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溶质的质量分数(共含1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ittersweeted”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定义一
质量分数(mass fraction)是指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百分比(溶质B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分数)或。用符号ω表示。
计算公式为: W(B)=m(B)/m。
上式中ω(B)的量纲为1,也可用百分数表示。
定义二
质量分数也可以指化合物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需乘系数)与总式量的比值,即某元素在某物质中所占比例。
应用
给出不同物质溶解度曲线,比较同温下溶解度大小。
根据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程度,确定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如受温度影响较大,则用降温结晶,如受温度影响较小,则用蒸发结晶。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质的质量分数同步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配制500 mL 20%(密度为1.14 g/cm3)的硫酸,需要98%(密度为1.84 g/cm3)的硫酸____________mL,需水____________mL。
2.有100 g 10%的食盐溶液,要使其质量分数变为20%,有三种方法,按要求填空:
(1)继续加入食盐,其质量为____________g;
(2)蒸发水分,其质量为____________g;
(3)与质量分数大于20%的浓食盐溶液混合,若混入25%的食盐溶液,其溶液质量为____________g。
二、选择题
3.对“10%的食盐溶液”含义的解释错误的是
A.100 g水中溶解了10 g食盐
B.100 g食盐溶液中溶解有10 g食盐
C.将10 g食盐溶解于90 g水中所得的溶液
D.将食盐与水按1∶10的质量比配成的溶液
4.含溶质a g,溶剂b g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 ×100%
B. ×100%
C. ×100%
D. ×100%
5.溶液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的是
A.溶质的质量分数
B.溶质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剂的质量
6.室温下,饱和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这是因为
A.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C.溶剂的质量减小
D.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7.向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3 g固体氢氧化钠和12 g水,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25%
B.23%
C.20.5%
D.20%
8.有一定质量的质量分数为12%的KCl溶液,当蒸发掉120 g水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24%,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A.12 g
B.14.4 g
C.24 g
D.28.8 g
9.某硝酸钠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能发生改变的是
A.温度不变,蒸发掉一部分水
B.降低温度,析出硝酸钠晶体
C.升高温度,水的质量不变
D.温度不变,加入少量硝酸钠晶体
10.将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100 g,如果分别做如下四种处理:①蒸发10 g水无晶体析出;②加入10 g 10%的同种溶质的溶液;③加入10 g同溶质,且使之全部溶解;④加入10 g水,混合均匀,四种方法处理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正确的是
A.④③②①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
三、实验题
11.下图是某同学配制一定质量的0.9%的生理盐水的全过程。
请找出上图中的错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溶质的质量分数说课稿
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溶质的质量分数》。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教材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本单元介绍了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其中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基于前两个课题学习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例如在课题一“溶液的形成”中溶液的组成对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起着理解作用。课题二“溶解度”中饱和溶液的概念则启示学生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说。此外,本课题是本册书中唯一涉及计算讲解的课题,也是九年级化学中最后涉及定量分析的课题,通过分析近几年的南京中考试题可发现,溶质的质量分数常联系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有关内容进行编题,可见其重要性。根据课标要求,本课题课分为两个课时,本节课是溶质质量分数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具备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能力。
学生情况是教学的依据,此前学生已学过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有了定量计算的概念,对化学中存在的计算已经不再陌生。尤其是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质量分数的计算,这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此外,基于学生的有关数学知识与其抽象化思维都有助于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但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型种类较多,体现了四个量“知2求2”的思维方式,所以只要在真正理解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掌握好各种变换的题型。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其中我最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因为只有在此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本课题第二课时的学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重难点:
重点是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我将以主板书的形式暗示学生,以突出重点。通过引导讨论法并结合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下面是我的教学流程:
本节课主要突出“两个公式四个量之间的关系”。我将通过糖水实验复习旧知(溶液的组成)通过问学生“你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糖,水,糖水的质量关系吗?”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要关系式“ ”。通过让学生回顾课题一中溶液与生活的联系,就此举出医疗溶液中各种成分所占的百分比对我们的健康乃至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溶质的质量分数”。之后我会回到那杯糖水问学生“你会用百分比表示糖占糖水的量吗?”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学生不难得出本节课的第二个重要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为了巩固学生推出的公式,我将让学生填写书本中实验9-7下面的表格,我则配置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让他们比较颜色的变化,从视觉上刺激他们,让学生对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有一定感观上的印象。之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刚刚填写表格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从而得出解答溶质质量分数简单应用的主要解题思路“四个量,知2求2”。
为了巩固这种思路,我将让学生练习一题有关“生理盐水中已知溶液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一来让学生巩固新知,二来让学生感知溶液与生活的联系,三来与本节课的引入相照应。为了缓解计算带来的紧张气氛,我将回到那杯糖水,我会通过向学生求助“怎样使糖水味道淡一点”自然让学生引出化学用语“稀释”,通过不断引导,让学生自己推测出“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这个结论。为了巩固学生推导出的结论,我将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例2的解答,并请个别学生上黑板来讲解她的解题思路,小组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我将让学生自由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
作为本节课的延续,我将布置如下作业:
1、我们通过讨论得出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那么浓缩过程中是否也有不变的量呢?
