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知乐者常足》阅读及答案(共含12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莺花海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知乐者常足”与“知足者常乐” ,虽然只是两个字互换,内涵却大相径庭。
(2)“知足者常乐” ,这句话多用在自我安慰和劝勉他人的时候,相比别人,自己没有得到更多,或者生活中有了这样那样的缺憾时,一句“知足者常乐”挂在嘴边或响在耳边,的确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平衡很多,轻松许多。但这样的平衡、轻松,多缘于“木已成舟”的现实和无奈。本来是“不足”,却要强迫自己“知足”,就算你自欺欺人地咧开嘴一笑,也只能算是苦笑或者皮笑肉不笑,至少是,笑的不真实吧。
(3)“知乐者常足”却不一样。知乐者常足的程序是“乐”在前,“足”字在后。这其中,既暗含了生活的秩序,也揭示了人生的意义。“乐”本应是一种生活态度、生存手段;“足”是人生的远景,是“乐”的结果。人生路长,“乐”是向导,“足”是我们要去的景点。因为心中有快乐,远方有目标,“足”的愿景自然不难实现。
(4)实际上,“乐”是人生的一种主动选择和智慧。如果一个人一生态度乐观,心胸豁达,目标高远,那么,对于哭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而言,最终得到的东西是“足”还是“不足”。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因为他走过了一个完美的过程。倘若倒过来,每个人都要等心圆意满了,也就是说“足”了才会“乐”,才能“乐”,那么,一个人要等到何时才能“乐”起来?对照古人“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概算,这世上,又有几人能乐起来?
(5)“乐”和“不乐”,心态不一,结果也就迥异。现实的教科书告诉我们:快乐的笑脸,可以春风化的,可以广结人缘,可以事半功倍。成功的过来人告诉我们,快乐的心态,能够逢凶化吉,能够奠定胜局。心里贮满快乐的人,常常比眼里流着忧伤的人获得更多的机缘,产生更高的效率。在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学习快乐应当是我们的必修课程。
(6)如果说生活的种种“满足”是点点铁屑散落于我们的人生旅途,那么,“快乐”便是我们身上用不失去磁性的大磁铁。人生有了“快乐”的磁性,“满足”才容易被吸收。
(7)如同“知足者常乐”曾为古人津津乐道,“知乐者常足”理应成为我们现代人立身处世的格言。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5)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选文(6)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 结合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结合本文论点,分析下面的事例,写几句议论的话。(不少于40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海迪,从小高位截瘫,最近几年又做了三次鼻咽癌手术。在这特殊的人生经历中,她的心里始终洒满阳光。脸上永远带着微笑。年轻时她靠自学翻译了英文小说《海边诊所》。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小题6:“知足者常乐”和“知乐者常足”是两种人生态度,你会选择哪一种?请谈谈你的理(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2:首先直接提出“乐”与“不乐“,心态不一,结果也就迥异的观点,(1分);然后结合实际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拥有快乐的心态可以助人成功,(1分)最后得出“学习快乐应当是我们的必修课程”的结论。(1分)
小题3:比喻论证,1分;论述了快乐的心态可以对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性,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1分;使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1分。
小题4:此题为开放题,答案略。
小题5:此题为开放题,答案略。能针对所给事例,1分;能结合选文观点,1分;议论语言通顺,1分。
