七、八万个小时,足以让你花容消损、日月无光。要想从事我们喜欢的事业,是不容易的。这不但是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俯拾即是,而且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能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还很年轻的时候,因为我们尚无法真正的独立,对自己的认识还不清晰。受种种条件的制约,我们对事业感知还很模糊,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对自己和自己喜欢的事业有了正确的追求的时候,也许已耗费了我们的小半生。纵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需住进你所喜欢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里,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为自己的事业不懈努力。使事业和人生,呈现出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小屋的要诀。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