2、通过观察身边事物联系本节课的重要思维方式“四个量,知2求2”,自己编题并写出解析过程。
板书设计:略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 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工具
教师用具:投影仪、烧杯、玻璃片、玻璃棒、五试管溶液(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硝酸铵固体。学生用具:仪器:小烧杯、玻璃棒、小试管 、药匙、滴管、酒精灯、火柴、温度计; 药品:食盐、蔗糖、碘、高锰酸钾、汽油、水、乙醇、植物油、洗涤剂、洗衣粉、纯碱、硝酸铵、氢氧化钠
学习情境
展示五种液体:红色(晶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设问]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发言]如:
1.想知道这它们各自的味道。
2.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3.想到它们可能是不同颜料与水混合而成的。
4.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可能是混合物。
[引入]通过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探究化学奥秘的愿望很强。同学们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它同这五种液体一样,都属于溶液,学完了本节课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引导]同学们桌子上都摆有食盐、蔗糖及别的用品,下面就按“活动与探究一”的内容进行实验。
[投影]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
试验用品:食盐、蔗糖、水、烧杯、玻璃棒、药匙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现象]蔗糖、食盐都消失在了水中。
[结论]蔗糖、食盐都可以溶解在水中。
[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引导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开课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
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
[学生回答]
1.各部分完全相同。 2.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
[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
一、溶液
[投影]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解其他物质的作用。
[投影]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交流结果]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
[教师指出]开课的五种液体中:红色的是品红溶液,蓝色的是硫酸铜的水溶液,黄色的是氯化铁的水溶液,紫色的是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五色的是氯化钾的水溶液。
[设问]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
[学生发育]
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
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碘酒: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
[学生发言]
1、可以用肥皂水洗。
2.用洗衣粉洗。
(教师给予鼓励)
[引导]完成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二”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
[投影]活动与探究二:
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药匙、试管、胶头滴管
步骤:
[学生活动]
[互相交流]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结论]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这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2.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
①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滴用什么洗去?为什么?
[回答]汽油。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过渡]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检测试题
1、下列操作会引起所配制的食盐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降低的是 ( )
A、用托盘天平称量6.2 g食盐固体,误将砝码放在左盘并使用游码
B、称量时,两盘分别垫上大小质量相同的纸
C、用量筒量水时,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
D、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时,不慎洒出
2、在用固体氯化钠配制一定量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中,必须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
A、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酒精灯
B、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酒精灯
C、量筒、托盘天平、玻璃棒、药匙、烧杯
D、烧杯、药匙、漏斗、玻璃棒
3、汽车电瓶是一种铅蓄电池,它在充电、放电时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PbO2+Pb+2H2SO4 2PbSO4+2H2O
铅蓄电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常常需要补充“电瓶水”(即30%的硫酸溶液)。当铅蓄电池里剩余3.4千 g20%的硫酸溶液时,应该加入 Kg98%的.浓硫酸,才能恰好配成30%的硫酸溶液。
4、注射用链霉素试验针的药液配制方法如下:
(1)把1.0 g的链霉素溶于水制成4.0 mL溶液①。
(2)取0.1 mL溶液①,加水稀释至1.0 mL,得溶液②。
(3)取0.1 mL溶液②,加水稀释至1.0 mL,得溶液③。
(4)取0.1 mL溶液③,加水稀释至1.0 mL,即得试验针药液④。
试求最终得到得试验针药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于整个过程中药液很稀,其密度可近似看做是1 g/cm3)
火眼金睛
1、t ℃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另一瓶为10%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
A、加一定量的水 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C、降低温度 D、t ℃时,蒸发少量水
2、人体的胃液含有少量的盐酸,下列图象正确的反应人喝水与胃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的变化的是( )
3、4岁的大雄耳朵有点痛,需要服用扑热息痛糖浆或滴剂(二者的作用相同),而家里只有扑热息痛滴剂。对于一个4岁的儿童来说,服用糖浆的安全用量为6 mL(见下图)。则服用多少mL的滴剂等于服用了6 mL的糖浆( )
A、3 mL B、6 mL C、9 mL D、12 mL
4、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右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捅咕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增加 B、溶剂质量减少
C、溶液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5、在抢救大出血的危重病人时,常需要静脉点滴0.9%的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这是由于人体血液的“矿化度”(即无机盐的相对含量)为0.9%。另有研究表明:30亿年前地表原始海水的矿化度即位0.9%。对此,下列推测或评论中,不足取的是( )
A.人类的祖先可能是从原始海洋中逐渐进化到陆地上来的
B.人体血液和原始海水的矿化度均为0.9%纯属巧合
C.人体血液和原始海水之间存在着某些尚未被认识的关系
D.人体血液可能仍然带有原始海水的痕迹
小实验
实验室欲配制5 g质量分数为50%的NaCl溶液。试回答下列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操作步骤是 、、。
(2)分别说明图中A、B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改正。
A操作导致所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下同)
改正 ,若其他操作都正确,A操作导致最后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B操作导致所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改正 。
计算小擂台
1、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10%~20%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如配制50 kg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80%的氯化钠溶液多少Kg?
