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学期教案(共含20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yhighe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学期教案
学期教案【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11个模块(MODULE),内含一个期末复习模块.每个模块分两个单元(UNIT).一般情况下,第一单元呈现本模块所要学习的语言内容,第二单元提供若干任务型(TASK---BASED)练习,包括一首歌谣或一首小诗,歌谣或小诗的学习.
本册书专门为学生设计了四个小伙伴,中国学生大明和玲玲英国学生Sam和Amy,还有其他一些人和小动物。他们会带孩子们一起在一系列有趣的故事、游戏活动和歌曲中学习英语。
一个模块(MODULE)有两个单元,第一个单元的A部分为学生学习的新内容.B部分为听说练习,听到句子后自己说一个句子,C部分是加强A,B部分的练习活动,进行对话,继而让学生掌握新知识和巩固新知识,第二单元A部分为一个小对话,并配有录音跟读,B部分为对A部分主要短句的练习.C部分是一个有关本课的歌曲,D部分是一个游戏.
【重难点分析】
这学期孩子不光要掌握一些日常所要用的基本单词以外.我们还要注重学生句型的掌握,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语法内容,针对小学生来说确实有一些难度,所以在授课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这些语句。
【教学计划】
本册书共有10个教学模块(MODULE)和一个复习模块(REVIEW MODULE).在教学中,每个模块有2个单元,每个单元有3-4个部分,由于对象是双语班,所以安排两周完成一个单元.在学习本册重难点时的具体教法有:
1听、说
设置各种情景或场景,以有趣的故事p喜爱的虚构角色来呈现语言,组织语言呈现活动,
以真实的人物来进行示范表演来呈现,这样可让儿童们感到亲切,让孩子感到这些活动并不难学,能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英语,还可以用当前儿童广泛传唱的歌曲旋律教授新的英语语言,并提高学习信心.
2读
在老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认读所学单词和话题有关的基本语句,并且正确读出语言练习中的所有单词.要孩子们大胆说、积极做,努力唱。
【教学目标】
重点单词四会,达到听p说p读、写都会,一些交际用语会说,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MSN(中国大学网)
教学目标:
1、自我介绍,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了解本册数学书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3、明确数学课和数学作业的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4、通过讲故事,悟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自己本学期应有的学习态度,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
2、悟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
同学们,快乐的暑假转眼过去了,我们步入了新学期。在新的学期里,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争取早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掌握新学期的要学习的文化知识与技能,为将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打下良好基础。
一、说一说我们假期里的新鲜事。
1、指名说。
2、新学期我们的奋斗目标
集体奋斗目标:争做优秀班级。
1、学习方面:语数要齐头并进,均衡发展,不能有拉脚的学科
2、卫生方面:教室卫生、卫生区卫生要保证天天干净,没有纸屑;个人桌箱、储物柜物品摆放整齐,不能有垃圾
3、纪律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最好
4、作业方面:作业必须完成,并做好纠错工作
二、你还记得你的目标吗?
请重温你的目标
上学期你做到了吗?
本学期你该怎样努力
三、新的学期开始了,你有哪些新的打算呢?说出来,大家交流一下……
1、学会感恩
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
2、班级公物人人爱
同学们,你们知道班级公物有哪些吗?课件演示
(1)哪些是对的行为,哪些是不该做的。
(2)我们该怎样做到“班级公物,人人爱”?
课件演示
(3)出示“文明礼仪伴我行”倡议书
(4)本班宣誓
3、安全方面
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
(1)出示校园安全方面的图片,让学生找出不安全的做法。
(2)安全知识问答赛。
(3)安全三字歌。
4、小学生礼仪教育
1)出示图片,找出不文明的现象。
2)分小组讨论,除上面的这些行为习惯外,我们班中还有哪些,并说说有什么害处?
3)同学们你们怎样改掉存在的这些不良言行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5、学习方面
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6、卫生方面
讲究卫生很重要。俗话说,病从口入。收拾好卫生,既能使身体健康,又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个人卫生:要求衣着整洁,做好“三勤”,桌箱勤清,物品勤摆,两操勤做。
班级卫生:每天早、中、晚分派值日生清扫,设立卫生监督岗,进行检查与监督。对于主动、及时打扫卫生的同学或小组,进行奖励。同时利用花草美化环境,并进行爱护环境和花草的教育。
四、教师总结
小朋友们,新的学期,让我们共同努力,争取在学习、纪律、卫生、安全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老师相信你们!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复习掌握第一、二单元的生字生词,巩固古诗中单字的理解,会用“犹如”“仿佛”“宛如”“像”造比喻句。
2、重点了解背诵情况,要求能背诵第一课、第三课、第五课和第七课以及第六课部分内容、练习中读读背背的内容。
3、加强阅读理解,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4、能把句子补充完整,能修改病句。
复习内容:
一、听写词语。
1、听写词语:
2、同桌互批
3、提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齐读。
二、巩固古诗中单字的理解
1、出示古诗句。
2、指名说说这几个字的意思。
3、写一写。
4、教师检查评价。
三、会用“犹如”“仿佛”“宛如”“像”造比喻句。
1.读读书上的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2.模仿造句。
3.师生共同评议
4.书写。教师检查。
四、修改病句。
1、出示句子。
(1)我们从小要做到讲究卫生的习惯。
(2)爸爸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员。
(3)看了《宝莲灯》这部电影,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2、指名上黑板修改。
3、共同批改。
4、说说这个什么病句,进一步强调正确的修改符号。
5、齐读正确的句子。
五、复习课文。
1、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两单元的内容。
2、指名背诵课文。
3、同桌互批,各自订正。
4、出示填空:
(1)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本学期学过的描写秋江夜泊图的诗。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概括《北大荒的秋天》课文内容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分析。
1、小院的西面是花圃,一年四季花开不断,唱主角的是紫色的月季和各色玫瑰。北面有个挺大的葡萄架。夏天,孩子们在葡萄架下乘凉、下棋,大人们在这里看报、休息。一只只蝴蝶上下飞舞,显得非常热闹。到了秋天,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不时发出醉人的香味。院子的东面种着几棵高大的白杨,它们像巨人一样守卫着小院。院子南面是一片碧绿的小菜园。地里种着黄瓜□茄子□西红柿□还种着绿油油的青菜□一眼看去,个个漂漂亮亮,惹人喜爱。
1.填空。
这段话是按________ 顺序写的。先写小院西面是________ ,北面_________ ,院子东面种着____________ ,南面是__________ 。其中写得最多、最详细的是___________ ,这段话中的第_____ 句到第_____句,都是写这里景色的。
2.读句子,想想带点词的意思,给合适的说法打“√”。
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不时发出醉人的香味。这句话写了:
①葡萄长得多,有时香味会使人像喝醉酒一样糊里糊涂。……( )
②葡萄不但长得多,而且香味使人陶醉。………………………( )
③葡萄成熟了,很可爱。…………………………………………( )
3.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高大( ) 热闹( )
4.照样子写词语
绿油油____ ___ ___ ____ 漂漂亮亮___ ____ _____ __
5.用“”划出打比方的句子。
6.给文中画□的地方加上标点。
7.文中的“青菜黄瓜茄子西红柿”总的名称是类。
七、复习作业
教学年龄:幼儿园大班
课题名称:学期总复习
授课时间:30分钟
教材版本:洋紫荆英语第五册
一、学生分析
1. 幼儿年龄6岁左右,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但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会以图片和实物相结合为呈现的主要手段。
2. 幼儿已经学习英语口语两年半,基本的课堂教学都可以用英语进行,幼儿基本可以理解。
3. 幼儿的学习基本以教师引导为主,让其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教师提示以完成学习。
二、教材分析
1. 本课是学期总复习,处于学期的尾段,幼儿对本学期的知识基本学习完毕。
2. 幼儿之前学习的知识比较零散,需要把知识进行梳理,让知识有机地结合,方便幼儿理解和记忆。
3. 预测经过本课的梳理后,幼儿对本学期的内容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好的记忆。
三、教学目标
1. 幼儿能清楚的记忆学过的内容,并能在实际中简单运用。
2. 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使他们对自己更有自信,对英语学习更有兴趣。
四、教学策略
1. 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因为幼儿年龄比较少,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可以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做好玩中学,学中玩。
2. 课前准备:
1本学期学过的全部单词图片
2歌曲的录音带(顺序Fly fly butterfly / hello / I can hear the bell /spring time outing / I want to be / Bingo)
3黑板
4分组标志(4个季节的图片,分别贴在积木灯柱上)
5椅子分四组摆好
五、教学过程
1. 幼儿教师互相打招呼,教师提问日子What day is it today?
