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邓跃东《丑琴操》阅读答案(共含2篇),方便大家学习。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想改个名字”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丑琴操
邓跃东
祖父会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带上两个会拉胡琴的侄儿一起演出。在邻村第一次巡演时,我大伯父刚拉开过门,台下就扔来一只鞋子,砸在他头上。他们指责大伯父的胡琴有问题,硬是逼着他锯掉了琴杆上的龙头……
这件事我是听一个叔父说的,几个伯叔不愿回忆这些旧事,唯有我堂二叔反应异常,他大口大口地吸着烟说:“琴头是我砍的!”我知道二叔一直钟情于胡琴,没想到他竟是这件事的亲历者。透过浓浓烟雾,我看到了二叔眼里流露出的几丝幽怨。
那晚他们受到了批评,被要求将琴头处理掉,否则后果难以想象。祖父答应一定处理好,但不是当场锯掉的。这把琴是大伯父在县城读中学时带回的,却成了二叔的至爱。那时祖父被贬职从学校回乡,思虑最多的是要保住侄子们的性命,要不就对不起大哥。祖父就给二叔做工作,二叔十五六岁,很不配合。祖父发了怒,责问他:“是人头重要还是琴头重要?”二叔噙着泪、含着怨气,在祖父的逼迫下锯下了琴头。祖父说:“这个琴头雕刻得精致,你先收着,日后可能会用上。”二叔不吭气,捡起琴头一把甩进了灶膛。
丑琴无头,祖父他们也无脸面,操琴的模样十分滑稽,总不被人正眼看。当然,心里最憋屈的是二叔。他很年轻,无端被人嘲笑,其实他拉琴是很有水准的,但是心里不平,音色起伏大。丑琴让二叔的脾性也丑了起来,他变得十分倔强,不太理会祖父﹣﹣以前他们经常一起谈琴论艺,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
没过多久,伯叔姑姑们不能读书了,因为村里不准。二叔二次被生产队长从中学赶回,他聪颖好学,无奈初三未读完,就再也未进过学堂的门了。二叔积下一肚子的愤懑和怨恨,别人拈轻怕重,在生产队混工分,他年纪轻轻就去学泥水匠的手艺,每天用砖刀砍砍剁剁,其实是在发泄不满,他要砍平种.种崎岖。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他的虎口被震烂,血流不止,也不能释放心中的怨气。他又想起了无头琴,每天劳作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里,只有丑琴懂他,眼里的泪、虎口的血,遗落在琴上,他浑然不知。
二叔独自拉琴,长夜不息。祖父知道他心里苦闷,就开导他说:“拉琴可以消解磨难,但不能宣泄情绪,你指上的怨气太重了。”二叔说:“你不是说琴音传递的是心声吗?”祖父反问:“你心里向往的是什么?”二叔不吭声了。听琴知音,得失寸心。二叔对祖父的视听修养极为钦佩,他为自己更名为“清明”,自此静心练琴,研习音律。
清明通透,方有流音。二叔反复体悟,寻求彻悟﹣﹣人跟丑琴一样,没有脸面,可琴还是琴,心里有音,仍可自然地发声。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丑琴,琴声开始从心里流泻出来,没有了早时的发泄,音色一片柔美。
二叔认真地看着我说:“琴已无头,人得有名。”
二叔那时带着这把丑琴,一次次地参加上级安排的演出。他用丑琴发出的优美琴声征服了众多同行,感染无数心田。有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观看,领导提出给他换把琴,说这琴太丑了,影响县里的形象。二叔说,人能换但琴不能换。
在本村的一场集会上,全家人都被责令到场陪斗,的对象是二叔的母亲。大冬天里她被拉到学校操场上,被风车对着猛吹,她不服软,直挺挺地站了一夜。有人起哄要我家的人拉琴造势,祖父跟他们交涉能不能换人,他们说不行,故意要我二叔拉。祖父尴尬不已,二叔却轻松地拉开了弓子。凝望着受难的母亲,他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怀中丑琴一如惜日,不动声色。后来我得知,二叔拉的是刘天华先生的《光明行》,他心里存有光亮!
