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雾霾食品”靠谱吗》阅读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豆棚瓜架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抗雾霾食品”靠谱吗》阅读答案(共含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豆棚瓜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抗雾霾食品”靠谱吗》阅读答案

篇1:《抗雾霾食品”靠谱吗》阅读答案

《抗雾霾食品”靠谱吗》阅读答案

①近日,有韩国媒体称“猪五花肉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有效地排出长期积聚在人体呼吸器官的微细颗粒物以及重金属”。同时,韩国的矿泉水销量大增,也是因为喝矿泉水能抗雾霾的传说。中国民间也有种种关于“抗雾霾食品”的说法,这些说法真的靠谱吗?

②不饱和脂肪酸,这种在中国民间被认为有抗雾霾功能的物质成分,在中国人的膳食中并不缺乏,无论是炒菜油还是坚果、油籽,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而五花肉肯定不是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更不是推荐来源。

③所谓不饱和脂肪酸有助排除肺部微细颗粒物以及重金属的说法,并没有可信的科学依据。不饱和脂肪酸是怎么从胃肠里跑到肺泡里的?呼吸道能够分泌不饱和脂肪酸吗?不饱和脂肪酸又是怎么和肺里可吸入颗粒物上附着的重金属发生结合的?如果肺泡里真有不饱和脂肪酸,它遇到重金属,会发生什么?就笔者所了解的化学知识,恐怕事实是,在一个氧气充足的环境当中,铅、镉等重金属能有效催化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而脂肪氧化对人体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

④那么中医所推荐的滋阴润肺、助肝排毒的食疗方法可“抗霾”吗?古代并没有过这种人类污染造成的雾霾天,食物对雾霾有什么作用,古人也不可能做过相关研究并有可靠的经验留给我们。所以,笔者认为,所谓“润肺”的食材未必对雾霾有特效。但适当吃点木耳、银耳,获得一些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于减少胃肠道中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还是有所帮助,对延缓餐后血糖、血脂的上升也多少有点好处,对健康有益无害。

⑤不过,也有人认为菌类食品污染大,会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恰巧木耳、银耳也属于菌类。而菌类中重金属污染的状况的轻重主要与它的生长环境有关。在土壤、水源已经被重金属污染的地区,野生菌类是最危险的,而人工栽培的菌类长在培养基上,不接触外界环境,反而相对安全。另外,菌类中的重金属并不是可溶状态,通常是和膳食纤维结合而存在,即便进了人体,吸收率也是较低的。所以,在少量食用的前提下,各种菌类的安全性是无需担心的。

⑥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多吃青菜可以对抗雾霾”。这个说法倒是有点道理,但也只是“沾边”而已。这是因为菠菜、苋菜、小油菜、芥蓝等深绿色的叶菜中富含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叶绿素有利于减少人体内某些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而胡萝卜素在身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有利于提高上皮组织(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眼睛的黏膜和皮肤等)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其中的多种抗氧化物质也有利于降低炎症反应,这些作用对于预防雾霾造成的呼吸道黏膜损害可能有一定益处。不过,这绝不意味着青菜是抗雾霾的特效食品。

⑦如果你平日很少吃青菜,因为听说吃青菜能抗雾霾的说法而增加了绿叶菜的食用量,那真值得庆祝了。因为吃深绿色叶菜的好处实在太多,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认知退化和骨质疏松,都大有益处。

⑧很想提示一下担心雾霾危害的朋友,不要听到什么食物能“抗霾”就拼命吃,用它挤占其他天然食物的份额。比如,有人听说木耳能清除污染,就顿顿以木耳当主要菜肴吃;有人听说百合对肺好,就把百合当主食吃。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少数几种食材并不能代替其他食材的健康价值。合理的方式是,以抗雾霾为契机,增加食物的多样化程度,更加重视自己的饮食健康。

⑨在环境污染短期没法解决的情况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污染的环境中,比别人的抵抗能力更强一些,活得更有质量一些。

20、文章以“‘抗雾霾食品’靠谱吗”为题有什么好处?。(2分)

21、中国民间关于“抗雾霾食品”的说法有哪几种?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22、适当食用木耳、银耳和青菜对人体健康各有哪些益处?(4分)

23、请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角度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24、当前,我国的雾霾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很多人谈“霾”色变,并寻思着应对雾霾的各种办法。结合选文内容,请你就膳食防霾向人们提出合理化建议。(2分)

参考答案:

20、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1分),引出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1分)。(共2分)

21、①不饱和脂肪酸有抗雾霾功能;②中医滋阴润肺、助肝排毒的食疗方法可“抗霾;③多吃青菜可以对抗雾霾 (3分,每点得1分)

22、木耳、银耳:对于减少胃肠道中重金属元素的吸收有所帮助;对延缓餐后血糖、血脂的上升也有点好处。青菜:对于预防雾霾造成的呼吸道黏膜损害可能有一定益处;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认知退化和骨质疏松,都大有益处;(4分,每点1分)

23、运用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将野生菌类与人工栽培的菌类的生长环境进行比较,突出说明食用人工栽培的菌类相对安全。(2分)

24、增加食物的多样化程度,多吃青菜,重视自己的饮食健康。(言之成理即可)(2分)

篇2:抗雾霾食品靠谱吗?阅读答案

范志红

①近日,有韩国媒体称“猪五花肉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有效地排出长期积聚在人体呼吸器官的微细颗粒物以及重金属”。同时,韩国的矿泉水销量大增,也是因为喝矿泉水能抗雾霾的传说。中国民间也有种种关于“抗雾霾食品”的说法,这些说法真的靠谱吗?

