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我与父亲的八年冷战》阅读答案(共含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uozj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玉如意
我从小在父亲的棍棒下长大。在十四岁那一年的某一天开始,父亲就再也没有打过我了。因为,那一次,父亲的一顿暴殴,让我手臂鲜血直流,我愤然离家出走了一天。①第二天,我又累又饿,特想回家,就设计了一个巧合,故意让母亲找到了我。之后,我没有再跟父亲说过一句话,整整八年。
记不清挨了多少打,反正,打过了还是老样子,想玩就玩,哥们一叫就结帮打架,被老师赶出教室就整天在街上混。这些事情总是很快就败露了,所以总挨打。有时也不打,父亲用要我吃肉这种独特的方式惩罚我。虽说那时吃肉的时候并不多,但我一吃肉就条件反射式的呕吐,因此父母怀疑我那超瘦肉型的身材与我长期只吃青菜有关。犯了事,要是家里有肉的话,父亲就跟我谈条件,用三块肉换一棍子,不许吐,我装作不同意,每吃一块就努力地扮演很痛苦的表情。父亲就说,那就一块肉换一棍子吧,我依然表情痛苦无奈地同意了。后来我吃肉已经不反胃了,甚至觉得还有几分可口,但仍然装出很痛苦的表情,让父亲不挥舞棍棒也得到惩罚我的快感,让他以为达到了教育我,又补充了我的身体营养这一无比高明的目的的。
不跟父亲说话之后,他不再管我,也不打我,也不理我吃不吃肉。这时,我故意在吃饭时老挟肉吃,大口地嚼,叭吱叭吱的,装作吃得很香的样子,气他。我用眼角余光偷看他的反应,开始他很吃惊,接着就目无表情,专心吃他的饭。我知道他也在装,心里肯定气得要命。可是后来他却常常三更半夜出去,天大亮才回来,回来时手里提着一点肉,让母亲做汤给我喝了才上学——原来他大半夜都在食品站排队买肉。可我依然没跟他说话。
我十五岁那年考的大学,没考上像样的学校,在家门口上的学,令他这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感到很丢人。我们之间依然在冷战。十九岁我大学毕业,工作了,虽说我们厂有三千多人,只有包括我在内的三个大学生,但我还是混,整天打麻将下围棋,不思上进。父亲还是冷着脸,我们还是不说话。二十一岁,我混厌了,也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事,于是就背英语单词考研。家里不声不响地多了几本大部头的英文词典。我知道是他所为,我想对他表示一下,却无从开始。考研一举成功,而且是北京的一家名校。父母都很高兴,母亲买了好酒做了好菜,父亲吃了喝了,我也吃了喝了,两人也不交谈,都只跟我妈说话,也都不说我考研的事。那天准备去火车站,母亲给我收拾的大包小包在地上搁着,父亲扛起就走,我只得一路小跑跟着。他上了公共汽车,我也跟着上,他买了我们们两人的票;他下来,我也跟着下,依然没有一句话。我看着他扛着行李的高大背影,却竟有几分佝偻——我才想起来,他已经有五十多了。②在月台上,父亲放下行李,头扭在一边,眼睛看着别处,挺专心的样子。我看着他,等他回头看我时,我就叫他爸,可他一直不回头。我发现他的两鬓居然斑白了——我不知道自己多久没有认真看过他一眼了。想想自己的忤逆,心里产生了一种壮烈的感觉,有一种咸腻的东西涌出眼角,我艰难地说了声,爸,您回去吧。父亲没有反应,没扭过头来。站台上人很多,很嘈杂,我怀疑父亲没有听见。我又说了句,爸,您回去吧。他扭过头,看着我,那是我们八年来第一次的对视。我分明地看到他眼眶湿了。他点点头,两颗泪珠掉在他那厚厚的镜片上。他伸手拍拍我肩膀,没说一句话,却站着不动。我们就这样站着,没有再说一句话,一直到我上车,他从车窗外给我递完行李,还站着。我的泪止不住地往下滴,他的眼眶也一直湿着。火车开了,他还站着,一直到我看不见他。③那次,他拍我的肩膀,是八年来我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现在父亲已经七十岁,腿脚也不灵便了。但话多,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我回家时,我们父子俩有说不完的话,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家长里短,无所不谈。而我成长中的许多细枝末节,更是他津津乐道的事。那一天,他感慨地说,那时我老打你,真不对,简单粗暴,教育方法有问题。我说,是我不学好,打还是该的。④ 要是黑子(我儿子小名)像我小时那样不长进,我会比你打得还凶。父亲笑笑,说,那他会恨你。我说,那不要紧,只要儿子学好,成才,就由他恨去吧。我母亲就在一边笑,很欣慰地。而六岁的黑子在一旁撅嘴,哼,打我?你敢!我到法院告你去。我与父亲的八年冷战阅读答案
(1)根据课文记叙内容,用最概括语言填写下列问题要点。
①冷战双方: ②冷战时间:
③冷战表现: ④冷战结束:
(2)有人认为,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可以删除掉,你觉得如何?
