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智慧之书阅读及答案(共含11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foolove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余光中
知识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我相信,今人的知识一定胜过古人,但智慧则未必。新知识往往比旧知识丰富、正确,但是真正的智慧却难分新旧。知识,只要收到就行了。智慧却需要再三玩味,反复咀嚼,不断印证。如果一本书愈读愈有味,而所获也愈丰,大概就是智慧之书了。据说《天路历程》的作者班扬,生平只熟读一部书:《圣经》。弥尔顿是基督教的大诗人,当然也熟读《圣经》,不过他更博览群书。其结果,班扬的成就也不比弥尔顿逊色多少。真能善读一本智慧之书的读者,离真理总不会太远,无论知识怎么爆炸也会得鱼忘筌的吧。
叔本华说:“只要是重要的书,就应该立刻再读一遍。”他所谓的重要的书,正是我所谓的智慧之书。要考验一本书是否不朽,最可靠的试金石当然是时间。古人的经典之作,已经有时间为我们鉴定过了;今人的呢,可以看看是否经得起一读再读。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就我而言,“峨眉山月半轮秋”和“岐王宅里寻常见”,我读了几十年,几百遍了,却并未读厌,所以赵翼的话“至今已觉不新鲜”,是说错了。其实,散文、小说、戏剧甚至各种知识性文章等等,只要是杰作,自然也都耐读。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遗,却时常一览不尽。相反地,卷帙浩繁、令人读来废寝忘食的许多侦探故事和武侠小说,往往不能引人看第二遍。凡以情节取胜的作品,真相大白之后也就完了。真正好的小说,很少依赖情节。诗最少情节,就连叙事诗的情节,也比小说稀薄,所以诗最耐读。
朱光潜说他拿到一本新书,往往选翻一两页,如果发现文字不好,就不读下去了。我要买书时,也是如此。这种态度,不能斥为形式主义,因为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反之,文字夹杂不清的人,思想一定也混乱。所以文字不好的书,不读也罢。有人立刻会说,文字清楚的书,也有一些浅薄得不值一读。当然不错,可是文字既然清楚,浅薄的内容也就一目了然,无可久遁。倒是偶尔有一些书,文字虽然不够清楚,内容却有其分量,未可一概抹杀。某些哲学家之言便是如此。不过这样的哲学家,我也只能称为有分量的哲学家,无法称为清晰动人的作家。如果有一位哲学家的哲学与唐君毅的相当或相近,而文字却比较清畅,我宁可读他的书,不读唐书。一位作家如果在文字表达上不为读者着想,那就有一点“目无读者”,也就不能怪读者可能“目无作家”了。朱光潜的试金法,颇有道理。
凡是值得读的智慧之书,都值得精读,而且再三诵读。古人所谓的“一目十行”,只是修辞上的夸张。“一目十行”只有两种情形:一是那本书不值得读,二是那个人不会读书。精读一本书或一篇作品,也有两种情形。一是主动精读,那当然自由得很;二是被迫精读,那就是以该书或该文为评论、翻译或教课的`对象。要把一本书论好、译好或教好,怎能不加精读?所以评论家(包括编者、选家、注家)、翻译家、教师等等都是很特殊的读者,被迫的精读者。这种读者一方面为势所迫,只许读通,不许读错,一方面较有专业训练,当然读得更精。经得起这批特殊读者再三精读的书,想必是佳作。经得起他们读上几十年几百年的书,一定成为经典了。普通的读者呢,当然也有他们的影响力,但是往往接受特殊读者的“意见领导”。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班扬与弥尔顿相比,成就并不逊色多少;这说明知识多不一定就意味着智慧高。
B.古人的经典之作可以让人一读再读,不会生厌;“至今已觉不新鲜”一说未必准确。
C.诗歌最短却时常令人一览不尽,是因为它最少情节,不需以此取胜。
D.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出清楚的文字;文字夹杂不清,常常意味着写作的人思想混乱。
E.被迫精读者因为有专业训练而且“为势所迫”,所以精读能力要比主动精读者更强。
2.对作者称为“有分量的哲学家”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其人写作,虽有一定的内容,但文字表达却不太清楚。
B.他们思想混乱,因而文字夹杂不清,浅薄得不值一读。
C.他们的作品亦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抹杀。
D.他们称不上“清晰动人的作家”,是因为在文字上有点“目无读者”。
3.在作者看来,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是什么?(4分)
4.从全文看,对于智慧之书的试金法是什么?(4分)
答案:
1.C E
2.B
3(1)知识有新旧之分,新知识往往比旧知识更丰富、正确(1分),而智慧难分新旧(1分);(2)知识只要求接受(1分),智慧需要不断品味、不断印证(1分)。
4.(1)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1分) (2)文字的表达(1分)是否为读者着想(1分) (3)是否经得起特殊读者的再三精读(1分)