②不饱和脂肪酸,这种在中国民间被认为有抗雾霾功能的物质成分,在中国人的膳食中并不缺乏,无论是炒菜油还是坚果、油籽,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而五花肉肯定不是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更不是推荐来源。

③所谓不饱和脂肪酸有助排除肺部微细颗粒物以及重金属的说法,并没有可信的科学依据。不饱和脂肪酸是怎么从胃肠里跑到肺泡里的?呼吸道能够分泌不饱和脂肪酸吗?不饱和脂肪酸又是怎么和肺里可吸入颗粒物上附着的重金属发生结合的?如果肺泡里真有不饱和脂肪酸,它遇到重金属,会发生什么?就笔者所了解的化学知识,恐怕事实是,在一个氧气充足的环境当中,铅、镉等重金属能有效催化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而脂肪氧化对人体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

④那么中医所推荐的滋阴润肺、助肝排毒的食疗方法可“抗霾”吗?古代并没有过这种人类污染造成的雾霾天,食物对雾霾有什么作用,古人也不可能做过相关研究并有可靠的经验留给我们。所以,笔者认为,所谓“润肺”的食材未必对雾霾有特效。但适当吃点木耳、银耳,获得一些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于减少胃肠道中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还是有所帮助,对延缓餐后血糖、血脂的上升也多少有点好处,对健康有益无害。

⑤不过,也有人认为菌类食品污染大,会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恰巧木耳、银耳也属于菌类。而菌类中重金属污染的状况的轻重主要与它的生长环境有关。在土壤、水源已经被重金属污染的地区,野生菌类是最危险的,而人工栽培的菌类长在培养基上,不接触外界环境,反而相对安全。另外,菌类中的重金属并不是可溶状态,通常是和膳食纤维结合而存在,即便进了人体,吸收率也是较低的。所以,在少量食用的前提下,各种菌类的安全性是无需担心的。

⑥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多吃青菜可以对抗雾霾”。这个说法倒是有点道理,但也只是“沾边”而已。这是因为菠菜、苋菜、小油菜、芥蓝等深绿色的叶菜中富含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叶绿素有利于减少人体内某些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而胡萝卜素在身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有利于提高上皮组织(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眼睛的黏膜和皮肤等)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其中的多种抗氧化物质也有利于降低炎症反应,这些作用对于预防雾霾造成的呼吸道黏膜损害可能有一定益处。不过,这绝不意味着青菜是抗雾霾的特效食品。

⑦如果你平日很少吃青菜,因为听说吃青菜能抗雾霾的说法而增加了绿叶菜的食用量,那真值得庆祝了。因为吃深绿色叶菜的好处实在太多,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认知退化和骨质疏松,都大有益处。

⑧很想提示一下担心雾霾危害的朋友,不要听到什么食物能“抗霾”就拼命吃,用它挤占其他天然食物的份额。比如,有人听说木耳能清除污染,就顿顿以木耳当主要菜肴吃;有人听说百合对肺好,就把百合当主食吃。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少数几种食材并不能代替其他食材的健康价值。合理的方式是,以抗雾霾为契机,增加食物的多样化程度,更加重视自己的饮食健康。

⑨在环境污染短期没法解决的情况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污染的环境中,比别人的抵抗能力更强一些,活得更有质量一些。

(选自《百科知识》第3期,有删改)

篇3:抗雾霾食品靠谱吗?阅读答案

20、文章以“‘抗雾霾食品’靠谱吗”为题有什么好处?。(2分)

21、中国民间关于“抗雾霾食品”的说法有哪几种?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22、适当食用木耳、银耳和青菜对人体健康各有哪些益处?(4分)

23、请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角度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24、当前,我国的雾霾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很多人谈“霾”色变,并寻思着应对雾霾的各种办法。结合选文内容,请你就膳食防霾向人们提出合理化建议。(2分)

篇4:抗雾霾食品靠谱吗?阅读答案

20、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1分),引出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1分)。(共2分)

21、①不饱和脂肪酸有抗雾霾功能;②中医滋阴润肺、助肝排毒的食疗方法可“抗霾;③多吃青菜可以对抗雾霾 (3分,每点得1分)

22、木耳、银耳:对于减少胃肠道中重金属元素的吸收有所帮助;对延缓餐后血糖、血脂的上升也有点好处。青菜:对于预防雾霾造成的呼吸道黏膜损害可能有一定益处;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认知退化和骨质疏松,都大有益处;(4分,每点1分)

23、运用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将野生菌类与人工栽培的菌类的生长环境进行比较,突出说明食用人工栽培的菌类相对安全。(2分)

24、增加食物的多样化程度,多吃青菜,重视自己的饮食健康。(言之成理即可)(2分)

【关于雾霾大雾的搞笑段子笑话】

1、二十岁站在德胜门能看见西山,三十岁站在德胜门能看见西直门,四十岁站在德胜门,连德胜门也特么看不见了!(高晓松)

2、经过北京万人几天几夜的呼吸,北京的空气质量终于有所改善。 新的北京精神由此诞生:“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再创灰黄!” 事实再次证明:雾以吸为贵啊!…

3、京城的菜市口,跪着一溜即将被处决的犯人。“午时三刻已到,行刑! ” 话音刚落,蒙面的刽子手上前,扯下了犯人的口罩....... @江上渡

4、老徐时评:风,是北京的抹布。西伯利亚,是北京的清洁工。让西伯利亚的西北风快些到来吧!