(3)为什么现在“我”回家时,父子俩总会有说不完的话?
(4)爱可以是另类表达,本文的.另类表现在什么地方?
(5)本文语言非常富有特色,请对文中加横线的四句话任选两句进行简要赏析。
选第 句,赏析:
选第 句,赏析:
(6)文章的结尾父亲承认说,那时“教育方法有问题”,你觉得有问题吗?谈一下你的看法。
6.(1)①我与父亲 ②八年 ③八年没有再跟父亲说过一句话 ④父子站台洒泪相别
(2)不可以删除掉 因为第二自然是插叙段落,在插叙中交代了“我”小时候的顽劣和父亲用吃肉“惩罚”我这一独特的爱方式,这些对揭示我与父亲冷战的原因和下文表现父亲外冷实热的深沉之爱作了必要的铺垫。
(3)从父亲角度看,儿子已经出息、成才,对此感到高兴和自豪,无比亲爱着自己的儿子;从儿子角度看,儿子已经完全明白了父亲对自己教育的良苦用心,深深地感激着父亲。
(4)从内容上看,父亲的教育方法另类,表面严酷冷冰,内心却火热无比,爱在默默中,用心良苦;从写法上看,文章的写作方法另类,以父亲的用心良苦与“我”的倔强沉默形成反差,对比表现,以恨写爱,欲扬先抑。
(5)任选两句赏析即可。①用“设计了一个巧合”“故意”等语言幽默地写出了自己那时的顽皮、机灵。 ②这是细节描写,通过动作、表情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表面强装若无其事内心却充满波澜的情态。 ③“第一次亲密接触”用语轻松幽默,于诙谐中巧妙表达了对父亲爱的深深理解。 ④用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当年父亲教育自己做法的肯定、理解和感激。
(6)提示:谈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有问题,不应该简单粗暴,更不应该不管不问,而应该悉心交谈,与儿子做好心理沟通。 ②没有问题,特殊孩子就应该用特殊方法对待,表现了父亲的大智大爱。
《我与父亲的八年冷战》阅读习题及答案
我从小在父亲的棍棒下长大。在十四岁那一年的某一天开始,父亲就再也没有打过我了。因为,那一次,父亲的一顿暴殴,让我手臂鲜血直流,我愤然离家出走了一天。①第二天,我又累又饿,特想回家,就设计了一个巧合,故意让母亲找到了我。之后,我没有再跟父亲说过一句话,整整八年。
记不清挨了多少打,反正,打过了还是老样子,想玩就玩,哥们一叫就结帮打架,被老师赶出教室就整天在街上混。这些事情总是很快就败露了,所以总挨打。有时也不打,父亲用要我吃肉这种独特的方式惩罚我。虽说那时吃肉的时候并不多,但我一吃肉就条件反射式的呕吐,因此父母怀疑我那超瘦肉型的身材与我长期只吃青菜有关。犯了事,要是家里有肉的话,父亲就跟我谈条件,用三块肉换一棍子,不许吐,我装作不同意,每吃一块就努力地扮演很痛苦的表情。父亲就说,那就一块肉换一棍子吧,我依然表情痛苦无奈地同意了。后来我吃肉已经不反胃了,甚至觉得还有几分可口,但仍然装出很痛苦的表情,让父亲不挥舞棍棒也得到惩罚我的快感,让他以为达到了教育我,又补充了我的身体营养这一无比高明的目的的。
不跟父亲说话之后,他不再管我,也不打我,也不理我吃不吃肉。这时,我故意在吃饭时老挟肉吃,大口地嚼,叭吱叭吱的,装作吃得很香的样子,气他。我用眼角余光偷看他的反应,开始他很吃惊,接着就目无表情,专心吃他的饭。我知道他也在装,心里肯定气得要命。可是后来他却常常三更半夜出去,天大亮才回来,回来时手里提着一点肉,让母亲做汤给我喝了才上学——原来他大半夜都在食品站排队买肉。可我依然没跟他说话。