①知识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我相信,今人的知识一定胜过古人,但智慧则未必。新知识往往比旧知识丰富、正确,但是真正的智慧却难分新旧。知识,只要收到就行了。智慧却需要再三玩味,反复咀嚼,不断印证。如果一本书愈读愈有味,而所获也愈丰,大概就是智慧之书了。据说《天路历程》的作者班扬,生平只熟读一部书:《圣经》。弥尔顿是基督教的大诗人,当然也熟读《圣经》,不过他更博览群书。其结果,班扬的成就也不比弥尔顿逊色多少。真能善读一本智慧之书的读者,离真理总不会太远,无论知识怎么爆炸也会得鱼忘筌的吧。
②叔本华说:“只要是重要的书,就应该立刻再读一遍。”他所谓的重要的书,正是我所谓的智慧之书。要考验一本书是否不朽,最可靠的试金石当然是时间。古人的经典之作,已经有时间为我们鉴定过了;今人的呢,可以看看是否经得起一读再读。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就我而言,“峨眉山月半轮秋”和“岐王宅里寻常见”,我读了几十年,几百遍了,却并未读厌,所以赵翼的话“至今已觉不新鲜”,是说错了。其实,散文、小说、戏剧甚至各种知识性文章等等,只要是杰作,自然也都耐读。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遗,却时常一览不尽。相反地,卷帙浩繁、令人读来废寝忘食的许多侦探故事和武侠小说,往往不能引人看第二遍。凡以情节取胜的`作品,真相大白之后也就完了。真正好的小说,很少依赖情节。诗最少情节,就连叙事诗的情节,也比小说稀薄,所以诗最耐读。
③朱光潜说他拿到一本新书,往往选翻一两页,如果发现文字不好,就不读下去了。我要买书时,也是如此。这种态度,不能斥为形式主义,因为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反之,文字夹杂不清的人,思想一定也混乱。所以文字不好的书,不读也罢。有人立刻会说,文字清楚的书,也有一些浅薄得不值一读。当然不错,可是文字既然清楚,浅薄的内容也就一目了然,无可久遁。倒是偶尔有一些书,文字虽然不够清楚,内容却有其分量,未可一概抹杀。某些哲学家之言便是如此。不过这样的哲学家,我也只能称为有分量的哲学家,无法称为清晰动人的作家。如果有一位哲学家的哲学与唐君毅的相当或相近,而文字却比较清畅,我宁可读他的书,不读唐书。一位作家如果在文字表达上不为读者着想,那就有一点“目无读者”,也就不能怪读者可能“目无作家”了。朱光潜的试金法,颇有道理。
④凡是值得读的智慧之书,都值得精读,而且再三诵读。古人所谓的“一目十行”,只是修辞上的夸张。“一目十行”只有两种情形:一是那本书不值得读,二是那个人不会读书。精读一本书或一篇作品,也有两种情形。一是主动精读,那当然自由得很;二是被迫精读,那就是以该书或该文为评论、翻译或教课的对象。要把一本书论好、译好或教好,怎能不加精读?所以评论家(包括编者、选家、注家)、翻译家、教师等等都是很特殊的读者,被迫的精读者。这种读者一方面为势所迫,只许读通,不许读错,一方面较有专业训练,当然读得更精。经得起这批特殊读者再三精读的书,想必是佳作。经得起他们读上几十年几百年的书,一定成为经典了。普通的读者呢,当然也有他们的影响力,但是往往接受特殊读者的“意见领导”。
10.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班扬与弥尔顿相比,成就并不逊色多少:这说明知识多不一定就意味着智慧高。
B.古人的经典之作可以让人一读再读,不会生厌;“至今已觉不新鲜”一说未必准确。
C.诗歌情节最少,这是诗歌最耐读的根本原因。
D.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出清楚的文字;文字夹杂不清,一定意味着写作的人思想混乱。
E.被迫精读者因为有专业训练而且“为势所迫”,所以精读能力要比主动精读者更强。
11.对作者所说的“有分量的哲学家”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其人写作,虽有一定的内容,但文字表达却不太清楚。
B.他们思想混乱,因而文字夹杂不清,浅薄得不值一读。
C.他们的作品亦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抹杀。
D.他们称不上“清晰动人的作家”,是因为在文字上有点“目无读者”。
12.在作者看来,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是什么?(4分)
13.从全文看,对于智慧之书的试金石是什么?(4分)
《论衡》
王充
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于竹帛上者,皆贤圣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讽而读之。
传书言:曾子之孝,与母同气。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愿留,参且到。”即以右手扼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臂以呼汝耳。”盖以至孝,与父母同气,体有疾病,精神辄感。曰:此虚言也。夫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乃谓德化至天地。俗人缘此而说。如曾母臂痛,曾子臂亦痛,曾母病,曾子亦病乎?曾母死,曾子辄死乎?
