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幼儿心中情感的天平失衡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扎心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不要让幼儿心中情感的天平失衡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共含4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扎心”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不要让幼儿心中情感的天平失衡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篇1:不要让幼儿心中情感的天平失衡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不要让幼儿心中情感的天平失衡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昨天我班各个小组在区角活动时,靠窗户的小组忽然传来了哭声。我赶紧过去,原来邱诺涵小朋友和王子衡小朋友因争抢玩具,王子衡小朋友推了邱诺涵一把,邱诺涵就委屈地哭了。

了解了实情后,我赶紧为邱诺涵擦眼泪,好言安慰:“邱诺涵,乖,不哭了啊!”

“不,就不,他打我了,我也要打他!”邱诺涵不依不饶,就是不听劝,还一个劲地要求打他。为了引笑一个再打哭一个,我是怎么也不会这样做的。可是又怎么办呢?

邱诺涵哇哇大哭着:“老师你打他,你打他!”忽然,我不知怎么想的,就脱口答应道:“好,好,我打他,你不要哭了好吗?”

王子衡是一个活泼、好动、调皮的孩子,一听说我要“打”他,就向着我扮着鬼脸,我招着手示意他过来,他先是不过来,后来来了,我悄声告诉他:“不真打你,我只拍拍手,你配合一下。”

我把王子衡揽在怀里,故意用身体挡住邱诺涵的视线,我一边拍着我自己的手掌,一边故意喊道:“看你再调皮,老师打你。”

王子衡却笑着喊道:“没打着,不疼,不疼!”身后的邱诺涵“噗嗤”一声笑了。我一看她笑了,就赶紧松开了王子衡。

我把两个孩子又叫到跟前,拉着他们的小手说:“你们俩以后不要再吵了,好孩子应该是好朋友,我们还要评谁是好孩子,学期末还要发奖品呢。”

两个孩子齐声地说道:“老师,我是好孩子!”我笑着刮了一下两个人鼻子:“孩子不应该吵架。老师看看你们以后的表现吧!”“嗯嗯!”两个小调皮又去一起玩耍了。

“小**”平息了,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邱诺涵的不依不饶、非得让老师打欺负她的孩子的这一想法让我陷入深深地思考。孩子认为自己“吃亏了”,非得找回、补回这种“吃亏”的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孩子每次只能沾光,不能吃亏的现象,在生活中我也经常看到。如有的孩子和小朋友在一起踢球,别的小朋友把他绊倒了,比如摔流血了,他就要跑过去,专门把刚才把他绊倒的那个人绊一下,我对他讲了道理:说大家都在踢球,大家没有人故意把谁绊倒!他不,他必须要绊一下别人,心理才平衡。

课下,我对这样的孩子作了家访、调查和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做父母的不恰当“呵呵”造成的。

例如,0---3岁的孩子在刚学会走路时,一不小心摔倒了,哇哇大哭起来,做父母会说:宝贝快站起来,都怪这个地板(台阶、路面)我们打地板!打地板!做父母的会用“打地板”等类似话语将问题的责任抛给外界。

再例如,当孩子第一次被恶意推搡,就是所谓的“被欺负”时,父母的态度是气愤地,是不同意的,是暴怒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就成了有些父母的座右铭。父母下班回家看到被伤得很深的孩子时,会对孩子的母亲或者爷爷奶奶的'态度不和平地抱怨。

孩子被欺负了,家长怎么做呢?

接纳宝宝情绪。事实上,孩子之间的冲突,其实也是孩子正在学习如何成为社会一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自我保护的机会。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你的拥抱。

家长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的天然榜样,在孩子面前,家长更需要注意自己的处理方式和言行。研究表明,根据父母在解决孩子之间冲突的方法的不同,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无意识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敌对想法;另一种是教会孩子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避免再次发生。很显然,后者更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

尤其建议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你自己的心疼、气愤,甚至是“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发泄在宝宝身上。比如有的家长会训斥宝宝:“白长这么大个儿,连那么个谁谁都打不过!”或者“他打你你不会打他吗?”等等,这些话都是坚决要禁止的。

这种时候宝宝最需要的是家长的的抚慰。给宝宝一个温暖的怀抱,接纳他的情绪,倾听他的委屈,并且在宝宝平静后,教会他如何保护自己,引导他自己处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要让幼儿心中情感的天平失衡。

