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期末试卷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芝士挞酱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七下历史期末试卷(共含12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芝士挞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七下历史期末试卷

篇1:七下英语期末试卷3

七下英语期末试卷3

七年级英语下学期期末复习试卷3(附答案牛津版)

一、单项选择

( ) 21.There’s ____ cat on the chair. _____ cat is ______orange..

A. a, The, / B. an, The, an C. a, A, an. D. the, The, /

( ) 22. I live_______ my family_______ a flat _______ a busy street.

A. in; in ; on B. in ; with ; on C. with; in; on

( ) 23. There are ______days in a year.

A. three hundreds and sixty-five B. three hundred and sixty five

C. three hundred and sixty-five D. three hundreds and sixty five

( ) 24. I went to the park______ yesterday.

A. on a bicycle B. by the bicycle C. in a bicycle D. by bicycles D. with ; with; on

( ) 25. The shop that is _______ to my home is often_______ at 9:30 p. m.

A. close ; close B. closed ; closed

C. close ; closed D. close ; closes

( ) 26. There _______a basketball match in our school next Monday.

A. will have B. is going to C. will be D. is going to have

( ) 27.--Oh, Sandy, I can’t sing at all.

--_________, I can teach you.

A. You are bad B. Thank you C. Never mind D. You are right

( ) 28. Do you know that nice car __________?

A. belong to his B. belongs to him C. belong to him D. belongs to his

( ) 29. This swimming pool is ________.

A. 50 metre long

C. 50 metres long B. 50-metre-long D. 50-metres long

( ) 30. _______ Xihui Park, please turn right after you _______ the bridge.

A. To arrive; cross C. Get to; across B. Arrive at; across D. To get to; cross

( ) 31. Shall we stop _________ something? I’m quite hungry and tired.

I can’t go now.

A. eat B. to eat C. eating D. eats

( ) 32. ---How much milk is there in the bottle? ---________.

A. No B. None C. No one D. Many

( ) 33. _____ your sister afraid of_____ out alone at night?

A. Is; going B. Is; to go C. Are; going D. Does; going

( ) 34. Would you like ____________ to tell us?

A. anything interesting B. something interesting C. interesting anything D. interesting something

( ) 35. This route is wrong. Let’s take _______ one.

A. the other B. any other C. other D. another

二、完形填空

Hi, everyone! I will tell you about my favourite city London. It is the capital of 36 . It is a beautiful city. It is very large. The Thames River(泰晤士河) runs through the city from 37 to east. So the city has 38 parts,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In the North 39 important buildings, shops, big parks and interesting places. The weather in London is good. In winter it is not very 40 and in summer it is not very hot, 41 the city is near the sea. People say that London is a foggy(多雾的) city and it often 42 . It is 43 . There is much fog and rain in London. When you 44 in London, you may meet thick(浓的)fogs. Sometimes you can’t 45 your hand in front of your face. Cars and buses move along with their lights on. When evening comes, the weather(气候) gets even worse(更恶劣), 46 the buses and cars stop. If you want 47 to other towns, you 48 find a car easily(容易). You have to arrive there 49 . Do you like the city, 50 ? I like it very much.

( )3

6

( )3

7

( )3

8

( )3A. there is B. there are C. there have D. there has A. two B. three C. four D. five A. east B. west C. south D. north A. England B. America C. China D. France

9

( )4

( )4

1

( )4

2

( )4

3

( )4

4

( )4

5

( )4

6

( )4

7

( )4

8

( )4

9

( )5

三、阅读理解

(A)

My name is Panrit. I live in Samutprakarn. It is about thirty kilometres south of Bangkok, the capital of Thailand. My house is near a museum and opposite a school.

My house has two floors, two bedrooms and two toilets. We don't have a dining room, so we eat our meals in the living room. There are four people in my family, my mum, my dad, my brother and I.My house doesn’t have a garden but we have some plants in pots(盆景). We also have some small fish.My mum likes the plants very much. She usually waters and looks after them when she's

A. also B. too C. very D. either A. walk B. on foot C. by bus D. by car A. can B. can’t C. will D. must A. go B. to go C. going D. goes A. none B. not C. no D. all A. have B. l

第一文库网ook after C. see D. look A. be B. are C. am D. is A. right B. not right C. wrong D. not true A. rain B. rains C. is rain D. is raining A. because B. so C. or D. but A. cold B. hot C. warm D. cool

at home.

