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待人处事的方式阅读及答案(共含12篇),供大家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迁文涵”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待人处事的方式阅读及答案
①与人格完善的人相处,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那是一种无以言传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来自于一个勤勉于修身的人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体谅及鼓励。
②能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其脆弱的一面,从而待人温和宽容,是很多优秀的人的相同品质。这也就是以待己之心待人。
③做到待人如己并不容易,生活中人们的双重标准随处可见。这种双重标准往往体现在:对自己宽容而对他人严苛;无法原谅他人的冒犯而轻易遗忘自己对他人的伤害;无视对方的心情处境而把自己的观念情绪强加于人;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体谅视作理所当然……是的,我们常常希望他人纯粹,而忽略了自我反省与修正。双重标准来源于以自我为中心。我们所看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及以恶相向,追根溯源,多来自于双重标准,那种不愿反省不懂得自制的人格。
④其实,以自私的言行伤害原本想要真诚地亲近我们的人,只能使我们孤单,失落。我们要反省,我们要慢慢学会设身处地,扪心自问;学会放低自我,善待他人。
⑤对自我不完善的攻克及对美善言行的学习,是一生必修的功课。而以待己之心待人,是克服双重标准的秘诀。我们借此铲除那些不善良的“杂草”,平复脑海中贪婪的念头。这些努力在日后会见成效:我们的内心被注入了一股真正的力量,那种无需他人认可也能平静充盈地生活的.力量。
小题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你对画线句中“是一生必修的功课”如何理解?(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我们要学会以待己之心待人。(“如答“以待己之心待人”也对)
小题1:(2分)(1)要达到自我完善和具有美善言行是很难的,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必须时时反省。(2)以待己之心待人不是容易做到的,要慢慢学会。
小题1: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学会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观点的句子。
小题1: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1,同义替换
【真题原文】
Its subject (to use Maynard Mack’s categories) is “life-as-spectacle,” for readers, diverted by its various incidents, observe its hero Odysseus primarily from without; the tragic Iliad, however, presents “life-as-experience”: readers are asked to identify with the mind of Achilles, whose motivations render him a not particularly likable hero.
【题目】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a reader of the Iliad is likely to have trouble identifying with the poem’s hero for which of the following reasons?
【正确选项】The hero’s emotions often do not seem appealing to the reader.
例题分析:
该题根据identifying with the poem’s hero,可以知道定位到这里:whose motivations render him a not particularly likable hero.
因此,我们看到,正确的选项和原文为同义替换:emotions=motivations;appealing=likable.
需要注意的是,emotions与motivations为广义上的替换,这个和大家所熟悉的同义词不一样,这也是需要提醒广大考生的一点:GRE考试与我们以为熟悉的英语考法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2,反义替换
【真题原文】
Its subject (to use Maynard Mack’s categories) is “life-as-spectacle,” for readers, diverted by its various incidents, observe its hero Odysseus primarily from without; the tragic Iliad, however, presents “life-as-experience”: readers are asked to identify with the mind of Achilles, whose motivations render him a not particularly likable hero.
【题目】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variety of incidents in the Odyssey is likely to deter the reader from
【正确选项】 concentrating 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es of the poem’s central character
例题分析:
该题挺有意思的。根据题目当中的variety of incidents可以知道,题目和原文的various incidents对应(词性的替换),因此答案就在该句。
细读该句,我们不难发现,由分号后面的however一词可以判断,该句分号前后为反义逻辑关系。因此可以知道分号前后其实也是平行结构,也就是一一对应。
例如:
“life-as-spectacle” 与“life-as-experience”对应;
observe与identify with对应;
without与mind对应(相反)。
Odysseus与Achilles对应。
回到题目,我们不难发现,题目当中有一个短语搭配尤为重要,那就是deter...from doing something,该搭配相当于prevent...from doing something,也就是不让...干嘛。而题目原文当中是没有这个否定的表达的。
原文为:对读者而言,由于被它的不同的情节所分散注意力,读者会从Odysseus外部的世界(without)来理解它的主人公Odysseus。
题目是:作者表明,在Odyssey不同的情节可能会不让读者....?