2、“烟台苹果”享誉全国,波尔多液是烟台果农常用的一种果树杀菌农药。一果农管理了5亩果园,准备为果树喷洒一次波尔多液。他现有8%的硫酸铜溶液300 kg、蓝矾(CuSO4H2O)10 kg、每亩地需要用150 kg1%的硫酸铜溶液来配制波尔多液。请你计算一下他现有的硫酸铜药品是否能满足需要?(已知:蓝矾中CuSO4的质量分数为64%)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实验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老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老师: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幅图片:(死海图片) 学生:喜欢。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用死海图片导入,简明扼要。
老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学生:盐份多,浓度大。 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老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下面的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在下面两个方案中自选一个进行探究并填写表格)
①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 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②硫酸铜溶解于水
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0 g、1.5 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清水量 加入的食盐量 鸡蛋
师生一起归纳小结:
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的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②但对于像实验1中形成的无色溶液来说,显然就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种溶液的组成呢?
教师:其实,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P42,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学生:(一下子就找到,并大声念出来)(教师跟着板书:溶质的质量分数= )
师生共同归纳,课堂气氛融洽。
教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同学们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尝试练习,并很快顺利完成。
教师:同学们完成得非常不错。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这个例题,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最佳。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学生:(有不少学生在一分钟之内就完成了)
教师:(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 g+100 g=500 g
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贴近生活,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用性。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葡萄糖注射液
规格:250 mL
内含:12.5克葡萄糖5%
医疗用葡萄糖注射液
灵活处理教材“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好,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同学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像力真是超出了我的想像,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闭上眼睛,开始思考、回忆)
师生共同叙述:进行本课小节。
教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了哪些溶液,请你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教学反思:
本课题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主要特色如下:①以“死海”的真实情景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②在几个教学环节的过渡中,有“嫁与春风不用媒”的效果;③在小结时,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让学过的知识如电影般在大脑回放,着实收到了“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效果,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④在设计反馈练习时,教师的安排更是另辟蹊径,让学生的理解和应运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加深对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认识。
2.学会在化学反应中有关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引言】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懂得溶液的含义,并且学会有关的计算,懂得浓溶液的稀释、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之间的换算等。这一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化学反应中有关的计算
【板书】有关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题1】40g21.9%的盐酸最多能跟多少克锌反应?生成氢气多少克?
【解】设最多能跟x(g)锌反应,生成氢气
y(g)
Zn+2HCl=ZnCl2+H2↑
答:40g21.9%的盐酸最多能跟7.8gg锌反应,生成氢气0.24g。
【讲解】这种计算方法基本上跟学到的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相似,只是在化学方程式有关物质分子式的下面,先写已知量和所求量,再在下面一行写该物质在反应中的基本量。然后建立比例式,算出所求物质的质量。这种方法对判断哪一种反应物过量、快速求出生成物的质量非常方便。
【例题2】在启普发生器中加入200mL20%的盐酸(密度为1.10g/cm3)和含碳酸钙50g的.大理石,最多可制得二氧化碳气体多少克?
【解】设可制得二氧化碳气体x(g)
CaCO3+2HCl=CaCl2+H2O+CO2↑
【讲解】200×1.10×0.2/73大于50/100,说明盐酸过量。因此求二氧化碳的质量时要以碳酸钙的质量为依据。
答:该启普发生器最多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229。
【练习1】6.5g锌跟93.7g20%的硫酸反应,放出气体多少克?