2. 师生一起念儿歌“we are going to the zoo”,
3. 教师拿起对话图片,提问幼儿What’s in the park?,让幼儿根据图片回答, 复习重点句型There is a …
4. 教师提示儿歌 here I come, 师生一起念儿歌
5. 教师指着墙上的对话图片,提示幼儿Look at the …,幼儿回答,复习反义词,教师说出一个单词,幼儿要马上说出其反义词,并配上动作
6. 唱首歌,放松一下Fly fly butterfly,一边唱一边走到教师面前
7. 让幼儿围成圆圈,再唱一首hello
8. 请幼儿回到座位上,教师指示教室中不同形状的物件,复习句型What shape is it? 出示6种形状,让幼儿按顺序念出形状手势歌
9. 出示4个季节的图片,让幼儿读出图片上的季节名称。请4位幼儿代表4季的感觉,找出合适的季节,说出原因。复习句型I like…
10. 请幼儿唱歌I can hear the bell
11. 再唱一首spring time outing,让幼儿唱完歌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12. 游戏:教师做出儿歌的动作,请幼儿猜,最先猜到的小组可以表演该首儿歌(包括I can see the moon / happy dumpty / I have two hands / here is a pig 4首儿歌)
13. 出示分组标志,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分组唱歌 I want to be
14. 幼儿开火车读本学期的单词
15. 唱歌Bingo
16. 结束课堂教学,和幼儿说再见
六、课后反思
幼儿对学习十分有兴趣,亦在活动中复习到所学的知识。但内容比较多,不是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单独练习。
复习内容:书本第114页第1—4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和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的口算以及接近整百的数乘接近整十的数的估算,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并能运用这些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在计算中的应用,能用简便方法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和被除数、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
3、使学生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字母表示实际问题里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复习过程:
一、口算练习:
300×30460÷23230×30490÷70
600×1193÷3180×8002×220
42÷2130×120630÷3360÷60
400×90350÷512×40045÷3
42×96÷48500×20xx÷15
学生独立完成,一人报得数,错的自己改正。
今天我们主要复习乘法的计算以及用字母表示数。(揭题)
二、复习乘除法的笔算:
1、笔算:
65×17742×30750÷50
107×6542×300700÷50
170×65420×30700÷40
学生计算第一组,板演,集体订正,然后说说每一题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计算第二组,板演,集体订正,说说这组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所用简便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计算第三组,板演,集体订正,说说这组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所用简便方法的依据是什么?最后一题正确的余数是多少?为什么?
2、计算下面各题,能口算的就口算,不能口算的用竖式计算:
165×34410×20600÷30
90×70880÷6036×208
270÷45900÷4018×400
先看题目要求,能口算的在书上口算,核对时说说口算方法。把学生认为不能口算的写在黑板上(不要求学生作出同样选择,大都认为的即可),指名板演,完后边核对边回忆笔算方法,检查板演者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3、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小学用水缸收集雨水,用雨水浇花、浇树和打扫卫生。
(1)一场大雨后,全校21个容量都是394升的水缸,都装满了水。这天一共收集到雨水多少升?(先估算,再计算)
(2)大扫除中,平均每个教室用水102升,37个教室共用水多少升?(先估算,再计算)
(3)剩下的雨水用来浇草坪,平均每平方米需要5升,还能浇多少平方米草坪?
学生理解题意,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乘法估算的意义和方法。
先让学生完成第1、2小题,板演,看看你估算的是否正确。
然后完成第3小题,分析数量关系。怎样求“还能浇多少平方米草坪?”“剩下的雨水”是指哪两个数的差?
三、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化简:
4X+5X4A-3AB+BB×B
9X-6X-26Y+Y5A×3B8X-X
学生独立完成,口答,集体订正。说说B+B和B×B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第4题:
(1)张大妈上集市买苗鸡和苗鸭。每只苗鸡a元,每只苗鸭b元,苗鸡、苗鸭各买了12只。张大妈一共用去元。
怎样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王大伯上集市卖西瓜,已经卖掉6筐,每筐x千克,还剩千克。先用式子表示王大伯一共要卖西瓜的千克数,再计算当x=45时,王大伯一共要卖多少千克西瓜?
分析数量关系,怎样求“一共要卖西瓜的千克数?”学生独立完成,板演。注意书写格式,不加单位名称,要写答句。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20以内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
复习重点:
20以内数的组成。
复习过程设计:
一、复习读数、写数、数数、数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以内的数。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如十九(学生写19)等。
3、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7数到15。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填数,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并指名学生口答,后集体口答,检查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的情况。
二、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1、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出示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表示11让学生读出这个数,并问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指2名学生回答。
3、问: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3这个数?
指一名学生演示,然后问学生13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子。
4、学生做教材第118页的第2题。
5、师生对口令 (11一20各数的组成)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几?十二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
三、复习序数的含义
1、出示教材第116页的第3题,先让学生口答,再在书上填写。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整理——总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整理,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能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会根据可能性的大小设计方案。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交流整理与复习的不同思路,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能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教学道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要按级部举行竹竿舞比赛,你能为六年级五个班设计一个决定各班出场顺序的方案吗?学生可能说:
(1)抓阄。
(2)包袱剪子锤。
(3)设计一个圆盘。
……
只要学生设计出的方案合理,教师都要加以肯定。
2.(多媒体出示)六年级五个班的人数情况统计如下:(单位:人)
48、50、48、49、48
谈话:你能指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各是多少吗?如果让你组织这次比赛,你认为每班各出多少人参加比赛比较合理?为什么?
全班交流,小结。通过此题,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各表示意义的不同。
二、整理归纳,知识建构
1.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能灵活的运用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问题。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本册统计单元你都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每个同学仔细回忆,也可以翻翻课本,然后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都有哪些新的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
2.师:为了整理得更加全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本册学过的统计知识进行整理、比较。
小组合作整理。
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讨论成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组长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师: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表。
出示表格,小组合作完成。
全班交流。
师小结:通过与大家的合作交流,我们在回顾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理解的非常透彻,掌握的非常扎实。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第一关:开启智慧大门,必须首先破译开启大门的密码,共有三个不同的密码。
(1)下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即是开启智慧大门其中的一个密码,你知道是多少吗?
1280 1660 1880 20xx 2890 3298
(2)下面这组数据的众数即是开启智慧大门的另一个密码,你知道是多少吗?
22 24 25 22 23 22 26 22
(3)上面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即是开启智慧大门的第三个密码,你知道是多少吗?
对于出错的学生将给予一次“复活”机会,对“学困生”降低一下难度,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过关。
第二关:谁先开启智慧大门
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确定先用哪一个密码开启智慧大门。看谁设计的更合理?