答案自然是对without一词进行取反,也就是不让读者从内心世界来理解Odysseus。
根据以上讨论的题目,我们可以得出大致的规律是:如果题目与原文相反,那么答案也必须和原文相反。如果题目和原文只是同义替换,那么答案往往也是同义替换。
3,词性替换
【真题原文】
That view was challenged in the 1960s, when studies of Moon craters revealed that these craters were caused by the impact of objects that were in great abundance about 4.5 billion years ago but whose number appeared to have quickly decreased shortly thereafter. This observation rejuvenated Otto Schmidt’s 1944 theory of accretion.
【题目】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describes the “observation” referred to in the passage?
【正确选项】The number of objects colliding with the Moon appears to have been high for a while and then rapidly diminished.
例题分析:
正确选项里的rapidly替换了原文里的quickly,
当然,除了词性替换外,本例题还包括了同义替换,例如:impact=colliding ; high=abundance; diminished=decreased.这个也告诉我们,一道题目的正确选项的生成,往往是糅杂了各种替换。
4,抽象与具体
【真题原文】
Despite hypotheses ranging from armed conflict to climate change, the abandonment of more than 600 Pueblo cliff dwelling in Mesa Verde by A.D. 1300 still puzzles archaeologists. Researchers analyzing refuse from one Pueblo community found remains of maize—a Pueblo crop—in 44 percent of samples from years when the community flourished, but in only 10 percent of samples from years near the time of depopulation, while the remains of wild plan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题目】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likely true regarding the consumption of wild plants in the Pueblo community investigated by researchers?
【正确选项】 It increased as domesticated sources of food declined.
例题分析:
正确选项里的domesticated sources of food和原文的maize—a Pueblo crop为抽象与具体的替换。这个好比原文出现了苹果,答案为水果,在GRE考试中,无论是在填空,还是在阅读当中,抽象与具体的替换几乎无所不在,希望考生对这些替换,熟记于心。
当然,此题除了上述的替换之外,正确选项里的it 替换了原文里的wild plants,此为指代替换。
正确选项里的declined一词,实际上替换了原文里的44 percent of samples from years when the community flourished, but in only 10 percent of samples from years near the time of depopulation。
也就是当这个community 繁荣的时候,玉米的残留为44%,而在depopulation的时候,只有10%,也就是下降了(declined)。此为文字替换了文字表达。
5,出动与被动
【真题原文】
Open acknowledgement of the existence of women's oppression was too radical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fifties, and Beauvoir's conclusion, that change in women's economic condition, though insufficient by itself, “remains the basic factor” in improving women's situation, was particularly unacceptable.
【题目】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Beauvoir's book asserted that the status of women
【正确选项】is inherently tied to their economic condition
例题分析::
首先,题目里的the status of women和原文里的women’s situation为同义替换。事实上,situation的释义除了有“情况”外,在阅读里,经常考的释义为“position in life : status”(from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其次,正确选项里的is inherently tied to 和原文里的 remains the basic factor替换,此为被动表达与主动表达之间的替换。
最后,正确选项里的their economic condition与原文的women's economic condition进行替换,此处带有指代替换,their=women’s 。
小结
GRE阅读正确的选项一定都是需要经过替换而来的。这些替换包括:
1,同义替换。
2,反义替换。
3,词性替换。
4,抽象与具体替换。
5,主动与被动替换。
《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的方式》阅读答案
①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哲学作者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短,甚至互不连贯。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联系。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但是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在其中了。习惯于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些中国哲学家在说什么,由此不免会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连贯。假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不相连贯的思想,怎能称得上是哲学呢?