5、pm2.5的中文名字:为人民服雾!

6、不是我心理阴暗啊,我就觉得这个空气污染是那帮口罩生产厂家制造出来的。(叫兽易小星)

7、安迪言专利:蹒跚于雾霾毒气中,看着若隐若现的植物,影影绰绰的鬼影,恍惚中觉得自己是一波波僵尸中的一个。突然,前方传来一阵刺激的气体,竟然一个家伙边走边吸烟!这免费的毒气还不够你吸吗?转念一想,他一定是个不愿占国家便宜的人。我肃然起敬,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8、kisukecats:今天帝都这天气,要赶上个白内障拆线,大概会以为手术失败了吧!

9、一句话表达对北京的感觉:想你到无法呼吸。

10、laoyang945:在北京,你才会知道什么是叫做会呼吸的痛。

11、这是怎么都得活下去的日子。食品有毒了,我们做条鱼,不吃东西光喝水成吗!后来水也有毒了,我们做一只缩头乌龟,不吃不喝光喘气成吗!最后空气也有毒了,为了活着,我们已经不拿自己当人了。(余耕)

篇5:“抗雾霾食品”试题及答案

“抗雾霾食品”试题及答案

“抗雾霾食品”靠谱吗

范志红

①近日,有韩国媒体称“猪五花肉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有效地排出长期积聚在人体呼吸器官的微细颗粒物以及重金属”。同时,韩国的矿泉水销量大增,也是因为喝矿泉水能抗雾霾的传说。中国民间也有种种关于“抗雾霾食品”的说法,这些说法真的靠谱吗?

②不饱和脂肪酸,这种在中国民间被认为有抗雾霾功能的物质成分,在中国人的膳食中并不缺乏,无论是炒菜油还是坚果、油籽,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而五花肉肯定不是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更不是推荐来源。

③所谓不饱和脂肪酸有助排除肺部微细颗粒物以及重金属的说法,并没有可信的科学依据。不饱和脂肪酸是怎么从胃肠里跑到肺泡里的?呼吸道能够分泌不饱和脂肪酸吗?不饱和脂肪酸又是怎么和肺里可吸入颗粒物上附着的重金属发生结合的?如果肺泡里真有不饱和脂肪酸,它遇到重金属,会发生什么?就笔者所了解的化学知识,恐怕事实是,在一个氧气充足的环境当中,铅、镉等重金属能有效催化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而脂肪氧化对人体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

④那么中医所推荐的滋阴润肺、助肝排毒的食疗方法可“抗霾”吗?古代并没有过这种人类污染造成的雾霾天,食物对雾霾有什么作用,古人也不可能做过相关研究并有可靠的经验留给我们。所以,笔者认为,所谓“润肺”的食材未必对雾霾有特效。但适当吃点木耳、银耳,获得一些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于减少胃肠道中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还是有所帮助,对延缓餐后血糖、血脂的上升也多少有点好处,对健康有益无害。

⑤不过,也有人认为菌类食品污染大,会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恰巧木耳、银耳也属于菌类。而菌类中重金属污染的状况的轻重主要与它的生长环境有关。在土壤、水源已经被重金属污染的地区,野生菌类是最危险的,而人工栽培的菌类长在培养基上,不接触外界环境,反而相对安全。另外,菌类中的重金属并不是可溶状态,通常是和膳食纤维结合而存在,即便进了人体,吸收率也是较低的。所以,在少量食用的前提下,各种菌类的安全性是无需担心的。

⑥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多吃青菜可以对抗雾霾”。这个说法倒是有点道理,但也只是“沾边”而已。这是因为菠菜、苋菜、小油菜、芥蓝等深绿色的叶菜中富含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叶绿素有利于减少人体内某些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而胡萝卜素在身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有利于提高上皮组织(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眼睛的黏膜和皮肤等)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其中的多种抗氧化物质也有利于降低炎症反应,这些作用对于预防雾霾造成的呼吸道黏膜损害可能有一定益处。不过,这绝不意味着青菜是抗雾霾的特效食品。

⑦如果你平日很少吃青菜,因为听说吃青菜能抗雾霾的说法而增加了绿叶菜的食用量,那真值得庆祝了。因为吃深绿色叶菜的好处实在太多,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认知退化和骨质疏松,都大有益处。

⑧很想提示一下担心雾霾危害的朋友,不要听到什么食物能“抗霾”就拼命吃,用它挤占其他天然食物的份额。比如,有人听说木耳能清除污染,就顿顿以木耳当主要菜肴吃;有人听说百合对肺好,就把百合当主食吃。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少数几种食材并不能代替其他食材的健康价值。合理的方式是,以抗雾霾为契机,增加食物的多样化程度,更加重视自己的饮食健康。

⑨在环境污染短期没法解决的情况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污染的环境中,比别人的抵抗能力更强一些,活得更有质量一些。

(选自《百科知识》第3期,有删改)