我十五岁那年考的大学,没考上像样的学校,在家门口上的学,令他这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感到很丢人。我们之间依然在冷战。十九岁我大学毕业,工作了,虽说我们厂有三千多人,只有包括我在内的三个大学生,但我还是混,整天打麻将下围棋,不思上进。父亲还是冷着脸,我们还是不说话。二十一岁,我混厌了,也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事,于是就背英语单词考研。家里不声不响地多了几本大部头的英文词典。我知道是他所为,我想对他表示一下,却无从开始。考研一举成功,而且是北京的一家名校。父母都很高兴,母亲买了好酒做了好菜,父亲吃了喝了,我也吃了喝了,两人也不交谈,都只跟我妈说话,也都不说我考研的事。那天准备去火车站,母亲给我收拾的大包小包在地上搁着,父亲扛起就走,我只得一路小跑跟着。他上了公共汽车,我也跟着上,他买了我们们两人的票;他下来,我也跟着下,依然没有一句话。我看着他扛着行李的高大背影,却竟有几分佝偻——我才想起来,他已经有五十多了。②在月台上,父亲放下行李,头扭在一边,眼睛看着别处,挺专心的样子。我看着他,等他回头看我时,我就叫他爸,可他一直不回头。我发现他的两鬓居然斑白了——我不知道自己多久没有认真看过他一眼了。想想自己的忤逆,心里产生了一种壮烈的感觉,有一种咸腻的东西涌出眼角,我艰难地说了声,爸,您回去吧。父亲没有反应,没扭过头来。站台上人很多,很嘈杂,我怀疑父亲没有听见。我又说了句,爸,您回去吧。他扭过头,看着我,那是我们八年来第一次的对视。我分明地看到他眼眶湿了。他点点头,两颗泪珠掉在他那厚厚的镜片上。他伸手拍拍我肩膀,没说一句话,却站着不动。我们就这样站着,没有再说一句话,一直到我上车,他从车窗外给我递完行李,还站着。我的泪止不住地往下滴,他的眼眶也一直湿着。火车开了,他还站着,一直到我看不见他。③那次,他拍我的肩膀,是八年来我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现在父亲已经七十岁,腿脚也不灵便了。但话多,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我回家时,我们父子俩有说不完的话,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家长里短,无所不谈。而我成长中的许多细枝末节,更是他津津乐道的事。那一天,他感慨地说,那时我老打你,真不对,简单粗暴,教育方法有问题。我说,是我不学好,打还是该的。④要是黑子(我儿子小名)像我小时那样不长进,我会比你打得还凶。父亲笑笑,说,那他会恨你。我说,那不要紧,只要儿子学好,成才,就由他恨去吧。我母亲就在一边笑,很欣慰地。而六岁的.黑子在一旁撅嘴,哼,打我?你敢!我到法院告你去。
(1)根据课文记叙内容,用最概括语言填写下列问题要点。
①冷战双方: ②冷战时间:
③冷战表现: ④冷战结束:
(2)有人认为,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可以删除掉,你觉得如何?
(3)为什么现在“我”回家时,父子俩总会有说不完的话?
(4)爱可以是另类表达,本文的另类表现在什么地方?
