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导电幼儿园学前班科学教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BC小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谁会导电幼儿园学前班科学教案(共含1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BC小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谁会导电幼儿园学前班科学教案

篇1: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谁会生蛋》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谁会生蛋》

一、活动名称:

科学活动——谁会生蛋

二、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万物皆醒。当春雷打响后,我们在自然角中投放了一只只小小的黑黑的蚕宝宝。孩子们很喜欢这些“小不点们”,看着它们慢慢地蠕动着,他们互相讨论着:这蚕宝宝是哪里来的?有的说:“是蚕妈妈生的。”有的说:“是蚕妈妈先生下蛋,然后才变出蚕宝宝的。就象鸡妈妈先生蛋,才有小鸡。”后来,我们看了有关的书籍,在查看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孩子们对小动物是怎么生出来的很感兴趣,于是,我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设计了本活动,旨在让幼儿对常见的会生蛋的动物有个初步的认识,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三、活动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的会生蛋的动物,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初步学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从中感受探索发现的乐趣。

四、活动准备:

1、《谁会生蛋》教学课件;各种动物若干。

2、场景布置:小池塘、草地、森林等。

3、幼儿已了解几种胎生动物传后代的特征,并了解几种常见的动物下蛋的窝(巢)。

五、活动过程:

(一)结合场景,引导幼儿了解几种常见的'卵生动物。

1、带幼儿到“动物园”,让幼儿自由地寻找会生蛋的动物,要求幼儿边找边和同伴说说:“我找到了会生蛋的ⅹⅹ。”

2、幼儿分散在场景中寻找会生蛋的动物,教师引导幼儿边找边说:“我找到了会生蛋的ⅹⅹ。”

(二)通过课件,引导幼儿验证自己的寻找结果。

1、让幼儿互相交流:我找到的ⅹⅹ会生蛋。

2、让幼儿说出自己的寻找结果,教师点击课件帮助幼儿验证。

(三)借助课件,引导幼儿了解卵生动物传后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说说:两边房子里的动物生宝宝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幼儿说说:“你知道动物妈妈在哪儿生蛋的?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生蛋?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四)利用废物,让幼儿给蛋宝宝建个家。

1、以保护蛋宝宝,给蛋宝宝建个安全的家,鼓励幼儿想出多种办法保护蛋宝宝。

2、幼儿利用废旧物品为蛋宝宝建家,教师引导幼儿自制放到”动物园“中。

(五)活动自然结束。

篇2:学前班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尝试用各种方法打开带盖的瓶子或盒子。

2、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已有经验打开各种各样的`盖子,并用语言讲述打开的方法。

三、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的带盖瓶子和盒子,内装各种“小礼物”(数量略多于幼儿人数)。

2、易拉罐的旺仔牛奶、汽水和开瓶器

3、自制的套装礼盒一组。(大礼物盒—小礼物盒)

四、教学过程与指导:

(一)送礼物

1、打开大礼物箱

引导语:“小朋友,今天早上邮递员叔叔给许老师送来了一个大礼盒。”(出示大礼物箱)

引导语:“哇。这个礼盒大不大呀?猜猜看里面会是什么礼物呢?”(幼儿自由猜想并讲述)

引导语:“这个盒子里肯定装了许多的礼物,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到底装了什么礼物呢?谁来想办法打开这个礼物盒?”

幼儿演示打开的方法,师生共同小结:掰开盒子旁边的搭扣

2、打开小礼物箱

引导语:“请你告诉大家,里面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起把它拿出来,好吗?”(和幼儿一起取出礼物) “原来又是一个礼物盒。”(摇摇箱子)“听听里面有没有礼物啊?”

提问1:“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打开这个礼物盒呢?谁愿意来试一试?”

提问2:“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打开盖子的?”(拉开蝴蝶结)

提问3:“礼物盒里有什么呀?”(许多的瓶子和盒子)

(二)用各种方法打开“礼物”

1、引导语:“原来礼物都放在瓶子和盒子里,我们要想办法打开它,才能知道是什么礼物。好东西我们大家一起分享,老师把这些礼物送给每个小朋友,孩子们来,挑一个你喜欢的瓶子或盒子打开它,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

2、幼儿尝试打开各种盖子,教师观察引导

引导语:“你可以告诉好朋友,你是用什么方法打开盖子的?”

观察要点:幼儿的情绪状态;幼儿打开盖子的方法;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等。

3、交流分享:

引导语:“你得到了一份什么礼物?你是用什么办法打开盖子的?”

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真聪明,会用拉、转、抽、按、掰等办法打开各种各样的盖子。(边讲边通过手势帮助幼儿理解)

4、幼儿交换礼物盒,体验多种打开盖子的方法

引导语:“刚才,我们都打开了自己的礼物盒,现在请你把它盖好,然后和旁边的朋友换一换,试试看,你能打开他的礼物盒吗?”

幼儿尝试,教师观察

观察要点:幼儿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换礼物盒?是否乐意尝试不同的开启盖子的方法?

小结语:“我们小朋友本领真大,都能打开好朋友的礼物盒,我们一起来夸夸自己——我真棒!”