小题6: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1)选择“知足者常乐”的人生态度,1分。理由:人应该拥有平常的心态,淡泊名利,不斤斤计较,这样,人生就会快乐。2分。(2)选择“知乐者常足”的`人生态度。1分。理由:人应该有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有理想有追求,在快乐中追求远景,永不满足,这样才能实现更高的目标,获得更快乐的人生。2分。(3)年轻的时候应侧重选择“知乐者常足”的人生态度,1分。因为青年时期正是为理想奋斗的大好时光,所以不应该有太多的满足;而到了老年,年轻时的奋斗会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少一些抱怨,就会多一些快乐,对健康也是有利的。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标题就是论点。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解答的是论证思路。“论证思路”即是作者的论证过程,一般分三个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根据文段内容概括这三个步骤的内容,即如何提出观点,如何分析证明,如何归纳,根据第五段内容一一概括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证论、引用证论、类比论证以及正反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根据不同的论证方法用评价语,如“有力地证明”“形象生动地说明”等。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论点“知足者常乐”,具体举出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例,名人的,或名篇中的,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事例中要突出“知足”与“常乐”的关系。不必论述。
小题5:
试题分析:根据事例从“内心健康”、充满自信、以事业充实自己的生活,才会快乐这方面议论。要联系本文谈及“乐”字。
小题6:
试题分析:关键是要理解两句话中“乐”与“足”意义侧重点。第二句中的“乐”可理解为“乐观”“自信”,而“足”意为“不奢求”。选一观点谈感想即可。
知乐者常足简单美文
贪恋得不到的东西,得到带来烦恼的东西
“知乐者常足”与“知足者常乐”,只是两个字互换,却有着“先有蛋后有鸡,还是先有鸡后有蛋”的玄妙意味。
“知足者常乐”,多用在自我安慰和劝慰他人的时候。相比别人,自己没有得到更多,或者生活中有了这样那样的缺憾时,一句“知足者常乐”挂在嘴边或响在耳边,的确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平衡很多、轻松许多、放下许多。但这种平衡、轻松和放下,多缘于“木已成舟”的现实和无奈。本来是“不足”,却要强迫自己“知足”,就算你自欺欺人地咧开嘴一笑,也只能算是苦笑或者皮笑肉不笑,至少是笑得不真实。
尤其是年轻时,若是一个“足”字在前,让一个人过早得到、过早满足,人生往往少有动力,难见进步,更够不上高远和豁达。这样虎头蛇尾的人生,只怕最终多有抱憾,而真正与“足”无缘吧?
“知乐者常足”却不一样。“乐”是一种生活态度、生存理念;“足”是人生的远景,是“乐”的结果。人生路长,“乐”是向导,“足”是我们要去的景点。因为心中有快乐,远方有目标,“足”的愿景自然不难实现。
知乐者常足。其顺序是,“乐”字在前,“足”字在后;其因果是,因为快乐,所以满足。其中既暗含了生活的.秩序,也揭示了人生的真义。实际上,如果一个人一生过得快乐,那么,对于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而言,最终得到的东西是“足”还是“不足”,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倘若倒过来,每个人都要等心圆意满了,也就是说“知足”了才会“乐”、才能“乐”,那么,一个人要到何时才能“乐”起来?对照古人“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概算,这世上又有几人能乐起来?
在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学习快乐与当前提倡的抗挫折教育一样重要,都应是校园学子的必修课程。现实的教科书告诉我们:快乐的笑脸,可以春风化雨,可以广结人缘,常常面带微笑的人,往往比天生一张严肃脸孔的人更少遇到麻烦;成功的过来人告诉我们:快乐的心态,能够逢凶化吉,能够奠定胜局;心底贮满快乐的人,常常比眼里流着忧伤的人有更多的机缘。“乐”和“不乐”,心态不一,结果也就迥异。
如果说生活中的种种“满足”是点点铁屑散落于我们的人生旅途,那么,“快乐”便是我们身上永不失去磁性的大磁铁。人生有了“快乐”的磁性,“满足”才容易被吸附。
年轻时,人要学会“知乐”,“乐”本是一种人生的主动选择和人生智慧;前行中,不要轻易“知足”,“足”当是我们心底的终生梦想和追求目标。如同“知足者常乐”是苍髯老者不忘的古训,“知乐者常足”,理应成为新生代立身处世的格言。
知足常足知止常止人生哲理
从前,在普陀山下有个樵夫,他家世代以打柴为生,他整日早出晚归,风餐露宿,辛勤的劳作却没有换来富足的生活,家里常常揭不开锅。于是,他老婆天天到佛前烧香,祈求佛祖慈悲,让他们夫妻早日脱离苦海。
真是苍天有眼,大运很快降临。有一天,樵夫在大树底下挖出了一个金罗汉,穷光蛋转眼间变成了百万富翁。于是,他买房置地,宴请宾朋,好不热闹。亲朋好友像是一下子从地下冒出来似的,纷纷前来向他祝贺。
按理说樵夫应该非常满足了,可以告别贫穷尽享荣华富贵了。可他只高兴了一阵子,很快就犯起愁来,茶饭不香,坐卧不安。老婆看在眼里,不禁上前劝道:“现在吃穿不缺,又有良田美宅,你为什么还发愁?就是贼来偷,一时半会儿也偷不完,你这个丧气鬼!天生受穷的命!”