【学生解】设放出氢气x(g)。
Zn十H2SO4=ZnSO4+H2↑
答:放出氢气0.2g。
【讲评】表扬学生解题中的合理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出可能存在的差错,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小结】可见,把已知量、未知量放在比例式的分子部分,把基本量放在比例式的分母部分,判断反应物的过量计算就很方便。
【讲解】以上练习中反应结束后所得的溶液里,除了有反应生成的硫酸锌外,还有剩余的硫酸。那么这样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呢?换句话说,含有两种或几种溶质的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又是怎样计算的呢?譬如在40g水中溶解4g食盐,再溶解6g蔗糖,这样所得的溶液是多少克?学生们很快就能判断出此时溶液是50g。那么,食盐和蔗糖的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呢?想一想。对了,食盐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是8%,蔗糖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2%。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实际上指某种溶质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
关于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溶解度
溶解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
室温,5 g NaCl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NaCl
室温,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5 mL水
室温,10 g NaCl在25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 g KNO3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KNO3
室温,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分析归纳,课件演示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练习: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议论纷纷)
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
学生甲:不相同。
乙:不加热时,二者相近。
丙: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KNO3要多。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
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板书)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甲:(很快找出答案)36.0。
乙:不对,应该是36.0 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学生:(踊跃发言)
甲:在20 ℃时,36.0 gNaCl在100 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乙:在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
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 ,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
通过习题,及时巩固新知。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活动与探究:学习绘制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方法,学生结合表9-1分组绘制NaCl、KCl、KNO3的溶解度曲线,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展示交流,分享快乐,结合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及教材中图9-12,分组讨论、交流。
(投影)
①你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为什么?
②从你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图上能否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 ℃、85 ℃时的溶解度?如果能,请找出,你是怎样查找的?
③从图9-12中,你能比较出45 ℃时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
④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小结归纳)
教师: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巩固练习(投影)
亲自动手,自主参与,乐于探究。
教师: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学生甲: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O2。
乙:烧开水时,水未沸腾时也冒气泡。
丙:把汽水瓶打开,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实。(展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开,摇晃,然后打开,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不打开时,无明显现象,打开后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为什么打开后产生气泡,而不打开时没有。
学生:打开后,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
刚才一位同学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气氛活跃。
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贴近生活)
学生:水中溶解的空气。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教师小结: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
教师: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现在问题来了!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巩固练习:(投影)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教师:(肯定学生的种种措施)
整理与归纳:(师生共同进行)
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课后练习:教科书40页第2、3、4题及41页第9题。
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关注生活。
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溶解度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 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练习讨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学生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 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内 容 结 束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2、能解决溶液稀释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技能目标
1、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取物质质量
2、能准确的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稀释问题的计算方法
难点:稀释过程中溶液变化的分析
关键:以实验操作带动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实验教具:多媒体、玻璃棒、烧杯、量筒、托盘天平等
化学药品:氯化钠、水
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题引入)溶质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祖成的,本节课我们在实验室自己动手配制50克6%的氯化钠溶液,如何配制呢?
(思考、讨论)
1、溶液由什么组成?
2、你会确定50克6%的氯化钠溶液的组成吗?
(活动与探究1)确定50克6%的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问题1)你能取出你确定的溶质和溶剂的量吗?你如何取用?
(活动与探究2)学生分析讨论溶质的质量用托盘天平称取,溶剂的量用量筒量取(溶剂是液体,密度为1g/ml,量体积更为容易)。
(情景1)你会称取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你怎样获得50克6%的氯化钠溶液?
(活动与探究3)试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的出:将溶质称好置于烧杯中,溶剂量好加入烧杯中,搅拌均匀,既获得50克6%的氯化钠溶液。
(情景2)请大家自己动手配制50克6%的氯化钠溶液。
(板书)二、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试验步骤
(1)计算 m溶质=? m溶剂=?
(2) 称溶质质量加入烧杯
量溶剂体积加入烧杯
(3)搅拌混合均匀
学生自己动手配制溶液,通过动手进一步体会、掌握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
(情景3)向自己配好的50克6%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克水
(问题2)刚才你配制出了一份新溶液,你能告诉我新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量吗?
动手量取水加入刚配好的溶液中。
(活动与探究3)学生分析讨论发现:加水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了,加水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加水后的溶液质量等于加水前的溶液质量加上水的质量。
(情景4)展示一位同学新配好的溶液
(讲述)刚才同学们做的操作是溶液的稀释。
(板书)2、溶液的稀释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稀释后溶液的质量=
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情景5)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
(活动与探究4)
将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20%的硫酸,需加水多少克?
学生分析讨论解题方法的优点。
(情景6)通过本节课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试验时要注意小组成员间合作。
2、解决稀释问题时要注意不变的量和变的量。
板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3溶质质量分数(第二课时)
二、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试验步骤
(1)计算 m溶质=? m溶剂=?