I don't usually stay at home. I usually stay at my grandma's home because it is more comfortable. In her home, there is no homework, and all I have to do is play.

( ) 51. Panrit lives_______ the capital of Thailand.

A. about thirty kilometres from B. to the east of

C. far from a museum D. in the north of

( ) 52. Panrit's family have meals in the__________

A. dining room B. living room C. bedroom D. garden

( ) 53. Panrit's ________ looks after the plants at home.

A. father B. brother C. sister D. mother

( ) 5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 Panrit often helps his grandma with the housework.

B. Panrit likes watering the plants at home.

C. Panrit often stays at his grandma's home.

D. Panrit is the only child in his family. ( ) 55.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should be_______.

A. My Home

B. My Student Life D. My Grandma

(B) It was a beautiful spring morning. There wasn’t a cloud in the sky, and the sun was warm but not too hot. Mr. White saw an old man at the bus stop with a big and black umbrella in his hand.

Mr. White said to him, “Do you think it’s going to rain today?”

“No,” said the old man, “ I don’t think so.”

“Then are you carrying the umbrella because the sun is too hot?”

“No, the sun is not very hot in spring.” Mr. White looked at the big umbrella again, and the old man said, “I am an old man, and my legs are not very strong. I must have a walking-stick. But people will say, ‘Look, the man is so old, and I don’t like him.’ But when I carry an umbrella in fine weather people only say, ‘Look at the stupid (愚蠢的') man.’

( ) 56. The story happened _______.

C. My Parents

A. on a rainy day

B. in the afternoon D. at a bus stop C. on a cloudy morning

( ) 57. It was a very ______ day.

A. hot B. bad C. fine D. cloudy

( ) 58. There was _____ in the old man’s hand.

A. an umbrella B. a walking-stick C. a bag D. a magazine

( ) 59. There wa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old man’s _____.

A. head B. arms C. legs D. feet

( ) 60. According to(根据) the story, we can know__________.

A. the old man liked the weather

B. the old man thought that it was going to rain

C. the old man was very old, so he couldn’t walk by himself

D. the old man wanted people to say he was stupid

(C)

Mrs Baker lives in a small town in England. Her husband can do everything well. He goes to Sydney and finds a job there. He works hard and gets a lot of money. Mr Baker misses his wife and children very much. So he asks them to travel to Sydney. They are very happy.

It’s very far from England to Sydney. Mrs Baker and her children have to take a plane. They are traveling in a plane for the first time, so they are all excited. The two children don’t feel tired although(尽管) they can’t fall asleep(入睡) the night before. They play with each other after the plane takes off(起飞). Their mother stops them, but they don’t listen to her. Mrs Baker becomes angry(生气) and says, “Don’t play here! Go and play outside!”

( ) 61. The Bakers are _______.

A. Australian B. Chinese C. American D. English

( ) 62. Mrs Baker and two children go to Sydney to _______ there.

A. find a job C. study English B. makes planes D. see Mr Baker

( ) 63.Mr Baker wants his wife and children to go to Sydney because_____

A. he can go back

C. he gets much money B. he wants to see them D. he wants to travel in Australia

( ) 64. Mrs Baker and the children go to Sydney _______

A. by bus B. by car C. by air D. by train

( ) 65. ______, so the two children can’t fall asleep the night before.

A. They will play in the plane

B. Their mother will work in Sydney

C. They will take a plane for the first time

D. They will go to England

(D)

( ) 66. If you want to go from the Teacher’s college to City Center, you can take Bus_____.

A. No. 5 B. No. 10 C. No. 3 D. No. 9

( ) 67. You can see the 1st Hospital in the _____ of the city.

A. north B. west C. east D. south ( ) 68.Beihai Park is next to_______.

A. No.9 Middle School B. Bank of China

C. May Airport D. Railway Station

( ) 69.How many hospitals can you find in the map?

A. One. B. Two. C. Three. D. Four.

( ) 70. In the map , you can’t find a place ______.