1、文章以“‘抗雾霾食品’靠谱吗”为题有什么好处?。(2分)

2、中国民间关于“抗雾霾食品”的说法有哪几种?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3、适当食用木耳、银耳和青菜对人体健康各有哪些益处?(4分)

4、请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角度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5、当前,我国的雾霾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很多人谈“霾”色变,并寻思着应对雾霾的各种办法。结合选文内容,请你就膳食防霾向人们提出合理化建议。(2分)

答案:

1、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1分),引出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1分)。(共2分)

2、①不饱和脂肪酸有抗雾霾功能;②中医滋阴润肺、助肝排毒的食疗方法可“抗霾;③多吃青菜可以对抗雾霾 (3分,每点得1分)

3、木耳、银耳:对于减少胃肠道中重金属元素的吸收有所帮助;对延缓餐后血糖、血脂的上升也有点好处。青菜:对于预防雾霾造成的呼吸道黏膜损害可能有一定益处;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认知退化和骨质疏松,都大有益处;(4分,每点1分)

4、运用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将野生菌类与人工栽培的菌类的生长环境进行比较,突出说明食用人工栽培的菌类相对安全。(2分)

5、增加食物的多样化程度,多吃青菜,重视自己的饮食健康。(言之成理即可)(2分)

篇6:雾霾阅读答案

①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是将两种相似且难以区分的天气现象共同提及的概括性说法。

②雾是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的天气现象;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轻雾。由于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光的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③霾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浑浊,并导致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的现象。由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④雾和霾常常相伴出现。区别雾和霾,空气相对湿度是重要依据。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主要是霾造成的,人们习惯上称此时的天气为霾天;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主要是雾造成的,通常被称为雾天;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一般被统称为雾霾天。

⑤在雾霾天气中,PM2.5是“罪魁祸首”。其主要来源有多个:一是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二是汽车尾气;三是工厂制造出的废气污染;四是冬季取暖时燃烧煤炭低空排放的污染物;五是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烟尘。

⑥这些污染颗粒和细菌、病毒等一起附着在水滴上,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可能会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以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大雾一周不散,烟尘废气在低空聚积,期间有4700人因呼吸道疾病死于非命,雾散后,还有8000多人因雾死亡。“雾都劫难”震惊世界,人们将伦敦雾灾列为20世纪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之一。这是显性危害的例子,更多的情况是雾霾在不知不觉中危害着人的健康。

⑦雾霾天应减少开窗,减少外出,外出时避免骑车,戴正规合格的口罩、多食清肺润肺食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源头上采取“减排消尘”的措施。此法既能减少由温室气体引发的空中水汽,又能减少空气中的凝结核,从而达到控制雾霾频发的现象。这方面伦敦做出了榜样:1956年英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在“减排消尘”上大做文章,如今已见成效,原来每年有几十个雾霾天,现已降至5天,世界著名的“雾都”已名不副实。

【阅读题目】

16.第⑦段中“名不副实”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指--------和-----------不相符。(2分)

17.第④段的“常常”能否去掉?请阐述理由。 (3分)

18.第⑥段划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其作用是-------- 。(3分)

19.根据文章第①-④段内容,结合下列两张图表,判断徐汇区12月5日、6日、13日的天气,将相应选项填在横线上:(6分)

12月5日 12月6日 12月13日

A.雾天 B. 霾天 C. 雾霾天

20.本文⑤-⑦段依次说明了:-------、雾霾的危害、-----。其说明顺序是--------。(6分)

篇7:雾霾阅读答案

16.(2分)伦敦“雾都”的名号;雾霾天很少的实际情况(每年只有5天的雾天的实际情况)

17.(3分)不能。“常常”的意思是“经常”,表明很多时候如此。如果去掉则表示雾与霾总是相伴出现,这与事实不符。“常常”用词很准确(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18.举例子(1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雾霾对人体健康有着显性的危害(2分)。(多写“不知不觉的危害”扣1分)

19.(6分)A.C.B

20.(6分) 雾霾中PM2.5的主要来源(雾霾的主要污染来源)、应对雾霾的方法(意对即可)。逻辑顺序

篇8:雾霾这么大 家用PM2.5检测仪靠谱吗

入冬以来,北方雾霾天气频发,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空气类产品再次迎来抢购高潮。除了口罩、空气净化器热销外,近两年引领智能硬件行业的pM2.5检测仪也是持续火爆,有手持式、箱式,还有手机样式的,价格在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众多的pM2.5检测仪,检测结果都精准吗?花几百几千元买的pM2.5检测仪,是否靠谱?

其实我们在《激光pM2.5检测仪好还是红外的好》文中已经介绍了pM2.5检测仪的核心部件,检测结果准不准确关键在于核心部件采用的是哪种传感器,就目前而言,家用pM2.5检测仪采用激光pM2.5传感器检测结果会更为精准。

当然家用pM2.5检测仪与工业上采用的pM2.5检测仪在数据精确上有一定的距离,工业上pM2.5检测使用的是最权威的检测方法是称重法。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个明显的缺点:时间滞后。从开始测量到出结果,最快也要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很显然,家庭不适用称重法,而且费用投资巨大,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的。

如果是一台家用的空气质量检测仪采用了这种方法,让您苦等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您能受得了吗?而如今市场上众多家用的空气质量检测仪中是如何检测颗粒物的呢?今天威果科技就带您去了解如何采用激光技术测量粉尘。