(2)称溶质质量加入烧杯
量溶剂体积加入烧杯
(3)搅拌混合均匀
2、溶液的稀释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反思
本节课《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的内容,是学生在初中进行的唯一一个定量实验操作,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 结问题等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充 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亮点一: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照本宣科。教师给定题目---配制50克5%的`食盐溶液,然后让学生自选药品,自主设计方案,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设计讨论更多的方案,最后重点讨论如何用固体食盐配制食盐溶液。
亮点二: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定量配制溶液要求学生做到准确,在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细节上学生容易忽略,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亮点三:对于误差分析这一教学难点,教师把观察到的学生错误操作引导学生从溶质,溶剂两方面分析突破难点。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很高,使得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较轻。
亮点四:把溶液的稀释问题这个教学难点结合学生溶液配制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溶液质量、密度、体积、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有所用,联系实际。
建议: 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问题,学生有些错误操作教师没有及时的给与指出。
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的评课稿
本节课《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的内容,在初中进行的唯一一个定量实验操作,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赵老师在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是一节有创意、较为生动的教学演示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本科学组人员在听课过程当中给赵老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发现了许多的亮点,但也挖掘了这堂课的一些不足之处,对赵老师本人及我们共同的组员有了很多借鉴之处。
观察点一:师生互动等级
赵老师先从简单的描述性问题入手,什么是溶液的质量分数?通过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得出溶液的质量和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提问完成:.50克5%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溶质氯化钠 克,水 克。 (请你完成)再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溶液的配置,下面的一系列问题就顺次出现,溶液的配置需要什么仪器?需要什么试剂?各个仪器有什么重要的作用,以问 题推进互动,既可以引起学生思考又可以突出重点,问题环环相扣,使得整个课堂非常紧凑。思维非常慎密层层推进化繁为简,提问的`语气语速表情控制的很好,对 学生的启发作用引领作用很好。既有问题的推进,又有评价推进,几个问题的设计都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有讨论强烈的需求,但是学生讨论不是很积极,较拘束。
观察点二: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面广,采用边问边答(集体回答形式)方式,贯穿整节课,参与人数有2/3以上,学生能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相关的计算和溶液配置的操作,从学生的回答情况和计算板演来看,程度较好的的学生掌握情况较好。遗憾的是,没有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引起配制溶液质量分数偏小或偏大的原因也进行了集体讨论,大约只有1/2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观察点三:教师的提问及解决方式
本节课本身就是一节实验操作课,经过杨老 师巧妙地设计,把溶液的质量分数,溶液的配置,溶液的稀释、以及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换算的计算,和实验操作有机的融合在整堂课当中,大大增加了课堂密度,提 高了课堂效率。所以整堂课提问内容不是很多,大多数为机械性质的问题,理解和运用性质的问题不是很多,且个体和讨论探究性问题过少,鼓励性问题相对缺乏。
观察点四:学生的错误和教师的处理
赵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熟练地驾驭与课堂当中,富有教学机智,对学生在课堂当中出现的问题绝大多数能一一给与解决,如在溶液的配置过程当中需要什么仪器,学生遗落了配置的烧杯,赵老师及时给与提醒,溶液应配置在烧杯内。学生板演出现了500ml*20%=98%*V,赵老师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错误,然后在黑板上跟上了500ml*1.14g/cm3*20%=98%*1.84cm3*V.在讨论配置的过程当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还是偏小时,对于液体的体积的读数俯视液面最低处和仰视液面最低处会造成质量分数的偏大还是偏小,赵老师通过画图进行了细致地讲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在搅拌时,玻璃棒碰到了杯底和杯壁,赵老师没有发现,忽视了。
一、单选 1-5 CADDC 6-10 DCDCD 11-15 ABADB
二、完形填空16-20 DCABD 21-25 A DCBD 26-30 ACABC
三、阅读理解 31-35 ACCAD 36-40 ACACC 41-45 BCDCD
四、词汇
(A) 46._activities_ 47._languages_ 48._difficult____ 49.__importance_ 50.__Luckily___
(B)51._herself____52.angrily__53._interested__54._ninth_________ 55._preparing__________
(C)56.__drives_____57.__was sewing_58._spent_____59._tasted______ 60.__finishes_________
五、句型转换
61. _not_________ ___any_______ 62. ___cost_______ ___is_______
63. __How________ ___soon_______ 64. __old________ ___as_______
65. ___didn’t_______ __until________
六、短文填空
七、阅读与回答问题
五、书面表达
Doing Our Part
We have grown up and it’s time for us to do something for our family and society.
At home, we should help our parents do the housework. They go to work during the daytime and they must be tired after a full day’s work. We do the housework in order to let them have a rest. We should also talk with them more. It can help us understand each other better.