(5)本文语言非常富有特色,请对文中加横线的四句话任选两句进行简要赏析。
选第 句,赏析:
选第 句,赏析:
(6)文章的结尾父亲承认说,那时“教育方法有问题”,你觉得有问题吗?谈一下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①我与父亲 ②八年 ③八年没有再跟父亲说过一句话 ④父子站台洒泪相别
(2)不可以删除掉 因为第二自然是插叙段落,在插叙中交代了“我”小时候的顽劣和父亲用吃肉“惩罚”我这一独特的爱方式,这些对揭示我与父亲冷战的原因和下文表现父亲外冷实热的深沉之爱作了必要的铺垫。
(3)从父亲角度看,儿子已经出息、成才,对此感到高兴和自豪,无比亲爱着自己的儿子;从儿子角度看,儿子已经完全明白了父亲对自己教育的良苦用心,深深地感激着父亲。
(4)从内容上看,父亲的教育方法另类,表面严酷冷冰,内心却火热无比,爱在默默中,用心良苦;从写法上看,文章的写作方法另类,以父亲的用心良苦与“我”的倔强沉默形成反差,对比表现,以恨写爱,欲扬先抑。
(5)任选两句赏析即可。①用“设计了一个巧合”“故意”等语言幽默地写出了自己那时的顽皮、机灵。 ②这是细节描写,通过动作、表情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表面强装若无其事内心却充满波澜的情态。 ③“第一次亲密接触”用语轻松幽默,于诙谐中巧妙表达了对父亲爱的深深理解。 ④用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当年父亲教育自己做法的肯定、理解和感激。
(6)提示:谈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有问题,不应该简单粗暴,更不应该不管不问,而应该悉心交谈,与儿子做好心理沟通。 ②没有问题,特殊孩子就应该用特殊方法对待,表现了父亲的大智大爱。
考试前夕,因为一些事情,我无理取闹地和父亲大吵一架,冷战近一个星期,父亲。负气斗狠之下,作了个被冲昏头脑的决定。于是我把气撒在这次生平最重要的考试上。甚至不顾后果到底怎样,理智就在顷刻消失得烟消云散。
无视于周围同学和监考老师瞠目结舌的异样目光,那张只写了寥寥几字的试卷被我当枕头垫着打瞌睡。近期的不忿的难过占据我所有的心思,想到当天父亲神情冷漠地拂袖而去,心如刀割的感觉就让我槁木死灰。少年的多愁善感,我尝到了吧?
放榜了,毫无悬念,以我每科低于30分的烂成绩,名次站在分数榜的最末一名。也毫无悬念的,我被班主任请到办公室谈天了,老师絮絮叨叨地对我教育了天,最后总结道:再不允许这样任意妄为,最终只会毁了你自己!结果,我面无表情,漫不经心说:“我自己的事情,我喜欢怎样就怎样”。老师无奈的低叹:“你这孩子,脾气真倔”。
父亲,你的你的好女儿已经唱了一台好戏,接下来的半部,你唱着办吧。
傍晚时分,不出我的所料,老师的电话准时打到我家。自从父母看了我惨无人道的成绩单之后,父亲的脸色一直就保持阴晴不定,而母亲就愁气满面,眼圈红红。也许,我这个举动太出乎意料,想来也是,在人人眼中乖巧听话的优秀学生,居然在考试里本末倒置,考得如此惨不忍睹,保不住人人羡慕成绩桂冠,还放失了进入本阜最顶尖的中学学府的机会…………
母亲到客厅和老师谈电话近一个小时,里面的抽泣声断断续续地传来,我毫不在意地坐在沙发上,眼睛盯着屏幕中的卡通片。就在此刻,父亲面有愠色跨步走来,薄怒的眸子紧紧注视我,说道:“真是好女儿,尽惹你母亲伤心!”我侧目而视,低低地嗤笑:“还不是跟你学的?”我不肖的言语可会冲撞了父亲?于是,一阵吹风掠过耳边,巴掌如天际边划过的一道迅雷般锐不可当,干净利索地甩下在我的脸颊上。我踉踉跄跄后退几步,捂住脸,睁大眼睛不可置信直视父亲。浮肿指印还来不及火辣辣的灼痛,他就怒不可遏冲我大吼:“你终日怨气满腹,可否顾虑过别人的关心?我女儿是一个有灵魂,有思想,敢做敢为的女孩。而你只会是糟蹋亲人的担心,,使他们愁眉紧锁!”父亲咄咄逼人的彻底把我吼懵了,怔怔地站在那,心中的思绪翻江倒海。:“那天晚上我希望你会冲进房间,要求我向你解释清楚事情的始末,但你没有,中学生作文《父亲》。你只选择逃跑,躲到一个自以为安全的地方去,给自己的心理设防高高筑起,不让人窥视。”末了,父亲冷眼瞪住我,搁下一句:“好自为之”。转身忿然走出客厅,橡木门因摔门力度过大,发出铿锵有力的声响。而一屋子,只留下震动后的余音,和呆若木鸡的我。
父亲的性子素来冷淡,我从小见他动怒的次数屈指可数,而我这个不争气的女儿却使他勃然大怒。而他和我发生过无数次争执,无论是否他的对错,也不向我多作解释。因而我对父亲的误见很大。
繁星朗月,夜风徐徐,而这么美的夜色我却没心情欣赏。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想着母亲的饮泣吞声,父亲的黯然伤神,亲戚好友的惋惜哀叹。我想,我又战战兢兢走过成长的独木桥了。
新的学期,我到本地一间普通中学入读。从开学第一天开始,我摒弃任何一切杂念,全力以赴,专心学习。这段时期,父亲却对我不理不睬,继续冷战。