学生独立完成,小结评价。
第三关:小博士擂台
智慧谜面:在一个布袋里放入若干张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红、黄、蓝三种圆形卡片,使得从布袋里摸出一张蓝色卡片的可能性为1/9,应该怎样放?请把你的想法写出来。(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
四、总结反馈,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对老师,对同学想说些什么?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复习计划和复习教案
文言文翻译
第二十六课时
字词句式
(1)通假字
但手熟尔(“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句意:只是手熟罢了。)
(2)一词多义
①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其:代陈尧咨。)
以钱覆其口(其:代词,代葫芦,译为“它的”。)
②以:以我酌油知之(以:介词,凭。) 以钱覆其口(以:介词,用。)
③射:尝射于家圃(射:动词,射箭。) 尔安敢轻吾射(射:名词,射术。)
④而:释担而立(而:表顺接。)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而:表转折。)
康肃笑而遗之(而:表修饰。)
(3)古今异义
但手熟尔(但:只,不过。今常用为转折连词。句意:只是手熟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尔、吾:人称代词。尔,“你”的意思;吾,“我”的意思。现已无此义。安: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静”、“安全”讲。)
(4)词类活用
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做动词,看轻。句意:你怎么能看轻我射箭的本领?)
康肃笑而遗之(“遣”:使动用法,“使……走”,打发。句意: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汝亦知射乎(“射”:动词做名词,射术。句意:你也知道射术吗?)
2.人物形象:卖油翁是以高超的“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细致地描写他的“酌油”动作,与他的“惟手熟尔”的依据相呼应,突出他以理服暴、谦逊淳朴的性格;对陈尧咨的射技,只用了“十中八九”一笔作交代,而对他的恃技骄横,则作了较详的描写。
3.故事道理:勤学苦练、熟能生巧
字词句式
(1)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句意: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2)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绝:断绝。) 绝 多生怪柏(绝:极,最。)
(3)古今异义
①或王命急宣(或:有时。今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②至于夏水襄陵(至于:是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4)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奔驰的快马,动词做名词。)
②林寒涧肃(寒:清凉;肃:寂静。寒、肃,在句中充当谓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③空谷传响(空谷:在空荡的山谷里,名词做状语。)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一10l页周长、面积的意义,周长计算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第1—5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周长、面积的意义,以及学过的周长计算的公式,能正确地进行周长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认识了平面封闭图形的特征以后,这节课先复习它们的周长计算。(板书课题)同学们要弄清什么是周长,掌握一些图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复习周长、面积的意义
l.明确意义。
提问:想一想,一个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什么叫做面积呢,出示一个正方形后提问:谁能在图上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指出,周长是指围成的平面图形周边的总长度,(板书:周长:围成平面图形的周边的总长度。)面积是表示围成的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它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板书:面积:围成的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
2.学生练习。
(1) 请同学们根据第l00页上的要求,描出周长和涂出面积部分。出示相应的表示周长和面积的图形,让学生交互检查。
(2) 做练习十九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提问:你认为这两组图形说明了什么?
指出:从这里可以看出,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因为周长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复习周长计算
1.巩固计算公式。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公式,请大家先在第100页上填出这些图形周长计算的公式,再告诉大家各个图形为什么这样算。学生回答时老师板书公式。
追问:“π””是什么?你能说出一个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之间的关系吗?我们一起来按照刚才说的关系,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填充后口答,
3.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老师板书,集体订正。
4.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汀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2~5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136页复习第24、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
2、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明确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是最后一节复习课。我们要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二、复习复式统计表
1、出示本年级3个班人数统计表,学生调查后填写。
_______小学四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______年_____月
人 性别 数 班级 合计 男生 女生
总计
一班
二班
三班
(1)哪个班男生多?哪个班女生多?哪个班总人数多?
(2)哪个班男女生人数差最大,哪个班男女生人数最接近?
(3)三个班共有多少人?
2、师说明编复式统计表时,先要写表的名称及日期。表中表头分哪几项要设计好。
三、复习求平均数
1、怎样求平均数?(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如果题里总数是未知的,就要先求出总数。总份数有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根据条件,找出总份数。
2、练习:
(1)在一次射击练习中,小刚投中的环数是9、8、8、9、10、10,小明投中的环数分别是10、7、7、8,两人谁的表现更好?
(2)学校气象小组一天中测得的气温分别是:16℃、24℃、28℃、32℃、35、26℃、21℃、18℃,求今天的平均气温。
学生练习说一说第一题怎样比较两人谁的表现好?第2题要求平均气温总度数如何求?次数是多少?
3、练习:做期末复习第24题、第25题。
第24题。
(1)学生先填合计数。再计算平均每月下雨多少天?
(2)讲解:题中已知每个季度下雨的天数,要求的却是平均每月下雨的天数,因此应该除以12而不是除以4。
第25题。
(1)这是一个什么统计表?第一组7个同学,第二组8个同学的体重分别是多少?
(2)要比较哪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应该算什么?怎样计算?
学生算第一组、第二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注意算总重量时不要加错。
比较:哪个组同学平均体重重一些?重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1、先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再回答问题:
红旗镇图书馆少儿书籍借阅情况统计表。
20xx年4月
人 日 数 期种类 总计 18日 19日 20日 21日 22日 23日 24日
合计
连环画 8 16 15 6 0 24 32
童话书 7 20 14 16 9 58 56
科幻书 10 7 8 4 12 50 60
(1)哪一天借阅连环画的人最多?
(2)哪一天接待少儿读者最多,有多少名?
(3)从18日~24日共接待多少名少儿读者?
2、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5分钟,每分钟走的米数分别是60米、49米、46米、44米、51米,4、明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先估计一下小明速度的范围,再计算。)
3、文具店有两种牌子的钢笔,5天内雄鹰牌的销量分别是24支、18支、23支、24支、21支,中华牌6天的销量分别是16支、12支、17支、11支、10支、12支。哪一种牌子的钢笔平均每天的销量大?下一次文具店进货时,应选用什么牌子的钢笔?
一、复习内容:
本册的复习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计算、应用题。其中计算和应用题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复习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算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3、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5、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复习措施:
对本班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能力发展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找出学生学习中的缺陷、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其它问题,结合本单元各个复习板块的教材编排情况,拟定具体的复习顺序、重点、课时分配及适当的配套练习。
重视学生对概念、法则、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已有知识系统,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避免混淆。
在计算方面,要注意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几何知识方面,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复习应用题时,要注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讲究复习技巧,有效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说、多练习,互相促进,切实提高复习的效果。
复习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让他们通过复习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知识掌握比较薄弱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在课堂上还掌握不牢固的内容,要利用课后时间补差,帮助他们掌握好最基本的知识和形成最基本的技能。
四、复习时间:x月x日
五、具体复习内容分析与安排
(一)、数学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复习
这类习题主要通过填空、判断、选择来进行复习。他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理解的基础上能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所以复习时要在学生掌握和理解各种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基础上,教师注意帮助学生弄清楚各种概念、法则、性质的联系和区别,然后进行专项练习,让学生见识各种不同题型,从而提高学生解答此类试题的能力。主要的复习方法就是通过典型例题的比较、分析对比后进行专项练习来进行。
如:数与代数中,要帮助学生弄清以下知识
(1)把950084000用亿做单位写作(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记做( )。区分改写和省略的区别。
(2)1.497保留整数是( ),保留一位小数是( )保留两位小数是( )在这关键要使学生明白保留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的道理。
(3)把一根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是这根铁丝的/(),每段长()米。要向学生讲清分数的意义与求每份数是多少单位一的介定。
(4)0.75=12()=( ):12=75/( )=()%。帮助学生弄清小数、分数、比、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同时要让他们掌握解答这类题的解答方法。
(5)在数的整除中主要是在理解各个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来进行。一个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质数,个位上是最小的合数,百分位是最大的一位数,千分位是能同时被2、3整除的数,其他各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精确到十分位是()。
代数初步知识中
(1)弄清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省略乘号的写法a乘4.5写作ax4.5。省略乘号写作4.5a。
(2)弄清比与比值的区别。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3)比例的性质反过来应用的情况:如果ax3=bx5,那么a:b=():()b:a=():()
(4)比例尺的概念的理解,如一种机器零件长3毫米。画在图纸上量的它的长是21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
量与计量
主要让学生弄清楚个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和一个单位的实际量是多少。如 :
(1) 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1.2()。一种集装箱的体积12()。
(2)3千克50克=()克 3.5千克=()千克( )克.