(三)拓展丰富经验

1、引导语:“老师这里啊,还有一份礼物,你们看是什么呀?”(出示易拉罐装的旺仔牛奶)“这个盖子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打开呢?”

请幼儿演示方法,并帮助幼儿小结:“手指钩住盖子上的拉环,1、2、3,用力拉,打开喽!”

引导语:“请小朋友再想想,还有什么东西是和旺仔牛奶一样,要钩住拉环用力拉才能打开的?”(八宝粥、可乐、雪碧等)

2、引导语:“老师这里还有一样礼物,你们看是什么呀?”(出示汽水)

“这瓶汽水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打开呢?”(回忆生活经验:教师演示使用开瓶器打开瓶盖)

小结语:“今天我们小朋友真聪明!会打开各种各样的盖子,回家以后大家再去找找还有哪些有趣的盖子,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打开,然后来告诉大家,好吗?”

篇3:学前班科学教案

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注意到了自身的变化,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每一天发生了什么变化,和以前相比有了哪些不同,也开始想象自己今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结合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节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人的声音及自然界中各种声音的变化等。

【活动准备】

1、各种声音的录音(如,下小雨声、尖细的说话声、很慢的高跟鞋走路声;下大雨声、粗重的说话声、很快的高跟鞋走路声;婴儿的哭声、幼儿的说话声、成年的说话声、老年人的说话声)。

2、眼罩一个、录音机一台。

【活动目标】

1、感知人的声音及自然界中各种声音的变化。

2、运用多种方法让幼儿自己的声音发生变化。

【活动过程】

一、倾听两组不同的声音,并进行比较。

1、请幼儿倾听第一段录音:下小雨声、尖细的说话声、很慢的高跟鞋走路声。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请幼儿倾听第二段录音:下大雨声,粗重的说话声、很快的.高跟鞋走路声。提问:你听到了声音有什么变化吗?

二、让幼儿倾听婴儿的哭声、幼儿的说话声、成年人的说话声、老年人的说话声并进行比较。讨论:“人说话的声音会发生哪些变化?”请幼儿了解人的声音在婴儿时期、幼儿时期、成年时期、老年时期发生的变化。请幼儿学一学不同时期人说话的声音。

三、讨论并尝试:“如何让自己说话的声音发生变化?”(如:声音变调,用手捏住鼻子说话,用手捂住嘴说话等。)

四、游戏“让你猜猜我是谁?”

一名幼儿戴上眼罩,另一名幼儿边用变化的声音说“让你猜猜我是谁”边轻轻拍击他的后背,然后请蒙眼的幼儿猜出说话的人是谁。猜对后双方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随时玩“让你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幼儿可以变另一种声音让其他小朋友猜。

篇4:学前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幼儿根据蔬菜的形态、色彩、利用切、接、拼等方法,制作自己喜爱的物品,能大胆地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一段话。

2、培养幼儿的注意、观察、想象、创作能力和幼儿动脑、动手又动口的学习习惯。

3、启迪幼儿从生活中发现美。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奇妙的蔬菜造型

2、准备丰富的、形态各异的新鲜蔬菜。

3、塑料刀、垫板、橡皮泥、牙签、彩色纸、剪刀等。

幼儿园课件ppt课件《奇妙的蔬菜造型》“菜花”能变成“小绵羊”吗?

【活动过程】

一、欣赏:奇妙的蔬菜造型

在欣赏中,让幼儿观察的蔬菜品种,经过观察后大家讨论,激发大家的制作热情。

二、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创作兴趣。

1、教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这么多长像不一样的蔬菜,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

用一棵菜和一棵菜拼在一起做什么?

把一棵菜切割后可制作成什么作品?

2、教师逐一出示蔬菜,引导观察,产生灵感,进行创作。

三、操作活动

1、幼儿使用蓝子中的自然材料,辅助材料和制作工具,充分发挥想象,制作自己喜爱的物品。

2、启发幼儿制作:

小狗、小猫、帆船、男孩、女孩、火箭、汽车等蔬菜娃娃、蔬菜动物、蔬菜玩具。

可用红皮萝卜有叶茎的一头制作帽子或头和头发,利用蔬菜藕的横切面作花衣裳的装饰花纹等等。

四、展示作品并讲述。

将幼儿作品用投影仪放映出来,供大家欣赏。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制作的作品,同伴的作品与同伴的多个作品组合讲述一段话或故事。

【活动延伸】

将幼儿的作品,放回到自然角中,供幼儿继续相互欣赏、观察。在游戏中可进行进一步的修饰。

篇5:学前班科学教案

目标

1、能根据经验进行合理推断猜想,做简单的探究性实验2、指导有的材料导电,有的不导电,他们各有用途

过程

1、提出实验要求--大家都喜欢做实验。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做两个小实验。

--做实验时有规则的,老师说活动开始时,大家才能动手,在老师讲话和小朋友发言时一定注意倾听

2、第一次实验--出示实验材料:电珠、电池、单线一段:怎样让电珠亮起来--教师提升幼儿的发言,并操作实验--请你也来试一试。幼儿分组实验--出示电路图并小结:电池里的电通过连接的电线传给了电珠,电珠就亮了。电线导电,可以帮我们输送电流

