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疯人院跑出来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教案(共含1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疯人院跑出来的”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教案

篇1: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教案

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

知识目标:

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知识。

重点: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癌细胞形成的原因。

导入:近年来,关于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研究,已经成为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其中细胞的分化与生物发育有密切关系,细胞的癌变与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的癌症有关,细胞衰老与人类及动植物的寿命有关。下面我们一起讨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和意义

提问:一般多细胞生物体发育起点是什么?(回答:受精卵。)

提问:受精卵进行分裂的方式是什么?(回答:有丝分裂。)

提问:有丝分裂后,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否相同?(回答:相同。)

提问:那么,什么是细胞分化呢?(要求学生举例回答。)

提问:细胞分化在什么时候达到限度呢?(回答:胚胎期。)

提问: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什么?(回答: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概括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引出细胞的全能性。)

2、细胞的全能性

进述:观察植物细胞培养完整植株示意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由胡萝卜韧皮部分离的细胞,在适宜条件下,经过分裂和分化又能发育成新的植株,说明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有发育的潜能,这就是细胞的全能性。

二、细胞的癌变

讲述:讨论第二个问题--细胞的癌变,癌细胞几乎人人都有,这并非危言耸听,病理学家经过大量尸体解剖和病理检查后发现,死亡原因虽然不同,但几乎每个人的体内都能检出癌细胞。只不过绝大多数人体内癌细胞很少,尚未形成癌肿。

提问:常听说的癌症有哪些?(回答: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大肠癌、白血病、食道癌、恶性淋巴瘤、卵巢癌…)

提问:癌症的危害是什么?(回答:癌症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报道,我国每年新发现的肿瘤病人约100万左右,在全球因为癌症,每年夺去大约600万人生命,并把1000万人置于死亡边缘。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肿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提问: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种类?(回答:物理的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化学的砷、苯、煤焦油等,150多种肿瘤病毒。)

提问:癌细胞是如何形成的?(回答:在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子的作用下,致癌基因被激活。)

总结癌细胞及其特征,人体细胞产生癌变的原因以及预防癌症的三级防治措施。

三、细胞的衰老:细胞衰老的特征和原因

学生阅读“细胞的衰老”。

提问:人体头发变白的原因是什么?

(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总结: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提问:那么如何使变白的头发再变黑呢?

(回答:提高酪氨酸酶的活性,染发等。)

讲述:总结细胞衰老的特征以及细胞衰老的原因。就如何提高酶的活性以及染发对人体的危害等加以解释。

小结:要求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细胞的全能性,了解什么是癌细胞、癌细胞的特征、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和癌细胞形成的原因,以及癌症的预防,了解细胞衰老的特征和细胞衰老的原因。真正明白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癌细胞形成的原因。 作业:

练习册第二章第三节

篇2: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教案

新课学习

设问: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可以看出生物膜的功能是什么?其功能特性是什么?为什么生物膜表现出这样的特性?

进一步思考:还有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

引出本节内容生物膜的具体结构

创设情境:

时间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十九世纪末,让学生思考如果他们是当时的科学家,他们首先会怎样来探究?同时指出,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那么,通过什么办法进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导学生看教材,让学生明白当时科学家是从生理功能入手来探究的。通过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严谨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这一假说,提示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后的步骤是什么(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进入下面的学习,由于技术的进步,对细胞膜提取和分离,并通过化学分析表明膜的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从而证明了前面的假说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思考在验证假设的实验得出结论后的下一个步骤是什么?

小组分享学生绘制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图,讨论细胞膜的选材

讨论交流,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阅读教材,猜想、讨论

思考如果他们是当时的科学家对膜的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会提出什么新的问题进一步探究呢?

引起学生对生物膜结构探究的兴趣

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来探究新课的内容,并加深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了解

了解假说是怎样提出的,以及提出假设后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总结提高 课堂练习

介绍脂质的探究,先介绍科学家的实验,提取红细胞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同时介绍磷脂的结构,并举例说明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这个现象。

介绍蛋白质的探究,先介绍由于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可以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细胞膜,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模型,但这一模型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变形虫为什么可以运动,这一功能与生物膜的静态的结构相适应吗?