樵夫听到这里,不耐烦了:“你一个妇道人家懂得什么!怕人偷只不过是小事,关键是18个金罗汉我才得到了其中1个,那17个还不知道埋在哪里呢,我怎么能安心?”说完便像只被烤熟了的鸭子,瘫软在床上。
从此后,樵夫抱着金罗汉整日愁眉不展,落得疾病缠身,最终一命呜呼。
禅宗说:无欲则刚。无所欲求时,人的心才会真的开始平静。总以为人生有很多事太过于重要,走过去,回首再看,不过尔尔。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深得佛禅真谛的`人毕竟不多,所以有很多人终日被世俗的名利所缠绕,被欲望的包袱所压迫。但是,人的心一旦与欲望牵扯到一起,就很难再有真正知足和快乐的时候了。
有句话叫“人心不足蛇吞象”,尤为形象地表明了人的欲望永远不知满足的丑态。要想真正享受人生的乐趣,基本信条就是“知足常足,知止常止”。洪应明说:“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此言可谓真知灼见。在对待名利、荣辱、财富等问题上,人还是糊涂一点儿好。糊涂了,你就不会为其所累、所苦、所怨。
欲望的满足不是满足,而是一种无止境的自我放逐,一个欲望满足了会带来更多更大的欲望。如果我们为欲望所左右,为欲望的不能满足而受煎熬,那么人生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滋味。
犹太人帕霍姆已经很富有了,但仍然不知满足。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他去向巴什基尔人买地。巴什基尔人首领告诉他:“我们卖地不是一亩一亩地卖,而是一天一天地卖,在这一天时间里你能圈多大一块地,它就都是你的了。但是如果日落之前你不能回到起点,你就一寸土地也得不到。”
这天早晨,帕霍姆和一些巴什基尔人来到一个小山岗。帕霍姆出发了,他大步往前走着,觉得每块地都很好,丢掉可惜,就一直向前走去。抬头看看太阳,已到中午,天变得燥热起来。他边吃干粮边继续前进。天气热极了,但他仍然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心里想:辛苦一时,享用一世。
又走出了很远很远,他抬头望望太阳,已经到了下午。“现在就回去,不行!前边的那块地看起来很不错,把它也圈进来。”于是,他又继续前行。
终于,他不得不往回返了,可是回来的路上,他越走越吃力,但为了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去,仍然不断地加快步伐,就在太阳即将沉入地平线的一刹那,他离出发点只有不到一米的距离了,于是他使出最后的力气向前冲去。就在这时,他两腿一软,扑倒在地。仆人跑过来想把他扶起来,却发现他大口大口地吐着血,不一会儿就停止了呼吸!天气太热,仆人无法将他的遗体运回去,只好在附近的树林边上挖了一个坑,把帕霍姆埋葬了。
帕霍姆圈到了望不到边际的一大片土地,最后需要的只有比他身体稍大点儿的一小块。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事不要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否则无尽的贪欲不但让自己得不到丝毫生活的乐趣,说不定还会最终毁掉自己。
在人生的许多时候,还是要做一个知足者,有句话不是叫什么“知足者常乐”吗!《老子》也说:“知足之足,常足矣。”大则忧国忧民,感时忧愤;小则忧家忧己,往往都是忧多于喜,要说服别人或说服自己就得有这样的胸襟。
在为人处世中,同样要坚持“知足常足,知止常止”的道理。尽管每个人都想往高处走,都想生活、工作的条件更好些,身心更安逸些。但是想归想,未必都能一一满足,在各种理想、愿望,甚至连小小的打算都未能成为现实的时候,你就要学会承认和接受现实,并且不消极、不失望,努力寻找心理上的平衡,正确对待得失和轻重。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
知止常安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继高散文》,有删改)
1.本文鲜明地提出了“知止”这一观点,“知止”在文中的含义是 (3分)
2.本文③④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3.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4.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3分)
答案:
1.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或:不能从社会上取得过多利益,应适可而止。)
2.举例论证(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正反论证)。通过列举王安石的反面例子和华盛顿的正面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人要“知止”这一观点。
3.总结全文;再次阐述“知止”的含义,突出了中心论点强调自觉培养“知止”的精神。
4.观点明确, 能适当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阅读理解句子赏析答题技巧
1、从修辞的角度
修辞方法﹢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_3_3_3_3感情(或_3_3_3_3主题)。
2、从哲理的角度
表层义(即字面义)﹢蕴涵了_3_3_3_3哲理。
3、从用词的角度
_3_3词用得很好﹢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_3_3_3_3感情(或_3_3_3_3主题)
“衣食足”应“知书趣”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共12分)
①偶读丰子恺《读书》一文,才晓得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他逛西湖,发感慨说:“西湖上发表着的文字非常之多,皇帝的御笔,名人士大夫的联额,或勒石,或刻木,冠冕堂皇地、金碧辉煌地,装点在到处的寺院台榭中。”这“书香”景色,其实我也亲见。曾游江浙一带古镇,周庄、乌镇,都算是乡间商业中心,但水城之上,石桥林立,桥头总要刻几句雅诗,居户的门楣,商铺的门脸儿,也好像缺了这东西就难见人面似的。
②看今日,文化手段先进多了,何需木石上的凿子功夫,什么信息都可“实时”。单说电视,在家看,出了家门在手机上看,一抬头,公共场所到处挂着这玩意儿,不看也得看。不过请原谅我说句泼冷水的话:科技上去了,趣味下来了!或客气一点说:科技上去了,趣味没跟上。就说公交车上的电视罢,原先还有些杂耍,渐渐成了商家的别动队,一水儿的广告,随时提醒你往钱眼里钻,生怕你忘了做物质的奴隶,论文化氛围,我们的确有点“不古”了。
③这倒不能怨传播工具,好像都是先进科技惹的祸。荧屏上玩点“诗意”,实在并不费劲。关键还是“国民心态”。你搞高雅文化,只怕没人买账。不能说满大街没一个“雅士”,但看眼前的社会,实在浑然是一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忙忙碌碌景象。孟子所言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者,实在到处打头碰脸。须声明,我的批评不含“弱势群体”,他们奔的'是一碗饭,别苛求人家。但吃饱肚子的,还是得有点“超然物外”的想头。当然话又说回来,你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以我的经历说,屡次去报亭寻摸“沉思”味道的散文、杂文、随笔类杂志,摊主均告“无”,理由是“上货,也卖不出几本”。甚至去邮局订,也听得抱怨:“一个区才一两份,不好送”。于是恍然大悟,这“阳春白雪”的东西越发成了稀有动物,爱好者别在大街上傻转,顶好拔脚到它们龟缩的大森林里去寻踪。
④刚才那句孟子的话,其实还剩一半:“……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我未敢说完全,怕有骂人之嫌,虽则是借古人的嘴。终于还是将话补齐,但我想恩格斯可为我打圆场。他前面的话记不清了,“使人最终脱离动物界”,这话记得清楚。照我的领会,人要是光吃光睡,的确就界定在“动物”圈内出不来了,“高级动物”的雅号都配不上。多一个“玩”字,就“高级”了?未必。动物,也会玩的,只是不进歌厅而已。
⑤我在此只是思考一个问题:衣食不愁了,精神怎么上台阶?管子有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闹饥荒的时候,“人肉以相食”的事都不新鲜,当然谈不上礼节。但经济条件好了,单晓得了礼节,晓得剔牙以餐巾遮口或见面说“哈喽”“拜拜”之类,还是不够。因此笔者想“发展”一下管子,曰:“衣食足”应“知书趣”。但我用“应”而不敢用“则”,因为现状告诉我:衣食足未必知书趣。这是个好大的悖论,我也始料未及。因此,姑且用“应”字来一回“鼓与呼”罢!