3、第二次实验--还有哪些材料导电呢?出示小实验材料。如果分别把它们连接在你们的电路中,小灯泡还会不会亮呢?先别动手,根据生活经验小组商量一下,猜一猜哪些会使小灯泡亮?哪些又不会呢?把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并互相说一下猜测理由--刚才的结果只是猜测,下面我们做实验来验证。材料分别放在8张凳子上。大家可自由选择到8个地方做实验。尽量把每种材料都试一试。

实验方法:把被测的物体连在电线的两旁,如果灯亮,说明该物体导电;如果灯不亮,说明该物体不导电。

--幼儿做导电实验,将实验结果记录。教师巡回指导,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帮助--交流讨论:你们的实验结果与猜的结果完全一样吗?那些材料能导电,哪些材料不导电?在交流过程中请幼儿示范。

--归纳引导:什么质地的材料能导电?什么质地的材料不能导电?

4、谁的本领大?

--人们利用导电的材料把电输送的人们需要他们的地方,利用不导电的材料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它的地方--到底谁的本领更大些呢?

--小结:他们的本领都很大,生活中,我们谁都离不开他们。

篇6:学前班科学教案

设计背景

本次活动选自学前班(下册)主题活动《植物的秘密》所生成的三级主题《认识种子》。由于我们幼儿园是乡镇中心幼儿园,幼儿有很多机会接触到种子。因此,我在上二级主题活动《种子与果实》的时候,幼儿能不由自主的说出几种种子的名称。为了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我生成了《认识种子》这一主题活动。

活动目标

1. 通过《认识种子》这个主题,培养幼儿对植物种子的探索兴趣。

2. 幼儿通过体验式学习,提高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了解种子的特性,及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并学会让种子发芽的方法。

重点难点

1. 幼儿通过体验式学习,提高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2.了解种子的特性,及给人们带来的益处。

活动准备

1. 西瓜、玉米、绿豆等植物的种子。

2. 课件、录像。

3. 塑料容器、小毛巾。

活动过程

一、招呼,导入活动,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小朋友们大家好!让我们和听课的老师打个招呼吧!老师好!今天,朱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我拍了几张照片,可是只拍到了它们的一部分,你能帮老师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吗?

二、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认识种子。

1.播放课件,和幼儿一起认识种子。

(1)你吃过西瓜吗?(吃过)西瓜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绿色的、红色的瓤)西瓜里黑黑的是什么呀?(西瓜子)对了,西瓜的种子。小朋友们真聪明。

(2)这是什么呀?(玉米)你吃过玉米吗?(吃过)玉米可以怎样吃呀?(煮着吃、烤着吃、炒着吃)我们吃的是玉米的那部分(玉米粒)对了,是玉米粒,也是玉米的种子。

(3)小朋友们非常棒,已经帮老师解决了两个难题了,还有最后一个我们来看看吧!这是什么呀?(豌豆)你吃过吗?可以怎么吃?吃的时候豌豆呀、豌豆粒是什么颜色的,可是当豌豆粒成熟了,可以做种子的时候啊!它就变了,变成什么样了,我们看一看吧!

(4)回顾:小朋友,我们刚才看了一些种子,你记得都是什么吗?快速地说出来吧!第一个看了谁的种子?(西瓜的种子)然后又认识了(玉米的种子)最后呢?(豌豆的种子)

(5)你们的桌面上有几种种子,你能找到西瓜种子吗?拿起给老师看一看。

对了,扁扁的、黑色的、中间有点黄,你拿对了吗?玉米的种子呢?噢,真好,黄色的对不对?豌豆的种子呢?对了,是黄色的圆圆的小颗粒,和我们吃的时候不一样。小朋友们真棒!

(6)你还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给小朋友讲一讲吧?老师发现有一种种子,咱们小朋友好像都不认识,(水稻的种子)这究竟是谁的种子呢?我们来看一看吧!

2.种子的生长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种子,你一定想知道种子是怎样生长的?有一种植物生长在大森林里,看看它的种子是如何生长的吧!画面多美呀!随着音乐,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种子发芽的样子吧!小朋友表演得真像!你知道要让种子发芽都需要哪些条件呀?(土、水、阳光)对,老师还有一种让种子发芽的方法,我们去看一看吧!你要仔细观察呦!

三、幼儿动手操作(生豆芽)。

教师指导:老师已经把绿豆的种子泡好了,拿出准备好的的塑料杯,把它放在纸垫上,把绿豆的种子放进去,用小毛巾盖上,好了。现在给它浇一点儿水,当杯底下有水流出时就可以了,用纸擦干净小盘子,再把杯子放在盘子里,小朋友一定要记的,每天给小豆芽浇浇水、跟它说说话,这样小豆芽才能长得快呦!

四、活动延伸

把种好的芽菜带回班级观察。

好了,小朋友们,带上你的小豆芽,和老师们说再见吧!