质疑: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的许多生理功能,如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因此这一模型的提出不能完全与功能统一,假设不完全成立,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完善,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并通过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引导学生总结在探究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运用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一步验证完善,不断发展。

说明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在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想象,加深对流动镶嵌模型内容的理解,同时,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归纳总结知识、方法、态度价值观的体会

倾听,思考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阅读教材资料,思考变形虫为什么可以运动,这一功能与生物膜的静态的结构是否相适应?

阅读教材资料,了解膜的流动性

小组合作尝试构建生物膜模型,并交流分享

学生交流分享本节收获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教案

篇3:第二章第二节 数轴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 数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知道怎样画数轴。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数学思考 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2.使学生初步理解对应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解决问题 会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 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 重点 数轴的概念及与数的对应关系难点 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观念教学流程设计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1.用弹簧秤称物体的重量,说明弹簧秤的制作方法。2.观察温度计,再次体会数与形的对应关系。3.出示问题:p104、再次观察图1.2-1与温度计,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教师:你知道怎样制作一个弹簧秤吗?教师演示制作蹋劭粗谱鞴獭=淌ρ菔疚露燃疲鄄欤得魇胄蔚亩杂叵怠Q急硎菊庖磺榫埃⑺得鳎?.你是怎样画的?2.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距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把正数、0、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通过制作弹簧秤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关系,感受数与形结合的美妙之处。通过以上观察,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基础。使学生认识到,既要考虑方向,又要考虑数量,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来描述。认识数轴的形象【活动2】学习数轴的概念: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教师讲解,说明数轴满足以下要求:1、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2、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向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向下)为负方向。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概括出数轴的“三要素”,使学生准确的把握数轴的概念。 【活动3】 1、画数轴2、丰富数轴的内涵:分数和小数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请学生画数轴,并相互交流,教师也参与交流并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学生表示4.5和― 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活动4】 1、观察数轴上的点的特点: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是3个长度单位,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2个长度单位。 2、问题:能否画出表示一千万分之一的点?这个点存在吗? 引导学生归纳: 设a是一个正数,则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 边,与原点的距离是 个长度单位;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 边,与原点的距离是 个长度单位。 鼓励学生交流,阐述自己的想法,深化对数轴的认识 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数轴上的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活动5】 1、练习p12 1、22、补充练习: (1)、画一条数轴,并表示±0.5、±0.1、±0.75. (2)、画一条数轴,并表示1000,5000,-. (3)、在数轴上表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4)、在数轴上表示-5到5之间的所有整数3、作业:1.2第2题资料:趣谈数轴:数轴,一根不起眼的直线,却有无穷的法力,你看: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有理数一旦回到数轴上就变得规规矩矩、井然有序,从左到右依次按从小到达排成一队,谁也不会站错位。如果将数轴看成一个庄园,那么庄园里有三个部落正数、0、负数,正数人丁兴旺;0孑然一身…… 教师巡视、指导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知道画数轴时要根据已知数适当选择单位长度和坐标原点的位置。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用于任何纸媒体,网络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篇4:高中生物必修一蛋白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描述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理解并掌握mRNA结构特点及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转录的Flas及动态组图,发展观察识图能力,提高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的能力,体验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核糖核苷酸、mRNA、tRNA等物质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科学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mRNA的结构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二)难点:理解转录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展示一对双胞胎的照片并引发学生思考:这两个孩子如此相像,他们这些相似的性状是什么物质体现的?

学生思考回答:蛋白质。

教师设问:他们性状相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基因相同。

教师设问:那么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二)探求新知

1.RNA的结构特点

教师设问:遗传物质DNA一般都存在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则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那么细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的呢?

学生回答:应该还有一种中间物质,在DNA和蛋白质之间充当信使。

教师对学生的设想给予充分的肯定,随后用ppt展示这一信使——mRNA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由核糖核苷酸A、G、C、U组成,与DNA配对,mRNA上的碱基可以携带DNA上的遗传信息。RNA分子较小,可以从核孔中出来进入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62,自学tRNA和rRNA的内容并完成与DNA对比的表格,总结DNA与RNA在组成的基本单位、五碳糖、碱基、类型、分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区别。

教师将学生汇总的表格展示在ppt上,并强调每种RNA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2.DNA到RNA的转录

教师设问:DNA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给mRNA的呢?