In society, do not throw rubbish everywhere. We should throw it into the dustbin. It can make our environment more beautiful. Don’t use plastic bags when going shopping. We’d better use shopping baskets. If we use them too often, it will become white pollution.
平凉市崆峒区2013年度初中语文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教学反思(九年级下册)
一、试卷结构
A
卷 题号 一 二 三 B
卷 四 五 六
题型 积累与运用 议论文阅读 写作 记叙文阅读 (一) (二) 综合性学习
文言文阅读 古诗鉴赏
分值 30分 20分 50分 17分 18分 5分 10分
以上是平凉市崆峒区2013年中考语文试题类型及分值情况,试题保持了往年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结构,实际上命题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尝试,比如语文实践的强化,语文素养的关注,知识含量的增加,理性思维的加强等等,整个试卷能力考点分布较去年更趋合理,内容更为丰富,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查更全面,更合理,更有层次性。试题简约合理,格式规范。题型设计以主观题为主,试题整体难度不大,符合毕业、升学考试命题的特点。
二、试题特点
1.题型多样,难易适中,分值比例合理。试题突出了基础测试和能力提高。对学生而言,考查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对教师而言,评卷分值更易把握,使评分更趋合理。
2.重视基础知识,突出能力考查。在第一题中,有汉字音、形的综合考查,有病句判断和关联词语的正确运用,填写名著常识,名句理解默写。在综合性学习(走进对联)中有实践活动的过程设计等,通过上述多样的形式突现了语文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3.注重人文性,彰显时代气息。试题不再是墨守成规的教条,在突出实践性的同时也融入了人文色彩。如:第二小题来自生活中的错别字,第六小题用说明性语言介绍兰州地铁形象备选标识设计图,B卷选取了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放鸭》。新颖的试题充分联系实际生活,符合时代的要求,也从综合运用的角度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阅读文质兼美,鼓励答案开放。精美的文章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抒发各自的人生感悟。在考查学生语言理解运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的灵魂因接受了文学的洗礼而变得纯美高尚。
三、质量分析
崆峒区近三年中考语文成绩情况统计
年份 统考人数平均分 及格人数 及格率 高分率 低分率
2011年 4739 98.68 4236 89.39 30.41 15.11
2012年 5134 92.39 5067 99.22 27.08 14.76
2013年 6038 99.04 5298 87.74 31.33 16.28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3年中考语文的平均分、高分率都比2011年、2012年好一点,但是及格率、低分率却比2011年、2012年弱一些。下面,我将从命题意图、答题情况、失分原因三个方面进行逐题分析。
A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命题意图
基础知识注重积累和运用,综合考查学生语文能力。这部分包括字词基础和语言的实际运用、名著常识的了解、古诗文的积累等内容,共有7个小题。试题设计具有梯度性,且侧重在理解和应用的层面上设题。例如,第1-4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字词句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第5题是对学生名著阅读的考查,既考查了学生的基本阅读情况,又引导学生关注古典文学名著,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第6题介绍兰州地铁形象备选标识设计图,考查学生说明性语言的组织运用的能力。第8题的古诗文默写,更关注学生对诗词的积累、理解和应用。
2.答题情况
这部分满分30分,大部分考生得分在15分左右,是本试卷失分较严重的一个题。
第1题考字词的注音,满分3分。这一题失分的不多,考生都知道“校对”读“jiào”,不读“xiào”。
3.失分原因
①字词积累不够,或者记得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试卷考的都是考生在平常学习中常见的一些字词,但都往往被忽略。
②对城市现代化标志知之甚少。在介绍兰州地铁形象备选标识设计图一题中,几乎所有学生联想不到标识是汉字“兰”的变形,也没有联想到标识像铁轨上疾驰的地铁列车,在幽深的隧道里运行,更没有运用说明性的语言,而且语言组织能力很差,甚至出现语法上的错误。本题满分3分,很多同学写的很多、很认真,但没有写出重点,阅卷老师只给了1分的人情分。
③课外书籍读得较少,对名著的了解仅仅局限与最基本的内容。许多考生对名著的了解甚至是从影视剧中来的,可能只记住了几个人或几件事,就更谈不上对名著的更进一步了解了。
④对古诗文的掌握不够扎实。考生往往只在名句上下功夫,背诵古诗文时没有整篇意识。有些同学背了很多诗却不记得诗的题目和作者了,或者还出现了记忆上的混淆。而且考生只重背诵而不重默写,因为不能正确书写而导致失分的现象较多。
(二)议论文阅读
1.命题意图
近几年,平凉市中考语文中的现代文阅读要么是散文,要么是说明文,而今年一反既往,选取了一篇议论文。选文节选自2013年《读者》第8期,选文内容虽然有些深奥,但是问题其实并不难,考察的全是议论文最基本的几个考点,即中心论点、论证过程、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等。只要用心地反复读,作者的写作思路就会一目了然。
2.考生答题
这部分满分20分,大部分考生得分在8分左右,是本试卷失分最严重的一个题,也是部分考生语文不能及格或不能优秀的原因之一。