篇7:学前班科学教案

设计背景

本次活动来源于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幼儿数学活动设计》学前班春季的数学活动《几何图形》,图形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纲要》指出:“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于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设计了本次活动。意在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化,转换,它们可以变出不同的数量的各种图形,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

活动目标

1、在图形的反复变化中,训练幼儿思维,提高操作能力。

2、通过让幼儿反复对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图形进行变化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化,转换,它们可以变出不同的数量的各种图形。

3、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

活动准备

1、教具: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拼成一幅画(机器人)。

2、学具:每人一套各种图形的纸,放在信封中。

活动过程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小朋友,今天,覃老师要来做魔术师,给大家变魔术,看谁的眼睛最亮,看得出我变的是什么?

教师逐一出示各种几何图形,让幼儿复习。

(二)基本部分: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变出的这些图形是有魔力的,你想让它变成什么,它就可以变成什么?

第一次尝试活动:观察、思考。

提问幼儿:你想让它变成什么?(房子)

师:好,我们就变个房子。(用图片拼图)

师:你们还想变成什么?(电视机)

师:那我们就变个电视机。现在,我给它加点魔力,看谁的眼睛最亮看我变出了什么?(加长方形、三角形变出机器人)

师:请小朋友动脑筋,仔细观察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由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组成。) 2、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圆形6个,半圆形6个,正方形1个,长方形4个,梯形5个,三角形1个。)

第二次尝试活动:用折纸游戏,看图形的变化。

1、发礼物:(学具)

师:小朋友真聪明,上面的游戏,大家做的都很好,今天我还带来了许多的礼物要送给你们。每位小朋友一份礼物(发学具),我知道大家都想看看袋里面装的是什么礼物,好,下面就请你们自己打开小信袋(里面出现多种颜色的图形)。你们喜不喜欢呀?(“喜欢!”) 这些小图形呀,它们还有魔力呢,只要你用手折一折,角对角,边对边,它还会变成其它形状呢,不信,你们试一试。

2、操作:动手动脑,感知图形变换。

(1)请幼儿动手变一变(折纸)。

( 2)请幼儿说说变化的结果:正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长方形。圆形——变成了半圆形、扇形。长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正方形。

(三)结束部分:

五彩图形妙趣横生:小朋友,这些小图形好玩吗?(好玩!)那我们再把它贴在白纸上它还会变成一幅精美的粘贴画,把这些画献给我们旁边听课的老师们吧。师生共同享受动手制作的快乐。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到覃老师这里来,我们一起到户外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是用你认识的图形变来的。而且你们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找一找,你家里哪些东西是你认识的图形,明天来幼儿园的时候告诉覃老师好吗?

篇8:学前班科学教案

活动由来

一天午睡时,齐鑫晨在脱衣服时听到了”劈劈啪啪“的声音并感到有点刺痛,觉得很奇怪:”是什么弄得我这么痛?“旁边的思雅说:”有时我脱衣时也会感到痛,晚上还能看见一点点的亮光呢!“这时好多幼儿都说:”我也有过,我也有过。“还有一次,我给女孩子梳头,孩子们发现头发被梳子吸了起来,十分好奇。于是,我就设计了”静电哪里来“这一活动,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探索欲望强烈。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2)、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3)、启发幼儿发散思维,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塑料尺子、人形纸片、碎纸屑、毛线、竹筷、铅笔、塑料梳子、绸布、海棉、泡沫、铁钉、记录卡。

经验准备:幼儿接触过静电现象

重难点分析

重点:感知物体摩擦后产生的静电现象。

难点:能够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

活动过程

(一)魔术《纸娃娃站起来》

1、出示人形纸片,教师拿起塑料尺子悄悄在身后与绸布摩擦,并对幼儿说:”老师会变魔术,能用一把尺子就让纸娃娃站起来“。

2、教师示范后,幼儿动手操作并说一说自己是否成功。

(二)初步感知静电现象

1、教师再次演示魔术,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教师做了什么动作。”现在老师再把这个小魔术做一遍,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2、幼儿动手尝试,与同伴交流自己是否成功。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摩擦力度。

3、幼儿谈一谈自己的成功经验(怎样摩擦,力度多少)

4、教师简单小结:因为尺子和衣服经过摩擦它们产生了静电,静电将纸娃娃吸了起来。

(三)大胆猜想

1、出示丰富的操作材料,请幼儿大胆猜想哪些物品摩擦后会起静电。

2、幼儿先自己猜想,再进行小组讨论,将猜想结果记录在记录卡上,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启发幼儿发散思维。

(四)尝试操作

1、幼儿动手操作,把竹筷、铅笔、塑料尺、铁钉分别和绸布摩擦,然后吸桌面上的泡沫、碎毛线、碎纸屑,验证猜想结果。

2、个别幼儿说一说猜想与操作的不同,并进行示范操作。

(五)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飘起来;穿化纤衣服脱时会有声音,黑暗中会发现小火花;天气干燥时,长时间走路,由于摩擦会产生静电,衣服会和身体粘在一起;有时人与人在接触的刹那会被对方电到等等。