学生带着这一疑问观看一遍完整的转录过程的Flas。

教师再次播放转录过程动画,学生参考导学案上的问题串,即转录的场所、原料、产物、模板、配对的原则分别是什么?再次认真观察每个过程的变化点。并完成表格。

篇5: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简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细胞的基础知识,分析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细胞培养的学习,体会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关注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二、教学重难点

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两幅烧伤程度不同的病人图片。

师:俗话说:“水火无情”,火灾过后,都会有烧伤病人。在治疗烧伤病人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烧伤病人的健康皮肤进行自体移植,但对一个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却无奈,用他人的皮肤来源不足,而且会产生排异反应。怎样获得大量的自体健康皮肤呢?这个难题,动物细胞工程为我们找到了解决办法。

【设计意图】利用经典图片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动物细胞培养概念

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组织,将它分散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

(三)动物细胞培养过程?

培养动物所用的细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器官或组织。

将组织取出来后,先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等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置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

放在培养瓶中的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在培养箱中培养的过程叫做原代培养;随着细胞生长的和增殖,培养瓶中的细胞越来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处理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制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培养,这称为传代培养。传代细胞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细胞株;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细胞的特点,这种传代细胞叫做细胞系。

(四)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对培养液和所有的培养用具进行无菌处理,还可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

2.营养:合成培养基中有葡萄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

3.温度和pH:适宜温度为36.5℃±0.5℃?,适宜pH为7.2-7.4?。

4.气体环境?:主要是O2和CO2。

(五)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

1.生产生物制品:如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等;?

2.健康细胞培养;

3.作为基因工程中的受体细胞;

4.科研方面:筛选抗癌药物、治疗和预防疾病等。

(六)思考讨论

1.为什么选用动物胚胎或幼龄个体的器官或组织做动物细胞培养材料??

答:因为这些组织或器官上的细胞生命力旺盛,分裂能力强。

2.为什么培养前要将组织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

答:成块组织不利培养,分散了做成细胞悬浮液利于培养。?

3.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为什么要用胰蛋白酶对取出的动物组织进行处理??答: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可以使动物组织细胞间的胶原纤维和细胞外的其他成分酶解,获得单个细胞。

4.细胞株和细胞系有什么区别?

答:细胞系的遗传物质改变,具有癌细胞的特点,失去接触抑制,容易传代培养。?

5.动物细胞培养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较植物组培培养基有何独特之处??

答:主要成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独特之处有:A.动物细胞培养液为液体培养基;B.动物细胞培养液的成分中有动物血清等,而植物组培培养基多数选取蔗糖为营养物质。

6.动物细胞培养能否像绿色植物组织培养那样最终培养成新个体??

答:不能,动物细胞培养只能使细胞数目增多,不能发育成新的动物个体。

动物细胞培养是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研究手段,教师在介绍了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之后,可以通过问题式探索,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动物细胞培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6:高中生物必修一蛋白质教案

转录

定义:在cell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可以进行,原核生物转录翻译可同时进行)

模板:DNA的一条链

信息的传递方向:DNA???———mRNA

原料:含A、U、C、G的4种核糖核苷酸

产物:信使RNA

翻译

定义: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AA),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AA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场所:细胞质(核糖体)

条件:ATP、酶、原料(AA)、模板(mRNA)

信息传递方向:mRNA到蛋白质。

密码子: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AA。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为1个密码子。

mRNA线形 tRNA三叶草型 rRNA线型

翻译位点:一个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一种tRNA携带相应的AA进入相应的位点)

习题:

如果DNA分子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是……ACGGATCTT……,那么,与它互补的另一条DNA链的碱基顺序是 TGCCTAGAA ;如果以这条DNA链为模板,转录出的

mRNA碱基顺讯应该是UGCCUAGAA在这段mRAN中包含了3个密码子.。需要3个tRNA才能把所需要的氨基酸转运到核糖体上。这些氨基栓酸的种类依次是半胱氨酸—亮氨酸---谷氨酸。

转录过程是

1 DNA双链解开

2 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一条Mrna

3 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

篇7:高中生物必修一复习教案

第一节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B)