②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看来似乎不相连贯,乃是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应当去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因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如果要想读这些人的著作,就需要从他们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因此其中不免有不相连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
③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它们仍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正如一种表达,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
④《论语》和《老子》中的简短词句是充满提示的'箴言。正由于富于提示,才使它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如果把《老子》书中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重述一遍,可能用上五万字或五十万字,它可能帮读者了解《老子》一书的含义,但它本身将成为另一本书,而永不可能代替《老子》原著。郭象是《庄子》一书的著名注释家,他把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用理性论辩的方式加以阐述,又把《庄子》书中的诗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但是,《庄子》原书富于提示,郭象的注释则明晰具体。人们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僧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16.文章在论述过程中两次提到《老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7.作者认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简短、看似不相连贯的原因有哪些?(6分)
18.“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请结合文意阐释这句话的内涵。(6分)
参考答案:
16.(1)第①段提到《老子》,用来说明中国哲学著作简短的特点;(2)第④段提到《老子》,用来说明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而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特点;(3)用读者熟知的中国经典哲学著作来作例证,使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6分,每点2分)
17.(1)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往往散见于对学生和友人的言论集和书信中;(2)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专业的哲学家,许多哲学家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3)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来表述思想。(6分,每点2分)
18.(1)郭象为《庄子》做注解,用理性的方式阐述了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使庄子的思想变得明晰具体;(2)《庄子》原书富于提示而不是一泻无余,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3)禅宗僧人认为,庄子原书要比郭象明晰具体的注解更引人深思,更富于诗意和情趣。(6分,每点2分)
《信息时代的读书方式》说明文阅读答案
①我们正遭遇到信息的狂轰滥炸。每时每刻,我们都会见到前所未有的事情,听到前所未闻的观点。在课本和报刊里,作者们费尽心机,为的是让我们接受他们的主张。不论哪类知识,都是疑云迭起,甚至相关领域的专家也莫中一是。读起书来,恐怕最为头疼的事情便是确定哪位权威才值得信赖。不管你读的是课本也好、杂志也好,甚至体育专栏也好,这个问题都赫然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必须确定自己该接受哪些、拒斥哪些,对哪些不置可否。
②你是个有思想的人。因此,面对信息狂潮,你必须选择一种反应方式。或全盘接受,将旁人的观点当成你自己的东西;或寻幽探微,以作出自己的选择。
③有一种思维方式跟海绵遇到水时的情形差不多:一股脑儿吸收进去。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你所吸收的有关世界的信息越多,你也就越有能力理解这个世界的纷纭杂沓。你现在得到的知识,为以后更为复杂的思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海绵式思维的另一个好处,乃是它相对的被动性。它不需要绞尽脑汁的智力活动,而是来得更加快捷和简易,特别是在提供给你的'材料清晰明确、妙趣横生时尤其如此。你只需专心致志,再加上死记硬背——这便是你智力活动的主要内容。
④然而,一旦你通过吸收知识,开始把自己变成一个思想者,海绵式思维便暴露出一个严重的缺陷:在确定什么信息值得接受,哪些观点应该拒绝方面,这种思维方式简直就是力竭技穷了。因此,你必须学会选择,你必须采取一种特殊的阅读方法——提问阅读法。阅读过程中,作者努力为你讲解他的观点,而你则试图反驳他,尽管他不在你身边。这种互动的方式可以称之为淘金式思维方式。
⑤黄金柔软喜人,澄黄明亮,自史前时期以来,它便具有很高的价值。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黄金都有分布,然而其分散程度之高却令人咂舌。它往往在人们始料不及的地方被发现,这使得寻金工作险象环声,又极富挑战意味。有一种寻金的技术,是到河流里淘取。淘金者必须在流水的砂砾中尽力搜寻,再小心地摇动淘盘,取得金砂。无用的泥沙被冲洗干净。不断地转动淘盘,到最后,淘金者便可以断定,他的淘盘中剩下的是宝贵的黄金。
⑥如果你打算积极地阅读书籍和聆听信息,如果你试图断定你阅读和听取的知识价值如何,淘金的过程,便为你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模式。这项工作挑战迭起,有时单调乏味,但它的报酬却丰厚可观。取精去粗,沙中淘金,这要求你在谈话中频频提问,并对对方的回答不断做出反应。
⑦海绵式的思维,瞩目于对知识的获取;而淘金式的思维,则着重在对其所获得的知识积极地互动。这两种方法,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若要智力淘金,你的淘盘里必须有些东西供给你估价才行。不先行吸收,两手空空,又哪里有黄金给你淘洗呢?