几何初步知识
(1)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如一个角45度,小明用放大镜看这个角是()度。
(2)面积与周长、体积之间的区别。
(3)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在帮助学生弄清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后进行填空、判断、选择题的专项练习。
(二)操作题
这类试题主要体现在空间图形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在试题设计时把常见的图形计算改为先按要求作图,通过“画和量的操作得到数据后再进行相关的计算。如在长方形中
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最大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1)这个梯形中最大的角是()度。
(2)请量出相关数据,分别求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所以此类试题复习时要力求从问题情景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推广的基本过程。
(三)、计算的复习
1、口算的复习:注意估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把握。
2、解方程和解比例:注意加减法以三位数为主,乘法因数不超过两位数,除法中除数不超过两位数。同时要让学生掌握解方程和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
3、混合运算,把握好难度,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四步,分数四则混合计算中不出现小数和带分数,注意简便方法的应用。
4、列式计算:注意列方程和算术的两种方法应用。
以上试题复习现阶段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方面要多下功夫。
(四)、应用题的复习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整数、小数应用题不超过三步,百分数、分数应用题不超过两步的基本要求:其次应用题的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方式要注意多样化,开放性,给应用题赋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命因素,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心理需求。如甲、乙、丙三人做出租车回家,当行到全程的 时,甲下车;当行到全程的 时,乙下车;丙到中点才下车。他们3人共付车费144元,你认为甲、乙、丙3人怎样付款最合理?简要说明理由。等试题的练习。
1、复合应用题。主要特点是规律性不强,关键要让学生认真读题,采用分析法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解答。
2、列方程解应用题。主要训练学生找准题中的等量关系,然后进行列方程。
3、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找准单位“1”的量,采用学生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
4、用比例解应用题。判断成什么比例,然后写出数量关系后列出比例。
5、几何知识应用题。
(1)对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要熟记计算公式,注意三角形面积计算时的 ,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时的准确性。
(2)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同样要在熟记计算公式的同时要注意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与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圆锥的体积的计算准确性上多下功夫。
复习中要通过对典型试题的分析和在练习中要重点训练学生说解题思路,对后进生和优生要区别对待,后进生要以基本题型为主,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增加他们的负担。优生要在掌握好基本题型的基础上对综合试题的掌握等措施。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
六、综合模拟测试
测试要注意搜集试题的类型上多下功夫,让学生多见识些不同类型的试题,通过测试和对试卷的评讲,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加油!
(六)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四则混合运算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第9~12题,练习十二后面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算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复习了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后,我们再来复习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运算的过程中,注意能简便计算的用简便算法。
二、复习运算顺序
1、提问:在四则运算里,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是怎样规定的?
2、整理运算顺序。
请同学们先看课本第67页上关于混合计算的几个问题,再讨论一下问题的答案,然后告诉大家.
3、做“练一练”。
(1)让学生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做上面四道。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前两题和后两题,完成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注意运算顺序,检查计算过程。
(3)做第三行两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奉上。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9题。
(1)做第1小题。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计算过程,老师板书。追问:能先算1.5-O.5吗?为什么?指出:计算时,不能简便计算的一定要按运算顺序算.
(2)做后3小题。
指名三人扳演,其余学生分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估算,并对估计结果进行解释。
3、做练习十二第12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依次列出综合算式。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要求说一说怎样想的。让学生说说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四、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提问: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根据甲数与乙数的和是345,这道题怎样做比较简便?(列方程)请同学们课后再想一想,试着把这道题做一做。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10题和第11题后三道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二第11题前四道题。
(七)整数、小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应用题复习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l~7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应用题及其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推理过程和解题思路,正确解答整数和小数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掌握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之后,可以联系四则运算的意义,通过计算来解答应用题。今天,我们就复习整数、小数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应用题和它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提高分析推理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应用题
1、复习简单应用题。
说明:我们学习过许多应用题,最基本的是简单应用题,也就是一步计算应用题。(板书;简单应用题)
出示应用题:
(1)六年级有男生23人,女生25人,一共多少人?
(2)六年级有48人,平均排成4行,每行多少人?
提问,这两题的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都是用几步计算的应用题?一道应用题至少有几个条件和几个问题?指出: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可以求出一个问题;要求一个问题,至少需要两个条件。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提问:第(1)题为什么要用加法算?第(2)题为什么要用除法算?指出:解答应用题时,要看条件与问题的联系.第(1)题,是要把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就用加法算。第(2)题要把48人平均分成4行,求每行人数,所以就用除法算。因此,解答应用题,要根据数量关系,联系四则运算的意义确定解题方法。
2、组织练习.
请同学们看练习十三第1题,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说出每组数量的关系式。
你还能说出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吗?
3、复习复合应用题。
(1)认识复合应用题。
提问:谁能将上面的两道应用题合并成一道应用题?出示合并后的应用题。提问:这道题要几步计算,是怎样编出来的?指出:像这样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解答的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接“简单应用题”板书:一复合应用题)它是由简单应用题组合起来的。
(2)提问:解答应用题要重视分析数量关系,请大家讨论一下,我们主要学习过哪些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明两种分析的思路,指出:解答应用题时用这两种思考方法进行分析,一般就可以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提问;谁来说一说,检验应用题有哪几种方法?
4、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第(1)题可以求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到的?(根据“每天做25套”和“做了4天”想到一共做多少件)指出;根据条件的联系,可以求一个相关的问题。现在大家看一看第(2)题,按上面的方法,说一说从条件想起要怎样想?先相互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指出:解答复合应用题,有时可以从条件想起,找出中间问题,然后解答。指名学生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指出;第(2)题是在第(1)题求出一共多少套的基础上卖出80套,求还剩多少。解答时,都先根据条件想到,可以求“一共做了多少套”,所以解答这一步的算式是相同的;第(2)题要再用求出的一共l00套减80套,求还剩多少套,所以第(2)题是复合应用题。提问:第(2)题可以怎样检验?说明解题后要注意检验写答案。
(2)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第(1)题需要补哪个条件?为什么?指出:根据题里的问题,可以想到需要什么条件,把缺少的条件补出来。现在大家看一看第(2)题,相互讨论一下,按照上面的方法,从问题想起要怎样想,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指出:解答复合应用题,有时可以从问题想起,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两道题的算式。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补条件和解答第(2)题都是怎样想的7
这两题解答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这两题的问题相同,都可以从问题起想数量关系式,找出需要的条件。由于第(1)题两个条件已知,可以直接算出一共多少公顷;而第(2)题玉米的公顷数没有直接告诉,所以要两步计算,先求玉米的公顷数,再求一共多少公顷。
(3)启发归纳。
提问:从“练一练”两道题的解答,你认为可以怎样分析应用题?指出: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就是分析数量关系.分析时,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3题。
指名两人扳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这两厨你是怎样想的?解答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不同?