板 书

教学过程

(二)细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

1.物质出入细胞膜的几种方式:

(1)自由扩散:

特点: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O2、CO2、甘油、乙醇、苯等。

(2)主动运输:

①特点: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

②意义:(略)

2.细胞膜的生理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结构是与它的功能密切相关的,那么,细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讲述:科学家经研究发现,细胞膜有多种生理功能。比如说,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等。其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是细胞膜的重要生理功能。

活细胞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活动,就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细胞的“门户”——细胞膜来完成。离子和小分子物质是通过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入细胞的,而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主要是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的。首先,我们学习一种比较简单的运输方式。

(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自由扩散活动图板,对照活动图板作简要说明:图中黄色表示细胞膜,红色球状物表示某物质。红色球状物多的部分为膜外,少的部分为膜内。接着教师演示红色球状物不断由膜外通过膜进入到膜内的情况。)

提问:如果红色球状物的多少代表某种物质浓度大小的话,那么,这物质进入细胞是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还是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运输?

(回答:略。)

讲述:对了,是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而且在运输过程中,不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上边这种运输方式叫做自由扩散。自由扩散相对于主动运输来说,又叫做被动运输。符合这种方式运输的物质仅限于小分子物质。

另外,还有一些物质在进入细胞时,不同于自由扩散方式,例如:轮藻细胞中的K+浓度比它所生存的环境中K+ 多63倍,海带细胞中的I- 比海水高出40倍,人的红细胞中的K+比血浆高30偌,而红细胞中的Na+ 浓度却是血浆中Na+ 的浓度的1/6。由此可见,以上细胞具有不断积累K+、I-的能力和运出Na+的能力,以致不使膜内外的Na+、K+、I-达到平衡。上述这些物质是怎样进行运输的呢?(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主动运输活动图板,在做简要说明后演示物质由膜外进入到膜内的过程,同时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提问:上述这种运输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回答:略。)

讲述:当物质通过细胞膜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时,就像物体沿斜坡上移一样,必须由外部提供能量,在对上述Na+、K+、I-等物质的运输中,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来供给的。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主动运输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是从浓度低的一侧运输到浓度高的一侧;②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

提问:物质的主动运输方式在生物学上有什么意义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讨论,最后请一位同学回答,略。)

讲述:由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两种运输方式可以看出,细胞膜可以让O2、CO2、水分子等小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或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另一些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在生理功能上有什么特点呢?

回答:具有选择性

讲述:对,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关于细胞的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小字部分。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了解到细胞结构与它的生理作用是相统一的,尤其是物质出入细胞膜时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对于细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填写下表。

出入细胞物质举例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高、低

是否需载体蛋白质

是否消耗细胞内的能量

甘油

进入红细胞的K+

高中生物必修一复习教案

篇8:高中生物必修一的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一的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理解感觉器官的概念和意义,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睛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能力目标:培养预防近视沙眼中耳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眼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难点:视觉的形成与视觉异常,听觉的形成、耳的结构

教具准备

眼、耳结构的挂图与视觉、听觉形成的示意图及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装置等。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分配为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

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

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

篇9:必修二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

DNA的结构

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T;G≡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特点

①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主要的)、碱基的数目和碱基的比例不同

③特异性:DNA分子中每个DNA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3.计算1.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2.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3.整个DNA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学好高中生物的必要方法

1、观察比较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不仅可以获得新知,也能验证已知。生物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环节。如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等等,有效地发挥观察在生物学学习中的作用。而我们生物学的原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来的。

2、综合归纳

教师授课尤其是新授课,一般是分块的,但各块各知识点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各年级生物知识是连贯的,是一个整体。学习时要将分散的知识聚集起来,归纳整理成为系统的知识,这样易理解好记忆。

篇10:必修二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篇11: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教案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图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原因。

2.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年降水量分布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干湿地区图,并能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正确结论。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及相关资源分析、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

【重点与难点】

1.我国气温的特点,温度带的地区分布。

2..读图、识图技能的培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观看视频:冬季的广州和哈尔滨

同一个季节,为什么广州和哈尔滨的景色有如此大的差异?导入新课学习。

二、新课学习

第一课时

(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16℃-(-28℃)=44℃)