1、请找出引文第①节画线句中的错别字,并修改
不论哪类知识,都是疑云迭起,甚至相关领域的专家也莫中一是。
错别字是“中“,应改为“衷“。
2、下列对海绵式思维方式好处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C)
A、海绵式思维方式能够吸收大量知识,为将来的复杂思维打好基础。
B、如果材料清晰明确,妙趣横生,那么运用海绵式思维方式更加快捷。
C、海绵式思维方式虽然需要绞尽脑汁,但是获得的信息还是大量的。
D、海绵式思维方式让你吸收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
3、第⑤节中,作者详细介绍了淘金的具体过程,其作用是使人们对淘金式思维方式有较直观而生动的了解、
4、第⑦节中,作者认为信息时代的读书方法应该海绵式思维方式与淘金式思维方式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升。
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
曹文轩
①我一直坚信,阅读 是一种行为, 是一种人生方式。
②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它们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③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人并不只是一个酒囊饭袋--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这种可以行走,可以叫嚣,可以斗殴与行凶的躯体,即使勉强算作人,也只是原始意义上的人。现代对人的定义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世界上唯一的那种动物,叫人。这种动物是需要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便是阅读。
④另一种人认为--其实,他们并没有所谓的“认为”,他们不阅读,甚至并不是因为他们对阅读持有否定的态度,他们不阅读,只是因为他们浑浑噩噩,连天下有无阅读这一行为都未放在心上思索。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比如麻将,比如游戏,比如洗脚房。至于那些明明知道阅读的意义却又禁不住被此类享乐诱惑而不去亲近图书的人,我们更要批判。因为这是一种主动放弃的堕落。几乎可以说:这是一种明知故犯的犯罪。
⑤古人对读书很在意,留下了许多发愤读书的故事。如 等等。
⑥但是古代一般的读书人对读书的益处,认识似乎并不很深刻。在某些高雅之士那里,也有“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的认识,但在一般人眼里,读书的目的也就只剩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因此,过去一般读书人,总不在一个较高的境界。虽也孜孜不倦,但读来读去,还是脱不去一番俗气。很少有阅读的快意,更少有达抵人生审美境界的陶醉。他们没有看见一个精神的殿堂,没有看出那书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读书则是拾级而上,往那上方的殿堂里去的。
⑦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读书人的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了他们这些毛坯而言,是毫无魅力的,甚至可以说很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居然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
我认识的一些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你就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使你对眼前的这些形象过目不忘,永耸心中。有时我会想:如果这些先生不是读书人又将如何?我且不说他们的内心因精神缺失会陷平庸与俗气,就说其表,大概也是很难让人恭维的。此时,我就会惊叹读书的后天大力,它居然能将一个外表平平甚至偏下的人变得如此富有魅力,使你觉得他们的奕奕风范,好不让人仰慕。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⑧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
1. 第①段两处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但…… B. 不……而……
C. 不仅……还…… D. 即使……也……
2. 第③④段中作者提到的三种人分别是:
(1)认为人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的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⑤段横线上填写的内容不合适的一项是( )
A. 囊萤映雪 B. 凿壁偷光 C. 悬梁刺股 D. 纸上谈兵
4. 第⑦段划线句的作用是什么?