A. to eat B. to read books C. to shop D. to see a film

四、词汇

A. 根据句意或括号中的中文提示、英文释义,写出句中所缺单词,使句子通顺。

71. Look! A train is going _________ (穿过) the tunnel.

72. The two boys don’t work hard, so they often _________ (失败) in the exams.

73. There is less air _________ (the state of being dirty) in our hometown now.

74. They were _________ (afraid) when they heard a strange whisper.

75. Beijing is the _________ of China.

76. My idea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_________.

77. Jim likes __________ food very much, but I like Chinese food.

78. It was an __________ day for us because we won the game.

79. It’s my father’s __________ birthday today.

80. You should listen to the teacher __________ in class.

81. Look at the clouds in the sky. It _____________.

82. The boy never ________ his things with others. Nobody likes him.

83. He ________ on the coat and went out quickly.

84. They ________ a sport meeting next month.

85. --- Where is Mr. Wang?

--- He _________ to Tom in the classroom.

五、句型转换

86. He will visit his grandparents this weekend. (改否定句)

He _______ _________ his grandparents this weekend.

87. There is only a tomato on the table. (对画线部分提问)

How _______ ________ are there on the table?

88. We will go to Beijing by train. (对画线部分提问)

________ ________ you go to Beijing?

89. I live on the sixth floor. Tom lives on the third floor. (同义句转换)

I live _______ floors _______ Tom.

90. She spends half an hour reading English every day. (同义句转换)

It _______ her half an hour _______ read English every day.

六、短文填空

Most children like w 91 TV. It’s very interesting. B 92 _ watching TV, they can see and l 83 a lot and know many things about their country and the world. Of course, they can also learn over the r _94_ . But they can learn b 95 and more easily on TV. Why? Because they can h 96 and watch at the same time. But they can’t see a 97 over the radio. TV helps to open c 98 eyes. It helps to open their minds, too. They learn newer and better w 99 of doing things. Many children watch TV only on Saturday or Sunday evening. They are always busy with their lessons. But a f 100 children watch TV every night. They go to bed very late. They can’t have a good rest. How about you, my young friend?

七书面表达

假如你是Millie, 想邀请好友Sandy来你家。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用英语写一篇邀请信。 要点:1. 很高兴邀请你来我的新家;

2. 这里非常安静,而且邻居们相当友好;

3. 和你家不同,我家离市中心远,乘地铁要20分钟;

4. 你来的时候,请走这条路线:在出口处出来,沿着“新路”(New

Road)走,直到你看到一个公园,花园大楼(Garden Building)就在

它左边。我住在603公寓。

5. 我希望你能来。我期待见到你。

注意:1. 以第一人称口吻介绍;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5分)

21-22 ACCAC 26-30 CCBCD 31-35 BBABD

二、完形填空 (15分)

36-40 ABABA 41-45 ABABC 46-50 DBBBB

三、阅读理解(40分)

51-55 ABDCA 56-60 DCACC

四、词汇(每题1分)

A: 71. through 72. fail 73. pollution 74. frightened 75. capital

B: 76. hers 77. western 78. unusual 79. fortieth 80. carefully C: 81. Is going to rain 82. shares 83. put 84. will hold

五、句型转换(每格1分)

86. won’t visit

89. three above

六、短文填空(每格1分)

91. watching 92. By 93. learn 94. radio 95. better 87. many tomatoes 88. How will 85. is talking 61-65 DDBCC 66-70 ACABA 90. takes to

96. hear 97. anything 98. children’s 99. ways 100. few

七、书面表达 (15分)

Dear Sandy,

I have moved into a new fat. I am very happy to invite you to my new home. It’s very quiet here, and neighbors are quite friendly. It’s really different from yours. My home is far from the city centre. It takes twenty minutes to get there by underground. When you come, please take this route. Get out at the exit, and walk along New Road until you see the park. Garden Building is on its left. I live in Flat 603. I hope you can come.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Yours

Millie

篇2:七下历史知识点

1.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2.指南针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3.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4.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至五代的历史。

5.北宋文学家苏轼,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两宋之交的李清照作品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南宋的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他在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

6.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是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的繁华

七下历史知识点归纳: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12,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从此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3.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记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4.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5.元朝时的民族融合:(根本原因是国家的统一)

表现:许多汉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贡献;边疆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已经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形成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回族。

作用: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篇3:七下历史知识点

1.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2.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南宋时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主要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3.北宋时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4.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5.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

6.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7.元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8.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9.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篇4:七下历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七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下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2、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7、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篇5:七下历史知识点苏教版

一、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确立册封__、**的制度

(1)顺治帝赐予五世__“__喇嘛”的封号;