⑥最后需做注解的是,“书趣”,与为“黄金屋”或为“颜如玉”的读书不是一回事。我说的书趣,是境界。目下我们缺的,正是境界。
小题1:选文开头说:“偶读丰子恺《读书》 一文,才晓得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异”在何处。(2 分)
小题2:选文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结构。开头先提出“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的问题并举例论证,然后围绕“国民心态”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小题3: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 分)
人要是光吃光睡,的确就界定在“动物”圈内出不来了,连“高级动物”的雅号都配不上。多一个“玩”字,就“高级”了?未必。动物,也会玩的.只是不进歌厅而已。
参考答案:
小题1:古代到处是“书香”景色,乡间商业中心也不例外,文化氛围浓厚。今日虽然科技发达了,但多数是为商家服务的;国民更重视对物质的追求,忽视了精神境界的提高,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2 分。“古代”1 分,“今日”l 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一是搞高雅文化也没人买账;二是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中心论点:“衣食足”应“知书趣”。(3分。每空1分)。
小题1:事例论证,(2分)具体论证了在高雅文化缺失的今天,你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从而证明我们应该“知书趣”。(2分)
小题1:如果仅仅是吃喝玩乐,那么人与动物就没有本质的区别;(1分)真正意义上的人还应该“知书趣”,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可以从文中的前三小节的内容中概况出来。古人在饭后茶余一边游山玩水,一边留下流传千古的诗文、对联、名句等,让人感到到处是“书香”景色,一些乡间商业中心,水城之上,桥石上也总要刻几句雅诗,居户的门楣,商铺的门脸儿,也时常能见到那些文人雅士的墨笔,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今日科技上去了,趣味没跟上。眼前的社会,实在浑然是一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忙忙碌碌景象。“我” 屡次去报亭寻摸“沉思”味道的散文、杂文、随笔类杂志,摊主均告“无”,理由是“上货,也卖不出几本”。甚至去邮局订,也听得抱怨:“一个区才一两份,不好送”。这些都说明人们更重视对物质的追求,忽视了精神境界的提高,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小题1:试题分析:造成“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的原因是由于当今国民心态发生了变化:当今社会,实在浑然是一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忙忙碌碌景象。孟子所言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者,在现实生活中也到处打头碰脸。这些都说明一些人想搞高雅文化也没人买账;另外,有些吃饱肚子的,想“超然物外”去报亭、邮局寻摸“沉思”味道的散文、杂文、随笔类杂志等也不能如愿,一些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书籍已越发成了稀有动物了。
文章的中心论点可以从文题和文章解决问题部分归纳到:“衣食足”应“知书趣”。
小题1:试题分析:第③段划线句子,以我屡次去报亭寻摸“沉思”味道的散文、杂文、随笔类杂志均无果的实例论证了在高雅文化缺失的今天,你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从而证明我们应该“知书趣”。划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小题1:试题分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假设和类比的方法说明,如果人只知道吃喝玩乐,而没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那么人与动物就没有本质的区别;从历史的方面来说: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能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作者在此基础上将人与动物的区别又上升到一个高度: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除了吃喝玩乐之外,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衣食足”应“知书趣”。
张根字知常阅读翻译及答案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失官锡,系治兵吏千计。根曰:“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今罗取无罪之人,责以不可得之物,何以召和气?”乃罢其狱。
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以水灾多,乞蠲租赋,散洛口米﹑常平青苗米,振贷流民。诏褒谕之。
徙两浙,辞不行,乃具疏付驿递奏。大略谓:“今州郡无兼月之储,太仓无终岁之积,军需匮乏,边备缺然。东南水旱、盗贼间作,西﹑北二国窥伺日久,安得不豫为之计?”因条列茶盐、常平等利病之数,遂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寻以花石纲拘占漕舟,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而多入诸臣之家。因力陈其弊,益忤权幸,乃擿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为傲慢不恭,责监信州酒。既又言根非诋常平之法,以摇绍述之政,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寻以讨淮贼功,得自便。以朝散大夫终于家,年六十。
(选自《宋史 列传一百一十五》)