特点:南北温差大

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2)思维拓展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探寻原因

成因①:纬度位置的影响

中国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纬度近50度,冬季时,太阳直射南半球,至使北半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低,昼长越短。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北方昼长比南方短,太阳照射时间短,所以北方得到的热量少于南方。

成因②:冬季风的影响

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使北方降温幅度大。距离和地形对冬季风的消弱与阻挡,冬季风对南方影响小。这些加剧了南北温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①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28℃-16℃=12℃)

全国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20℃)

特点:普遍高温

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2)思维拓展: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一些,北方昼长比南方长一些,北方得到的光热与南方相差不大。所以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

(3)探究:夏季我国哪里气温偏低?为什么?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4)总结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青藏高原因海拔高,夏季气温偏低)

(5)拓展延伸:我国南北温差顺口溜

领土面积广,南北跨度大;冬季温差显,北棉南穿夹;夏季普高温,南北差不大;秦岭淮河线,零度等温划;最寒在1月,高温在7月。

(6)了解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3.温度带

(1)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

(2)读图,了解5个温度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位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③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4)对号入座: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漠河、塔里木盆地它们分别位于哪个温度带?(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寒温带、暖温带)

(5)体会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水果

拓展延伸:中国各个温度带的主要植被

2.房屋

3.农作物及其熟制

总结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国气温分布特点,那么你知道我国降水的情况吗?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第二课时

(二)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1.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1)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从整体看,降水的空间分布均匀吗?(不均匀)

(2)观察分析

图中的等降水量线有几个数值?(如图)

图中等降水量线数值变化的方向有何规律?(如图)

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④800毫米年降水量线过的地方

(4)了解我国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2.降水时间分布特点:

(1)读“中国南北四个城市的季节差异”图,回答问题

标出四城市降水较多的月份(如图)

四城市降水集中在____月~_____月(4;10)

在图中从南向北圈出这四个城市(如图)

总结:南方雨季____,开始____,结束____;北方雨季____,开始____,结束____:(早;长;晚;短;晚;早)

得出降水时间分布特点:季节分配不均

(2)读“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回答问题

该图反映的是北京降水的季节还是年际上的变化?(年际)

总结降水时间分布特点:年际变化大

这种现象会带来什么影响?(影响生产和生活)

3总结: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空间上: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上:季节分配不均(南方雨季长,开始早,结束晚;北方雨季短,开始晚,结束早。);年际变化大

4.干湿地区

(1)划分依据:气候的干湿状况

(2)读图,有哪些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3)读图,分析:连线

湿润地区------800mm以上

半湿润地区------400mm~800mm

半干旱地区------200mm~400mm

干旱地区------200mm以下

(4)体会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1.建筑;2.植被;3.农业类型)

(5)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⑤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⑥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总结过渡:了解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现在,让我们共同学习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三课时

(三)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复杂多样:

(1)读“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指出我国的气候类型。

(2)我国一些高大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更加剧了气候的复杂多样

(3)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⑦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2.季风气候显著

读“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我国有几种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里?

(3种;东部)

3.归纳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①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③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④800毫米年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⑤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⑥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⑦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4.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集中在夏季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

高原山地气候:全年低温,降水稀少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四)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

我国南北跨纬度大,使得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所以自南向北,气温越来越低。

2.海陆位置:读图完成表格

(1)冬季风的影响

(2)夏季风的影响

3.地形

高大山地阻挡气流,使山地两侧气候差异明显;高大山地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广,形成了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

三、课堂练习选择

1.下列我国哪个地区夏季气温最低(B)

A.黑龙江省B.青藏高原C.海南省D.吐鲁番盆地

2.关于我国降水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从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C)

B.从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递减

C.山东省降水量比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少

篇12: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2)使学生能总结识记真菌的主要特征。

(3)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4)识记当地常见的食用菌种类及各自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1)通过食用菌的调查或养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报告的能力。

(2)通过食用菌的调查,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3)通过食用菌的养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思想情感方面