(2)康熙帝赐予五世**“**额尔德尼”的封号。

(3)以后历世__和**,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时)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

1、粉碎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时期)

2、设置伊犁将军(乾隆时期)

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三、土尔扈特重返祖国

1、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下游(明末)

2、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1771年)

篇6:七下历史知识点苏教版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七下历史知识点苏教版: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1、明北京城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作者

著作

价值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宋应星

《天工开物》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农业百科全书,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三、古典小说的高峰

年代

著作

作者

题材

价值

元末明初

《三国演义》

罗贯中

三国时期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元末明初

《水浒传》

施耐庵

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

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明朝中期

《西游记》

吴承恩

唐僧取经的故事

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清朝

《红楼梦》

曹雪芹

 

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戏剧的繁荣

1、明朝后期最负成名的戏剧家:汤显祖,其代表作为《牡丹亭》。

2、京剧的形成:在徽剧、汉调的基础上,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

五、书画的成就

1、书法:

董其昌: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2、绘画

山水、花鸟画居统治地位。

徐渭:善于泼墨

“扬州八怪”

猜你感兴趣的:

1.苏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2.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3.七年级下册苏教版历史复习提纲

4.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

5.历史苏教版七上知识点

篇7:历史七下听课评语

历史七下听课评语

王:课上思维活跃,课下积极完成作业,但是思维有些慢,但总体还是不错的。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再接再厉。

陈: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有疑问直接向老师提出,主动思考,认真完成作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

田:上课认真听讲,主动思考,作业认真完成,虽然有时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但是态度积极向上。希望有疑问直接向老师提出,再接再厉。

贺:课上认真,学习态度端正,仔细完成作业,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希望继续保持。 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有疑问直接向老师提出,主动思考,认真完成作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

张: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仔细聆听老师讲解的知识点,认真完成作业。希望以后的学习中查漏补缺,取得更好的成绩。

刘:课上认真,学习态度端正,仔细完成作业,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希望继续保持。 马: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仔细聆听老师讲解的知识点,认真完成作业。希望以后的学习中查漏补缺,取得更好的成绩。

田:课上思维很好,认真主动跟着老师思考,但作业有些潦草,希望你在以后的笔头工作上,能够下更多的功夫,取得更好的成绩。

庞: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有疑问直接向老师提出,主动思考,认真完成作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

沈: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仔细聆听老师讲解的知识点,认真完成作业。希望以后的学习中查漏补缺,取得更好的成绩。

邹:历史思维不错,课上反应很快,作业质量很高,在平时的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希望继续保持,再接再厉。

穆:作为历史课代表,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仔细聆听老师讲解的知识点,希望继续保持。

庞: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有疑问直接向老师提出,主动思考,认真完成作业。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

王: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仔细聆听老师讲解的知识点,认真完成作业。希望以后的学习中查漏补缺,取得更好的成绩。

时:上课听讲认真,爱思考,善于发问,如果课下能多用点功夫相信你会取得更高的成绩,希望继续努力。

陈:课上认真,学习态度端正,仔细完成作业,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希望继续保持,相信你会取得更高的成绩。

班:历史思维不错,课上反应很快,作业质量很高,在平时的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希望继续保持,再接再厉。

苏:上课听讲认真,爱思考,善于发问,仔细聆听老师讲解的知识点,相信你会取得更高的成绩,希望继续努力。

史: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仔细聆听老师讲解的知识点,认真完成作业。希望以后的学习中查漏补缺,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仔细聆听老师讲解的知识点,认真完成作业。希望以后的学习中查漏补缺,取得更好的成绩。

谢:历史思维不错,课上反应很快,作业质量很高,在平时的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希望继续保持,再接再厉。

1.听课评语

2.老师听课评价评语

3.教师听课常用评语

4.小班教师听课评语

5.听课评语大全

6.学校教师听课评语

7.教师听课评语10则

8.教师听课评语大全

9.老师听课评语

10.高中老师听课评语

篇8:历史作业本七下答案

城市聚落

【基础巩固】

1、乡村聚落

2、政治 北京 经济 巴黎

3 - 6 B C C D

【拓展提升】

1、B

2、(1)城市 高楼大厦密集 金融、商业、服务业(非农业) 乡村 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