2、做练习十三第6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第(1)题是怎样想的,要先求什么?第(2)题与第(1)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解答第(2)题是怎样想的?这两题都是先求哪个数量?为什么方法不一样?指出:这两题所说的是同一件事的数量,但其中一个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不一样。解答时都可以根据问题来想,找出数量关系式,明确都要先求乙队架设的米数。但由于已知条件不一样,所以求乙队架设米数的方法也不一样。求出了乙队架设米数,就可以根据问题的数量关系求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各是怎样的?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2、4、5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三第7题。
(八)整数、小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练习十三第8—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更好地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正确地解答应用题。
2、使学生能灵活地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
(1)5小时一共行多少千米?
(2)实际每天织布多少米?
(3)五、六年级一共栽多少棵?
(4)实际比计划多生产多少台?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整数、小数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解题思路,提高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指导分析方法
出示练习十三第8题。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想?(学生可以按不同思路想,老师按教材板书:每天要生产的件数二剩下的件数÷3)
按上面这样的分析方法,接下去可以怎样想,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每一步求的什么。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检验。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三第9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每题中每一步各求的什么?提问:这三道题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在哪里?在解题方法上,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板书:先用除法求单一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这三道题都要按“8天生产了3200只”来求题目的问题,所以都要先求单一量,也就是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由于问题不同,求问题的方法就不相同。所以解答时还要注意根据问题的数量关系,选择相应的方法来解答.
2、做练习十三第10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解题时可以怎样想,同时注意第(1)题的不同分析推理方法。提问:第(2)题有没有解法不同的?(板书不同解法的算式)提问:这两题条件、问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1)题只有一种解法,第(2)题可以有两种解法?第(2)题的两种懈法有什么联系?
3、做练习十三第14题.
学生默读题目。指名口答算式,老师板书.提问求公路全长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指出:这类题的数量关系是每一部分的总千米数相加,就等于总路程,或者速度和乘时间等于总路程。
四、课堂小结
解答应用题一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指出;解答应用题可以根据条件想能求什么问题,或者可以从问题开始想需要什么条件,这样就可以确定中间问题,知道解题的方法。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11~14题。
(九)解简易方程
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 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 乘法交换律。
(3)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怎样求式子的值的。
3、做练习十四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选择两道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提问:5x-4x=2里未知数x等于几,x=2是这个方程的什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板书定义)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强调解方程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3、解简易方程。
(1) 做“练一练”第3题第一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第二个方程与第一个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指出: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的就看做一个未知数。我们现在解方程是一般根据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结合板书:解方程:能先算的要先算,再按各部分关系来解)追问:这两题可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2) 做“练一练”第3题后两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其中的一组题。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每组两题有什么不同,解方程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强调一定要先看清题,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
(3) 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列出方程。指名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复习了哪些知识?你进一步明确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一练”第4题解方程;练习十四第2题,第3题后三题,第4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四第3题前三题、第5题。
学习领域:想象与表现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人的脚印和动物的脚印,想象出各种形象。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重点:培养学生从具现到形象的再创造的能力。
难点:学生想象力的创新。
教具:水桶、水、录像、图片、彩纸、彩笔、剪刀等。
学具:彩笔、彩纸、剪刀、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教学意图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课题以趣味性的实验导入课题:
1、让学生拖掉鞋子,脚底在水桶里沾上水,然后将脚低印在地板上。
2、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脚印,想象着自己的脚印象什么。师指生点名回答。表扬有丰富想象力的学生。
3、小组讨论,说出动物脚印的样子。比一比哪一组说出最多种动物脚印的样子。
4、出示课题——奇妙的脚印
三、观察了解各种动物的脚印,师生讨论脚印的模样
1、师具体逐个播放动物的脚印,请同学欣赏观察并讨论它们的造型特征、以及你所想象的其他形象。
2、欣赏课本第十四页,让学生了解一些动物的脚印并让学生说出为什么其他的小朋友会有这样的想法。
四、探究如何将各种脚印展开奇妙的想象
引导学生于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个学生将它对某种动物的脚印有什么样的想法说出来,然后经小组讨论。
先考虑你对哪种动物的脚印比较熟悉,可以先从它的形状打开思路。师提示学生展开思路,以脚印原来的形状,如圆形,半圆形,不规则形等去展开想象。师将各种脚印扩大挂在黑板上供学生观察。
五、想象与绘画
1、引导学生独立绘画自己最喜欢的脚印,并将普通的脚印通过你的大胆与丰富的想象将它变成一副精美的图画
2、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一组脚印的世界。
3、完成作业的手法可以多样,但以绘画和剪贴为主。
六、展示作业,总结评价
1、否有集体合作的精神。
2、是否能把自己想象脚印的造型与色彩,大胆的表现出来。
3、想象的脚印思路是否有创新,独特。
4、是否能在完成作业的方法上有所创新。
七、课题拓展
1、赏图例,引导学生课后应用其他材料,如大的硬纸板来绘制你最喜欢的脚印。
2、教育学生平时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多动脑筋。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与探究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师给予指导。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让学生通过交流,提高自主审美感知能力。
2、组织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尝试过障碍。
3、提示学生调整障碍。
4、组织学生进行障碍游戏,并作好小结。
学生活动:1、按要求取器材,并把场地布置好。
2、分三个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有序在进行尝试练习,选择最好、最安全的过障碍方法进行游戏。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调整各个障碍间的距离,为游戏比赛作准备。
4、用自己觉得最好、最安全的过障碍方法进行游戏比赛。
5、总结自己一小组过障碍跑的情况。
组 织:分三大组进行
****** *******
****** *******
****** *******
场地器材:、跳箱、体操凳、垫子
课后小结:本课游戏中障碍的设置两个班级是不同的.四班的障碍比较小,需要翻过的跳箱比较低,游戏时学生的团队精神体现不是很好,特别是当我们的女生在跳上纵箱时,自己小组的男生是最高兴的,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女生在困难面前表现出了超人的勇敢,这也许就是集体的力量。而在另一个班级中我把障碍设置得少些,但难度大些,先让学生去尝试练习,想办法把障碍过一下,做到心中有底,然后组织学生比赛,为了使人员的安排比较公正,我把全班的男女生均分成两大组来进行比赛,比赛时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都体现得非常好。
第四课
教学内容:
1、队列: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2、复习,广播操;
教学目的:
1、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简单的原地转法的队列方法。
2、培养学生身体的良好的姿态,以及行动迅速和听从指挥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发展良好的身体姿态。
教学内容
准备部分
一、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师生问好、报告人数、检查服装。
2、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
二、准备活动:
1、队列:立正、稍息、集合、解散。
2、广播操。
3、专项准备活动。
组织:××××××××××××××××××××××××◎ 同上队列四列横队。
1、教师语言要清晰。
2、教师讲解课堂要求和任务。
3、讲解队列练习的要求。
4、师生一同练习。
基本部分 一、队列:原地的转法:重点:转体;难点:腿要靠拢不要外扫。组织:同上队列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1、教师讲解动作方法和要领。
2、教师做分解和完整动作示范。
3、教师给学生个别指导。
基本部分 二、复习:(广播操)第八套广播操(全套)重点:各节动作的要求和熟练性。难点:动作准确,优美大方,精神饱满。
组织:
1、教师讲解游戏要求和规则。
2、学生练习比赛。
、教师做正确评定胜负。
4神饱满动作轻松整齐一致
教学后记:本节课同学们对于广播操的练习还是很到位的,因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同学们学习起来还是比较快的。就是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
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学科:思想品德
授课班级:C三1、2、3、4
授课地点:教室
授课时间:9月16日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信守承诺,勇担过错是我们负责任的表现,要把履行各种职责看成是自己份内的事,要自觉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出、解答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勇于承认错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好公民。
教学重难点 重点:信守承诺,勇担过错 难点:自觉承担责任
教学方法 结合学案,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基础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学习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反思。
媒体类型: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1:见课文第26页
讨论:(1)如果商场送货工不能按时送货,那么会……
(答:出现两种情况:刘汀为履行对同学的承诺,不继续等,送货工来送货,没有人,白跑一次,浪费了人力和时间;刘汀继续等,耽误去学校出黑板报。)
(2)如果送货工准时把电视机送到而刘家没人等候,那么会……
(答:准时到,没有人,会给商场的计划带来麻烦,商场可能会要刘家承担相应的责任(收费等)
(3)根据你的理解,请把故事续写下去。(答:略)
小结:我们许下诺言,就意味着自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信守承诺,就会赢得他人的信任。
【讲授新课】
三、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一)信守承诺 勇担过错
1、信守承诺是负责任的表现。
活动2:吴小玉是一名初中女生,她很想自己打工挣钱多买些书。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她利用暑假到一家公司打工,负责在指定地点免费发送公司产品的宣传海报。一次,她不慎丢了四百多张宣传海报。按照公司的规定,她要照价赔偿。要不要向公司汇报呢?她陷入矛盾之中……
(1)如果你是她,你该怎么办呢?(答:如实地报告公司,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2)你有过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大家共享一下。(答案:略)
2、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
问题1:负责任表现在那里?(参见①P27上、②P27下)
名言赏析:希望你们不是贪图安逸、坐享其成的一代,而是艰苦创业、造福人类的一代;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一代,而是勇于创新、开拓前进的一代;不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一代,而是向往明天、创造未来的一代。──邓颖超
(二)自觉承担责任
活动3:
(1)许苇承担了哪些责任?