期末,我努力的耕耘终于有了收获,老师向母亲称赞我这学期进步神速,取得无人能及的进步。呵呵,如何的进步对我不重要,我只要看到母亲喜上眉梢就行了。
饭桌上,父亲的席位空空荡荡,母亲就向我挑挑眉毛,示意我亲自请父亲出来。我耸耸肩,没办法,要当一个乖巧的好女儿啊。
父亲不喜欢嘈杂,故而我蹑手蹑脚走进他的书房,看到他正在看一卷年代已旧的录像。而我惊奇地发现,录像上活蹦乱跳的小女娃不就是我吗?只见那小女孩儿迈开小小的步子跑着,可不小心硌到鹅卵石而摔倒,但愣是没有哭,只嘟起红润的小嘴,直嚷个不休:“爸爸抱我嘛,我疼!”录像中的男子温柔抱起小女孩,但他明显动作僵硬抱住手中柔软的身子。父亲似乎察觉我进来了,自言自语道:“女儿终于长大了,那时还经常撒娇缠着我和你妈要抱抱呢,现在自主自立,不再依赖父母了。”听着父亲的话,心里酸酸的,声音哽咽着,:“爸。”父亲落寞一笑,继续说:“人在长大,脾气也在长,性格又臭又倔,一旦决定了的事情,就永不放弃完承,九头牛也拉不回。颇有乃父之风啊,和我年少时一样桀骜不驯,反叛得让人头疼。”呵呵,原来父亲也拥有一个对世事漠然的叛逆时期。我静静听着父亲娓娓道来的往事,不发一言,然而,父亲说了一句我始料不到的话,让我瞬间措手不及。他抬头诚恳直视我的眼睛:“漓璃,我们父女间的缝隙是我间接造成的,是爸错了,就不能原谅爸一次吗?还真是性子跟我一样呢,得理不饶人。”
我的父亲呵 !我情不自禁伸出双手弯住父亲宽阔的肩,将头轻轻放下,像儿时玩闹疲倦后,趴在父亲肩膀上沉沉小睡。以前的我是多么幼稚,使父母操了多少的心!后悔的泪珠潸潸从我脸颊上滑落,悄然无声,沾湿了父亲的衣服。这温馨时刻,久久无语…………
终于读懂了父亲的心。
懂了父亲的心......
[我与父亲的冷战]
我与父亲
汤用彤
白岩松问我:“你和你父亲相比,你觉得有什么不同?”我说:“我父亲主要注意的是‘为学术而学术’,关注的是民族和国家学术的发展,他把精力都花在写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等著作上。听胡世华先生说,“九一八”后,日本飞机在北平上空飞,我父亲照样讲他的佛教史。虽然我对学术研究也有兴趣,也写了一两本书,但功力比我父亲差多了;只是,可能我比父亲更加关注现实。”
我自知在学术文化上是不能和父亲相比的。父亲从小就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等,有着深厚的国学基础。我自小上的是新式学校,小学时,学习-平平,没有什么大抱负。由先修班升入北大本科也很勉强。到大学后,我的学习成绩比较好,但有些课程也只是考个及格,有的课程没有能坚持学下去。但有些课我学得比较好,如形式逻辑、数理逻辑、演绎科学方法论、西洋哲学史、欧洲大陆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等。从上述选课情况看,我是比较重视西方哲学学习的,但这比起父亲在美国学习的四五年是相差很远的。我从哈佛大学拿到一份父亲在哈佛研究院的成绩单,现列于下:
1919至19,用彤先生选修了“比较文学”和七门“哲学”课;1920至19,选修了三门“印度哲学”、五门“哲学”和一门心理学课程;1921至1922年,选修了五门“印度哲学”、一门“宗教史”、一门“哲学”和一门“心理学”。
成绩单上还写明:用彤先生于1921年2月28日获硕士学位。
父亲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来从事他的学术研究的。回国后的20余年,正是他人生最有思想活力的时期。他全心地做研究,常常研究到深夜两三点。其书数易其稿,才得以成为权威性之著作,至今为海内外学者所重视。
父亲的著作不多,真正成系统的书有四本:《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印度哲学史略》和《隋唐佛教史稿》。他写《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花了十年以上的时间,而我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大体上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我本来有野心想写一部《魏晋南北朝道教史》,以期能和父亲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一样为人重视,但是我仅仅在北大教了两遍“早期道教史”,就匆匆写出了那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一书,前后也不过两年多时间,怎么能理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那么复杂的问题呢!