传书称:魏公子之德,仁惠下士,兼及鸟兽。方与客饮,有r击鸠。鸠走,巡于公子案下。r追击,杀于公子之前。公子耻之,即使人多设罗,得r数十枚,让以击鸠之罪。击鸠之r,低头不敢仰视。曰:此虚言也。夫r,物也,情心不同,音语不通。圣人不能使鸟兽为义理之行,公子何人,能使r低头自责?
(取材于王充所著《论衡》)
注释:r(zhān):古书中的一种猛禽,似鹰。
巡:转来转去。案:几桌。
阅读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故信而是之(这样)
B.俗人缘此而说(因为)
C.愿留,参且到(希望)
D.让以击鸠之罪(责备)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4分)
A.无不然之事 谓为信然
B.巡于公子案下 其一犬坐于前
C.盖以至孝 以其境过清
D.圣人不能使鸟兽为义理之行 贤能为之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
答案:
1、A
2、AD
3、①(曾参)出门到野外砍柴家里有客人来到(见他不在)就想离开。②魏公子以自己不能保护这只斑鸠为耻辱立即叫人多设罗网捕捕到了数十只。
译文:
社会上人们相信没有根据胡说八道的书,认为竹简和丝织品上记载的,都是贤圣传下来的,没有不对的事,所以相信它,认为它是对的,并且读它、背诵它。
传书上称颂:曾参孝顺,和母亲有相同的气息感应。一次,曾参出门到野外砍柴,家里有客人来到,见他不在,就想离开。曾参母亲说:“希望你留下来,曾参将要回来了。”于是她就掐住自己的左手臂。曾参左手臂马上感到疼痛,就马上飞跑回家,询问母亲说:“我的手臂为什么原因疼痛?”母亲说:“有客人来到想要离开,我掐扼手臂来叫你。”原来因为很孝顺,子女和父母有相同的感应,身体上有毛病,精神上就能感应到。我说:这是没有根据的胡说的话。孝顺敬爱兄长到极点,就和天神地灵想通,于是道德品性可以感化天地了。一般人就由此得出这个解说。像曾母左臂痛,曾子的左臂也就跟着痛。那曾母生病,曾子也跟着生病吗?曾母死,曾子也跟着死吗?
传书上称颂:魏公子贤德,能仁爱对待士人,并施及鸟兽。(一次,)他正在跟客人喝酒,看见有只r追击一只斑鸠。斑鸠逃跑,在魏公子的几案下转来转去。r继续追击斑鸠,终于在魏公子面前把它啄死。魏公子以自己不能保护这只斑鸠为耻辱,立即叫人多设罗网捕r,捕到了数十只r,并以击杀斑鸠的罪过进行谴责。追击斑鸠的那只r,低着头不敢仰视。我说这是句假话。r是动物,与人的心情不同,语音不通。圣人尚且不可能叫鸟兽按道义公理去办,魏公子是什么人,能使r低下头自我责备?
