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教案设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Miracle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教案设计(共含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iracl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教案设计

篇1:《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教案设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海-气作用下形成的沃克环流,并了解沃克环流异常时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

2.结合景观图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的可能影响及减轻危害的途径。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读图、地理图表分析,绘制沃克环流示意图;

2.讨论分析数据信息,推导出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理;

3.通过对各种学习资料信息的提取,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合作探究,提出应对策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系统的观点、区域差异与区域合作等观念,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认知与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科学、探索规律的探究精神。

2.增强学生对全球气候及环境变化的忧患意识,合作意识,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沃克环流的成因和变化

2.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及其可能影响

【教学方法】

图表分析、对比归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二、教学过程

【预习篇】

1.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区,驱使着赤道暖流自向流。在岸,由于表层海水被风吹走,下层的冷海水会上涌补充,同时,沿岸还有自高纬度流来的流,使该海区表层海水温度较。在岸,赤道暖流堆积下沉,形成深厚的暖水层。这样,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东西方向,表层海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称为。

2.赤道附近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的主要原因。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岸海水现象消失,(洋流)增强,东部气候由原来的变为,引发;本部气候由原来的变为,引发。

3.,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发生时它增强,现象发生时它减弱。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引发的水旱灾害比拉尼娜现象发生相对。

【导入新课】

我们已学习了“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知道海洋是地球的“热量储存库”和“大气的水源地”,这是科学家们通过长期观测并发现全球气候异常与海洋表层水温出现异常有很强的相关性的原因。海—气相互作用形成了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要学习的这种大气环流与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出现有着重要的联系,就是“沃克环流”。

【讲授新课】

(一)沃克环流

1.让学生讨论回答,在其成长的经历中,切实感受过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2.【自主学习】读图4.5(P41),并归纳。

(1)区域选择:赤道附近及其以南(约0°~5°S之间)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东部和西部;

(2)结合图例读出以上三大洋东、西部海水温度的数值,并加以对比。

3.回顾“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和过程,同时由学生尝试画出以上三大洋东、西部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4.名词解释:[沃克环流]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接近东西方向的热力环流。

5.【归纳小结】结合提供的材料和教材内容的阅读,归纳“沃克环流”的形成机理,并完整表达。

6.设问承转:

由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温差稳定,所以形成了“沃克环流”,那么

(1)若东、西部温差变为0,沃克环流是否还能存在呢?

(2)若东部的海水温度大于西部的,沃克环流将是怎样的呢?

(3)若东、西部温差变小时,又将怎样变化呢?

(二)厄尔尼诺现象

1.【自主学习】引导读图4.7(P42),并归纳。

(1)区域选择:

A: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0°~5°S、80°~120°W

B: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0°~5°S、140°~160°E

(2)比较A、B两区域的温度距平值

A:温度距平值大(正值),温度升高

B:温度距平值小(甚至负数),温度降低

结论: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和西部的温度差异减小,沃克环流减弱。

【合作探究】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和西部的温度差异为何减小?中东部海区温度异常升高的这种现象我们称为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1.播放《厄尔尼诺》影音资料。

(1)分析原因

(2)讨论影响

2.设疑承转:

如果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温差增大时,沃克环流将会增强。那么这种现象我们称为什么呢?它又会有何影响呢?

(三)拉尼娜现象

【自主学习】并由学生结合学案归纳。

(1)拉尼娜现象的含义

(2)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和影响

【合作探究】

(1)思考:一般来说,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都会引发水旱灾害,哪个影响更大些?