在介绍传感器之前,我们先要感谢一位大狮――古斯塔夫・米,德国物理学家,他早在19就发现了一种光学现象: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一种散射,这种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微粒,如烟、尘埃、小水滴及气溶胶等引起,散射的程度跟波长是无关的,而且光子散射后的性质也不会改变。这种理论被后人称为米氏散射理论。正是这个理论为我们当今利用光学方法检测大气颗粒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根据米氏散射理论,我们采用了650nm的激光器,细微粒子在此波长散射性好,并且650nm处于红光区域,是可见光,易于光路的调试观测。激光器是定向发光,并且发出的光束直径只有零点几毫米,光束射入气室后,被大气中的尘埃粒子所散射,被散射的光射向各个方向,我们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放置光敏探测器,用来接收散射光。同时为了防止光束射在气室内壁的反射光产生干扰,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光陷阱,此光陷阱就像一个小小的黑洞,让光速射入后很难射出,从而大大降低了光束的反射干扰。

实际上,每颗灰尘粒子产生的散射光的强度是很弱的,也即表现在光敏探测器上的电脉冲信号是很小很小的,我们必须通过精密运放将其放大,以至于能让运算处理单元――MCU容易识别。

经过大量实验,我们发现脉冲的幅度和宽度与灰尘粒子的直径存在着近似的正比关系,由此可以根据脉冲来判断灰尘的颗粒直径。

气室中气流的速度我们可以设计为一个固定值,或者基本认为是一个固定值,那么单位时间内的脉冲数是不是就可以和空气中单位体积内的颗粒数目扯上关系啦?举例来说吧,假如幅度近似为5宽度近似为2的脉冲表示的是pm10颗粒,而幅度近似为3宽度近似为1的脉冲表示的是pm2.5颗粒,那么记录下来这两类脉冲每秒中分别出现的次数,您是不是就近似算出了空气中的pm10和pm2.5的浓度了?聪明的你,相信后面的事就不用我细说了。

在这个雾霾弥漫的时代,一款能够侦测空气中粉尘的空气质量检测神器,帮助您了解当前的空气质量,检测看得见,让粉尘无处遁形,高雅低调的外观背后,潜藏无限可能。

我们不无预想,为空气净化器配置该传感器,实时数据显示当前空气质量,作为对付日趋严重的雾霾的一种全新手段,净化结果可视化显示,一目了然,这无不锦上添花。

最后,家用pM2.5检测仪靠谱吗?必须靠谱!但你确保你用的是空气电台,威果科技致力打造的智能空气质量检测仪,可测pM2.5、VOC、甲醛、二氧化碳、温度、湿度,一款有汉威研究院工业基因,专注气体传感器研发制造,空气电台,不止于检测!

随着雾霾天气的频发,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促使一些商家顺势推出了各种“防霾”产品。除了口罩、空气净化器热销外,最近市面上还出现了各种pM2.5测试仪,有手持式、箱式,还有手机式样的,价格在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众多的pM2.5测试仪,检测结果都准吗?花几百几千元买的pM2.5测试仪器,是否靠谱?

一、工作原理不同

与雾霾形成息息相关的pM2.5突然成为人所共知的概念,但是pM2.5测试的原理及过程却少有人知。测量pM2.5的方法主要分为3种:重量法、β射线吸收法和微量振荡天平法。测试仪的检测要经过切割器分离空气――“甩”掉多余颗粒物――浓度检测三大程序。切割器的作用是将采样空气中的颗粒物按照直径大小进行分离,直径小于2.5微米(0.0025毫米)的颗粒物将顺利“闯入”浓度检测装置,而大颗粒物则会被“甩”出。

由于测量难度大,专业的pM2.5测试仪价值多在30万元左右,昂贵的甚至价逾百万。目前市场上简易测试仪售价多为几百、几千元,实际上并不能准确测出pM2.5的含量。这些非专业仪器利用光散射的原理测定颗粒物浓度,这种方法并没有被各国环保部门采纳为标准方法,但是有依据此原理制成的专业仪器,在科研中也有运用。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越高,对光的散射就越强。光的散射相对容易测,把它测出来,理论上就可以算出颗粒物浓度了。

但在实际运用中,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光的散射与颗粒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是很不确定的,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形状、比重、粒径分布,而这些都取决于污染源的组成。这意味着光散射和颗粒物浓度之间的换算公式随时随地都可能在变,需要仪器使用者不断地用标准方法进行校正,没有经过科学训练的业余人士不大可能办得到。

有研究者做过理论计算:利用光散射仪测定pM2.5,至少有30-40%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这类仪器固有的,质量可靠的专业仪器尚且如此,更何况市面上仪器的质量并不都是理想的呢。

二、测试数据不靠谱

国家室内车内环境及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广生对网上售卖的pM2.5检测仪也存怀疑,他认为检测仪只卖几百元是不太可能的,一般环境检测中心所使用的检测机器必须经过长期的检验与比对,数据要经过标定后才能投入使用,如果普通人从网上购买了机器,也需要经过这个流程。

pM2.5监测是一项很精细的工作,需要专业的仪器和技术手段,且有很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网上号称30秒、5分钟更新一次数据的检测仪就不具备可信度。空气中pM2.5浓度一般在百万分之一级别(ppM级),很低,专业的pM2.5监测需要持续一小时采取空气中的颗粒物,使颗粒物量累积足够大便于准确测量,短短5分钟的数据显然无法达到准确监测的量。