(2)城市高楼林立,分布密集;乡村房屋低矮,散落分布。

(3)降水丰富;屋顶倾斜,便于排水。

篇9:历史作业本七下答案

众多的河湖

【基础巩固】

1、里海 北美

2、尼罗河 印度 太平

3、防洪 发电

4 - 6 D A A

【拓展提升】

1 - 3 D A C

4、亚马孙河流域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降水充沛,而尼罗河流域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降水明显比亚马孙河少得多。

5、略

篇10:历史作业本七下答案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基础巩固】

1、等高线 分层设色

2、等高 等高距

3、平缓 陡峻

4、1000 1500 海拔

5 - 8 D C C D

9 - 12 A A C B

13、(1)C A 因为这里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较缓和。

(2)自西向东。

(3)库区选择在包括C、E、F在内的河流上游区域。因为这里地处河流上游,地势开阔,便于拦河筑坝,不会占用大量农田。

14、略

【拓展提升】

1、等深

2、8999.43

3、D

4、D

5、(1)略

(2)山谷 山脊

(3)③ 处错误。因为这里是山脊,不可能发育河流。

(4)略

(5)东北――西南

(6)c,这里处在河谷地带,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源丰富。

[历史作业本七下答案]

篇11: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讷河实验中学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选择题

他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他勤勉治国,锐意革新,缔造“开皇之治”,开启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他是(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隋文帝 D.唐玄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北宋王安石的诗句,它隐含的科技发明是 ( )

A.印刷术 B.指南针 C.火药 D.造纸术

元朝时期,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 )

A.维吾尔族 B.满族 C.藏族 D.回族

你一定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吧!那么你知道剧中的唐僧是依据历史上哪个人物原型创作的( )

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普照

我国古代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巩固,清朝前期的疆域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西面到 ( )

A.外兴安岭 B.大散关
C.西伯利亚 D.葱岭

“文字狱” 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其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要数 (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乾隆皇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他自称有“十全武功”。下列属于“十全武功”之一的是 ( )

A.收复台湾 B.组织雅克萨之战
C.设置驻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 )

A.漳州 B.宁波 C.广州 D.云台山

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都属于同一个领域的一组是 ( )

A.《千金方》和《本草纲目》 B.《水经注》和《农政全书》
C.《缀术》和《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

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__、**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A.盛京将军 B.伊犁将军
C.乌里雅苏台将军 D.驻藏大臣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我国古代什么时期吗?(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岳飞在《满江红》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这里的“匈奴”是指( )

A.匈奴统治者 B.女真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郭沫若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所称的是谁的统治时期( )

A.唐高祖 B.唐高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隋朝大运河的最北端和最南端分别在 ( )

A.涿郡、江都 B.洛阳、余杭
C.涿郡、余杭 D.洛阳、江都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印制的朝代是( )

A.隋朝 B.元朝 C.宋朝 D.唐朝

“和同为一家”指的是唐与哪个民族的关系( )

A.吐蕃 B.突厥 C.南诏 D.靺鞨

tiku.21cnjy.com/ 21教育网在线题库

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作品是( )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梦溪笔谈》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 )

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 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
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

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 )

A.景德镇  B.邢窑 
C.哥窑  D.越窑 

元朝时建立的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是 (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度

“三顾茅庐”“煮酒论英雄”“空城计”等故事家喻户晓,你知道他们出自于下面哪一部小说吗 (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你知道司马光主持编写的编年体通史的名称吗 ( )

A.《史记》 B.《宋书》
C.《资治通鉴》 D.《徐霞客游记》

暑假里某学校组织夏令营活动,准备去参观敦煌莫高窟,你知道他们应该去哪一省份吗? ( )

A.湖南 B.河南 C.甘肃 D.河南

填空题

下图是北宋著名画家 的代表作品《清明上河图》。

下图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精忠报国”的故事世代流传。他是 ,南宋还有一位著名的抗元将领 ,曾经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下图是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 ,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

下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它是隋朝工匠 设计建造的 。

下图是唐朝著名画家 的代表作品《 》。他描绘的是 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使者求亲的场面。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材料二 600多年前有一支规模空前的远洋船队向远方驶去。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

材料三 这只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铁器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各国也纷纷遣使来中国……

(1)写出材料一鉴真东渡的目的地。这件事发生在哪位皇帝时期?(2分)

(2)材料二描写的是什么事件?这件事发生在谁在位时期?你知道这只远洋船队远航的起止时间吗?他最远航行到达的地区是哪里?(6分)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只船队远航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远航有怎样重大的作用?(3分)