篇2:《拉尼娜现象》阅读答案

①初,一场50年不遇的暴风雪覆盖了中国南方大片土地。这场大雪和冻雨让“拉尼娜”闻名全国。这个被称为“圣女”的魔法小姑娘将半个中国搅得一团糟。

②拉尼娜现象总是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它与赤道偏东信风的加强有关,赤道洋流受信风推动,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得西太平洋海水流速显著增强,将海水表面的温热水体推向亚洲大陆方向,从而导致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大规模持续异常低温。如果说厄尔尼诺通常会导致气候变暖的话,那么拉尼娜则更多地引起强降雨并导致气候变冷。如去年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非洲发生的特大暴雨,当然它同时也导致了南美洲的干旱,大西洋热带地区的飓风和北美洲的罕见寒流。拉尼娜现象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③由于海洋覆盖了全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大得多,所以海洋温度的微小变化能使得大气温度发生强烈的响应,而大气风应力又驱动了海洋的表层洋流运动,所以海洋和大气在气候异常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

④进入20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我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

⑤科学家所没有料到的是,这个拉尼娜强烈的冬天,产生暴风雪的条件简直“完美”:一方面从东路贝加尔湖和北路中亚一带东南下的冷空气滞留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造成低温,而此处水汽条件好,容易引起降水;另一方面,从低纬度西路而来的暖湿气流抵达我国长江流域后刚好遇见了冷空气。于是这两对势均力敌的天兵天将在中国南方上空战得天昏地暗,大战三天,休战三天,再战三天。除非哪边来了救兵,战争才能结束。救兵还是不来,全指望“大气环流发生变化”。2月4日的立春曾给人们带来了希望,立春意味着北半球吸收的'太阳热量逐渐增多,大地回暖,南下的冷空气可能会减弱,对天气产生好的影响。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你可以把冷空气团想象成一个胖子,除非来一股更强的热气团,才能把这个胖子推走。这个热气团要等大气环流发生变化才能到来,然而大气环流不会这么快就发生变化的,它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⑥拉尼娜现象的成因令气候专家头疼不已,它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现今的科学水平。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预测它们何时会发生,只能监测发生的征兆。专家提醒我们要尽可能了解大气状况,知道哪些地区容易发生灾害,相应调整国家重点建设中心。我们只能去适应天气,因为天气不可能来适应我们。

10.整体感知,按要求概括上文的有关内容。(4分)

①:引出说明对象——拉尼娜现象。

②~③:

④~⑤:

⑥: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其复杂,目前我们只能去适应天气。

11.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们是怎样“共同作用”的?请用文中的原话加以解说。(3分)

12.以下对本文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将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相比较,分析它们的不同特点以及相互间的联系,是为了更好地解说拉尼娜现象。

B.第②段举印度尼西亚等地的特大暴风雨的例子是为了生动形象地说明拉尼娜现象是一种矫正过渡现象。

C.文章的主体部分由拉尼娜现象说到我国年南方拉尼娜现象,采用的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说明顺序。

D。 第⑤段中作者要把冷空气团想象成一个“胖子”, 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冷空气与暖湿气流势均力敌而滞留不走的情状。

参考答案:

10.(1)拉尼娜现象是怎么形成的。(2)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拉尼娜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11.海洋温度的微小变化能使得大气温度发生强烈的响应,而大气风应力又驱动了海洋的表层洋流运动。

12.B.(是为说明拉尼娜则引起强降雨并导致气候变冷。)

篇3:拉尼娜现象成因及影响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

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中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

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所以一段时间,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如果只有强大的冷气团,而没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如果只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没有冷气团光临,则根本没有什么灾害性天气。而两者齐备的时候,灾害就发生了。

篇4:拉尼娜效应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

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拉尼娜特点: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都是自然现象,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会出现,却截然相反。厄尔尼诺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暖,拉尼娜指的是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冷。

厄尔尼诺出现的周期并不规则,平均每4年一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篇5:拉尼娜现象与大庆市四季气温、降水的关系

拉尼娜现象与大庆市四季气温、降水的关系

本文采用概率统计学方法,阐述拉尼娜现象与大庆地区四季气温、降水等的`关系,对短期气候预测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作 者:孟祥玲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气象局,黑龙江,大庆,163316 刊 名:南北桥 英文刊名:SOUTH NORTH BRIDGE 年,卷(期): “”(8) 分类号:P4 关键词:拉尼娜现象   大庆   四季气温降水  