市场上卖的简易仪器是没有分离装置的,只能大概测一个数据,但都不属于专业测试仪器,只能对空气质量做一个暂定量测试或者作出一个趋势性预测,但是离pM2.5的概念就相差太远了。

三、普通百姓购买pM2.5测试仪意义不大

对于花样繁多的pM2.5测试仪,普通市民是否有必要购买呢?pM2.5检测仪是一种专业的检测仪,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购买的意义不大。 因为专业检测仪价格是非常昂贵的,所以市场上出现的这种是非专业的检测仪。市民拿着非专业的检测仪进行检测,它的确可以告诉人哪个地方有污染。但检测仪能测的,我们的鼻子也都能测得到,例如屋子里刚刚有人抽烟了,你一进来,鼻子就能告诉你有人抽烟了,再比如某个地方扫地暴土扬尘,你也能感觉出来,所以用pM2.5检测仪意义不大。

此外,购买pM2.5检测仪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pM2.5数值,目前全国已有161个pM2.5监测城市,到今年年底还将增加177个,环保局每天都会实时更新pM2.5数据,普通老百姓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都可以查询到准确、公开透明的pM2.5数值,所以买pM2.5检测仪真的意义不大。

篇9:雾霾现代文阅读答案

雾霾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是将两种相似且难以区分的天气现象共同提及的概括性说法。

②雾是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的天气现象;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轻雾。由于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光的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③霾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浑浊,并导致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的现象。由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④雾和霾常常相伴出现。区别雾和霾,空气相对湿度是重要依据。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主要是霾造成的,人们习惯上称此时的'天气为霾天;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主要是雾造成的,通常被称为雾天;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空气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一般被统称为雾霾天。

⑤在雾霾天气中,PM2.5是“罪魁祸首”。其主要来源有多个:一是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二是汽车尾气;三是工厂制造出的废气污染;四是冬季取暖时燃烧煤炭低空排放的污染物;五是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烟尘。

⑥这些污染颗粒和细菌、病毒等一起附着在水滴上,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可能会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以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大雾一周不散,烟尘废气在低空聚积,期间有4700人因呼吸道疾病死于非命,雾散后,还有8000多人因雾死亡。“雾都劫难”震惊世界,人们将伦敦雾灾列为20世纪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之一。这是显性危害的例子,更多的情况是雾霾在不知不觉中危害着人的健康。

⑦雾霾天应减少开窗,减少外出,外出时避免骑车,戴正规合格的口罩、多食清肺润肺食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源头上采取“减排消尘”的措施。此法既能减少由温室气体引发的空中水汽,又能减少空气中的凝结核,从而达到控制雾霾频发的现象。这方面伦敦做出了榜样:1956年英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在“减排消尘”上大做文章,如今已见成效,原来每年有几十个雾霾天,现已降至5天,世界著名的“雾都”已名不副实。

1.第⑦段中“名不副实”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指 和 不相符。(2分)

2第④段的“常常”能否去掉?请阐述理由。 (3分)

3.第⑥段划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列数字,其作用是 。(3分)

4.根据文章第①-④段内容,结合下列两张图表,判断徐汇区12月5日、6日、13日的天气,将相应选项填在横线上:(6分)

12月5日 12月6日 12月13日

A.雾天 B. 霾天 C. 雾霾天

5.本文⑤-⑦段依次说明了: 、雾霾的危害、 。其说明顺序是 (6分)

参考答案

1.(2分)伦敦“雾都”的名号;雾霾天很少的实际情况(每年只有5天的雾天的实际情况)

2.(3分)不能。“常常”的意思是“经常”,表明很多时候如此。如果去掉则表示雾与霾总是相伴出现,这与事实不符。“常常”用词很准确(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举例子(1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雾霾对人体健康有着显性的危害(2分)。(多写“不知不觉的危害”扣1分)

4.(6分)A.C.B

5.(6分) 雾霾中PM2.5的主要来源(雾霾的主要污染来源)、应对雾霾的方法(意对即可)。逻辑顺序

说明文阅读方法有哪些

一、如何找到“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对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是想说明……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在《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其中,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就是以上三段文字的第一句: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阅读理解答题步骤

精读

精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材上的阅读材料学习词汇和句法,从而提高理解能力。因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这并不是教师在课堂里所能解决的。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

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语言,掌握必需的篇章知识,弄清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以帮助他们正确预测,有效推理。教师可以灵活的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反馈阅读理解的情况。

要进一步的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在做完阅读题之后,让学生用语文口头复述课文的大体内容。复述看似容易,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难度比较高的,因为涉及到人称的转换,和一些相关的语法知识,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

泛读

泛读,顾名思义,泛既是广的意思,其宗旨就是让学生进行大量广泛地阅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量,学生才能建立起语感,才能使阅读上一个台阶。阅读以理解为目的,推理是理解的核心,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篇的能力。孩子在家庭阅读时,父母应经常关注孩子的阅读情况,让他谈谈书的内容或对书的评价,避免盲读。

答题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1、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

2、遇到生词不要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

①利用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②一般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不知道它的写法③有些名词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义④有的生词是故意不注意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学生要根据上下文指出表达该词在文中意义的选项。

3、弄清问题

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断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采用排除法

①与文中事实相反的选项②文中完全没有谈到的内容的选项③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④间接或次要的选项在这样精泛结合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篇10:《雾霾》阅读附答案

《雾霾》阅读附答案

雾霾

⑴连日来,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斜穿1/3的国土.从北京、天津到石家庄,从郑州、南通到贵阳,空气污染指数纷纷爆表,雾霾天袭扰中东部大城市。网友调侃,“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究竟什么是雾霾天,在这,我给大家做一下科普性的介绍。

⑵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 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左右。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⑶霾,也称灰霾(烟霞)。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它可在一天中任何时候出现。

⑷霾与雾的区别是什么呢?