(l)通过学习食用菌对学生进行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教育。

(2)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命。

(3)通过食用菌的调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

1.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以及对自然界的意义和它与人类的关系是教学重点。因为蘑菇是大型真菌的代表,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应用价值很高,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食用菌的调查或养殖是难点。因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必须离开课堂,主要是在校外进行。除了事先布置、管理好以外,还需要学生独立进行的过程,对教师对学生都是一个考验。

3.蘑菇的形成过程是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新鲜的成熟的蘑菇或蘑菇标本,蘑菇或其他真菌的教学图片、软件、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设置情景,引出主题

观察实物标本,识记蘑菇的形态结构

利用标本或教学软件,使学生理解蘑菇的形过程

发挥学生的作用,识记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说明:

(1)首先展示蘑菇标本,激发情趣,再由学生引出主题。或者播放《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歌曲一小段,调节课堂气氛,引出主题。

(2)关于蘑菇部分的教学,首先注意教学的直观性,最好课前分好小组,两三个人为一组,每组准备好蘑菇标本,上课时,按照观察提纲,逐步进行观察。观察提问要结合教材内容,有一定的程序性和层次性,要科学严谨,具体可行,体现指导性、方向性。如:

①蘑菇像什么?

②你们组的蘑菇标本呈什么颜色?是否含有叶绿素?

③都果把蘑菇比喻成一把张开的伞,那么伞盖、伞柄分别叫什么?

④蘑菇是否有生长在地下的部分?如果有,叫什么?

⑤把成熟的、新鲜的蘑菇放在白纸上,一手按住,另一只手轻轻地敲一敲,在白纸上是否发现有褐色的粉末落下来?如果有,你知道是什么吗?

⑥你能绘出一个蘑菇的外形图吗?如果能,请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⑦你观察时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在学生按提纲程序观察时,教师出示醒目的蘑菇的形态图,以便学生对照。把实验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并拟定观察内容,设计观察提纲,可以由浅入深,逐步解决,可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

关于孢子落到条件适宜的地方就可以萌发出子实体,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这个动态的连续变化过程比较抽象,应先指导学生观察孢子,这个过程较简单,把成熟的蘑菇菌盖剪下来,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玻璃板上,玻璃板下面垫上一张白纸,轻轻敲打菌盖,即可见到落下来的孢子。然后,再提供不同发育期的蘑菇标本让学生观察理解。其做法如下:在培植时,最好选择较透明的培养基,每隔5天重新接种一次(保持一段距离),直到刚萌发出菌丝的个体和较成熟的个体都具备为止,还可以把不同发育期的标本放到稀释的福尔马林溶液中或70%的酒精中浸泡起来保存,以便随时观看。或者利用教学软件以动画形式来演示这一萌发过程,或制作能反映这一连续过程的复合投影片及活动挂图等。

关于如何区别有毒的蘑菇和无毒的蘑菇,目前没有简易的鉴别方法。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鉴别,如:a.颜色较柔和的一般无毒,而色彩艳丽的一般有毒;b.有小虫叮咬的一般无毒,而不招小虫甚至周围也没有小虫痕迹的,一般有毒;c.菌柄憨实粗壮的一般无毒,菌柄较细的一般有毒,等等。一定要教育学生,对不能识别的蘑菇,一定要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不要随意采食,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3)关于真菌的主要特征部分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比较酵母菌、霉菌和蘑菇,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总结出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部分的教学只要提及与细菌、放线菌一样,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复习了旧知识,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

(4)关于真菌与人类的关系部分的教学,请学生联系实际总结,教师点评,如有没有总结到的一些大型真菌,如木耳、灵芝、猴头、银耳等,可利用软件向学生介绍。

(5)关于(实践活动三)食用菌的调查或养殖(以调查为例)部分的教学,关键在组织者,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对教师、对学生都是一次考验,如果组织得当,受益非浅,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接触社会,学到一些在课堂、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能力,培养情趣,初步尝试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加强学习印象,体现了素质教育。搞好实践活动首先教师要拟定好计划,布置任务细致周密,要切合学生实际和当地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的人身安全要保障,防患未然。

第一,要使学生明确调查的目的。

本次实践活动是了解当地常见的食用菌的主要种类及其主要特征。学生自己拟定活动计划(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拿出来让学生讨论,看是否切实可行。

