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金陵怀古》阅读答案及简析(共含11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eanne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1)与你学过的怀古诗相比,这首诗的前两联在内容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怀古七律,在炼字上很见功力,请举例说明。(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陵怀古》
(1)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2)首联中,“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颔联中,“远近”和“高低”包容一切空间,写尽了金陵的衰败景象,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颈联中,“拂”字、“吹”字写得传神,“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尾联中,“豪华尽”照应首联中的“王气终”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金陵怀古阅读答案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独上江城满目秋”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4分)
(3)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3分)
【参考答案】
(1)①点明时间和地点②“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2)中间两联,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别渚孤岛,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数,一句一景,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
(3)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②。
【注】①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燕子,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为石。②洛中:指古都洛阳。
⑵ 第一首诗中“山形依旧枕寒流”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3分)
⑵请概括第二首诗中颔联的内容。(2分)
⑶这两首诗同属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0.(1)(3分)拟人。(1分)寄寓了诗人对自然永恒,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2分)
(2)(2分)写六朝衰败残破的景象。(1分)
(3)(5分)第一首诗写当今“四海为家”,而故垒萧瑟荒凉,警戒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的'统一。(2分)第二首诗写英雄已去,豪华已尽,只有“青山似洛中”,抒发了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唐朝江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3分)
金陵怀古王硅阅读答案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4分)
(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4分)
阅读答案:
14.(1)中间两联,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别渚孤岛,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楼,一句一景,(2分)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2分)
(2)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2分)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1分)
《桂枝香·金陵怀古》阅读答案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7.⑴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句中的景色。(2分)
⑵词的上片在写景上有何特点?(2分)
⑶作者在诗的末两句写到“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有何用意?(2分)
参考答案:
7.⑴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象一条白链,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⑵“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⑶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1.本诗首联追述对前进历史的遥想,是全诗的发端,颔联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样安排就突出了金陵盛衰的转折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2.表达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尾联的“豪华尽”与首联的“王气终”遥相呼应,使中间的写景有了依托,卒章显志。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①高低六代宫。
石燕②拂云晴亦雨,江豚③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禾黍,《诗经·王风·黍离》小序说,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 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作《黍离》诗。②石燕,《浙中记》:“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③江豚,《南越志》:“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1.本诗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 (6分)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14.王安石,号 。(1分)
15.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千里澄江似练”的“练”字,勾画出千里江面似匹白绢,波光闪亮。“翠峰如簇”的“簇”字又描绘出青翠的山峰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峻峭挺拔。
B.上片围绕金陵秋色极尽渲染,以“画图难足”句作结,道出金陵美景用画笔是难以完美地描绘出来的。
C.下片“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起笔,由写景转入怀古,并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16.结合作品,对下片划线句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 半山
15. D,非“直抒胸臆”
16.作者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1分)这三句借古讽今,(1分)委婉地劝告宋统治者莫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患。(1分)用此三句作结尾,寓意深刻,催人警醒。(1分)
王珪[注]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颈联中有两个字运用传神,请指出是那两个字,并选择其一作简要赏析。(4分)
2、综观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 答:“惊”、“压”(1分),“惊”运用拟人手法(1分),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1分),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1分);或: “压”字化静为动,(1分)“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1分),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1分)。
2.答:首联写登上江边古城时怀乡的孤独寂寞之情(1分);中间二联集中写景营造出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作者对国势日衰的悲愁(1分);尾联归结全诗表现出怀古伤今,故国凄凉之感(2分)。
做阅读题技巧顺口溜
浏览问题和背景,整体把握很从容;
确定区域定目标,圈点勾画细推敲;
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字词句意重语境,四不分离会贯通。
阅读理解常考修辞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金陵怀古》阅读答案及简析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①高低六代宫。
石燕②拂云晴亦雨,江豚③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禾黍,《诗经·王风·黍离》小序说,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 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作《黍离》诗。②石燕,《浙中记》:“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③江豚,《南越志》:“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1.本诗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 (6分)
参考答案
一
1.本诗首联追述对前进历史的遥想,是全诗的发端,颔联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样安排就突出了金陵盛衰的转折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2.表达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尾联的“豪华尽”与首联的“王气终”遥相呼应,使中间的写景有了依托,卒章显志。
二
1. 请对第三联中“拂”“吹”两个字做简要赏析。(4 分)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拂”字是“掠过”之意,写石燕掠过云朵带来晴雨变化(1分),“吹”为“鼓动”之意,写江豚在江面上兴风鼓浪(1分),把江上自然的风云晴雨的变化写作由石燕、江豚带来(1分),用石燕、江豚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1分)。
2.抒发了诗人对于人事多变,繁华易逝的感慨(2分)。“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惟有青山似洛中”,指今日金陵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人事却大不一样。江山不改,而人事多变。(2分)。
三
1、找出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5分)
A、首联“残”和“空”两个字,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B、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通过松楸荒冢,残宫禾黍来表现金陵的衰败景象。
C、颈联“拂云”写石燕掠雨穿云的状态,“吹浪”表现江豚行风鼓浪的气势,颈联寄寓了作者面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
D、尾联的英雄指的是抓住陈后主,灭掉陈朝的隋朝将士,正是他们见证了金陵城的由盛转衰。
E、全诗寄慨言志,格调高昂,手法高妙,借对六朝覆灭的哀叹,表现出对唐朝江山风雨飘摇、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2、请从诗歌“起承转合”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6分)
参考答案
1、DE解析:D项英雄指的是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E项“格调高昂”,对整体风格分析错误。(选对1个2分,两个都选对5分)
2、首联从追忆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陈朝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
颔联紧承上联,写了如今眼前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颈联不再继续写金陵的衰败,转而写石燕拂云,江豚吹浪的神奇景象。而“江豚”和“石燕”,象征着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而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则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尾联“英雄一去豪华尽”照应首联和颔联,“惟有青山似洛中”则点出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繁华易逝,世事多变的感慨蕴于其中,可谓卒章显志。
简析
《金陵怀古》这首诗的首联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实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音曲中覆灭。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前两联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折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
1.本诗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 (6分)
参考答案
1.本诗首联追述对前进历史的遥想,是全诗的发端,颔联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样安排就突出了金陵盛衰的转折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2.表达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尾联的“豪华尽”与首联的“王气终”遥相呼应,使中间的写景有了依托,卒章显志。
★ 文天祥金陵驿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