3.失分原因
①议论文知识掌握得不系统、不全面,不能准确做答。
②提炼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组织能力差,答案不全面,比如第9题、第
10题和11题,失分就多一些。
③论证方法与说明方法混淆;论证过程缺乏逻辑性,表述不简洁、不清晰。
④试题分值太大,考生在答题时难把握做答的内容,有一定的失分。本题只
有4个小题,其中两个题是6分,一个题是5分,最少的题也要3分。导致部分考生答题时无中生有、画蛇添足。
(三)写作
1.命题意图
今年的作文是以“梦想”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只有一题,没有可选择性。但这一话题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实的作文水平。考生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说真话抒真情。只要考生平时注意观察、感悟和思考,作文素材、主题是不难选取、把握的。
2.答题情况
从作文的评分结果看,阅卷老师普遍打分比较高,且没有拉开距离,普遍得分在40分左右。抽样600份,分值在38-43分之间的就多达417份。
因为作文命题时不设审题上的障碍,无论考生选哪一个角度写,都能做到有话可说,背题的作文很少。大多数同学写成了议论文。因为议论文的写作要求简单,考生都能把握,只要在写作时做到论点清楚,论据合理,论证严密,一般都不会得低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分考生能从读书中汲取营养,丰富文章的内涵,文笔流畅,富有文采,这类文章的得分都比较高。还有极少数考生作文态度不端正,书写潦草,东拼西凑,堆砌文字,文章条理不清晰,主题不明确,这类作文得分也不低,都在35分以上。也有少部分同学写成了记叙文,但文章在选材上都显得很普通,内容无新意,但得分都偏高,真正高质量的记叙文不太多。
3.失分原因
①考生文体意识淡薄,基本技能缺乏,作文写得既不像记叙文,又不像议论
文,“四不像”现象很多。
②有的作文形式新颖,但内容空洞,缺少生活的气息。有的作文
在形式上刻意求新、求异,比如写了题记,加了小标题,但行文不讲究章法,内
容空洞无物。
③语言平淡,缺少文采。
④不注重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往往一点到底。
⑤不写题目,或题目就命为话题“梦想”。
⑥字迹不工整,卷面不整洁。
⑦背诵范文,死搬硬套。
B卷
(四)记叙文阅读
1.命题意图
选文是刚刚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的一篇小说《放鸭》,主要考查考生的小说阅读欣赏能力。文章情文并茂、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2.答题情况
这部分满分17分,大部分考生得分在13分左右,是本试卷得分最好的一个题。小说虽然较长,但语言质朴,感情充沛,考生阅读时并无多大的语言障碍。试题设置的并不是多难,考生只要略加分析,自然是会有所收获的。但部分考生阅读较为急躁,又将试题想象地有些难,因此就不能全面准确地答出每道题。
3.失分原因
①筛选概括能力欠缺,如第13、14题不能从原文中去筛选有效信息,没有
紧扣文本去概括,答非所问。
②没有读懂、读透原文,对中心把握也不准,忽视重要的细节,如第17题
中的第(2)小题,揣摩文末放鸭姑娘一系列羞涩举动的原因,考生的做答就不
够理想
③审题不清,如16题要求联系上下文赏析句子,有的学生却进行了词语的
赏析。
④书面表达能力不强,语言表述不精炼,如在回答第14、15题时,有些考
生写得太多,不仅超过所给的答题范围,而且在试卷右边空白处密密麻麻又写了
许多,使卷面看起来很不整洁。
⑤答题态度不端正,如第17题中的第(1)小题特别简单,要求根据相关描
写用原文语句填空,可少部分同学不做或胡做。
(五)文言文阅读
1.命题意图
本次文言文阅读仍沿用以往课内与课外相对比的出题模式。本题有两个材料,一个选自课本《曹刿论战》,另一个节选自《资治通鉴》。试卷从文言文字、词、义,朗读节奏、翻译、材料分析等几个方面设题,既考查了学生的古文基础知识,又检测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此次中考文言文阅读全面考查初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命题者的意图明显,设题比较全面,试题难度适中。
2.答题情况
这部分满分18分,大部分考生得分在12分左右,是本试卷得分较好的一个题。但相对来说,同学们对课内的文言文答的较好,而对课外的文言文就显得不尽人意,甚至很多同学没有读懂。
3.失分原因
①审题不严,没有看清题目的要求,如第18题要求用“/”划分朗读节奏,
划分两处,但个别同学只划了一处。
②对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不牢固,记的似是而非,尤其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不
准,如在20题解释“獭薄氨伞弊趾头译21题的句子时,写出的答案就显得模
棱两可,不能得到满分。
③课外积累较少,不会融汇贯通,更不能举一反三。如23题很多考生对吴
起、曹刿的形象分析不到位、不准确,白白失分。
(六)诗歌欣赏
1.命题意图
欣赏的诗歌是考生在初二时学过的一首律诗:《过零丁洋》。设置有两个小题,
第24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修辞的分析把握。第25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2.答题情况
这部分满分5分,大部分考生得分在3分左右。由于是课内学过的诗歌,此题是本试卷得分最好的一个题。但也有个别同学得了0分。
3.失分原因
诗歌赏析试题难度适中,考生失分不大。但个别考生态度不端正,不动脑、不思考、不分析,胡答乱写。
(七)综合性学习
1.命题意图
综合性学习设计了一个题目三个语文实践活动,以“走进对联”为主题。
此题与考生生活联系甚是紧密,要求考生不仅要了解对联,还要具有一定的赏析对联的能力。
2.答题情况
这部分满分10分,大部分考生得分在4分左右,是本试卷失分最严重的一个题。活动一要求根据资料介绍对联,大部分考生介绍时条理不清,主次不明;活动二要求将对联按春联、婚联、挽联、行业联的顺序排列,但考生平时只重死读书,多数同学对挽联和行业联了解不清,甚至不假思索地排列。活动三要求写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副对联,并做赏析,这应该是最简单的一道题,但很多考生不做或乱答,不注意对联的有关要求,赏析时也不能从对联的工整对仗、内容和思想性入手。其实写律诗中的颔联或劲联做以赏析也可以。