5.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阅读和不阅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式。
B. 中国古人很在意读书,但对读书的认识不够深刻。
C. 阅读的美感来自于阅读时的审美陶醉。
D. 阅读的熏陶使人变得更加具有魅力。
【答案】
1. C
2. (1). 只知享乐而浑浑噩噩地未曾想过阅读这件事的人. (2). 明明知道阅读的意义却又禁不住享乐诱惑而不去阅读的人。
3. D
4. 运用富有画面感的描写(排比叠加的手法/呈现事实论据),表现出那些饱学的先生们所具有的非凡魅力,有力地论证了“阅读使人变得更有气质和魅力”的观点。
5. B
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哲学作者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短,甚至互不连贯。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联系。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但是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在其中了。习惯于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些中国哲学家在说什么,由此不免会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连贯。假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不相连贯的思想,怎能称得上是哲学呢?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看来似乎不相连贯,乃是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应当去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因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如果要想读这些人的著作,就需要从他们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因此其中不免有不相连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
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它们仍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正如一种表达,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
《论语》和《老子》中的简短词句是充满提示的箴言。正由于富于提示,才使它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如果把《老子》书中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重述一遍,可能用上五万字或五十万字,它可能帮读者了解《老子》一书的含义,但它本身将成为另一本书,而永不可能代替《老子》原著。郭象是《庄子》一书的著名注释家,他把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用理性论辩的方式加以阐述,又把《庄子》书中的.诗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但是,《庄子》原书富于提示,郭象的注释则明晰具体。人们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僧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16.文章在论述过程中两次提到《老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7.作者认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简短、看似不相连贯的原因有哪些?(6分)
18.“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请结合文意阐释这句话的内涵。(6分)
【答案】16.(1)第①段提到《老子》,用来说明中国哲学著作简短的特点;(2)第④段提到《老子》,用来说明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而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特点;(3)用读者熟知的中国经典哲学著作来作例证,使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综合,分析论述类文本中“引用”的作用,能力层级D。
【解析】注意论述类文本的特点,论据都是为论证观点服务的。
【答案】17.(1)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往往散见于对学生和友人的言论集和书信中;(2)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专业的哲学家,许多哲学家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3)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来表述思想。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D。
【解析】明确题干中的要求,从文本中搜寻相关信息,在搜集到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整合即可得出合理的答案。
【答案】18.(1)郭象为《庄子》做注解,用理性的方式阐述了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使庄子的思想变得明晰具体;(2)《庄子》原书富于提示而不是一泻无余,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3)禅宗僧人认为,庄子原书要比郭象明晰具体的注解更引人深思,更富于诗意和情趣。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D。