不过,我也许比父亲更加关注当前的现实社会。父亲自20世纪20年代后专心学术研究,是从长远考虑中华文化之复兴,或许有更深远的意义;但从另一方面看,他的“为学术而学术”使得他远离了现实社会和当时一般文化所关注的问题。1983年我到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应邀参加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中国哲学圆桌会议”,这次圆桌会议是讨论“中国哲学发展的前途问题”。现代新儒家杜维明在哈佛主讲“儒家思想”,着力要证明中国的“内圣之学”可蕴育出“科学与民主”,以此来和西方哲学接轨。对此我写了一篇发言稿,提出儒家思想的“真、善、美”可以用三个命题来表述,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刘述先教授对我的发言有这样的评论:
会议的最高潮由北大的汤一介教授用中文发言,探讨当前第三期儒学发展的可能性。汤一介认为儒家的中心理念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在现代都没有失去意义,理应有更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这一番发言有出乎意料的清新立论,通过实感的方式表达出来,紧紧扣住了听众的心弦。
1984年夏,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的同仁创办了一所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为宗旨的“中国文化书院”,我被他们推为院长,这样我就非得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大问题了。自此以后,我的学术研究方向起了变化,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问题就成了我关注的重点。就这点说,我和我父亲对学术文化所关注的方向有很大不同。
(摘编自《我们三代人》,作者汤一介,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我们三代人》是汤一介先生的遗稿,经整理后于1月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全书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出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传承守望。汤用彤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学贯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学术大师之一。
②先生(汤用彤)讲授西方理性派和经验派哲学时,只是对这些学说本身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而不言其“用”,无论是“今用”还是“中用”。(杨祖陶《西哲东渐的宗师——汤用彤先生追忆》)
③汤先生(汤一介)还是一名活跃的学术活动家、大型中国文化学术工程的组织者。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掀起了一轮传统文化热潮。近年来,又组织主持重大学术项目《儒藏》工程,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盛世工程。(汤一介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广保)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日本飞机在北平上空飞,汤用彤先生照样讲他的佛教史,这反映了他关注民族和国
家学术发展,同时也表现了他生死如一的人生态度。
B.汤用彤先生从小国学基础深厚,汤一介则成绩平平;汤用彤先生读大学时所学课程丰富,而汤一介所学课程很少。因此,汤一介后来的学术成就无法和汤用彤相比。
C.相对于杜维明所主张的中国的“内圣之学”可以和西方哲学接轨的观点,汤一介提出的“三个命题”更好地阐明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D.被推举为“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后,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问题就成了汤一介学术研究关注的重点。
E.杨祖陶认为汤用彤先生对学说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却不言其“用”,汤一介认为汤用彤先生“为学术而学术”,这都说明汤用彤先生的研究缺乏深远的意义。
(2)汤用彤先生成为一代学术大师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3)材料中划线部分是引用的文字,它们有什么作用?(6分)
(4)作者认为,汤用彤先生是“为学术而学术”,而他“更加关注现实”,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或者你有什么新的思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
1.(1)C D(选C得3分,选D得2分,选A得1分,A“反映他关注民族和国家学术发展”表述正确,“同时也表现了他生死如一的人生态度”无中生有,错。选B得0分,“汤一介所学课程很少”没有依据;选E得0分,“研究缺乏深远的意义”错误。)
(2)参考答案:①专注(执着)于学术研究;②勤奋刻苦;③学贯中西(国学基础深厚并学习西方理论);④治学严谨;⑤目标高远(长远考虑文化复兴)。
(3)参考答案:①增加了传记的客观性、真实性;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完整;②引用成绩单突出了汤用彤求学的刻苦、勤奋、广博、丰富;并印证了“我的大学学习与父亲相差很远”的观点。③引用评论突出了汤一介学术研究关注现实获得的广泛认可;也突出了汤一介在儒学研究上的三个“合一”观点获得了同行认可。
(4)答题说明:
本题探究难度较大,需要运用比较的方式。答案可以主要用两种比较的方式呈现:一种各言其是,再各言其非,两者形成比较;一种是在一个角度上言其是也言其非,交替进行。另外,如果考生从综合的角度进行答题,得出“既要为学术而学术,又要关注现实”的结论,就需要整合文本中的内容进行答题。这一种理想化的结论,也可以视为考生的创新理解,应该鼓励。
不过,无论是从“比较”的角度,还是从“整合”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均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从“学术”本身。二、从学术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三、从学术与中华文化走向现代化(即文化复兴)的现实需要。从这三个层面能够结合材料中的内容进行整合,有合理之处,更要对学生的创新见解进行鼓励。可答对(有比较或有整合分析)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5分,答对3点得8分。)