篇2:不要让孩子被网住了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不要让孩子被网住了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在“互联网+”时代,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等新媒体有着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放任鼓励孩子使用。家长认为学习使用微信等社交工具可以扩大孩子的社交圈,APP应用也可以辅助他们的学习,况且移动互联网技术也是未来时代的发展趋势,使用新媒体设备还可以激发孩子对信息技术的探索兴趣。于是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家长坐在一边翻看着手机,孩子在旁边也在摆弄手机家长在一起谈笑风生,一群孩子则拿着手机或平板在一旁玩得不亦乐乎。就这样,手机等移动设备就逐渐成为孩子“迷恋”的“玩具”。另一种则是严格禁止孩子接触任何新媒体设备。他们认为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设备会给孩子的眼睛等造成很大的伤害,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会给没有辨别能力的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伤害。而且一旦孩子“触网”成瘾之后,则很难戒除。因此,他们将孩子与网络完全阻隔开来。

其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成为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互联网设备也逐渐成为未来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必备工具。现实生活中幼儿接触与使用新媒介的状况已超乎我们的想象。,“儿童与媒介”调查报告显示,幼儿园学生的手机接触率为91.8%,平板电脑的接触率为83.4%,电脑的接触率为80.6%,接触和使用手机等新媒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尽管如此,英国心理学家西格曼博士指出,政府应颁布法令禁止9岁以下的儿童接触电脑,因为儿童过早接触电脑会影响到智力发育。我国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也认为“9岁前不要让孩子单独‘触网’”。真实的生活经验与直接体验是幼儿获得社会认知的重要方式,幼儿特别需妻通过现实生活世界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而不是通过电子媒介中片面的、虚拟的和碎片化的世界。因此,对于幼儿使用移动智能终端,我们不是简单地阻隔而是正确引导。

首先,持开放的态度,同时加强监管指导。网络新媒介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长“谈网色变”,对孩子“触网”怀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为避免受网络负面信息的熏染,父母干脆直接让孩子与网络“隔离”,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其实不可取。当身边的同伴都在谈论和使用手机游戏或社交工具时,孩子会感觉与他们之间有“隔离”而难以融入同伴群体,而且网络本身有着丰富的信息与学习资源可供孩子选择与使用。

其次,不能让孩子单独“触网”。可以允许孩子使用手机等新媒体,但一定是在父母或成人的监管与指导下而非他们单独使用,这种监管指导本身也是一种对孩子的陪伴。当孩子的认知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其独自使用网络新媒介时,通过父母的陪伴或共同使用,可以监管孩子的使用方式与过程,同时还能让孩子获得一定的新媒体知识,如教孩子如何发邮件等。

第三,做好内容的筛选与时间控制。内容良莠不齐与无法控制使用时间是家长反对孩子使用网络最主要的理由。父母应该从一开始就给孩子选择合适的有教育意义的媒体工具和应用软件,积极引导孩子学习使用,从而形成探索的兴趣。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如规定只能在周末使用,而且只有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才能使用,每次不能超过20分钟。这样也就可以较好地解决孩子网络“上瘾”等问题。

通过成人的正确引导和控制,孩子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学习与游戏,并逐渐形成一定的媒介素养,从而既能科学地“触网”,又不被互联网给“网”住了。

篇3: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幼儿不举手就是不动脑吗?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幼儿不举手就是不动脑吗?

积极举手发言确定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孩子能大胆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和学生们交流,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而且对知识的掌握有较大的帮助。

经常听到有家长这样对孩子说:“记住,多举手!”“你这孩子,真笨,上课老是不举手“老师提问题了,要马上举手!”“我明天要问老师的,你有没有举手?”可能有绝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积极举手发言,认为只要孩子积极举手发言,这表示他(她)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学习成绩一定会不错。

但不举手的孩子就表示他就不动脑筋了,就不聪明了,我觉得这绝对不是的.

我在教学中发现,通常胆小内向的孩子不太举手,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不太举手,情绪不佳的孩子不太举手。这些孩子你能说他不动脑筋、不聪明了,不!绝对不能!!他们有些也是学习的姣姣者,但由于他的个性或某些因素改变了他们的表现,这些孩子往往知道问题的答案,却不敢回答或不想回答,他们有的怕答错了被别人笑,有的觉得不举手挺好的,反正自己也知道这是为什么?确实,有时,老师把不举手的孩子叫起来,他也能把问题回答的相当精彩,可见,并不是不举手就是不动脑筋。

《新纲要》颁布后,更突出了幼儿的主导性地位,教师只是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在很多的教学活动中,孩子们都是在自己的观察操作过程中,经过老师的适当指导,从中掌握知识的,新的教学理念下,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动手操作能力更强了,创造想象能力更惊人了,合作交往等能力更一层楼了,彻底改变了以前的填鸭式教学,满灌式教学,和一问一答式教学了,因此,有些孩子一次教学活动下来,举手发言不多,但知识能力掌握的却也不错,要说他不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是,他能把想法与自己旁边的同伴交流,这也很不错呀!