【解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的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其前后句含意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隐含在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这既是理解句子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原则。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①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学分类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能力需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②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抽绎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可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出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③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一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从全身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再中途修改。这些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④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变化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荫窗前,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的考察又是互相联系、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博士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⑤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文化”一词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⑥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则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却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观,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潮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完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选自《观世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
A.文化环境和背景会对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B.印度佛教经过华化后,成了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代表了中国人注重直观思维的`特点。
C.太极图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D.中国人的直观悟性以非分析的思考统辖中国人的全面、有机、动态的思考方式和习惯。
E.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有深度的哲学探讨。
2.下列各项判断,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特点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中国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3.请结合本文相关阐述,解释“有机的宇宙观”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归纳概括本文所述的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哪几个特点。
参考答案:
1.C E 解析:C.原文第五段里“这一命题”指的是“变化即是常念”,而不是太极图。E、这一判断与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和思考方式不相符合。
2.C 解析:C项是西汉董仲舒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按今天的哲学观点来看,这一观点显然带有机械主义的色彩,不能代表中国人的典型的思维特征。
3.①强调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皆有价值。(或“处处是活泼的生命,生命本身是值得尊重的价值”也行)②世界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所有事物相互统一和相互联系在一起。(有代表性的命题是“天人合一”)
4.①中国人思维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②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③中国人的有机世界观。④中国人强调对于“动态”的注意。
《一块木板的存在方式》阅读练习附答案
试题内容: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一块木板的存在方式候德云新居比旧居敞亮多了,也雅致多了,这是我和妻子精心设计的结果,也是瓦工和木工师傅们辛苦劳作的结果。住在里面,挺舒服。
也有不太舒服的时候。每天进进出出,看见放在楼道拐角处的那条长凳,心里就有点不太舒服。 那条长凳,现在名义上是属于我家的。它原先只是一块木板,木板不是我家的,而是附近一个建筑工地上的。 这事我看还得从头说起,不然,大家都让我弄糊涂了。