参考答案一:
认同“为学术而学术”的观点。
理由:①为学术而学术,关注民族和国家学术的发展;专心学术研究,是从长远考虑中华文化之复兴,有更深远的意义;过多关注现实,可能会不能静下心来,深入研究学问;②可以全心地做研究,使学术成果能成为权威性著作,为学者所重视;更多关注现实,可能会无法理清复杂的学术问题,写出的作品就可能缺少理论深度,缺少学术权威性。③为学术而学术,不执拗于实用,只注重对学说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使学术研究更加纯粹。而过多“关注现实”,过分关注实用,有可能对理论所知甚少,反而不能对现实有真正意义的实用价值。(“各个角度言其是同时言其非式”答题参考)
参考答案二:
认同“更加关注现实”的观点。
理由:①关注现实,能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大问题;②能关注现实社会和当时一般文化所关注的问题(或“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问题”);③关注现实,能把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增强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④关注现实,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主持重大学术项目,能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益于民族文化的复兴。
而“为学术而学术”,远离了现实社会和当时一般文化所关注的问题;为学术而学术,不注重实用,只注重对学说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述,使学术研究失去了现实的意义。(“各言其是、各言其非、形成比较式”答题参考)
参考答案三:
观点:既要为学术而学术,也要关注现实。
理由:①为学术而学术,关注的是民族和国家学术的发展;也要关注现实,能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大问题;②专心学术研究,是从长远考虑中华文化之复兴,有更深远的意义;也要能关注现实社会和当时
1.奶奶表面上对病危的父亲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悲伤留恋,实质上是不想让她的儿子带着牵挂离去,表达了奶奶对父亲深藏不露的爱。。
2.父亲去世后,奶奶的头发一夜变白;一个星期奶奶一粒米都未曾下肚;“我”劝奶奶“想父亲就哭出来”,奶奶说“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3.用来对比手法;儿子落水,不会水的母亲下水施救;母亲落水,年轻力壮的儿子仅伸出扁担施救。用意在于自然引出故事的主旨: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
4.现实中和故事中的母亲都很爱自己的儿子,但表现不同。现实中的母亲对儿子的爱表现得更理性、更深沉;现实中的儿子对母亲的爱远远超过了故事中的儿子,在自己无力尽孝的情况下,让孙子承担起为奶奶尽孝的责任。
5.可供引用的谚语诗句:儿行千里母担忧。养儿方知父母恩。天地宽大,父母恩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具体答案略。
父亲走时,我17岁。
奶奶走时,我18岁。
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起儿子。正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泳,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样。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只不过这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到了水里。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儿子手里拿着扁担,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扁担伸向水面,喊母亲快抓住。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洪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遗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啊。
父亲讲完这个故事,欲言又止。我看到他显得很疲惫,说:“您别讲了吧,我明白,我们会照顾好奶奶的。”父亲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那时父亲已经在病床上躺了3个月,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那些日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却从未发现奶奶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她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地起床,给鸡喂食,然后做饭。
每当亲戚或乡邻来探望父亲的时候,奶奶都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跟他们拉家常,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快要离去一样。
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人一样。我也一直觉得奶奶是老糊涂了,因为我好几次看到奶奶走到父亲病床前,伸出苍老的手抚摸着父亲的额头,冲着父亲微笑,问他想吃什么,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她,她的身体好着呢,一定可以活到曾孙子出生,还可以带曾孙呢。
没过多少日子,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那天,家里人哭成一团,唯独奶奶没有流泪,她一个人坐在那里,眼睛一直看着门口,无论谁叫她,她也不应不动。
第二天我才发现,奶奶的头发已经找不到一根黑色的了。我突然间觉得奶奶一下子老了十几岁。