篇6:拉尼娜将会逗留整个冬天

The long awaited La Nina, which was first predicted by the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CPC) back in April, has finally arrived in the Pacific Ocean, NOAA announced Thursday -- and it's expected to stick around through the winter.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周四宣称,早在今年四月就被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第一次预测出的拉尼娜现象终于出现在太平洋海域,根据预测,拉尼娜将会在该海域逗留整个冬天。

La Nina condition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below-norm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were observed during October and have persisted into November -- prompting the CPC to raise the ENSO Alert System from a La Nia Watch to a La Nia Advisory.

拉尼娜现象,即热带太平洋海域海表面低于常温的现象,通常始于十月并延续到十一月。美国气候预测中心已经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警报系统里的拉尼娜警戒级别从“监视”提升至“警报”。

La Nina, much like its warmer counterpart, El Nino, have far reaching global impacts extending beyond the Pacific Ocean.

拉尼娜现象,跟它更为温暖一些的小伙伴厄尔尼诺现象(海水变暖现象)一样,早已开始影响太平洋之外的区域,造成深远的全球影响。

For the United States, NOAA forecasters say the current La Nina will “likely contribute to drier and warmer weather in the southern US and wetter, cooler conditions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and across to the northern tier of the nation this winter.”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预报员声称,目前的拉尼娜现象很有可能导致今年冬季美国南部更温暖、干燥;临近太平洋的西北部及北部地带更阴冷、潮湿。

This is bad news for the southeast, which is currently seeing an expanding and worsening drought.

这对于美国东南部来说是个坏消息,该地区的旱灾正逐渐蔓延、愈发严重。

Following an autumn that had well above-average temperatures and scant rainfall has left more than 20% of the region in an Extreme or Exceptional Drought, the two highest designations in the US Drought Monitor.

在降水稀少、气温远超平时的秋天过后,全美超过20%的地方遇到了极度干旱或异常干旱的天气,这也是美国干旱监测系统指定的两个最干旱的天气名称。

This is a 10-fold increase from the severity of the drought in early August, with northern Alabama and northern Georgia facing the worst of the drought conditions.

目前的旱灾比八月初的旱灾严重十倍之多,阿拉巴马州北部和乔治亚州北部成为了受灾最为严重的两个地区。

La Nina “is likely to contribute to persisting or developing drought across much of the southern US this winter,” said Mike Halpert, deputy director of the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美国气候预测中心副主任麦克哈尔佩特说,拉尼娜“很有可能使美国南部的旱灾在今年冬天延续或扩大。”

The predicted arrival of La Nina largely influenced the CPC's US Winter Outlook released in October.

预测即将来临的拉尼娜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十月份发布的《美国冬季展望气候前景》。

Fortunately, the current La Nina is weak and is expected to stay that way through the winter.

幸运的是,目前拉尼娜现象较为微弱,并预计将保持整个冬季。

This should keep the impact from being as severe as what was seen globally with 2015's record-setting El Nino, which saw deadly drought in Asia and helped make it the hottest year on record.

这种趋势应该能保证拉尼娜现象不会重现2015年厄尔尼诺现象的威力,当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是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导致亚洲遭旱灾重创,2015年也因此成为史上最热的一年。

It will be interesting to see if this La Nina can slow down the rapidly rising global temperatures and prevent 2016 from outpacing 2015 and becoming the third consecutive hottest year for the planet.

有意思的是,这次的拉尼娜现象或许能够减缓正在快速上升的全球气温,并防止2016年气温将高于2015年成为连续第三个最热年份。

说明文阅读训练:厄尔尼诺现象

安娜卡列尼娜感悟

《安娜卡列尼娜》感悟

安娜卡列尼娜随笔

安娜卡列尼娜论文

安娜卡列尼娜感受

感悟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教案设计(推荐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教案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