[
世信虚妄之书 阅读答案
]与元徽之书阅读答案
与元微之书① 白居易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②,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云:危慑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问,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③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节)
[注]①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 ②牵挛乖隔,指各有拘牵,不得相见。 ⑧余习,这里指作诗的习惯。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生几何,离阔如此? 阔:宽广
B.形骸且健,方寸甚安方寸:指心绪
C.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提挈:扶助
D.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殚:尽,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且置是事,略叙近怀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C.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流水周于舍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居易与元稹友情深厚,如胶似漆,却相距遥远,如处胡越。别久思切,所以悲叹人生苦短,未来不可预测,命运无力改变,深感凄楚无奈。
B.白居易叙写读到元稹病危时写给他的书信,吟诵元稹病中“闻君谪九江”时所写的诗作,这既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又体现了二人是患难相扶的知已。
C.自居易倾吐了贬官后的三泰:亲人团聚,衣食自给,山水胜绝。将困窘生活诗意化,既表现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也表现了惟恐好友“忧望”的良苦用心。
D.白居易夜深不寐,赠诗元稹,以往昔之富贵反衬今日之沦落,以“笼鸟槛猿”喻自己和好友遭贬的困顿处境,表现出宦海浮沉、相见无期的失意抑郁之情。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
译文:
(2)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
译文:
(3)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
译文:
(十六)
5.A(久远)
6.C(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A.如同,像;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B.副词,相当于“暂且”;副词,相当于“将”“将要”。D.介词,表示处所,可译为“在”;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7.B(“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有误,应为“表达了对元稹信任和关怀自己的感激”)
8.(1)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境呢!(或意译为:何况我处在这样的心境中呢!)(3分。其中“尚”1分,“闻”1分,“仆”1分) (2)不久前还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3分。每句1分)(3)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书信,一定更加担忧和盼望,现在特意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3分。每句1分)
【参考译文】
四月十日夜,乐天对您诉说:微之啊微之!见不到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收不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光,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如胶似漆般紧密相连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相聚,退后不能相忘,牵制隔离,各自都要白发满头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造成这种际遇,对此怎么办呢!
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我收到您前年病重时写的一封短信,信上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了一些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书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的情意,就是像这样的深厚啊!又看到您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油将尽,灯火将灭,映照得人影摇摇晃晃,在这样的夜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看着夜风吹着冷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是悲伤不已啊。
暂且放下这事,大致谈谈我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至于家里的人,幸好都没有什么疾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还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有瘴气引发的疾病。湓江的鱼很肥美,江州的酒极醇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但只要酌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衣服,口中吃的食物,暂且还不用求助他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美妙绝伦,天下无双,非常喜爱,留连忘返。于是在这里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千余竿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爬满墙垣,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草堂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前往,动不动一位就是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了。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书信,一定更加担忧和盼望,现在特意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情,我以后逐件写信告知您吧。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坐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下,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中的僧人,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上谷中传来猿猴的哀号和禽鸟的鸣叫。平生老朋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虑,此时突然产生。我被作诗的习惯牵动,写成了三韵六句诗:“回忆从前写好给你的书信的夜晚,是在天明时的金銮殿后。今夜写好书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堂拂晓的孤灯前。虽然身似笼中的鸟、栏里的猿,但都还未死,不知人世问你我相见是在何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首。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①,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②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③如此!
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④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⑤也。
江州风候稍凉,湓鱼⑥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垣,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大抵若是,不能殚⑦记。每一独往,动⑧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
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注释】
①〔微之〕即作者好友元稹。②〔欲〕将要。③〔离阔〕阔别,久别。④〔诸院〕同一大家族中的各支。⑤〔泰〕安适。⑥〔湓(pén)鱼〕湓江出产的鱼。湓江,今名龙开河。⑦〔殚〕尽,全。⑧〔动〕动不动、常常。
【问题】
7.本文的.作者是【 】,这可以从“【 】”推断出。(2分)
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幸皆无【恙】
②多【类】北地
③爱不能【舍】
④【计】足下久不得仆书
9.下列“之”字解释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司马之俸虽不多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封题之时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君知之乎 时人莫之许也
D.微之,微之 久之,目似瞑
10.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
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
翻译:
11.此文叙述了【 】,抒发了【 】之情。(2分)
【参考答案】
7.白居易
乐天白(或:乐天顿首)
8.①疾病、毛病
②类似、好像
③舍弃
④考虑
9.(C)
10.流水在茅舍之下环绕,飞泉在屋檐之间洒落。(倒装还原占1分)
11.作者在九江的生活状况
对朋友元稹的离别相思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1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见故国之旗鼓 每见壁间题字
B.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摆扑丛树中
C.廉公之思赵将 学而不思则罔
D.人之情也 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
12、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
13、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的'原因是:
14、文中的将军指代( )
A.廉颇 B.吴起 C.陈伯之 D.丘迟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
参考答案:
11、C
12、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13、人之情(人的思乡之情)
14、C
15、廉颇曾思念着复为赵国的将军,吴起曾望着西河哭泣。
学问和智慧阅读答案
①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积铢累寸①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思,一种远瞻;它是人生蕴含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
②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食古不化,食夸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称之为“有学问的笨伯”,中国称之为“两脚书橱”。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③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矻矻②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③——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④,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定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现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④学问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它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唯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它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唯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⑤若把学问比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直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教堂或巴黎圣母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注释:
①积铼累寸:形容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就能积少成多。铢(zhū),古代重量单位。
②矻矻穷年:终年都非常努力、勤劳。矻,读kū:
③无关宏旨:不关涉主要的宗旨多指于大局无碍
④探骊得珠:历难冒险才能求得珍品。比喻做文章等抓住了要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首先作者提出“学问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的观点;其次作者强调“智慧必须以学问作基础,才靠得住”;接着作者运用喻证法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述r唯有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才牢靠、精澈、宝贵。
3.仪有学问,是不会有成果的,更谈不上取得大的成果。对人类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靠的是善于运用学问的智慧。
小姑娘,只有5岁。
夏天她拿了一朵刚摘的花给我看,靠近花蕊中间的花瓣上,有一粒草籽般的小黑点。
知道是什么吗?小姑娘问我。
我拿过来凑近看了半天,像研究人员一样。不知道。我只好老老实实请教,这是什么东西?