装修房子一开始,我请来了瓦工。瓦工笑嘻嘻对我说:“东家,你能不能弄块木板来,要厚一点,给我搭个桥,你看我施工不方便。” 哪弄呢?我犯了愁。我又不是开木匠铺的。 “喏”,瓦工指着窗外,“你到那儿看看,兴许能借一块来。”
窗外是一个整天叮叮当当的建筑工地,一座大楼正拔地而起。 我硬着头皮去了那里,心里惴惴不安。人家能借么? 工地上有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我插进人空中,转了两圈,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块厚木板。足有两米长,两寸厚,稍有点腐,不过载一两个人没问题。我挺高兴,走近一个正在筛沙子的人。 “师傅,我家装修房子,想借块木板用用,行么?” 那人看了我一眼,又低头干活。 我以为他不同意,急忙追了一句:“最多用两天,用完了就还。” 这次他连头也没抬,仍然干着手中的活。 我愣了半天,心想,这人是不是有毛病,不如换个人问问吧。 这一换,就换了五六个人。怪了,没一个跟我搭话的。我有些茫然,这是怎么啦?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蹭了过来,压低了声音说:“小伙子,他们不会跟你搭话的。这活儿,是包工不包料,用多少原料跟他们无关,他们既不能说借你,也不能说不借。你要用什么,拿去就是了,跟谁也别打招呼。” 我半信半疑,扛起木板,走几步,四处望望。我看见有几个人向我扫了一眼,却没有一个过来阻止的,就壮了胆,大步流星扛回了家。
想不到麻烦事还在后头。两天后,我又去了工地,还那块木板。我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就径直走到老地方,放下木板,对离我最近的一个人说了声:“师傅,这是我两天前借的,现在还给你。”那人扭过头,盯了我一会儿,突然放开嗓门喊起来:“我没借你木板,快扛走!” 我顿时噎在那儿说不出话来。 那个人的一嗓子,吸引来无数的目光。我看见一个披着工作服的人走了过来。 “老胡,怎么回事?”披工作服的人声调很冲。 那个被称作老胡的人就急了:“队长,这人说在工地上借了一块木板,来还。可我没借他,真的没借。不信,你问他!” 队长就看着我。 我嗑嗑巴巴半天,也没说出句囫囵话来。 队长显然有点生气,回头朝那边的一群人嚷:“谁借给他的?” “没借。没借。” 那边零零落落扬起了同一种声音。 队长白了我一眼:“你是不是弄错了?” “我……” “扛走吧,扛走吧,别在这添乱。”众人催促我。 我气呼呼地把木板又扛了回来。心里直骂,真见鬼! 请来的木工师傅倒乐了,梆梆梆,一阵敲敲打打,给木板钉上四条腿,把它变成一条长凳,派上了新的用场。
于是这块不知来自哪座山哪棵树的木板,就以一条长凳的方式呆在我家里,直到装修结束。后来,我嫌它碍手碍脚,就搬到楼道的拐角处。我知道,这肯定不是它的最终存在方式,至于它的最终方式是什么,我无法预料,也懒得预料。 这件事我琢磨过好长时间,最后总算明白了点什么。明白了,就叹一口气。 我曾经把这事说给妻子听,她听完了,就狠狠地用手指点了一下我的脑门:“傻冒,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再借点别的`东西?”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要“我”去弄木板的瓦工,原本就知道到别的工地弄块木板是件很简单的事,所以才提出这个让“我”颇感为难的要求。
B.这篇作品情节设计精当,有些看似无意的地方很具匠心,尤其是那个满脸皱纹的老头,在全篇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C.如果不是那满脸皱纹的老头提醒,“我”就不会遭遇还木板时的种种尴尬。本文实际是借一块木板的故事批评那老头。
D.“我”去还木板时,老胡说没有借给“我”木板,还着力辩解,对此,队长有些生气,因为他认为老胡说的是假话。
E.文章结尾说以凳的形式放在楼道里肯定不是这块木板的最终存在方式,意在表明“我”还在等待着把它还给人家的时机。
14、文章不 以“我”借木板的经历开头,而是从住在新居中的矛盾心情说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15、“我”最后“总算明白了"什么呢?为什么“明白了,就叹一口气”?(6分)
试题答案:
甲文
13、A B (C.本文内涵相当丰富,不只是在批评那老头。D.从上下文看,队长生气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认定老胡说了假话,而是因为有人还木板生出了事端。E.文中找不到“我”还在等待着把它还给人家的时机这一信息。)
14、这样写避免了作品的平直,呆板,无趣。(1分)“我”住在新居的矛盾心情,使作品产生了悬念,很吸引人,让人生出强烈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2分)也更强化了这块木板所反映出的不同寻常的意义,引人深思。(1分)
15、“我”经过长时间的琢磨,最后明白了隐藏在这件事之后的,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2分)这种态度是人们自私自利的表现。对与己无关的事漠不关心,没有正义感,没有公德心,这是可悲的。(2分)广泛存在的这种态度对他人、对社会都没有什么好处,任其发展下去,很可怕。但“我”对此似乎又无可奈何,所以明白这个问题后,只能是“叹一口气”。(2分)
论低碳消费方式阅读练习及答案
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它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它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的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使社会总产品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更加趋向于合理化。
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由于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非生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原文有删改)
14.下列对低碳消费方式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B.低碳消费方式是当代消费者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地积极实现三低的消费方式。
C.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D.低碳消费方式是以低碳为导向、着力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