⑸雾是自然形成的,霾是人为造成的。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⑹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雾霾 阅读附答案雾霾 阅读附答案。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

⑺共同的气象条件:秋冬季节,地面温度较低,近地面出现逆温,对流运动弱,当冷空气活动弱,大气环流稳定,静风或微风条件下,近地面水汽和尘埃不易散失,在近地面凝结,形成雾霾天气。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越容易形成雾霾。多发季节:深秋至来年初春。

⑻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雾的类型:一是辐射雾: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失热多,气温低,水汽凝结形成的雾;二是平流雾: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三是混合雾:兼有上述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四是蒸发雾: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结成雾。沿海,暖流经过的地区,多蒸发雾,寒流经过的地区,多平流雾;盆地多混合雾。地势低,雾日多。

⑼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一是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二是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雾霾。三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形成在城市及其郊区。

⑽雾本身不是污染,但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同样,城市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也会加重雾霾程度。

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 PM2.5,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⑿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烟尘,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⒀雾霾的危害有哪些呢?首先影响能见度,影响道路交通;其次,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引发呼吸道疾患、诱发心血管疾病,严重会致死。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 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

⒁“同呼吸,共责任”,这责任是政府的责任,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面对雾霾,我们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怅然坐等冷空气为你我解忧。

20.根据文章相关内容,请你给“霾”下个定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第⒀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的加点字“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列哪一个选项不符合原意( )(2分)

A. 深秋至来年初春,如果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雾霾越容易形成。

B.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C. 雾是自然形成的,发生时相对湿度是饱和的雾霾 阅读附答案阅读答案。霾是人为造成的,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

D. 雾本身不会污染环境,而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如果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污染物就不易向外扩散,从而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

24.“同呼吸,共责任”,面对雾霾,我们应该有所作为。那么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尽自己什么样的责任来有所作为?(2分)

参考答案

20.霾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烟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公里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2分)

21.这句运用了举例子(1分)和列数字(1分)的说明方法,用直观具体准确的数据举了伦敦雾霾的例子,说明雾霾对人体危害之大

(2分)

22.不能删去。(1分)“主要”一词说明大部分时候雾霾的形成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造成的,但并不是全都是它造成的,还有其它因素(1分);如果去掉,意思就变得肯定,与原文意思不符(1分)。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1分)

23.B(2分)

24.如:(1)广泛发动宣传,增强大众环保意识。(2)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排放。(2分)

篇11:雾霾来袭阅读答案

【现况直播】

1月9日以来,全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气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至黄色预警,13日10时北京甚至发布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一月中旬,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接近于1000。从东北到西北地区,从华北到华中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污染现象。

【资料助读】

霾也叫雾霾(烟霞),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非水成物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会造成视程障碍。人们称这种现象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

春天暖湿气流加强,冷空气减弱,在冷暖气团的影响下,常常可见浓雾弥漫,能见度极差的现象。雾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危害很大。当浓雾弥漫时,人们切莫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特别是患有心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哮喘病的老年人更应暂停到室外晨练。

【网络声音】

一楼:十面“霾”伏,我们都成“人肉吸尘器”了,真是:“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网友“蓦然回首”

二楼:中国人喜欢快,“超高速、跨越式、全方位、多层次”的快,现在,中国人要十分明显地还债了,而且是用有损生命健康的代价还债。中国人必须慢下来了,否则,身体健康、代谢平衡、生态平衡都会被打破。——网友“暗香盈袖”

三楼:“减少污染源,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

四楼:“雾霾中也蕴涵着希望,让我们激发正能量,自我防护,减少出行,合力应急,同时监督污染源减排。”——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微博)

【资料链接】

材料一: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至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这次事件造成多达1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

材料二:

网友(温州)@芦-柴棒连续28天(2月),每天9时许在温州市区鑫业大厦15楼对着天空和远方拍下一组照片。从这组照片中可以清晰地发现:2日、3日、5日、6日、7日、10日、14日、18日、24日、25日、26日、27日,这12天温州灰蒙蒙一片。其中18日当天简直是伸手不见五指。记者从市气象台了解到,2月份除了16日外,其余27天均有雾,与往年同期相比有雾天气偏多。

阅读题目:

1.什么是雾霾天气?请用一句话概括。

2.阅读“现况直播”和“资料助读”部分,选出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 )

A.雾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危害不会很大。

B.201月份,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雾霾和污染天气中。

C.当浓雾弥漫时,人们千万不能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

D.一月中旬,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为1000。

3.请仔细阅读“网络声音”和“资料链接”部分,并联系实际生活,请你说说该如何改善温州的雾霾天气状况?