(六)游戏《头发飞起来》

1、教师示范游戏,将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2、幼儿互相结对做摩擦游戏,先让每个男孩和女孩对应。然后女孩和女孩之间互相游戏,并请操作好的幼儿到前边演示。经过演示,看谁先把对方的头发摩擦飞起来。

篇9:小班科学教案《谁会生蛋》及教学反思

小班科学教案《谁会生蛋》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的会生蛋的动物,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初步学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从中感受探索发现的乐趣。

3、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谁会生蛋》教学课件;各种动物若干。

2、场景布置:小池塘、草地、森林等。

3、幼儿已了解几种胎生动物传后代的特征,并了解几种常见的动物下蛋的窝(巢)。

活动过程:

(一)结合场景,引导幼儿了解几种常见的卵生动物。

1、带幼儿到”动物园“,让幼儿自由地寻找会生蛋的动物,要求幼儿边找边和同伴说说:”我找到了会生蛋的XX。“

2、幼儿分散在场景中寻找会生蛋的动物,教师引导幼儿边找边说:”我找到了会生蛋的XX。“

(二)通过课件,引导幼儿验证自己的寻找结果。

1、让幼儿互相交流:我找到的ⅹⅹ会生蛋。

2、让幼儿说出自己的寻找结果,教师点击课件帮助幼儿验证。

(三)借助课件,引导幼儿了解卵生动物传后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说说:两边房子里的动物生宝宝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幼儿说说:”你知道动物妈妈在哪儿生蛋的?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生蛋?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四)利用废物,让幼儿给蛋宝宝建个家。

1、以保护蛋宝宝,给蛋宝宝建个安全的家,鼓励幼儿想出多种办法保护蛋宝宝。

2、幼儿利用废旧物品为蛋宝宝建家,教师引导幼儿自制放到“动物园”中。

(五)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向成人提出各种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十分肤浅、幼稚,但对他们理智感、求知欲的发展有极大的启迪作用。作为教师要有灵敏的双耳、敏锐的目光去聆听、去捕捉孩子中间生成的问题。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发现了蛋有“外形的不同、蛋壳颜色的不同”,知道了哪些动物会生蛋。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断地生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度有了很大的增强。当然我们的活动还在继续。在活动中教师既像孩子一样在学习、探索,又是整个活动的支持者、指导者、协作者,既是他们的同伴又是他们的老师,从而灵活地起到了辅导、向导的作用,感受最深的是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种资源,因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的大力配合。

篇10:幼儿园语言课件《谁会》

活动目标:

1、喜欢欣赏儿歌《谁会》,感知一问一答的对个形式,了解儿歌内容。

2、主动探究为什么鸟儿会飞,鱼儿会调头、兔儿会跳着走路、虫儿只能慢慢爬的原因,养成爱提问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3、认读汉字“会、怎样、翅膀、蹦、尾巴、虫、鸟、兔”

4、欣赏作品中的叠词并学说叠词:“高高、调调、蹦蹦、慢慢”

活动准备:

1、字卡:会、怎样、翅膀、蹦、尾巴、虫、鸟、兔高高、调调、蹦蹦、慢慢。

2、字条“扑扑翅膀高高飞”。

3、启蒙阅读第四册《谁会》大范例、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儿歌《谁会》大范例说:这些鸟儿、鱼儿、兔儿、和虫儿之间都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有一首儿歌将这些小动物非常巧妙地编在一起,读起来还非常好听,你们想听吗?

2、教师范念儿歌一遍,

3、这首儿歌的名字叫什么呢?

4、鸟儿是怎样飞的?(出活动名称:示字卡“鸟、翅膀”)

5、鱼儿是怎样游的?(出示字卡“尾巴”)

6、兔儿是怎样跳的?(出示字卡“兔、怎样”)

7、虫儿是怎样爬的呢?(“虫”)

8、结合图画和儿歌进行完整讲述。

9、引导幼儿欣赏儿歌一问一答的形式,每一段第一句都是用:“谁会”来问,每一句都是相同的句式。

10、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把这首儿歌念一遍,老师大声的'念,小朋友们小声的念。

二、有趣的叠词。

1、出示字条“扑扑翅膀高高飞”请幼儿找两个相同的词。(扑扑、高高)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读一读这几个重叠词。这几个重叠词好听吗?

2、小朋友们在儿歌里找一找,看看还有那些重叠词。

3、还有很多好听的重叠词是吗?小朋友们回家的时候可以把这些重叠词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三、总结。

请小朋友们说说记住了哪些重叠词,表扬记得多的小朋友。

篇11:幼儿园谁会飞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探索、了解各种会飞的东西。

2、学习用问答形式演唱歌曲,并进行歌曲仿编。

活动准备:

1、教师幼儿共同收集的有关会飞的物体(动物、植物、交通工具等的图 书、音像资料等)的图书、图片、音像资料等。

2、音乐CD(歌曲P6、P14),遥控器。

3、联系扮演小鸟的幼儿。

4、翅膀贴纸人手一份。

5、鸟儿头饰一只。

6、天空背景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表演形式引出课题,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前几天有位小朋友问老师一个问题,他问‘谁会飞?’”