是蜜蜂屙的屎。
__?我惊诧极了,你怎么知道?
我注意看过啦,她说,蜜蜂可聪明呢,它每次采过一朵花的蜜,就屙一粒屎,作个记号,别的蜜蜂飞来一看,_ ,采过啦,就不用白过去了。要不然,世界上有那么多、那么多的花,怎么才能知道哪朵来过,哪朵没有长过呢?
__,有道理。我说完,忽然奇怪地想到,我活了40年了,怎么从来没注意过这件事呢?我还认为蜜蜂是瞎忙呢?
是不是在蜜蜂眼里我也是瞎忙呀?
1.当小姑娘告诉我小黑点的奥秘与作用时,惊诧、奇怪的作用是( )(2分)
A.40年来没注意这件事 B.40年来误以为蜜蜂是瞎忙
C.从未注意反而误解这件事 D.从来没有发现小黑点
2.找出文中四处出现的看,依次辨析每个看的内容。(12分)
┌───┬─────┬─────┬─────┐
│序号 │谁在看│怎么看│看什么│
├───┼─────┼─────┼─────┤
│ (1) │
├───┼─────┼─────┼─────┤
│(2) │
├───┼─────┼─────┼─────┤
│(3) │
├───┼─────┼─────┼─────┤
│(4) │
└───┴─────┴─────┴─────┘
3.文中的`蜜蜂可聪明呢这个自然段,说明作者想赞颂蜜蜂的什么品质? 答: . (2分)
4.文未中瞎忙是指:( )(2分)
A.碌碌无为的忙 B.不亦乐乎的忙 C.脚踏实地的忙 D.有条不紊的忙
5.从句子用途角度上分,末尾句是 句。 (2分)
6.上面选文中,横线空白处的叹词依次是:( )(2分)
A.懊 啊 晤 、B.唔 噢 啊 、C.啊 唔 噢 、D.啊 噢 晤
小姑娘,只有5岁。
夏天她拿了一朵刚摘的花给我看,靠近花蕊中间的花瓣上,有一粒草籽般的小黑点。
“知道是什么吗?”小姑娘问我。
我拿过来凑近看了半天,像研究人员一样。“不知道。”我只好老老实实请教,“这是什么东西?”
“是蜜蜂屙的屎。”
“ __?”我惊诧极了,“你怎么知道?”
“我注意看过啦,”她说,“蜜蜂可聪明呢,它每次采过一朵花的蜜,就屙一粒屎,作个记号,别的蜜蜂飞来一看,_ ,采过啦,就不用白过去了。要不然,世界上有那么多、那么多的花,怎么才能知道哪朵来过,哪朵没有长过呢?”
“__,有道理。”我说完,忽然奇怪地想到,我活了40年了,怎么从来没注意过这件事呢?我还认为蜜蜂是瞎忙呢?
是不是在蜜蜂眼里我也是瞎忙呀?