3.失分原因
①平时学习不注意语文实践活动,题型不熟悉,不知道如何来做答。如活动三就有许多考生无从下笔。
②不关注课外知识,不注意课外积累。考生平时死读书,对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物几乎知之甚少,遇到向课外延伸的拓展题就犯糊涂。从整道综合性学习题的得分不高就可看出这一点。
四、教学建议
1.“语文越来越难教”是现如今许多语文教师的共同心声。与其它科目相比,语文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已不再占有优势。从考试成绩来看,甚至还比“弱科”英语、数学逊色几分。面对越来越高的教育要求,我们在逐步探索,努力尝试的过程中更希望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理解与重视这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前提和保障。
2.更新教学理念,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基本技能的养成。今天,“教学”已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时代赋予教师新的使命。古人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活到老,学到老。”从这个意义而言,“教学”就是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本领。它不是单一的知识性传授,而是全方位、多层面的综合素质要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要交给学生哪些技能呢?
①识记能力。背诵和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但这并不是所谓的死记硬背,而是强调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会记得准确牢固。积累的字、词、句、段多了,大脑中就会形成一种自觉有效的识记能力,在以后的'学习当中自然就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了。
②表达能力。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之后,随着情境的改变,灵感也会随之而来。这时内心就会产生“必欲吐之而后快”的表达欲望。教师要善于捕捉学习时机,适时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以课堂为窗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诚恳表扬他们精辟的思想见解,修正完善他们认识的局限和失误;以写作为契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抒写自己对生活、人生的点滴感悟。在此基础上,再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给学生点拨写作技巧:指导他们如何立意取材,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表情达意……
③书写能力。语言文字是人们互相交流的工具,但前提是必须让人准确辨析,因此,书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纠正学生书写脏、乱、差的恶习,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书写习惯。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觉严谨的态度书写平时的板书和作业评语,在潜移默化中一点一滴的影响学生的书写习惯。再者应提倡和鼓励学生课余练字,多评比,多交流,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爱好。
④阅读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学好语文,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培养学生自觉地阅读意识,向学生推荐值得一读的优秀作品,倡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指导学生制作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摘抄精美句段,使阅读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好习惯。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理解表达能力,坚持语文所承载的人文功能,帮助学生形成纯正美好的人格。
⑤实践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要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致用”是学习的宗旨。否则,语文教学便违背了初衷,失去了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语文实践当中进行。”我们相信实践出真知,而脱离实践活动的所谓能力只是纸上谈兵罢了。我们应该走出课本,融入自然社会,用“语文”这一工具去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从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到社会活动的设计,广告词的拟定,命名的艺术……可以说语文无处不再,无时不在。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坚守“大语文”的理念,坚信“文学”即“人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语文教学蓬勃的生命力。
平凉九中:秦金平
2013年7月18日
秦金平
★ 九年级化学教案
★ 高二下册化学教案
★ 高三下册化学教案
★ 初三下册化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