在父亲去世后的一个星期,奶奶连一粒米都未曾下肚。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奶奶的床前,奶奶拉着我的'手,给我讲了父亲讲过的故事。讲完,奶奶木然地望着窗户,自言自语地说:“母疼儿是长江水,娘不想让你走得有牵挂啊。”
我说:“奶奶,如果你想父亲了,就哭出来吧。”奶奶说:“孩子,奶奶的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8个月后,奶奶也离开了人世,在一个大家不曾想到的夜里,奶奶睡下后便没有再醒过来。
1.读完文章,你是如何理解奶奶对病危父亲那种平静的态度的?(3分)
2.奶奶对父亲的爱看似平静超然,实则刻骨铭心,请你结合文章找出依据。(3分)
3.这篇文章中转引的故事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用意?(3分)
4.本文的行文章法很特别,采用了双线结构:写故事中母子之爱与现实中母子之爱。试分析比较现实中和故事中母子之爱有何异同?(3分)
5.读了本文之后,每个人都会被文中母亲那种无私的爱所感动,请你结合所知道的赞美母爱的诗词谚语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2分)
《奶奶与父亲》阅读答案
父亲走时,我17岁。
奶奶走时,我18岁。
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起儿子。正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泳,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样。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只不过这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到了水里。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儿子手里拿着扁担,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扁担伸向水面,喊母亲快抓住。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洪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遗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啊。
父亲讲完这个故事,欲言又止。我看到他显得很疲惫,说:“您别讲了吧,我明白,我们会照顾好奶奶的。”父亲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那时父亲已经在病床上躺了3个月,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那些日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却从未发现奶奶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她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地起床,给鸡喂食,然后做饭。
每当亲戚或乡邻来探望父亲的时候,奶奶都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跟他们拉家常,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快要离去一样。
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人一样。我也一直觉得奶奶是老糊涂了,因为我好几次看到奶奶走到父亲病床前,伸出苍老的手抚摸着父亲的额头,冲着父亲微笑,问他想吃什么,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她,她的身体好着呢,一定可以活到曾孙子出生,还可以带曾孙呢。
没过多少日子,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那天,家里人哭成一团,唯独奶奶没有流泪,她一个人坐在那里,眼睛一直看着门口,无论谁叫她,她也不应不动。
第二天我才发现,奶奶的头发已经找不到一根黑色的了。我突然间觉得奶奶一下子老了十几岁。
在父亲去世后的一个星期,奶奶连一粒米都未曾下肚。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奶奶的床前,奶奶拉着我的手,给我讲了父亲讲过的故事。讲完,奶奶木然地望着窗户,自言自语地说:“母疼儿是长江水,娘不想让你走得有牵挂啊。”
我说:“奶奶,如果你想父亲了,就哭出来吧。”奶奶说:“孩子,奶奶的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8个月后,奶奶也离开了人世,在一个大家不曾想到的夜里,奶奶睡下后便没有再醒过来。
1.读完文章,你是如何理解奶奶对病危父亲那种平静的态度的'?(3分)
2.奶奶对父亲的爱看似平静超然,实则刻骨铭心,请你结合文章找出依据。(3分)
3.这篇文章中转引的故事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用意?(3分)
4.本文的行文章法很特别,采用了双线结构:写故事中母子之爱与现实中母子之爱。试分析比较现实中和故事中母子之爱有何异同?(3分)
5.读了本文之后,每个人都会被文中母亲那种无私的爱所感动,请你结合所知道的赞美母爱的诗词谚语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2分)
参考答案:
1. 奶奶表面上对病危的父亲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悲伤留恋,实质上是不想让她的儿子带着牵挂离去,表达了奶奶对父亲深藏不露的爱。。
2. 父亲去世后,奶奶的头发一夜变白;一个星期奶奶一粒米都未曾下肚;“我”劝奶奶“想父亲就哭出来”,奶奶说“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3. 用来对比手法;儿子落水,不会水的母亲下水施救;母亲落水,年轻力壮的儿子仅伸出扁担施救。用意在于自然引出故事的主旨: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
4.现实中和故事中的母亲都很爱自己的儿子,但表现不同。现实中的母亲对儿子的爱表现得更理性、更深沉;现实中的儿子对母亲的爱远远超过了故事中的儿子,在自己无力尽孝的情况下,让孙子承担起为奶奶尽孝的责任。
5.可供引用的谚语诗句:儿行千里母担忧。养儿方知父母恩。天地宽大,父母恩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具体答案略。
★ 我与父亲高一作文
★ 初一作文我与父亲
★ 冷战的说说
★ 父亲 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