(答:学生,把学习搞好;班长,把班级管好;社会成员,参加公益活动;学校歌唱队一员,练歌。)
(2)哪些是她被动承担的?哪些是她主动承担的?
(答:被动:学习、当班长、公益活动;主动:歌唱队。)
(3)她怎样才能能享受到承担责任和快乐?
(答:调整心态,学会以负责任的方式和态度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从中享受快乐。)
1、自觉承担责任的含义
自觉承担责任,就是我要承担责任、我愿意承担责任、我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要我承担责任、被迫被动地承担责任。
2、怎样才能享受到承担责任的快乐?
了解自己的责任
责任 | 自我评价 | |
学习 | 遵守纪律,完成学习任务 | 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强 |
家庭 |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 主动承担子女的责任 |
班集体 | 团结同学,互帮互助,完成值日 | 集体荣誉感强 |
社会 | 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 | 一个合格的公民 |
总结:当我们做错事时,承认错误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而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则更能考验我们的勇气和道德修养。错了,就要勇于承认,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问题2:如何自觉承担责任(参见①P28下、②P29中)
总结: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避免因犯错误受批评或惩罚而说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不说谎,不骗人,不弄虚作假,知错就改。在做了错事时的办法就是实话实说,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自觉地承担责任。一个人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自觉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才能在通往明天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首先在课前搜集有关诚信、信守承诺的小故事;生活中知错就改的典型事例;身边或现实生活中自觉承担责任的典范。在课堂中,能通过故事情景来突出本课重点。以心理测试故事续编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悟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不过在教学过程中这堂课也存在不足,如:在课堂涉及到的活动内容,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限制,没能让更多学生得到说出自己想说的机会,使活动的开展不够充分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多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善于发现自身的不足。
教案--学期备课--单元备课
学期备课 一、学习目标1.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家乡的可爱;了解周围环境,为保护家乡环境出谋献计;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装对生活的热爱;理解亲情、友情的可贵,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留心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增强探索和创造的意识;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体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阅读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了解传统文化,丰富想象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有所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术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上述目标有的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目标的起始及程度和要求的差异,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的衔接。 二、教学中应主要注意的问题(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要求学生认200个字、写300个字。识字是下限,教师应该 鼓励学生通过语文课本以外的其他渠道,增加识字量。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初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 要继续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装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为避免学生的疲劳,一节课写的字不要太多,可以分散到每一节课中去。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不是字写得越多越好,而是要注意写字的质量。 (二)关于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的 任务有两个:理解和积累。 (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 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它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3)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 (4)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 要尊重学生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 (5)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质颖问难。 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 (6)开展合作学习。 可以围绕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揣摩最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及多数同学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就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贵在通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向深入。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果。 (7)组织好全班交流。 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装的想法。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装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映。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2.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装参照提示语独立阅读、思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习讨论、交流,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略读课文,不必把每一句话都搞清楚,大的方面搞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成搞清楚,留着今后解决。 3.选读课文的教学 教材后有8篇选读课文,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决定是否选用。如果选用,可根据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单元,也可在期末集中安排,作为综合复习材料。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装自己阅读、自我检测为主,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要求和酌情检查。 (三)关于口语交际教学1.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培养能力。 教师要从启发兴趣、激发交际的欲望入手,使学生装明确围绕什么话题交流、讨论或辩论。 2.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情境的创设,要有层次性,不能是一个水平上的循环。可以是语言表达上的提高,也可以是表达内容的丰富,还可以是思维水平的增强。 3.全员参与 要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装都积极参与,人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中活跃思维,提高学生装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4.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开展简单的评价活动,并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装进行自主评价。学生参与评价,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并判断正误、优劣,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对别人提出建议和批评。 5.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不作过多的指点。 6.学生装口语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口语交际课,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领带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对学生装进行交际训练。此外,还应鼓励学生装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人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四)关于习作教学1.培养学生装习作的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 中年级不受文体束缚,也不受篇章束缚,自由表达,大胆放手,不要怕不合规矩,只要是学生装自己的话,在老师看来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不管是哪一方面,只要有创意都应该鼓励。 2.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鼓励学生装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 3.重视习作中学生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装通过小组活动,开展观察、调查,共同探究,合作写作。引导学生装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多创造一些学生装习作交流的机会。 4.本册习作练习主要是写学生实际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这是重要的再现生活的能力。在指导时要重视一点:一定要让学生如实表达,事实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不要写走样。培养学生装能够把看到的事物写得像,这是很重要的表达能力。评价作文要看是不是反映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第一单元 走进大自然(单元备课) 我看本组教材 三年级下期第一单元由《燕子》、《古诗二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组成,它们抓住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选择了燕子这一活泼可爱的春的使者的形象切入,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语言的美好,把语文与自然和谐地交融,通过语文学习帮助学生陶情冶性,为我们的语文学习定下了一个基调:发展语言能力,培养人文情怀。 从内容上说,这组文章从动物、植物、景物几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自然是美好的。 从形式上说,本单元有名家散文经典、古诗,不同的形式也蕴含着共同的语言特点,那就是语言准确、优美。在呈现文本的同时,教材辅之以生动形象的插图,图文并茂,增加了形式上的美感。 我的教学建议 基于这样一些特点,教学本单元时,有如下建议: 1、整体感知单元主题。充分发挥教材主题组元的特点,在课堂上留出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整体感知本组教材,要求会通读课文,初步知道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通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或印象,老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本单元文章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使学生学得明白,学得有兴趣。 这是一种新的课型,老师们可以大胆尝试,如果有效,可以继续探索完善。 2、美文美读。利用本组教材的内容及语言优势,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与文本、与语言亲密接触,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 3、语言积累。积累的形式有读、背、抄,可以分层要求,重在效果检查。如果有可能,还可与自主八分钟结合搞一次小小的朗读展示会。 4、资源拓展。关于春天,有很多美文、美诗、美画、美歌,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加以拓展。对本单元出现的郑振铎、叶圣陶等文学家老师应该做必要的介绍,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文学常识。 5、读写结合。这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基本规律,这条规律在教材编写中体现得很充分,教学时,要把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迁移综合起来考虑,时时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画心中的美景,提倡平时的小练笔,这样划整体为部分、划难为易,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继而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通读单元教材,感知单元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同学们,根据你已有的学习经验,当你要进入一个新的单元的学习的时候, 你通常会怎么做,把你的好方法、好习惯与大家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生成这样一些要点:浏览课文,这样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提前预习,这样学起来六年级上学期教案