有些家长一味的要求孩子多举手,从家长半日活动观摩中,很多家长就一直盯着自己的孩子举手,有些甚至还时不时的提示自己的孩子举手。孩子很遵命,只要老师一提问题,他条件反射似的举手,但每次都答非所问,或目瞪口呆,不知要答什么,这样的孩子也很多。

要培养好一个优秀的孩子确实很难,“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觉得教育引导孩子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怎样才能做到“活而不乱,管而不死”是我们每个孩子的父母和老师所共同思考的,共同努力的,不举手不是不动脑筋只不过是一次小小的发现,相信还有更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篇4: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幼儿的话语不该被充耳不闻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幼儿的话语不该被充耳不闻

在一所幼儿园观摩教师讲授“浮力”的课程时,笔者看到这样一幕师幼沟通的情景:教师准备了塑料泡沫、水盆等材料,问幼儿如何让物体A从河的一边到另一边去。此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以及丰富想象力的培养。幼儿争先恐后地表达各自的想法,“让A飞过去,给它一对翅膀”“直接把A扔过去”“找船把它带过去”,等等。但是,教师对这些答案都不置可否,也没有给幼儿解释的机会,只是再次询问“你们还有什么办法”。没有幼儿想到用塑料泡沫,无奈之下,教师引导道:“老师有一种很好的办法,你们想不想听?”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想”。接下来,教师开始进入预设的下一个教学环节,将物体A与塑料泡沫绑在一起,放在了水盆里,开始讲授浮力。

这种情景在日常集体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很多教师有时会刻意引导幼儿说出符合自己教学预设的声音,对幼儿的话语充耳不闻,个别比较严厉的教师甚至排斥、压制对高度固定化教学产生威胁的.言行,以使这种高结构高控制的教学达到所谓的完美。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马拉古兹在瑞吉欧不仅创造了闻名世界的“幼儿百种语言”,同时探讨了“倾听幼儿百种方法”,他认为“基于幼儿视角的倾听是幼儿与成人鸿沟之间的重要桥梁”。其后继者瑞纳尔迪将“倾听教育学”界定为“倾听是一个主动式动词,要给以解释并赋予信息一定意义,以及对被倾听者进行评估”。当代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认为“倾听他人的声音是学习的出发点”,他指出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课堂”,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课堂”。然而,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杜威批评的单项式倾听--幼儿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知识的局面依然广泛存在,影响着教育品质的提升。

幼儿纯真年幼,尚不能很好地对教师“察言观色”,加之想象力活跃、好奇、好问的年龄特点,使得幼儿经常会有一些稀奇古怪、异想天开的问题和想法,给出教师“非期望答案”。教师唯恐不能很好应对,为避免尴尬或有损自身形象,以及担忧影响教学进程,故意选择装聋作哑或淡化处理。

一位教师就曾经对笔者说:“幼儿话很多,说话有时东一句西一句的,经常莫名其妙地提出一些问题,如问螃蟹为什么横着爬,很多问题我哪知道,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很难回答。”与预定知识、技能无关的话语不被接受,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使得幼儿本体的意义世界无人问津,这是残缺、畸形的教育。幼儿蕴含的好奇、求知、热情、探索以及生命的灵动随之磨灭,这是陶行知批评的“死读书”的变异与复活。

台湾教育家欧用生曾说:“教室中的语言很重要,不管说话、对话,甚至是不经意的叽叽喳喳声对教学都有意义,教师要仔细聆听,并敏感地回应。”教师应善于把握教育契机,跟随幼儿的兴趣,从幼儿的言语中挖掘优秀的教育素材,引导幼儿开展一些探究性的主题或方案教学活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应与幼儿展开对话性合作。从积极生命体的人性发展,民主和谐精神的养育出发,教育领域应积极建构基于协商、互生、对话的倾听式教学模式。

倾听的教育是对幼儿生命权利的尊重,是遵循主体性原则下师幼之间精神默契的体现,是脱离教育功利主义转向幼儿本真生活世界的复归。教师对幼儿的倾听质量直接制约幼儿主动参与、发起课程决策的程度。从教学角度而言,教师对幼儿话语的充耳不闻会导致课程的封闭化、单向化、成人化、知识化、预设化、固定化,阻碍课程的生成与创新。幼儿园课程应是开放化、生活化、经验化、多样化、动态化的,而教师对幼儿及时地认真倾听则是生成、回归幼儿园人本主义课程、鲜活动态课程、多样化经验课程、特色化园本课程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报》2017年8月27日时松/文)

教育随笔小班幼儿不午睡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幼儿教师大班教育随笔

陕西教育幼儿教师随笔

幼儿教师《拔萝卜》教育随笔

小班幼儿教师随笔教育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感言

幼儿教师教学教育随笔

不要让幼儿心中情感的天平失衡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精选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不要让幼儿心中情感的天平失衡幼儿教师教育随笔,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