15.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低碳消费方式是在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之后,特别关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生态消费方式。
B.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低碳消费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C.消费从经济学上讲,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所谓非生产消费就是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
D.人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消费,就必然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日益恶化和资源短缺问题。
16.为什么说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请简要概述。(3分)
参考答案:
14.A(A项,张冠李戴,原文是低碳消费方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5. B(A项,颠倒顺序,原文是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C项,后一句话说法有误,从原文最后一自然段可知,非生产消费还包括非生产部门对物质资料的消耗。D项,从文章来看,作者认为低碳消费方式可能改变当前的环境问题,但是,必然二字用得过于绝对了。)
16.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团体还是个人,都在消费着各自所需的物质资料,所以说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小题1:根据选文情节的发展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3分)
竞赛发挥极佳→ →豪爽承诺请客→ →
小题2:联系文章语境,品析下面加点词的含义。(3分)
本来我是带着好心情去的,可谁知吴老师却抠门得很,只带着我吃了一碗面便回来了。
小题3: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吴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4分)
小题5:怎样理解第⑦段画线句“这种支持,就是风雨路上最珍贵的收获”这句话?(4分)
小题1:埋怨老师小气 发奖金被克扣 老师“补”发奖金
小题2:是指在正常花销内的钱该花而不花,该用的不用,表现“我”将吴老师不请“我”吃“好伙食”而误认为他贪占便宜,表现出“我”心中的不快与埋怨。
小题3:心理描写。“我”因少了“奖金”非常生气,于是开始了怨恨,突出了“我”对吴老师的误解之深,同时也为下文的情节做了铺垫。
小题4:吴老师认真负责(要求严格)、关爱学生、讲究方法,是一位体贴入微的老师。
小题5:在我们成长中,总会有一些人默默地呵护着我们的成长,帮助我们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引领我们一步步地接近成功。
①那一年初三,我参加全市化学竞赛,这次竞赛我发挥极佳,在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我便骄傲地对带我参赛的吴老师说:“取上名次没有问题。”吴老师很高兴,立即带着我去吃饭,本来我是带着好心情去的,可谁知吴老师却抠门得很,只带着我吃了一碗面便回来了。校长在我们出发的时候,批给了我们300块钱,特意嘱咐吴老师要保障好我的伙食,看来,他肯定是要“省”下这些钱了。
②第二天,本想着我考得挺好,吴老师会带着我到市里转转,可早早起来,他便带着我乘车回到了学校。我对吴老的印象一落千丈,一路上我都没有笑脸。我真的没想到,他是这样抠门,这样爱占便宜的一位老师……
③我们刚回学校,我取得竞赛一等奖的消息便传来。听说一等奖的奖金是100元,同寝室的兄弟们便嚷着让我请客。其实我家庭条件很差,这100元钱可以当我两个月的生活费,我真的有点舍不得,但为了表现我的豪爽,也是想刺激一下吴老师,我当时便大声地对大家说:“奖金多少,我就请客花多少,绝不留一分钱。”我的话一出口,同学们“哇”地一下向我涌过来。
④同学们和我都在焦急地等着奖金发下来。那一天,吴老师从市里回来,取回了奖金和证书。下午自习课上,他在所有同学面前对我表扬了一番,那一刻,我有些悠悠然,可我真的不在乎这个,我倒是关心吴老师什么时候能把钱给我,既然我话已出口,就要和同学们大吃一顿,改善一下伙食。吴老师讲完了,当着所有同学的面把一个奖励的红包递给我,对我说:“程刚,拿着,这是你的奖金。”我兴奋地接过了吴老师的钱。可我打开一看,里面却只有30元。我当时愣在那里,既而带着怒气对吴老师说:“吴老师,我听说奖金是100元,怎么变成30元了。”吴老师眉头一皱,好像有点生气,大声地对我说:“那我们去参加比赛吃住行不花钱吗?学校给的那点钱早花完了,所以得从你的奖金里扣……”听完了吴老师的话,我的眼泪简直快要气出来了,可我无法诉说,只能在心里慢慢地诅咒这个贪心的老师,那一天,我和同学们用这30元钱吃了一顿不太愉快的美餐。
⑤这事过后,我的学习又步入了正轨。一转眼,临近月末了,我又开始犯愁我的生活费了,想着回家父亲母亲东挪西借给我凑钱的样子,心里越来越难受。如果吴老师当时把那100块钱给我,或是请客的那30元留下来,也会解决我很大的问题。
⑥晚上,我一个人郁闷地走在操场上。吴老师找人叫我去他办公室。此刻我更恨他,没好气地进了他的办公室……吴老师见我进来,笑了,直接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笑着对我说:“愁生活费吧?这是你的280块钱,赶紧收好。”“我哪来的钱?”我有些诧异地问吴老师。“竞赛奖金70元,学校给了我们300元,除去我们的花费,剩下210元,都给你……”“可我……”“可什么?前些天一定是在骂我贪、骂我抠门了吧?我要是真给你100元,这钱你就都花了,不这样,你的生活费怎么办?”那一刻,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⑦人生旅途中,我们会遇上很多引路人,他在风雨中没有用很夸张的动作去保护你、守护你,但他却会用一个让你最感动的方式给你最大的支持,这种支持,就是风雨路上最珍贵的收获。
★ 研修内容及方式
★ 字谜及答案
★ 脑筋急转弯及答案
★ 应用题及答案
★ 问答题及答案
★ 测试题及答案
★ 智力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