Starter Unit-------Welcome back Teaching aims: Items To///pice back Listen,speak,read,use correctly. Key sentences (1) Ride…… (2) Look at…… (3) Blow a kiss. (4) Bake a cake. New words Rock,through,street,blow,away,bake, catch,shake,break,crazy policeman, Teaching points: 1. Learn to sing an English song and learn to act it. 2. Review many words and then categorize the words and find the rhyming pairs. Teaching difficulties 1. Categorize the words. 2. Find the rhyming pairs. Teaching aids: Recorder, tape, pictures, flashcards, word-cards. Teaching period: Period Contents Teaching aims Vocabulary Drills 1 Part 1 Learn to sing the song and act it. Rock,crazy,blow,through,Street,policeman,awaybakeCatch,shake,break Ride…… Look at… Blow a kiss Bakeacake 2 Part 2 Categorize the words 3 Part 3 Find the rhyming pairs Period one Contents; Part 1 Teaching steps: Step 1 Warming-up 1. Greetings and free talks. 2. Review some words. Step 2 Presentation 1. Show the big pictures to learn the action and learn the new words. 2.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learn to describe them with some sentences.Then choose the correct sentences to stick under the pictures. 3. Read the sentences and play a game. (1) Look and mime one by one.(say) (2) Read and mime one by one. (say) 4. Listen to the song “The crazy Join In rock”. 5. Read and understand the song. 6. Listen and learn to sing the song. 7. Sing the song and learn to mime together. Step 3 Consolidation 1. Listen, sing and mime the song. 2. Homework: (1) Listen and sing the song skillfully. (2) Recite the song.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Starter unit Welcome back Rock crazy Period 2 Contents: Part 2 Teaching steps: Step 1 Warming-up 1. Greetings and free talks. 2. Listen and sing the song : The crazy jin in rock. Step 2 Presentation 1. Show many words and read them and understand them. 2. Categorize the words to several kinds and say the reason. 3. Learn the kinds and then categorize the words once again and check the answer. Step 3 Conolidation 1. Say more words of each kind. 2. Exercise: Write three words in each kind.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Starter unit Welcome back Category categories /ketigeri/ /ketigoriz/ Teaching ramble: Period 3 Contents: Part 3 Teaching steps : Step 1 Warming-up 1. Greetings and free talks. 2. Listen and sing the song : The crazy join in rock. Step 2 Presentation 1. Show the pictures and say the words. 2. Show the word cards and read. 3. Put the words under the pictures. 4. Give the example to find the rhyming words and put them together. 5. Learn to check the answer and say the rhymes of each pair. 6. Open the books and then choose the words from the tallow box and write them under the pictures. 7. Find the rhyming pairs and draw the missing shapes. Step 3 Consolidation 1. Say more pairs of rhyming words. 2. Write some pairs of rhyming words. (exercise) Writing on the bd. Starter unit Welcome back Rhyming /`raimin/ Teaching ramble: Topic: Unit 1-----A party Teaching aims: Items Contents Requests Topic A party Listen,speak,read,write,use Key sentences 1.I can’t wait till(Friday). 2.Trip over…… 3.You blush. 4.Get……. Carry…… 5.What do we need? 6.I can bring……/Can you bring……? 7.I think we also need…… 8.What about……? 9.Some more…… 10.What shall we do? 11.Thank you for helping. 12.Not again. Listen,speak,read,write,use New words Plum, pear, chewing, gum, party, pretty, get, carry, trip, over, laugh, blush, a piece of cake, cassette recorder Listen, speak, read, write, use Tense The simble future tence Understand and use Teaching points: 1. Learn to understand the action story and learn to use the phrase of the story correctly. 2. Learn to understand the dialogue and learn to organize a party. 3. Learn to write an invitation. 4. Learn to understand the simple future tense and learn to use correctly. Teaching difficulties: 1. Learn to organize a party. 2. Learn to understand the simple future tense and learn to use correctly. Teaching aids: Recorder, tape, word-cards, flash card, picture. Teaching periods: Period Contents Teaching aims Vocabulary Drills 1 Part 1 (1)Learn to sing the song. (2)Number the pictures and complete the text. Plum, pear, chewing gum, party I can’t wait till (Friday). 2 Part2 Part3 (1)Understand and mime the action story. (2)Listen and fill in the numbers. Pretty,get,carry, trip over, laugh, blush, a piece of cake. Cassette recorder. (1)Trip over…… (2)You blush. (3)Get……Carry…… 3 Part4 Part6 (1)Understand the dialogue and organize a part. (1)What do we need? (2)I can bring…… Can you bring…… (3)I think we also need…… (4)What about……? 4 Part 5 Understand the invitation and learn to write an invitstion. 5 Part 7 Understand and perform the story. The Brysons’, hide, go over, bush. (1)Some more…… (2)Not again! (3)What shall we do? (4)Thank you for helping. 6 Part 8 Talk about the weekend and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Period 1 Contents : Part 1 Teaching steps: Step 1 Warming-up 1. Greetings and free talks. 2. Show the topic and learn to say. Step 2 Presentation 1. Show some letters and write food words. Then present “plum”, “chewing gum” and “pear”. 2. Learn the three words and read them. 3. Make a situation to learn “I can’t wait till (Friday).” And practise. When the students are practicing, the teacher asks “Why?” and learn to say “(Friday) is cool.” And practise. 4. Show a shopping picture to learn “buy” and “I’m going to buy……” 5. Show the song and read and understand. 6. Listen to the song twice, then number the pictures and complete the text. 7. Listen and learn to sing the song. Step 3 Consolidation 1. Listen and sing the song and recite it. 2. Exercise: Copy the song.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Unit 1 A party Plum pear chewing gum I can’t wait yill Friday. Friday is so cool. I’m going to buy…… Period 2 Contents : Part 2, Part 3 Teaching step: 1. Greetings and free talks. 2. Listen and learn to sing : School party. Step 2 presentation 1. Show the pictures to learn the actions and the new words. 2.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describe them with some sentences. Then choose the correct sentences to stick below the pictures. 3. Look and read the sentences. Then play a game. (1) Look and mime one by one, the last one says. (2) Read and mime one by one, the last one says. 4. Listen to the action story and mime together. 5. Listen twice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then listen and check. Step 3 Consolidation 1. Understand the story and say “Why Toby blushes?” 2. Exercises : Copy the sentences.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Unit 1 A party Period 3 Contents : Part 4, Part 6 Teaching steps: Step 1 Warming-up 1. Greetings and free talks. 2. Listen and mime. 3. Listen and sing : School party . Step 2 presentation 1. Make a situation to learn the sentences “ What do we need?” and “What about……?” (1). “Afternoon we’ll have a party, What do we need?” (2). “What about……?” (3). “Good idea.” 2. Make a short dialogue. 3. Free talk to learn “ I can bring……,can you bring……?” and “ I think we also need……” 4. Make dialogue with the n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有个良好的开端。
2、复习“课堂要求和准备”,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复习
“课堂要求和准备”,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关键词一:开心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老师非常开心。
你知道为什么吗?