(选自《读者》第9期,有删改)
丑琴操阅读题: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倒叙开篇,叙述大伯父演出时的遭遇,奠定了文章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二叔性格的变化做了铺垫。
B.“琴已无头,人得有名”的生活体悟既是二叔多年后人生积淀的总结,也是当年促使二叔琴音转变的原因,此句话在文章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祖父不仅是家庭的守护神,更是侄儿们的精神导师。为了保证侄儿们的安全,忍气吞声答应锯掉琴头;担心二叔怨气太重,开导他要心存希望。
D.文章花大量笔墨写“我”家遭遇的种.种不幸意在反映生活磨难容易钳制人的精神,从而点明本文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主题。
E.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家所发生的“旧事”,虽然“我”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本身并没有进入故事中,但故事却因此却显得真实可信。
8.文章多次提到“丑琴”,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9.二叔这一人物在文中的生活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
丑琴操参考答案:
7.BC(选对一项得2分)(A项,“文章以倒叙开篇”有误;D项,本文的主题不是“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E项,“本身并没有进入故事中”有误,原文“二叔认真地看着我说:‘琴已无头,人得有名。’”)
8.①丑琴是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二叔的人生经历;②丑琴象征着二叔人生的起起落落;③丑琴虽丑,但琴音却能一片柔和,暗示了勇于面对逆境也能完成自我救赎的主题。文章以“丑琴”为题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9.①由琴头被砍、遭遇不公正待遇时的偏执、倔强变化为正声清音,心怀光亮;(2分)②这种变化是生活智慧的体现,展示了面对逆境永不退缩的精神,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2分)③二叔遭遇不公,用极端方式发泄心中不满,沉溺于苦难现实让自己痛苦不堪;祖父教导二叔心中有追求有向往就应积极向上,心怀光亮;心有体悟的二叔能平静、勇敢面对逆境,在生活找到了积极的意义,也因此感染了很多人。(2分)
蔡邕《琴操》和葛洪《嵇中散孤馆遇神》对比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①,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从买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吾夫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耳,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报复?”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曰:“乌有使生不见其父,可得使乎?”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磔政形体市,悬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斤。”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故曰:“聂政刺韩王。”( 蔡邕《琴操》)
有嵇康者,尝游天台,忽闻谷中琴声幽幽,寻声觅去,至一茅舍,一清丽女子开门。神巫曰:“见先生爱琴,吾另有《广陵散》相赠。此乃天籁之音,曲中丈夫也,不可轻传。”康问:“何人所为?”对曰:“广陵子是也。昔与聂政山中习琴,形同骨肉也。”康恍然大悟,恭请神女赐之,习至天明方散。
康毕生独爱此曲,虽有达官贵人求教,概不相传。及康将刑东市,三千太学生“请以为师”,终不得许。康刑前索琴而扶。玄起处风停云滞,人鬼俱寂,唯工尺跳跃于琴盘,思绪滑动于指尖,情感流淌于五玄,天籁回荡于苍天,仙乐袅袅如行云流水,琴声铮铮有铁戈之声,惊天地,泣鬼神,听者无不动容。曲毕慨然长叹:“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竟慷慨赴死。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 葛洪《嵇中散孤馆遇神》有删改 )
注:①厉,通“癞”,癞疮。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逢其妻,从买栉 栉:排列
B.内刀在琴中 内:里面
C.吾靳固不与 靳:吝惜
D.竟慷慨赴死 慷慨:叹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故悲而泣 而征一国者