注:①貤:通“移”。转移;转赠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屏处十年 屏:隐居
B.安得不豫为之计 豫:参与
C.乃罢其狱 狱:案件
D.犹虑不称 虑:担忧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根劝谏皇上为政节俭的一组是( )(3分)
①遂请罢钱塘制造局 ②此有司失于几察之过也
③愿陛下靳之 ④亦愿日削而月损之
⑤官买一竹至费五十缗 ⑥因力陈其弊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④⑤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张根很有才华,刚满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功名。曾布等多名官员上书表扬他的操行和道义,为此,徽宗把他召入皇宫。张根借机向皇帝提出了建议。
B.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鉴于当时水灾频发,请求减免租赋,发放洛口米粮、常平青苗米,救济流民。
C.张根调任两浙,辞职不赴任,于是写下奏疏通过驿站上奏朝廷。奏疏中力陈贪官横行和自然灾害环生导致的国库空虚,敌国窥伺、盗贼频起的严重局面。
D.张根的多次上书,触怒了权贵佞臣,他们罗织罪名,先将张根贬为监信州酒。不久又以张根诋毁常平之法等为借口,再次将他贬为濠州团练副使。
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5分)
(2)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5分)
4.B(事先)
5.A(②是对“洪州失官锡”的看法⑤是当时官员的贪赃情况⑥是张根批评官场的贪腐风气)
6.C(“力陈贪官横行”无中生有)
7.(1)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
(“累、被动句式、耗、不肖、振”各一分)
(2)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
(“侧目、所以、交、罪、宾语前置”各一分)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参考译文:福清语文教育网整理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年幼时入太学,刚满二十岁,考上进士。调任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应当改任京官,因为四亲在堂,希望把给父母的恩封转给祖父母,把妻子的.恩封转给母亲,于是离职,得任通直郎,成全了他的志向。当时年仅三十一。乡里有个贤者叫彭汝砺把这件事写出来,自以为不如他。
闲居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书说明他的义行,徽宗召他到宫。他对皇帝说:“陛下日理万机,所依靠的是心而已。一旦被玩物拖累,那么聪明智慧会耗尽,贤良与坏人就分辨不清,国家社会秩序和国家法纪就会萎靡不振。希望陛下清心寡欲,来消除祸乱的源头。”于是请求罢去钱塘制造局。皇帝高兴地赞美他,任命他为亲贤宅教授。
不久,出任杭州通判,提举江西常平。洪州官府中失了官印,把上千兵吏关起来审治。张根说“:这是有关部门不仔细查管的过错。现在羁押无罪之人,而索要不可得之物,怎能带来和气呢?”于是停止这个案件。
大观年间,张根被任命为转运副使,改为淮南转运使,加任直龙图阁。他又因为水灾多,乞求蠲免租赋,发放洛口米、常平青苗米,赈贷流民。诏令褒扬他。
徙官两浙,谢绝不听,于是写下条疏交驿站传奏。大概说:“现在州郡没有两个月的储积,太仓没有一年的积蓄,军需匮乏,边备不周。东南水旱,盗贼常常发生,西、北二国窥伺日久,怎么能不预先计谋?”于是条列茶盐、常平等利处与弊端,于是说:“从现实考虑,应该节制的大项目,最首要的是土木之功,现在赐给大臣一栋房子,有时耗费百万。我所管辖的二十个州,一年上供才三十万缗而已,甚至不足以供足造一栋住宅的费用。拿住宅来尊宠元勋盛德之臣,犹恐不够,何况赐给那些阿谀邀恩者呢。即使有赵普、韩琦佐命定策之大功,希望陛下也要吝惜赏赐。其次如田园、邸店,虽然不如赏赐宅第那么多,也希望日削月损。像金帛之类,也不可不节制啊。”书表奏上,权贵宠臣很是愤恨,谋求能够中伤他的事件,轮流进上谗言,皇帝察辨张根的忠诚,没有加罪于他。
不久因为花石纲强行占有漕舟,官府买一根竹子耗费至五十缗,却大多落入诸位大臣之家。于是力陈弊端,更加忤逆权贵,于是摘录张根所书奏牍、注切、草略,认为傲慢不恭,责令他为监信州酒。不久又认为张根诋毁常平之法,摇动继承新法的政策,再贬为濠州团练副使,安置在郴州。不久因讨伐淮贼有功,获准自便居住。以朝散大夫身份死于家中,终年六十岁。
李景阳
①偶读丰子恺《读书》一文,才晓得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他逛西湖,发感慨说:“西湖上发表着的文字非常之多,皇帝的御笔,名人士大夫的联额,或勒石,或刻木,冠冕堂皇地、金碧辉煌地,装点在到处的寺院台榭中。”这“书香”景色,其实我也亲见。曾游江浙一带古镇,周庄、乌镇,都算是乡间商业中心,但水城之上,石桥林立,桥头总要刻几句雅诗,居户的门楣,商铺的门脸儿,也好像缺了这东西就难见人面似的。
②看今日,文化手段先进多了,何需木石上的凿子功夫,什么信息都可“实时”。单说电视,在家看,出了家门在手机上看,一抬头,公共场所到处挂着这玩意儿,不看也得看。不过请原谅我说句泼冷水的话:科技上去了,趣味下来了!或客气一点说:科技上去了,趣味没跟上。就说公交车上的电视罢,原先还有些杂耍,渐渐成了商家的别动队,一水儿的广告,随时提醒你往钱眼里钻,生怕你忘了做物质的奴隶,论文化氛围,我们的确有点“不古”了。
③这倒不能怨传播工具,好像都是先进科技惹的祸。荧屏上玩点“诗意”,实在并不费劲。关键还是“国民心态”。你搞高雅文化,只怕没人买账。不能说满大街没一个“雅士”,但看眼前的社会,实在浑然是一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忙忙碌碌景象。孟子所言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者,实在到处打头碰脸。须声明,我的批评不含“弱势群体”,他们奔的是一碗饭,别苛求人家。但吃饱肚子的,还是得有点“超然物外”的想头。当然话又说回来,你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以我的经历说,屡次去报亭寻摸“沉思”味道的散文、杂文、随笔类杂志,摊主均告“无”,理由是“上货,也卖不出几本”。甚至去邮局订,也听得抱怨:“一个区才一两份,不好送”。于是恍然大悟,这“阳春白雪”的东西越发成了稀有动物,爱好者别在大街上傻转,顶好拔脚到它们龟缩的大森林里去寻踪。