1.当小姑娘告诉“我”小黑点的`奥秘与作用时,“惊诧”、“奇怪”的作用是( )(2分)
A.40年来没注意这件事 B.40年来误以为蜜蜂是瞎忙
C.从未注意反而误解这件事 D.从来没有发现小黑点
2.找出文中四处出现的“看”,依次辨析每个“看”的内容。(12分)
┌───┬─────┬─────┬─────┐
│序号 │谁在“看”│怎么“看”│“看”什么│
├───┼─────┼─────┼─────┤
│ (1) │
├───┼─────┼─────┼─────┤
│(2) │
├───┼─────┼─────┼─────┤
│(3) │
├───┼─────┼─────┼─────┤
│(4) │
└───┴─────┴─────┴─────┘
3.文中的“蜜蜂可聪明呢”这个自然段,说明作者想赞颂蜜蜂的什么品质? 答: . (2分)
4.文未中“瞎忙”是指:( )(2分)
A.碌碌无为的忙 B.不亦乐乎的忙 C.脚踏实地的忙 D.有条不紊的忙
5.从句子用途角度上分,末尾句是 句。 (2分)
6.上面选文中,横线空白处的叹词依次是:( )(2分)
A.懊 啊 晤 、B.唔 噢 啊 、C.啊 唔 噢 、D.啊 噢 晤
答案:
1C
2(l)我 、认真、小黑点 (2)我、凑近研究、小黑点(3)小姑娘、注意、小黑点(4)蜜蜂、专一、小黑点3.不为自己,专为别人。
4A
5.疑问
6D
人夏以来的清晨,我总是习惯于在鸟的啁啾声中睁开惺忪的双眼,忙三火四地穿衣,刷牙,洗脸,狼吞虎咽地食菜吃饭,机械地从车棚里取出自行车,不假思索地加入车水马龙的行列,像一个小陀螺一样,被生活的鞭子不停地抽打着。
周日的早晨,我从一个沉重而有些迷离的噩梦中醒来,在悦耳的鸟语声中伸了伸懒腰。走进阳台,一阵有些凉意的风透过纱窗的缝隙款款拂来。
窗外是一个宁静的世界。晨露未唏的花草与枝叶扶疏的树木相互衬托,绿色的草坪与纵横交错的曲径相连,勾勒出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彩画。一阵阵持续不断的鸟语远远传来,循声望去,三五成群的小鸟在追逐着什么,寻觅着什么。一时间,它们不约而同地停留在一棵树上。树对小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栖身之地,但它们似乎并不满足,它们从树上飞到电话线上、高压线上,甚至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向人类居住的阳台拓展。望着它们被欲望之绳牵动而忙碌奔波的身影,我有宅,是否有时髦的歌舞餐厅,是否有高档的名牌商店,它们是否有贫和富的'区别或名利场的诱惑。
我没有捕鸟的经历和体验,但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许多作家的作品里,从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意的交谈中得知,人类用食物作为诱铒,许多小鸟都在劫难逃。“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对此真实的写照。
胡思乱想之际,我发现有一只鸟很安静地伫立在树枝头的顶端,面对种种扑朔迷离的诱惑,仿佛是在闭目养神,或者是在打坐,是那么样的与众不同。
随着秒针的嘀嗒声,曲径上开始有晨练的人在散步。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挽着一位童颜鹤发的老头在缓缓而行,他们的脚步虽轻,却使有的小鸟如临大敌,惶惶不安。倏然,有出租车的行驶声远远传来,有骑自行车的人每每走过,在车轮交错或碾压声中,惟有那只小鸟像施了定身法一样,一动不动,我找了一个小螺丝向树上掷去,那小鸟瞧了有些摇晃的树枝却安之若素。
我有些惊诧。它肯定是一只智慧鸟,我想。
阅读题:
1.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2.通篇采用了怎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3.开篇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4.第③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
5.文中三五成群的小鸟在追逐着什么,寻觅着什么?
6.小鸟已经有了栖身之地,为什么还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向人类居住的阳台拓展?
7.如何理解“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8.倒数第②自然段描写了什么情景?
9.结尾一句采用的是什么句式?
10.阅读此文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
1.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富有人生哲理的境界。
2.对比。突出人生的追求和目的。
3.比喻
4.景物描写
5.寻找食物和栖息场所。
6.为了追求物质富有而不惜扭曲心灵。
7.这句名言已被现实证明了,为了追求物质财富,人类不惜一切代价。鸟类是为了生存而冒险寻食。
8.街头晨练特景。
9.倒装
10.读后使我感到:面对当今诱人的“名利场”,我是否具有了这种“智慧,是否确立了这种淡化物欲、追求崇高的生命意识。)
《智慧鸟》阅读答案与原文以供同学们阅读、练习和参考,希望《智慧鸟》阅读答案对大家的练习有所帮助!
1C
2(l)我 、认真、小黑点 (2)我、凑近研究、小黑点(3)小姑娘、注意、小黑点(4)蜜蜂、专一、小黑点
3.不为自己,专为别人。
4A
5.疑问 6D
★ 感于《沙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