参考答案:

1.雾霾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非水成物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造成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的视程障碍的天气现象

2. C

3.参考示例:

①减少出行,非要出行尽量不开车;

②人人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做污染环境的事;

③看到别人做污染环境之事要及时劝告、阻止;

④建议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并努力监督污染源减排。

篇12:《雾都霾都》阅读答案

①在中国古代,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无数与雾有关的诗词佳句千古流传;在中国大地上,也有诸多的地方以雾而著称:新安江上的白沙奇雾,天柱山上的雾潮云浪,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没有哪座名山不是以雾为奇绝的。

那些被古代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纯粹的雾,在现代的城市里已经渐行渐远,笼罩在今天都市里更多的是霾。不知从何时起,雾都已变成霾都!

②除了这些以雾闻名的风景胜地,中国还有一座城市也以雾而著称,这就是雾都重庆。大雾起时,城内山色尽消,江岸不分,整个山城进入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神秘境界,又仿佛是一幅意境悠远、气韵绵长的水墨山水画卷

③重庆多雾的'原因可以从地理环境中找到解答,因为它地处四川盆地的东部,四面群山环抱,长江、嘉陵江在此交汇,空气温暖湿润,地面风速很低,江水蒸发不易扩散,是雾形成的有利条件,潮湿的空气容易达到饱和状态而凝结成雾。

④20世纪50年代,重庆市的年平均雾日数达103天,不到四天中就有一天是雾天,而最多一年达到了148天

将近一半都是雾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远东雾都的日本东京也只有55天。重庆是名副其实的雾都。样看来重庆的雾多,果然名不虚传。不过,另一组数据又让我产生了疑惑:重庆气象部门统计发现,近50年来,重庆的雾在减少,20世纪70、8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在50天左右,到90年代就减少到30—40天了。

⑤可是,重庆几乎每天还都是雾蒙蒙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⑥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这种解释较为生涩,雾还有一种充满诗意的形象解读:云是飘在天上的雾,雾是落在地上的云。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它们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条件:一是空气中的水汽达到过饱和,二是空气中有凝结核。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或者水分子本身相互黏结形成水滴或冰晶,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雾具有天气指示的意义,往往与特定的天气系统相联系,从古至今都流传着许多有关雾与天气的谚语,比方说十雾九晴、雾得开,三天晴,雾不开,冷死人、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

⑦那么霾又是什么呢?在中国古籍《尔雅、释天》中对霾的解释是风而雨土曰霾。古人的霾泛指了今天的扬沙、尘卷风、沙尘暴、浮尘等天气现象,在当时的山西、陕西、河南和河北地区这样的霾并不少见。而我国对于灰霾的科学定义却只能追溯到十年前:20xx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青年科学家首次将国外文献中的GrayHaze直译为灰霾。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这是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霾的定义。20xx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给出了更为技术性的判识条件:当能见度小于10公里,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现在80%—95%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

⑧霾和雾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在稳定的天气条件下,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颗粒物浓度越大,霾就会越重,此时如果水汽达到饱和,污染颗粒物就会作为凝结核形成雾滴。而雾形成之后,水汽被阳光蒸发,凝结核却仍然留在空气里,此时雾又转化成了霾

⑨雾的形成需要借助大气中的悬浮物作为凝结核,而20xx年重庆气象研究人员进行的外场实地观测发现,重庆市主城区单位体积大气中包含的悬浮物数量比1990年的观测值平均增加了2、7倍,浓度过大,分散了水气,反而减少了浓雾天气的形成。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变呢?

那些被古代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纯粹的雾,在现代的城市里已经渐行渐远,笼罩在今天都市里更多的是霾。不知从何时起,雾都已变成霾都!

(《中国国家地理》20xx年11月)

1、第①段与第⑦段画线句引用的作用分别是(3分)

(1)

(2)

2、第④段列举一连串数字说明了。(2分)

3、根据第⑦段,判别雾与霾的两个要素是和。(2分)

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名山往往以雾为奇崛,一些城市也不例外。

B.重庆多雾是因为湿润空气不易散发且饱和所致。

C.云和雾形成条件相同,都具有指示天气的意义。

D.雾和霾形成的条件不同,互相转化的条件相同。

5、第⑩段‘纯粹’的雾的含义是。(2分)

6、怎样让我们的城市远离霾?请根据霾的形成原因提出你的建议。(4分)

参考答案:

1、(1)第①段引用诗词,引出话题,增添文采;(2分)

(2)第⑦段引用资料,明确霾的定义。(1分)

2、(2分)说明重庆曾经是名副其实的雾都,现在雾天正在减少,引出下文对重庆向霾都转化的原因探究。

3、(2分)能见度、相对湿度

4、(3分)B

5、(2分)区别于霾的,作为审美意象的雾。

6、(4分)原因: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悬浮物均匀地浮游在空中,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低于80%,就会产生霾。

(2分)建议:如加强管理,减少工业对大气的污染;提高环保意识,减少汽车的尾气排放等等。(2分

手机号介绍信过户靠谱吗

马克思靠谱读书笔记

马克思靠谱读后感

雾霾论文

雾霾标语

雾霾预防措施

雾霾调查报告

雾霾作文

马克思靠谱读后感600字

小学生雾霾倡议书

《抗雾霾食品”靠谱吗》阅读答案(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抗雾霾食品”靠谱吗》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