④刚才那句孟子的话,其实还剩一半:“……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我未敢说完全,怕有骂人之嫌,虽则是借古人的嘴。终于还是将话补齐,但我想恩格斯可为我打圆场。他前面的话记不清了,“使人最终脱离动物界”,这话记得清楚。照我的领会,人要是光吃光睡,的确就界定在“动物”圈内出不来了,“高级动物”的雅号都配不上。多一个“玩”字,就“高级”了?未必。动物,也会玩的,只是不进歌厅而已。
⑤我在此只是思考一个问题:衣食不愁了,精神怎么上台阶?管子有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闹饥荒的时候,“人肉以相食”的事都不新鲜,当然谈不上礼节。但经济条件好了,单晓得了礼节,晓得剔牙以餐巾遮口或见面说“哈喽”“拜拜”之类,还是不够。因此笔者想“发展”一下管子,曰:“衣食足”应“知书趣”。但我用“应”而不敢用“则”,因为现状告诉我:衣食足未必知书趣。这是个好大的悖论,我也始料未及。因此,姑且用“应”字来一回“鼓与呼”罢!
⑥最后需做注解的是,“书趣”,与为“黄金屋”或为“颜如玉”的读书不是一回事。我说的书趣,是境界。目下我们缺的`,正是境界。(《人*日报》xx年3月15日,有删改)
1.选文开头说:“偶读丰子恺《读书》一文,才晓得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异”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按照议论文“提出同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结构。开头先提出“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的问题并举例论证,然后围绕“国民心态”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文章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人要是光吃光睡,的确就界定在“动物”圈内出不来了,连“高级动物”的雅号都配不上。多一个“玩”字,就“高级”了?未必。动物,也会玩的.只是不进歌厅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古代到处是“书香”景色,乡间商业中心也不例外,文化氛围浓厚。今日虽然科技发达了,但多数是为商家服务的;国民更重视对物质的追求,忽视了精神境界的提高,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意思对即可)
2.一是搞高雅文化也没人买账;二是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中心论点:“衣食足”应“知书趣”。
3.如果仅仅是吃喝玩乐,那么人与动物就没有本质的区别:真正意义上的人还应该“知书趣”,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意思对即可)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 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 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 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11.本文鲜明地提出了“知止”这一观点,“知止”在文中的含义是 (3分)
12.本文③④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13.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14.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4分)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知止》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 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 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xK b1 . C om
⑤ 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 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继高散文》,有删改)
12.本文鲜明地提出了“知止”这一观点,“知止”在文中的含义是 (3分)
13.本文③④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14.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15.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3分)
11. 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或:不能从社会上取得过多利益,应适可而止。)
1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
13.总结全文;再次阐述“知止”的含义,突出了中心论点强调自觉培养“知止”的精神。
14.观点明确, 能适当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12.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或:不能从社会上取得过多利益,应适可而止。)
13.举例论证(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正反论证)。通过列举王安石的反面例子和华盛顿的正面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人要“知止”这一观点。
14.总结全文;再次阐述“知止”的含义,突出了中心论点强调自觉培养“知止”的精神。
15.观点明确, 能适当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 太常引原文及赏析
★ 足疗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