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城南》阅读答案(共含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外套里的毛衣”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城南》阅读题目:
11.下列四首诗与《城南》体裁相近的是( )(2分)
A.《蒹葭》 B.《将进酒》
C.《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D.《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12.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2分)
13.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11.答案:C 共2分
12.答案示例:风过罢,雨卷珠帘,水漫碧池,潮涨横塘。远山含翠,错落起伏,小径明灭,任尔东西。共2分
13. 答案示例:唷嚣浮华者往往昙花一现,平凡朴实者定会恒久长远。共2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与堤齐平,远处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
热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已经凋谢,只能看见萋萋的春草,碧绿一片。
注释
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
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城南》二首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11.答案:C 共2分
12.答案示例:风过罢,雨卷珠帘,水漫碧池,潮涨横塘。远山含翠,错落起伏,小径明灭,任尔东西。共2分
13. 答案示例:唷嚣浮华者往往昙花一现,平凡朴实者定会恒久长远。共2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与堤齐平,远处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
热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已经凋谢,只能看见萋萋的春草,碧绿一片。
注释
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
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城南》二首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
横塘:曲折回环的池塘。
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草色齐:草色一样的青,一样的绿。
【问题】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2分。意思符合即可)
(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3分。白诗分析1分,曾诗分析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二: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其对应性,请从“乱”与“齐”这两个字上概括雨中与雨后两幅景色。(2分)?
(2)三、四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4分)
(1)答案:雨水四虐;青草齐整。
(2)答案:运用了对比(或衬托)手法(1分),将暴雨过后零落殆尽的桃李与翠绿齐整的青草对比(1分),暗示了桃李虽艳丽而生命力却很弱,青草虽很朴素而生命力甚强的哲理(1分),赞扬了青草难以摧毁的顽强精神(1分)。
赏析:
此诗为熙宁十年(1077年),曾巩知福州时作。这首小诗描绘了雨后福州城南野外的自然风光。笔调轻快,写景如画,是曾巩诗作中的杰出篇章。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城南》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城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26题。
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1.下列四首诗与《城南》体裁相近的是( )(2分)
A.《蒹葭》 B.《将进酒》
C.《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D.《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12.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2分)
13.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分析】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解答】(11)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的.知识.《城南》是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蒹葭》是古体诗,《将进酒》是古体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属于七言绝句,《长歌行(青青园中葵)》属于古体诗.
(12)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画面描绘题首先要找出关键意象以及特点,然后描绘整个画面,注意语言优美,加入自己的想象.
(13)本题考查诗歌哲理.本诗后两句“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通过对桃李和青草的对比的过程即是暗含哲理的过程.
答案:
(11)C
(12)答案示例:风过罢,雨卷珠帘,水漫碧池,潮涨横塘,远山含翠,错落起伏,小径明灭,任尔东西.
(13)答案示例:喧嚣浮华者网网昙花一现,平凡朴实者定会恒久长远.
参考译文: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
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有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城南古诗阅读答案
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
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
惟有青青草色齐。
1.下列四首诗与《城南》体裁相近的是( )(2分)
A.《蒹葭》 B.《将进酒》
C.《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D.《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2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2分)
3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C 共2分
2.答案示例:风过罢,雨卷珠帘,水漫碧池,潮涨横塘。远山含翠,错落起伏,小径明灭,任尔东西。共2分
3答案示例:唷嚣浮华者往往昙花一现,平凡朴实者定会恒久长远。共2分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如何通过读材料把握文章主题
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可能采用二种方法:一是用“顺读法”,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二是采用“倒读法”,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这二种方法各有优劣。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顺读法”则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 城南旧事心得
★ 城南旧事心得体会
★ 城南旧事随笔
★ 城南旧事摘抄
★ 城南旧事摘抄
★ 城南旧读后感
★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 城南旧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