请出小鸟(幼儿扮演),边飞进教室边说:“鸟儿会飞。”

教师:“鸟儿鸟儿怎样飞?”

小鸟扮演者拍拍翅膀,说:“拍拍翅膀飞呀飞。”

教师:谢谢鸟儿帮老师回答了问题,再见!

小鸟:再见!

二、初步理解,学唱歌曲。

1、熟悉歌词,动作表演。

教师:“谁会飞?”

(鸟儿会飞。)

教师:“鸟儿鸟儿怎样飞?”

(拍拍翅膀飞呀飞。)

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学鸟儿飞。

教师:“小鸟们飞得真好看,老师呀要把它编成一首好听的歌曲。希望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来完成。老师来问,你们来回答。看谁回答得最棒!”

2、以问答形式引导幼儿答唱。(教师唱一句,幼儿问一句。)

教师:“谁会飞?”

(鸟儿会飞。)

教师:“鸟儿鸟儿怎样飞?”

(拍拍翅膀飞呀飞。)

教师:“小朋友真棒!是你们和老师一起编出了这么好听的歌曲。我们把这首好听的歌曲来唱一遍吧!”

3、完整演唱歌曲一遍。

三、谈论各种会飞的东西。

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除了鸟儿会飞,还有什么也会飞?”

2、对应幼儿讨论内容,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如:各种鸟类、蝴蝶、蜜蜂等昆虫,蒲公英等植物,风筝、飞盘等物体,飞机、飞船等飞行物。

3、说说这些东西是怎样飞的。

(请发言的幼儿学学该说物体飞的样子。)

四、关于“谁会飞”的问答。

1、根据前一环节的讨论,师幼进行“谁会飞”的问答。

教师:“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会飞的东西。现在,我们来玩一个问答游戏。 老师来问,你们来回答。”

2、指认图片,幼儿分组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有哦节奏地说一说。

如:谁会飞?飞机会飞。飞机飞机怎样飞?转转螺旋桨飞呀飞。

谁会飞/蒲公英会飞。蒲公英蒲公英怎样飞?风儿一吹飞呀飞。

五、学唱歌曲第二、三段。

教师:“刚才鸟儿很高兴,我们用好听的歌声把它唱出来了,现在飞机很着急,我们把它也用好听的歌声唱出来吧!”

同样方法学唱歌曲第三段。

六、仿编、演唱歌曲。

1、幼儿跟唱歌曲,进一步巩固歌曲。

2、师幼共同尝试将有节奏的问答一一填入曲中,进行演唱。

教师:“其它会飞的也着急了,我们也把它们唱出来吧!”

3、借助图片提示,跟随伴奏演唱歌曲。

七、结束活动,幼儿边飞边演唱歌曲。

教师:“今天,小朋友真能干,编出了这么多动听的歌曲。老师要送给你们一对小翅膀,让我们小朋友贴上小翅膀也像鸟儿一样飞呀飞!”

篇12:幼儿园谁会飞教案

活动目标:

1、能主动参与游戏活动,初步学会儿歌。

2、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实物投影仪,电视机。

2、有活泼轻快音乐的磁带一盘,录音机一台。

3 画有鸟飞、鱼游、兔跳、鹿跑的图片一张。

4、会飞、游、跳、跑的动物头饰三十只,大字卡:飞、游、跳、跑。

活动过程:

1、以妈妈带宝宝游戏的'形式,在音乐声中做鸟飞、鱼游、兔跳、鹿跑的动作。边学边引导幼儿说“拍拍翅膀飞呀飞”,“摇摇尾巴游游游”,“竖起耳朵蹦蹦跳”,“四条腿儿跑跑跑”。

2、请宝宝们找个位置坐下。初步学习儿歌的前两段。

(1)“今天妈妈来考考你们,哪些动物会飞呢?它们用什么飞的?怎样飞呢?”“哪些动物会游呢?它们是怎样游的呢?”

(2)“妈妈把我们刚才说的话连起来,你们听,”教师念儿歌的前两段。

(3)跟着妈妈一起学学动作一起念念。

3、出示图片,学习儿歌后两段。

(1)“这是谁?小兔怎样走路的?”重点学说“竖起耳朵蹦蹦跳”。

(2)“这是谁?小鹿怎样走路的?”重点学说“四条腿儿跑跑跑”。

(3)跟着妈妈一起学学动作一起学习儿歌的后两段。

4、学习整首儿歌。

(1)跟着妈妈一起学学动作一起念念整首儿歌。

(2)和妈妈一问一答学念儿歌。

(3)看着图片朗诵儿歌。

5、延伸活动:游戏“找家”。

请幼儿找自己喜欢的头饰戴上,学学它们的动作,在音乐声中看字卡分别找到相应的家。

反思:

1、在整个活动中,我以“妈妈带宝宝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游戏环境中玩玩学学,整个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我以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带宝宝游戏、看图象等方法,不断变换形式主导幼儿的学习活动,使幼儿保持浓厚的兴趣投入活动,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2、最后可再带幼儿边表演边学习整首儿歌一边。

篇13: 幼儿园科学教案

目的: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研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内容要求

1、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至此、鼓励他们大胆的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3、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提供活动的条件。

4、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5、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6、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7、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境意识和行为。

指导要点

1、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2、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3、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篇14:幼儿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和树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增进对树的了解。

2.教育幼儿懂得爱护大自然。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松鼠,树林1,鸟窝,

2.各种动植物、自然环境的卡片。

活动过程

一、交流:我见过的大树

1.教师:小朋友,我们都见过很多的大树,现在我们来说一说你都见过什么样的大树?

