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间幼儿教育策略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草莓猪猪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例谈中间幼儿教育策略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共含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草莓猪猪”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例谈中间幼儿教育策略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1:例谈中间幼儿教育策略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例谈中间幼儿教育策略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在班级中总有这样一些幼儿,他们课堂上比较安静,发言声音小,不够自信;游戏中相对活泼,但是一旦发现被老师关注会感到不自然;交往时稍显退缩,在与同伴交往方面显得不够主动。服从居多;生活中不添麻烦,大部分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从不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被忽视.我们将之称为“中间区”孩子。让“中间区”孩子重塑自信、阳光的积极品格,需要教师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启动信任引擎。建立安全依恋

梓涵——对老师持怀疑态度的选择性缄默

梓涵看上去很文静.平时面对老师经常一言不发,喜欢用眼神或手势等肢体语言来回答老师的提问。但是,和小朋友们自由活动时,却显得很活泼。

梓涵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是很强的,和老师进行交流时的反应是一种选择性缄默,这往往是幼儿因为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沉默不语的现象。像梓涵这样的孩子大多在幼儿园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教师要做的就是努力让这样的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一旦有了信任感,他们就能将爱的感受从父母身上延伸到老师身上。

我开始每天和她保持一段时间的亲密接触,多看她几眼,多和她微笑,多说几句鼓励的话,最重要的是坚持每天如此,并表现出真诚。渐渐的,我发现梓涵会有意无意地走到我身边,有一句没一句地和我说说话。信任的引擎开始启动,这正是孩子形成安全依恋的起点。

二、运用“期待效应”,促成发展质变

心宇——害怕展示自己,又让人充满惊喜

处于“中间区”的幼儿不太会展示自己,可一旦给机会让他们站上舞台,带给你的往往是惊喜。一次科学课提问:“袜子口有弹性有什么用呢?”平时不爱举手的心宇怯怯地举起了小手。他的回答尽管声音很小但非常准确:“这样袜子就不会往下滑了。”我没有提醒他要放大声音而是连忙夸奖并走过去,给了他一个热烈的拥抱。第二天我照例打开班级网站。忽然发现了一篇“感谢褚老师”的新帖子,是心宇的家人写的,字里行间充满感激,说孩子回家兴奋极了,告诉家人褚老师抱他了,而且把他抱起来了,他开心极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给了心宇更多的关注.只要发现他举手了就请他回答问题,而我发现他回答问题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并常有与众不同的观点。某天午睡起床,他居然将被子折叠得和保育老师不相上下。其实我在不经意间做了一个期待效应的实验:孩子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所以,作为教师用充满肯定和期待的影响和暗示给“中间区”孩子带去灿烂的阳光,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给予持续关注,点燃表现热情

木子——自主自理.却缺乏展现热情

“中间区”的幼儿很多都是自主性强的孩子,不给老师添乱,以至于容易被人忽视。木子就是这样一个不用人操心的`孩子。她从进幼儿园开始似乎就不曾麻烦过老师:入厕后会自己将衣裤整理好,午饭从不挑食,午睡时能很快睡着……她几乎从不举手发言,每次又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如果不在意,你几乎会忽视她的存在。

我觉得木子就像一支美丽的烟火,等待有人将她点燃。但是,对于我表现出的热情,木子似乎不太领情,对我的鼓励和表扬很少表现出高兴的样子。我并不气馁,始终对她保持积极的关注,注意她每天的活动,将她的良好表现记录下来,时常在集体面前展示,并了解她喜欢吃什么、玩什么……这种持之以恒的热情关注逐渐拉近了木子与我之间的距离,渐渐地她会主动要求做一些事情了,小手也开始举起来了……这支美丽的烟火终于被点燃了。