B.此乃天籁之音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C.而为妻所知 为击破沛公军
D.以刺韩王 木欣欣以向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聂政刺韩王,共去韩国都城了三次,进入太山了二次,变容易声,援石击齿,犁剥面皮,历尽艰辛坎坷,终于杀死了韩王,为父报了大仇。
B.聂政刺韩王前后,曾多次毁容,不想让人认出来;韩国王宫也将聂政的头和割裂的身体悬示在街市上,最终所有的人们都没有辨认出他是谁。
C.嵇康在东市就义前所弹奏的《广陵散》,既有着美妙动听的艺术魅力,也有着反抗暴政之凛然大义。
D.蔡邕的聂政一文,读来肃穆庄严,凛然之气油然而生;葛洪的嵇康一文,舒缓从容,但仍不失铮铮铁戈之气。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
(2)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
参考答案:
4.C项。(3分)
A项中的“栉”,在句中为“梳子”,B项中的“内”通“纳”句中意为把什么放进,D项中的“慷慨”句中意为情绪激昂。
5.B项。(3分)
“乃”在两句中都表判断,当“是”讲。A项中的“而”,在前句中是连词,表并列,可以不译,在后句中是通假字,通“耐”,当能力讲。C项中的“为”,在前句中是介词,与“所”一起表被动,是“被”的意思,在后句中是介词,当“给”讲。D项中的“以”是连词,在前句中当“用来”讲,在后句中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6.C项。(3分)
A项中的“犁剥面皮”是在杀死韩王之后的举动。B项的.最终所有人都没有辨认出来与原文中的聂政母亲认出来相矛盾。D项中的葛洪一文,没有铮铮铁戈之气。
7.(10分)
(1)(5分)
学习弹奏古琴,用木漆漆染身体,身体都长出了癞疮,吞咽木炭改变声音。七年后把弹奏古琴学成了。
(2)(5分)
聂政杀死了韩国国君,知道一定会祸及母亲,就自己割剥脸皮,砍断自己的形貌身体,人们不能认识他是谁。
附:译文
聂政刺韩王,是聂政作出的事情。聂政父亲给韩王铸剑,过了期限剑没有铸成,韩王杀死了他,当时聂政没有出生。等长大成人了,问他的母亲:“父亲在哪里呢?”母亲告诉了他。聂政打算杀死韩王,就学习涂饰进入王宫,拔剑刺杀韩王,没有成功,翻越城墙逃出了。离开王宫进入太山,遇到仙人,学习弹奏古琴,用木漆漆染身体,身体都长出了癞疮,吞咽木炭改变声音。七年后把弹奏古琴学成了。打算进入韩国都城,在道路上遇上他妻子,跟随着妻子买梳子,对着妻子笑着,妻子对着他眼泪流下来了。聂政说:“夫人为什么哭泣?”妻子说:“吾丈夫聂政出外旅行,七年都没有回来,我曾做梦都想念见到他。您对着我笑着,牙齿像我丈夫聂政的牙齿,所以悲伤哭泣。”聂政说:“天下人们的牙齿,都会像您丈夫聂政的样子,为什么哭泣呢?”就分别离开了,再进到山中,仰天叹道:“啊,我改变容貌改变声音,想给父亲报仇,却被妻子认出了,父亲的大仇什么时候才能报呢?”拿起石块击掉牙齿,留在山中三年苦练琴曲,拿着古琴进入韩国国都,人们没有谁能认出聂政。聂政在城门下弹奏古琴,观看的人们排成行,路上骑马坐牛车的人们都停下来听着,(人们)把这件事告诉给韩王。韩王召唤聂政并接见他,派他弹奏古琴,聂政就弹着古琴歌唱着。把刀藏在古琴内,聂政于是左手抓住韩王的衣袖,右手拿出刀子,来刺杀韩王,杀死了韩王。说:“哪里有让活着的孩子见不到父亲这种事发生呢!可以能这样吗?”聂政杀死了韩国国君,知道一定会祸及母亲,就自己割剥脸皮,砍断自己的身体,人们不能认识他是谁。于是(王宫的卫士)把聂政的头和砍裂的身体悬示在大街上,并在他身旁悬挂着告示:“有知道此人者,赏赐千斤黄金。”于是就有一位老母亲前往哭道:“啊,替父报仇吗?”回头对大街上的人们说:“这就是聂政啊。他为父亲报仇,知道一定会祸及母亲,才自己割剥脸皮,我为什么要怜惜我这女人的身体,却不传扬我儿子的美名呢?”于是就抱着聂政的尸体大哭,冤恨凝结深深陷入心中堵塞气血,最终断绝脉搏而死去。所以说:聂政刺韩王。
有一位叫嵇康的人,曾经游览天台山,忽然听到山谷中琴声幽幽,寻声找去,来到一处茅舍,一位容貌清丽的女子开门。这位神女说:“看到先生爱琴,我另有《广陵散》赠送。这是天籁之音,是琴曲中的大丈夫啊,不可以轻易传给别人。”嵇康问:“是什么人作的曲子?”回答说:“是广陵子啊。早年在山中教聂政习琴,形影不离如同亲人一般啊。”嵇康恍然大悟,恭敬地请求神女传授给他,学习至天亮才离散。
嵇康一生独爱这个琴曲,虽然有达官贵人求教,他一概不传。到嵇康将要在东市上赴刑的时候,三千名太学生“请求朝庭赦免嵇康让嵇康做他们的老师”,最终没有得到允许。嵇康在刑场前调琴而弹,琴弦弹动处风停云止,人鬼全都寂静无声,只有音符在琴上跳跃着,他的思绪在指尖滑动,他的情感在五弦上流淌,天籁之声在青天之上回荡,仙乐袅袅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琴弦发出铮铮之声有如兵器相撞击,使天地惊恐,使鬼神哭泣,听着的人们无不改变容颜。曲毕长叹一声:“袁孝尼曾请求学习此曲,吾吝惜坚决不传,《广陵散》从今天就断绝了!”最终他壮烈激昂地赴死。海内之士,没有谁不痛惜。
★ 丑猫阅读答案
★ 邓稼先阅读答案
★ 丑石的阅读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