(4)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外交政策?请另举一例说明。(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了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施复夫妇住在苏州盛泽镇,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靠缫丝织绸过日子。他们织出的绸缎光彩润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雇人织绸,成了大机户。

材料二 乾隆给英王的敕谕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描述,这种现象最早应该出现于什么时期?说明当时出现了何种生产关系的萌芽?这种萌芽的最典型的特点是什么?(6分)

(2)结合材料二谈谈清朝此时采取了什么外交政策? (2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朝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2分)

(4)你如何评价清朝的这种政策?(4分)

问答题

,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二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材料三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界之民不获宁息。”

──康熙帝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说的话?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人们是怎样评价他的?(3分)

(2)材料二是谁说的话?材料中“贵国”是哪个国家?哪一年我们从该国手中收回台湾?清政府是如何管理台湾的?(5分)

(3)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进行了哪次战争?清政府与这个国家签署的边界条约叫什么?(3分)

(4)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2分)

篇12:高一历史期末试卷试题答案

第Ⅰ部分基础知识部分

(本部分全部为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礼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公九卿制

3.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A.广建诸侯藩国B.区分血缘亲疏

C.保证法律执行D.巩固分封秩序

4.下列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统一是建立的前提B.奉行皇权至上原则

C.地方上实行郡县制D.延续了贵族分封制

5.“夏、商、周、汉封建(封建在这里的含义是‘封邦建国’)而延(长久),秦(朝)郡邑而促(短促)”的说法之所以是错误的,原因

A.没有看到秦统一的历史贡献B.认为秦不是封建社会

C.把秦亡原因归于郡县制D.没有指出秦的-

6.“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是

A.分封制B.皇帝制

C.察举制D.郡县制

7.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封国的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了

A.汉武帝贪财暴虐B.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

C.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8.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9.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

10.明初在加强君主-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直接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中的权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

A.丞相的废除B.皇权的加强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D.内阁的废除

11.内阁制度的创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地方职能的健全B.思想控制的加强

C.中国社会的进步D.君主-的强化

12.我国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①建立皇权绝对-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③削弱地方权力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②③

13.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14.《南京条约》签订后,欧洲资产阶级未能实现其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的愿望,主要原因是

A.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尚未打开B.中国人民抵制洋货

C.列强争夺中国市场的矛盾尖锐D.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商品入侵起一定的抵制作用

15.早在1951年,周恩来总理曾指示“圆明园遗址要保留,地不要拨用了。”保留圆明园遗址,是因为它①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②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③具有热爱世界和平的教育功能④标志着封建-堡垒的土崩瓦解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6.马克思指出:“推动了大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A.英军入侵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B.英-队协助清军剿杀太平天国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受西方革命影响而爆发D.鸦片战争激化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

17.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中最能体现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A.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B.它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峰

C.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D.它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

18.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主要是指太平天国

A.没有现实的革命目标B.对西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D.革命精神不彻底

1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有①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扩张政策②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③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④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编练新军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0.李大钊曾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两度劫”发生在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中日甲午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

A.②③B.①③

C.①④D.②④

21.《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拆毁北京到大沽之间的炮台,外国列强的主要目的在于

A.削弱中国的军事力量B.摧毁中国的反帝行动

C.控制中国的京津地区D.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

22.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B.同盟会C.光复会D.共进会

23.1912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B.完全与美国一样的政治制度

C.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D.确立了国民的权利与自由

2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制内阁,这是为了

A.体现三民主义原则B.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维护共和制度D.建立中华民国

25.之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它发生在十月革命后B.它的发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

C.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D.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6.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蒋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关注。蒋介石在日记里可能涉及的事件是

A.参加北伐战争B.拒绝张杨兵谏

C.组织徐州会战D.组织对红军第五次围剿

27.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遵义会议确立了-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中共“一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

28.下列属于八七会议内容的是①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方针③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④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9.“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实践始于

A.第一次工人运动-B.南昌起义

C.创建井冈山根据地D.八七会议

30.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A.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B.是中共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C.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31.在抗日战争中有两大战场,即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敌后战场。两大战场对抗战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下列对两个战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两个战场的作战方式不同B.敌后战场在抗战初期是主战场

C.两个战场的地位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变化D.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互为依存

32.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情绪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