四、发挥同伴互动,实现个人价值

小鑫一从不主动交朋友.始终处于被动位置

要让一个幼儿觉得他是集体中有价值的成员,就要让他感觉到自己受到关注,感到被他人需要。“中间区”幼儿在集体中显得相对较安静.他们在被需要这一点上明显感觉不足。这就有赖于教师创造机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小鑫很安静。从不主动与人交往,游戏时,他也总是跟随者,从不主动提出要求,他似乎没有在集体中的主动意识。儿童心理学曾揭示:同伴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我决定找一个能带动他的同伴。我观察到他比较喜欢艺木,艺木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于是我安排他们坐在一桌,经常鼓励他们玩同一份材料或参与同一项活动,为他们提供充足的互动机会。取得一定进展后,我将两人的活动范围扩展为小组合作,在这样的过程中,小鑫逐渐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性.发现了自己有价值的一面,笑容也渐渐地在他脸庞绽放。

篇2:幼儿教育是一门身教大于言传的教育幼儿教师随笔

幼儿教育是一门身教大于言传的教育幼儿教师随笔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经常提到一个词“言传身教”,意在强调一种好的教育是需要通过良好的言行举止来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的。而在我看来,唯独幼儿教育则是一门身教大于言传的教育。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说的再多还不如直接做给他们看;另一方面,他们还处在一个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是非观并不是特别清楚,他们总会以老师家长的行为为模版去模仿,由此可见,幼儿教育“身教的重要性。

曾经在我实习时,由于没有经验,班级管理很成问题,于是乎在心情不好的状态下,我总用大吼大叫来吓住孩子,但这种方法似乎是只能取到短时间的效果,反而孩子们时间一长,也不怕了,越搞越乱。后来,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告诉我说:你总是大声和孩子们说话,他们已经习惯了你的这种说话方式,怎么会听你的呢?你始终要明白,你是孩子们的镜子,你怎样孩子们就怎样。从那以后,我开始改变自己面对孩子时的心态,没过多久发生了一些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今,当我正式踏入幼儿教师的岗位时,不断地在提醒自己,我的“身教”要大于“言传”,我想这也是孩子们特别喜欢我的一个原因之一。我和他们交谈、上课活动,从来都是很和气,亲切的语气交流,几乎是没有发脾气的时候,所以我良好的榜样也得到了他们的回馈,就是上课时愿意跟随我的步伐走。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对父母,面对着自己的熊孩子束手无策的时候,除了打骂就是乱吼,然后孩子却更加逆反,更加让家长头痛。殊不知,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输送到他那的本来就是负面的情绪和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东西,那又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

我们要求孩子规律作息,自己却熬夜玩耍;我们要求孩子多阅读,自己却在那里玩手机不陪伴;我们告诉孩子要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却在红绿灯前畅通无阻;我们要求孩子讲究卫生,自己却乱扔垃圾……

太多这样的事情,在孩子和父母之间上演,所以你一面给孩子唱红脸,一面又给孩子唱黑脸,教育与行为是要有一致性的好吗?我的父母们。

著名童话大王郑渊洁先生曾经和孩子郑亚旗之间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一年春节他带儿子去看父母,在车子里拖了一台彩色电视机带给父母,并对儿子郑亚旗说:“你看,爷爷奶奶想要的彩电,我郑渊洁买给他们了。”这个故事是郑氏父子参加《天天向上》儿子郑亚旗讲的,而且他还说出了他当时的想法就是,他以后也要给父母买大彩电,时值郑亚旗8岁的事,他能记得如此清楚,受到如此深刻的教育,应该来说,和郑渊洁这一“身教”的举动是分不开的,自己用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孝敬父母,父母想要的满足他们,可能对一个8岁小孩说过多的语言都不及于这一举动好。

“身教”是要求教育者展现高素质的时刻,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你“身教”的好,他学的会;不好的,他也学的会。所以,父母们用你们最合格的“身教”教育孩子吧。

幼儿教育随笔:幼儿教师幸福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幼儿教育随笔

幼儿教师大班教育随笔

陕西教育幼儿教师随笔

幼儿教师《拔萝卜》教育随笔

小班幼儿教师随笔教育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感言

例谈中间幼儿教育策略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共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例谈中间幼儿教育策略幼儿教师教育随笔,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