2.启发幼儿结合已有的知识讲述各种各样的大树。

3.教师:小朋友见过这么多大树,你知道这些大树有哪些好朋友吗?

引导幼儿思考大树和动物、自然环境有哪些联系。

二、了解:大树的朋友

1.出示图片:大树和啄木鸟

(1)画面上有什么?(大树,啄木鸟)

(2)大树和啄木鸟是好朋友吗?为什么说它们是好朋友?

2.引导幼儿观察树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1)出示图片:鸟窝

提问:树上有什么?(鸟窝)

鸟窝是谁的家?为什么安置在大树上?

鸟窝和大树是不是好朋友呢?

(2)出示图片:阳光和大树

引导幼儿讨论:阳光和大树是好朋友吗?如果没有阳光大树会长成什么样子呢?

3.幼儿操作:找找好朋友

让幼儿在卡片中找出大树的好朋友,并说明理由,为什么和大树是好朋友。

如:花在树旁静静地开放,一只小松鼠在树枝间跳来跳去,一头熊在树洞里东面,

一只啄木鸟在为树捉虫等等。

4.拓展活动

启发幼儿给大树找到更多的好朋友。

篇15:幼儿园科学教案

幼儿园科学教案

科学实验:淀粉遇到碘酒

【活动目标】

1、观察化学小魔术,激发探索兴趣和积极尝试的欲望。

2、了解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的现象,初步了解生活中哪些常见的食物含有淀粉。

3、通过科学实验自主探索,并记录下来。

【活动准备】食物图片若干,玉米淀粉一袋、碘酒、小吸管若干、小试管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变魔术吗?你们喜欢魔术吗?为什么? 师:今天老师也要给小朋友们变个小魔术:

教师扮演魔术师,演示实验:用准备好的好的'淀粉溶液加稀释过后的碘酒变色,乳白色变深蓝色 二、知识点讲解。

1、讨论:为什么原本什么也没有的液体变色了呢?

2、师出示淀粉和碘酒,讲解小实验的科学原理。

师:淀粉遇到碘酒溶液后就会发生反应,变成蓝色。

三、幼儿操作。

1、教师引导,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师出示实现准备好的各种食材图片。

师: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食用的很多食物都是含有淀粉的。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想出一个好办法,从这些食物中把含有淀粉的食物挑出来。

师首先引导幼儿动脑筋思考,自由讨论。

师:刚才的魔术告诉我们:当淀粉遇到碘元素就会变成蓝色,所以我们只要把碘酒涂抹(滴洒)在食物上,如果食物中含有淀粉,那么当食物中的淀粉与碘酒中的碘元素相遇就会变成蓝色。

2、师向幼儿提出操作要求:

每位幼儿从所提供的食材中选取能变色的食物

师请幼儿说一说,其中哪些是含有淀粉成分的,哪些是不含淀粉成分的。

四、结束: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测试的这些食材只是生活中常见食材的一小部分。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很多其他的食物,它们中有含淀粉的也有不含淀粉的,请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

妈妈一起利用幼儿园科学教案这个办法测试一下吧。

篇16:幼儿园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1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物体有棱角(滚动不顺畅)的特征。

2 感受玩玩找找的乐趣。

教学准备:教具:大摸袋1个 大立体积木5个 “找朋友”音乐磁带 录音机 教室里各种物品的投放

幼儿材料:小摸袋 立体积木5个/人手一份

教学过程:一 引入活动

音乐游戏“找朋友”导入

二 帮助“咯噔噔”

1、放音乐。

师: 听,谁在哭呀? 教师告诉幼儿(原来是咯蹬蹬)

2、咯蹬蹬为什么哭呀?(放录音)(小朋友都找到了好朋友,可是我还没有找到好朋友,怎么办呀?)

3、师:咯噔蹬说了什么呀? 那他的好朋友是什么样的呢?

幼儿自由的说

4、出示大摸袋 。请个别幼儿上来摸出一个咯噔蹬的好朋友。

师:这是他的好朋友吗?为什么?(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原来这些有角的物体都是咯噔噔的好朋友。它们也叫“咯噔嶝”。

5、幼儿自己操作。

师:宝宝在自己的小口袋里也来找找“咯噔噔”的朋友。说一说找到的为什么是咯噔噔的朋友?