第二,选择调查场所。

a.一块长有食用菌的林地或草地。

b.一家农贸市场或食用菌养殖场。

c.某个有研究食用菌项目的科研单位或大学。

d.上网等。

第三,有适当的组织形式。

a.以小组为单位,一般4至6人,选出有责任心、热爱生活、有一定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其余学生也要有分工,要明确任务,做好准备。如:XX同学担任主记录,XX主要负责联络和收集信息,XX主要负责安全等。

b.活动时一定要有教师组织,不要让学生自己出去,以免发生意外。如果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做顾问。

第四,调查方式。

a.实地考查。

b.个别访问。

C.网上查询。

d.问卷获息等。

第五,让学生明确调查内容。

调查的项目较多,可以划分成问答题的形式,分给小组,使每个小组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任务。

a.当地食用菌主要有哪些种类;

b.每种食用菌的形态、颜色;

c.生长环境:温度、湿度、光照;

d.营养方式;

e.主要成分;

f.营养价值;

g.药用价值;

h.市场价格;

i.季节性;

j.有毒无毒;

k.味道;

1.鉴别方法;

m.其他。

第六,服装和活动备品。

a.穿宽松适合运动的服装,如果到林地或草地,要穿旅游鞋、长裤,裤角扎紧,以免遭蚊虫叮咬,最好带白帽,便于查找所在位置。

b.小铲,小木棒,记录本,笔等。

第七,整理记录。

活动中所记的笔录会很潦草,回来后利用课余时间加以整理、分类,有些还要添加数据说明,并做适当的分析。这样,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质。

第八,总结汇报交流

在校内开展一次交流会,口头交流,汇报调查结果。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交流,如办板报、办学报、网上交流等。在汇报交流过程中要有“存在问题一项”,让学生找出本次调查中不圆满之处,以利于下次完善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蘑 菇

一、蘑菇

1.形态结构:像把张开的伞,有菌盖、菌褶、菌柄、菌丝(地下)

2.营养方式:靠地下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 3.生殖方式:产生孢子进行孢子生殖。

4.鉴别蘑菇,不可随便食用。

二、真菌的主要特征

1.细胞内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2.能产生孢子,孢子能发育成新个体;

3.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属异养。

三、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

对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方面:可食用、药用、制酱油。

2.有害方面:使食品、纺织品发霉变质,使农作物患病等。

篇13:高中生物必修教案

必修一绪论

许多科学家认为,可以把生物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①19世纪以及更早的时期,是以形态描述为主的生物科学时期;②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主要是实验生物学时期;③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DNA双螺旋的发现与中心法则的建立,开始进入了精细定性与定量的生物学时期。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变的更多,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物理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等的手段和方法用于生物学使其不断分化出新的分支学科,另一方面,这些学科又相互渗透而走向融合,似乎并不是界限分明。

至今为止大家所接触到生物学一般都是描述性的知识,认为它是一门记忆的学科。如,记住某些动植物名称,观察生物的特征,知道他们的分类等,因此,有一点我非常希望你们这学期能记住的,就是生物学并不是一大堆事实的混乱集合,它有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有逻辑的连贯性。达尔文进化论是一种逻辑,适用于宇宙中所有星球及生命系统。

高中阶段有三本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微观和宏观)

《分子与细胞》中以细胞作为一切有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为出发点,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1925年,美国细胞生物学家WILSON就提出: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的结构

细胞的功能(物质、能量、信息)细胞的发展

必修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阐明一系列客观事实、法则来解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组织形式。如果掌握了这些分子和遗传定律,就能从原理上理解许多生物圈里的生命过程,还能应用于解决在激烈的自然界遇到的新问题。并不着重特定的某些生物(如人),理解细胞的这些事实、原理适用于地球表面的所有物种。生化和分子规律20、30亿年前已经形成,并被保留和传承,几乎没变过。这种强烈的保守性意味着,我们可以知道地球早期生物进化的原理。

当我们掌握课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法则和规律,将其应用于各种特定的问题:1)癌细胞是如何异常生长2)病毒如何繁殖3)免疫系统如何作用4)神经系统如何作用