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开心的假期,看到你们精神饱满地坐在教室里了,老师特别的开心!这是你们给老师最好的新年礼物。新年刚过,老师也想送个小礼物给大家!
( 出示春联):破土春笋节节高,向阳红花朵朵香。
读一读:谁能说说什么意思?表达了老师的什么愿望呢?解释破土,向阳,节节高,朵朵香,以及春笋和红花的意思。
关键词二:担心
1、老师开心的同时呢,还有点小小的担心。你们猜猜为什么?(自由说)
2、刚刚有很多说对了,过了一个自由自在的寒假,老师怕一下子不能适应学校生活了。回顾3个问题:上学期送给大家的赠言和课堂规范以及准备!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诗词赏析
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望,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首选。山所拥有的雄伟往往成为大众远大志向和雄伟抱负的寄托,那么山的这种属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模拟板块运动的游戏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游戏规则:
1.以课室的中线为界,左边的同学为第一组,右边的同学为第二组,请各组各派两位代表。
2.两组的代表各抓住泡沫板的两端。
3.第一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板的两侧使劲往外拉。
4.第二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板的两侧使劲往内挤。
讨论 :
1.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外拉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2.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内挤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断层
地表形态
断层的位移
以水平方向为主
错断原有的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以垂直方向为主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
断层构造带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四)断层构造地貌
断层形态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断裂带
构造地貌
块状山地或高地
谷地或低地
裂谷或河流
实例
庐山、泰山、华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东非大裂谷
(1)汾河谷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3.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就是水圈。
一、水圈的组成(板书)
1.水圈的组成(板书)
【播放视频】1、从宇宙看地球为蓝色的水球 2、地球表面浩瀚连续的海洋水和南北两极洁白连绵的冰川。
【明确】地球表面仅29%是陆地,71%是海洋。
【教师提问】 读课本图2-3-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说出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它们所占的比例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分析提问】由比例图可看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那么淡水的主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南北两极的冰川。
【教师提问】在这些淡水资源中我们目前可利用的是哪些?为什么只能用这些?
【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其他水体人类目前还不能有效利用。
【强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平日节约使用每一滴水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和义务。
【引导讨论】看书讨论一下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有哪些特点,使其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主要淡水资源?
2.可利用的水资源(板书)
【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可恢复。因此,它们可以循环利用,与人类关系也最为密切,成为人类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水体。
【拓展引导】不知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在许多地方有河流、湖泊等其实并不缺少淡水,但当地为什么还是缺水?
【讨论回答】当地水被污染,不能用了。
【拓展引导】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哪些不良行为能污染水源?有哪些解决措施?
【学生回答】不良行为:工厂不经过处理的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过量农药等.
解决措施:严格执法,工厂污水达标排放、处理生活污水,回收垃圾、使用低毒高效农药等.
【分析引导】在这些有限的淡水资源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时间、空间分布的不均匀。下面请同学们思考:我国许多地方修建水库,以及“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有何作用?
3.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及解决措施(板书)
【教师归纳】修水库,主要是解决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季节变化大)的问题。水库的作用是在河流的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从而调节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
“南水北调”工程,以及前些年搞的城市引水工程,如“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引黄入晋”等,均属跨流域调水工程,主要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
【承转、过渡】各种水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在不断的更新。有的更新速度快,平均每16天多就可更换一次,如河流水;有的则更新很慢,如冰川、深层地下水,需要“千年等一回”。那么水体是如何更新的呢?
二、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板书)
【读图分析】教师放动画,看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
1.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板书)
【教师提问】何谓.水循环?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因为发生的领域广、范围大,所以称为海陆间大循环。而在陆地上和海洋上,也存在着水循环运动,称为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因为它们发生的领域较小,称为小循环。
【观察提问】观察图上闪动的箭头回答:三类水循环分别由哪些主要环节组成?
【学生回答】(略)
【承转、过渡】那么,三类水循环水循环有什么地理意义呢?请同学们根据 图示、课文来分析归纳、总结。
2.水循环的意义?(板书)
【学生归纳、总结】)
第一,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第二,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
第三,影响着全球气候,塑造着地表形态。
【拓展探究】大家看屏幕材料:我国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比较缺水的华北地区虽有大河——黄河流经,但仍是全国最缺水的地区。不少城市引河流水缓解城市用水危机。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等工程。但是北方河流径流量不稳定,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甚至出现断流现象。1972—1998的27年间,黄河有21次断流,进入90年代后几乎年年断流,黄河断流不仅导致黄河沿岸用水紧张,而且黄河三角洲湿地几乎萎缩一半,鱼类减少40%,鸟类减少30%,海水步步回逼,1997年断流,仅山东一省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
现在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人类可直接施加影响的是哪一个环节?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人类可直接施加影响的是地表径流。如南水北调工程
2.既然通过水循环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更新,能否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
【教师归纳】在空间上、时间上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水体还存在更新周期的限制,所以我们不能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只有保护好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承转过渡】陆地水体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既有运动转化,也存在着水源补给关系。
三、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板书)
学生读图分析,教师提出问题:河流径流与降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河流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降雨多的时候,河流的径流量就会增加;否则,便减少。
1.大气降水补给 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板书)
【教师提问】这样的河流属于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一地区呢?
【学生回答】这种河流属于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承转)但情况也不都是这样,再看下面这幅图:
【教师提问】这幅图上只画出了气温曲线,而没有降雨量的变化。气温与河流流量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图中1、2、11、12月份为何空缺?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这幅图反映的是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大多为内流河)的水源补给状况。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由于降水较少,水源主要靠高山、高原上的冰雪、冰川融水来补给。而冰川融水量的多少,与气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气温升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河流的流量就会增加。
2.冰川补给 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板书)
(播放多媒体课件:河水与地下水互补示意图思考)结合示意图说明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特点是什么?根据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分析说明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回答】
【教师归纳】在丰水期时,河流的水位可以高出湖面或两岸的潜水面,这样,河水就可以补给湖泊水或地下潜水;图的右半部分刚好相反,当河流处于枯水期时,河流的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这样,湖泊水或潜水就会补给河流。不仅如此,湖泊水或潜水就会补给河流。不仅如此,湖泊对河流还具有调蓄作用,在河流涨水时可以蓄存一部分洪水,从而延缓、削减河川洪峰。
3.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板书)
4.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板书)
【教师归纳】以上3、4类型的补给关系其实挺简单:谁的水位高,谁就是补给源; 谁的水位低,谁就是被补给者。
好了这节课讲完了,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
一、水圈的组成
1. 水圈的组成
2.可利用的水资源
3.淡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及解决措施
二、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
2.水循环的意义
三、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1.大气降水补给 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
2.冰川补给 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
3.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
4.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
【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还是陆地水的更新,始终围绕着水资源以及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这一主线展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也应对此有充足的体现,通过对三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水资源的危机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对于本节教材中原理性内容或知识间相互关联性的内容,教学中力图通过动画、课件、示意图等形式使学生易于理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认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养。
【专家点评】
该教案紧扣人类与水资源的关系这一中心环节,由浅入深的讲述了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陆地水的更新等知识内容,其间配以动画、课件、示意图等形式进行教学,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效果好;教师层层设疑尤其设计了一些拓展性材料和题目,不但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也体现了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情分析,精讲精练,更突出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切忌盲目走形式,不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