三 “咯噔嶝”找朋友

1、在教室里找咯噔噔的朋友。

师:小口袋里有咯噔噔的朋友,宝宝看看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它的朋友?找到了就和它玩一玩。

2、幼儿自由摆弄寻找“咯噔噔”的朋友。

师:宝宝可以把找到的东西拿起来,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说说这是“咕噜噜”还是“咯噔噔”?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观察幼儿操作,给予个别指导。)

3、结束:将找到的“咯噔噔”的朋友送回家。

自评:此活动在前两次游戏的基础上加大了难度,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了有棱角物体的特性。

活动开始的音乐游戏,积极的调动了幼儿的情绪,让幼儿感受到了有好朋友的快乐。接下来的哭泣声,引起了幼儿的好奇和关注,从而产生了要帮助“咯噔噔”找朋友的愿望。

整个活动层层递进,从开始集体为“咯噔噔”找朋友,再每个幼儿自己帮助“咯噔噔”找朋友,一直到在教室中为“咯噔噔”找到更多各种各样的朋友,由集体到个别、由立体积木到各种实物,在游戏的设置上注重了由易到难的顺序。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较好的掌握了物体有棱角(滚动不顺畅)的特征。

篇17:幼儿园科学教案

设计意图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活动过程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师:用这些材料捉泥鳅,你们有没有发现有趣的事情呢? 幼:用棉手套好捉,我捉了好多呢。 幼:我觉得塑料薄膜手套太滑,捉不到泥鳅。幼:我用毛巾把泥鳅身上的黏液吸掉就好捉了。 师:为什么棉手套捉泥鳅容易些,塑料手套捉就不容易?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有什么不同? 幼:棉手套粗糙、塑料手套光滑。 师小结:粗糙的棉手套捉泥鳅时,阻挡泥鳅滑走的力量变大了,泥鳅就不容易滑走了。塑料手套自己也是滑滑的,它捉泥鳅时,阻挡泥鳅滑走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不容易捉到泥鳅。 3.联系生活,知道如何用粗糙材料防滑。 师:刚才我们捉泥鳅,把地板弄得很湿。瞧,地板变滑了,为什么我们在湿湿的地板上没有滑倒?谁在帮忙? 幼:我们穿了鞋子。 师:为什么穿了鞋子就不滑了? 幼:因为鞋底有花纹,很粗糙的。 师:这个道理和我们用棉手套捉泥鳅是一样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滑滑的地板变得不滑呢? 幼:可以铺些纸板。 幼:放块地毯。 幼:放块厚棉布。 师: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是滑滑的,有些危险的,请小朋友回去找一找,然后想想办法解决吧!

评析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得什么样?他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黏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发现奇特的现象,才能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发现事物间的关系,获得新经验。在活动中,幼儿在亲自操作和体验中自然地发现了棉手套易捉泥鳅的现象,同时,幼儿认识了两种材料的特点,发现了材料特点与捉泥鳅难易程度的关系,从而让他们自发地建构起粗糙的材料具有防滑作用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我的任务是观察孩子用材料尝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促进概念和思维水平由低到高的不断发展。 科学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归于生活。本次活动的延伸也是继续探索的起点,正如《纲要》中说的,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所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是有关周围事物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究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学会学习,还将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能力和行为。所以,我从捉泥鳅的现象中生成活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知道之所以探索这个现象,探讨这个问题,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为我们的生活所服务的,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实践背景。

篇18:幼儿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交通标志的特征和作用。

2、知道马路上开车、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

活动准备:

1、各种交通标志。

2、小老鼠玩具。

活动过程:

一、用故事导入主题。

1、出示小老鼠,激发兴趣。

小朋友,这只小老鼠是乡下来的,它叫贝特,它要跟我说句悄悄话,小朋友要安静哦。它说它碰到了一个难题,想请我们帮个忙。

2、讲述故事,引起幼儿认识交通标志的兴趣。

二、认识交通标志。

1、出示挂图。

瞧!小老鼠贝特把这些交通标志都给画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都代表着什么意思吧!

2、根据幼儿的回答,详细讲解每个交通标志的名称和意义。

3、幼儿设想:如果我们生活中没有了这些交通标志,那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三、游戏“你指我说。”

教师点一个交通标志,幼儿说出它的意思,或者教师说出交通标志,幼儿点出来。

四、游戏“乡下老鼠进城。

”教师出示乡下老鼠进城的地图,将老鼠进城时所遇到的标记贴在地图上,让幼儿找出正确的路线,帮助乡下老鼠进城。

五、交流讨论。

1、认识其他交通标志。

还有哪些交通标志呢?

2、将交通标记贴在幼儿园需要的地方。

今天,我们学到了那么多的交通标记,你觉得有哪一些可以贴在幼儿园里呢?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仔细观察幼儿园,并把相应的标记贴在幼儿园醒目位置。

学前班科学教案合集

幼儿园科学教案

幼儿园科学教案格式

幼儿园科学教案模板

2023年幼儿园科学教案

幼儿园科学教案范文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谁会导电幼儿园学前班科学教案(共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谁会导电幼儿园学前班科学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