33.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下面对其表述正确的是①抗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②全民族抗战是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③敌后抗日根据地始终是抗战的主战场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4.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国民党的统治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35.解放战争防御阶段,蒋介石重点进攻的地区是①陕北解放区②山东解放区③中原解放区④东北解放区

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

36.文献纪录片《走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37.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权力机关是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B.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8.1954年12月,-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D.中共八大召开

39.下列关于1954年一届-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共同纲领不再代替宪法

D.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40.导致-的主要根源是

A.错误地批判了吴晗的《海瑞罢官》B.党内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指导

C.“两个凡是”理论的影响D.--集团的形成

41.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在

A.1954年一届-B.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C.1982年中共十二大D.1982年全国-

42.下列属于新时期创新性重大举措的是

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逐步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C.坚持和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D.健全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3.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B.坚持共产党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

44.我国之所以能运用“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A.英葡国家力量的削弱B.综合国力的提高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外交政策的成熟

45.我国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占领的标志性事件是

A.新中国的成立B.x藏和平解放C.澳门回归祖国D.香港回归祖国

46.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外交活动的首要目标是

A.打破帝国主义封锁B.提高国际地位

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D.制定外交原则

47.被称为“人类历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上海APEC会议

48.1971年,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参知了第26届联大,在这次会议上,乔冠华开怀大笑,西方记者把乔冠华的笑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乔冠华开怀大笑是因为

A.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了会议的成功

D.中国促成了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的会晤

49.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

A.中苏关系走向缓和B.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C.中日关系走向缓和D.中越关系走向缓和

50.20世纪80年代,中国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有:①中国领导总结了建国以来对外政策方面的经验与教训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将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工作的重心③中国领导人认识到和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证④世界形势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④

第Ⅱ部分能力提升部分

(本部分12题,其中51-60题共10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61-62题为问答题,共30分;本部分总分50分。)

51.下列各项对王位世袭制取代民主禅让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它违背历史发展规律,是一种历史倒退B.它顺应历史发展要求,是一种历史进步

C.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D.它与私有制经济相适应

52.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握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53.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该学者观察问题的依据是

A.政权发生更替B.社会形态转变

C.国力对比变化D.文化途径迥异

54.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军制造旅顺-D.德国强租胶州湾地区

55.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大家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56.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特点是“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

57.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沧桑与巨变。下列发生在南京的重大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标志中国几千处来农民战争达到峰

C.临时政府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具有反对封建-制度的进步意义

D.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58.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

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

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团结,共同对外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59.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

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

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依法治国方略

60.2011年2月,在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常任理事国态度不一,美国坚决反对德国“入常”但支持日本;而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入常”。四国“入常”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

①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②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关系

③经济地位影响政治地位④联合国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61.(14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各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的完整的政治体制,体现出了独特的政治文明。围绕这一主题,回答一下问题:

(1)先秦时期有哪几种有代表性的制度?(4分)

(2)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它由哪几部分组成?(3分)

(3)中国从秦朝开始建立的-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利弊?(4分)

(4)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领导下建立起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由那几个部分构成?(3分)

62.(16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正常的发展被外国侵略者打断,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独立与富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遭受第一次外来侵略,其中签署的《南京条约》有哪些内容?(4分)这场战争对中国影响如何?(1分)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1分)请说明理由(4分)

(3)解放战争以中共领导的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其历史意义有哪些?(6分)

【答案】

AADDCDCBAADBBDDDCCDDCBACCADBCABCAABCDCCBBBCBCABBBA

ADBBACCCBB

61.

(1)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每点1分)

(2)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每点1分)

(3)利: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经济发展、中华文明传承等

(答出1点给1分,满分2分)

弊:决策带有随意性、官僚机构膨胀、影响行政效率、易滋生-等

(答出1点给1分,满分2分)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每点1分,共3分。)

62.

(1)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等5个沿海城市、英国进出口货物的税额,中国需与英国商定。(4分)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分)

(2)成(1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答出2点给4分)

败(1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革命成果为袁世凯篡夺。(答出2点给4分)

(3)①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人们期盼的新中国;②具有世界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每点2分,共6分)

七下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

部编版七下历史说课稿

七下英语书答案

七下班主任工作计划

班主任工作计划七下

七下地理复习提纲

七下地理教学计划

七下生物复习提纲

七下男生女生说课稿

七下历史期末试卷(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七下历史期末试卷,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