5)干细胞的未来医学的影响

本学期之后期望大家认同的是,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的物质性;生命系统的开放性;细胞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从而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用开放的观点审查自然现象和社会事务,具有普遍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生物学——这是一个极速发展的'领域,它之所以极速发展是1953年WATSON和CRICK

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我们期望达到的目的是,能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素养,以此来促进对世界、社会的认知及良好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一、生物学研究方法(一)观察

(二)假说和实验(三)模型实验

二、生命的重要属性

什么是生物?什么是生命?(1)具有生命的物体称之为生物。

(2)什么是生命,目前尚无一致公认的定义。但我们可以将生命描述为生物体存在的状态,而生物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化学成分的同一性;第二,严整有序的结构;第三,新陈代谢;第四,应激性和运动;第五,稳态;

第六,生长发育和繁殖;第七,遗传和变异;第八,适应

多种细胞:

自来水装在塑料桶里放半个月变成绿色,这是原核生物蓝藻等大量繁殖;橘子放在阴湿的角落长绿毛,是真菌;

动物肌细胞呈梭形,汇成肌组织,煮熟的瘦肉可撕成很细的条状肉松;吃梨时感觉有“砂”,是石细胞。

第1、2、1)2)3、病毒:

1)、生活方式:寄生于活细胞内2)、结构:无细胞结构蛋白质外壳

遗传物质(DNA或RNA)

3)、增殖: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4)、危害:破坏细胞

5)、分类:植物病毒

小结: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靠单个细胞完成;多动物病毒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由每个细胞共同参与完成;病

毒的什么活动必须在细胞内完成。

细菌病毒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除了?

依据遗传物质DNA病毒:噬菌体、HIV生物个体表现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每个

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RNA病毒:SARS病毒朊病毒:只有蛋白质类病毒:只有RNA

除了病毒,所有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实例4.(1)生活方式?

结构?

你知道哪些病毒?

学习目标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前言】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系统都有它的边界,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成分组成,系统

*相关信息都有它自身的调控规律和发展消亡的规律。

(1)在生物学研究中,提出了生命系统的概念,它包含生命系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

哪些层次?每个层次都可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同时又相互包个体→生物圈

含,构成更大的系统。

(2)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图1-1生命系【易错提醒】

(1)区分种群与类群,举例:统的结构层次

池塘里的所有鱼;

池塘里的所有鲫鱼

(2)说说草履虫、松树、人包含的生命结构的层次:

所在的层次:

(3)组成细胞的一个分子或原子也是系统吗?是生

命系统吗?

课题: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情景导入】

展示:不同的细胞图片第一课时

【问题导入】

问题探讨:(1)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细胞?

一、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的体现(2)它们有哪些相同点?

哪些不同点?1、多样性(不同点)

种类、结构功能、形态大小等学习目标一、观察细胞

【学科思维】2、统一性(相同点)

1、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相似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

2、知识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是发展变化的

化学组成:

增殖方式:

学习目标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能源物质:(1)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动植物细胞的细

胞核,但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吗?

(2)阅读课本9页,了解原核生物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特别提醒】

根本区别: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1、表述:“无细胞核”、“无成型的细胞核”、“无核膜”

2、带“藻”字的不一定是蓝藻。

1

蓝藻:发菜、蓝球藻、颤藻、念珠藻

1)

DNA

分子藻类植物:黑藻、水绵图1-3

“菌”子前面有球、杆、2)、细胞壁成分:肽聚糖(细菌)、黏肽(蓝藻)3、细菌:一类单细胞生物。

螺旋的都是细菌

3)、细胞器:只有核糖体4)、分裂方式:二分裂5)大小:较小(1~10UM)6)、原核生物:细菌、蓝藻2

图1-4细菌

细胞模式图

图1-5蓝藻细胞模式图

1)、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质结合成2)、细胞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植物);

壳多糖(几丁质-真菌)

3)、细胞器:多种4)、分裂方式:

5)大小:较大(20~30UM)6)、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

篇14:高中生物必修教案

第一章走进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过程与方法:1.在资料分析中,进一步掌握归纳总结的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教学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资料一: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资料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是通过细胞体现的。资料三

:人的学习等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

资料四:生物体的某一种细胞受到损害,也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小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高中生物必修一试题

必修一高中生物资料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新人版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学期教学计划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教案(精选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