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导游词精选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aixincha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柏坡导游词精选(共含6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ixinch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西柏坡导游词精选

篇1:西柏坡导游词精选

各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 欢迎你们参加由我们神游四海 旅行社组织的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参观之旅,我是今天和你们一起游 览西柏坡的导游,我叫苗琳,你们可以叫我苗导,很荣幸能为大家服 务希望我的服务能使大家满意。 从此刻开始我们就是一群外出游玩的 好朋友,我会尽朋友义务让你们玩得开心,吃得放心,舒展身心的。 这是我们的司机,姓王,他的车牌号是 1234567,你们大可把自己的 “放心”交给我们的王司机,他已经有 12 年的车龄了不过从未出现 过事故。 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境内一个普通的小山村, 但它却似一颗璀 璨的明珠镶嵌于太行山东麓的滹沱河畔,成为令中外游客敬仰的圣 地。这一切都是缘于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 友们在这里纵横捭阖,指挥若定,谱写了一曲壮丽辉煌的赞歌,迎来 了新中国的曙光。周恩来曾经指出:“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 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 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 ”1988 年黄镇将军参观西柏坡时题词“新中国从 这里走来”,朱穆之同志题词“中国命运,定于此村”。我们大家都知 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延安就一直是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但后 来为什么迁移到西柏坡呢?在我们参观旧址之前, 我先给大家简单的 介绍一下。 1947 年 3 月,蒋介石令胡宗南纠集兵力向延安进犯。为了诱敌 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党中央毛主席决定主动撤离延 安,转战陕北。3 月 26 日,党中央在陕北清涧县的枣林沟召开了一 次重要会议,史称“枣林沟会议”。会议决定将中央机构分为前委、后 委和工委三部分。会后刘少奇、朱德同志组成中央工委向华北转移。 于同年 5 月来到西柏坡,进行中央委托的日常工作。1947 年 7 月 12 日至 9 月 13 日, 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 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领导了解放区土地运动。1947 年 11 月 12 日,解放了华北重镇石家庄,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 成一片,在战略上为党中央移驻华北奠定了基础。 1948 年 3 月,西北战局基本稳定后党中央毛主席在陕北吴堡县 川口东渡黄河向华北转移。5 月 26 日,毛泽东从阜平县城南庄来到 西柏坡,西柏坡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在这个时期全国解放 战争的战略决战时机已逐渐成熟。自 1948 年 9 月 12 日开始,党中央 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历时 4 个月 19 天,歼灭和 改编国民党 154 万余人,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1949 年 3 月 5 日至 13 日,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在西柏坡召开,会后第 10 天,即 1949 年 3 月 23 日党中央、毛主席 迁往北平建国。 一、中共中央旧址 各位朋友,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就是中共中央旧址大院。下面 请随我参观,我将一一给您介绍。 (董必武同志旧居)进入大院大家首先看到的是董必武同志的旧居。 1947 年 5 月,董必武同志随同中央工委由陕北来到西柏坡,在这里 工作、生活了近两年时间。 北房东屋是董老的办公室,西屋是董老一家的寝室,西厢房和南厢房 胜作人员的住室。院里的海棠、杏梅、翠竹等都是当年董老和夫人 何莲芝同志在工作之余亲手栽种的。在此期间,董老担任中共中央华 北局书记处书记,华北财经委员会主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出席了 全国土地会议、九月会议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并在会上讲了话。 董老经常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书架上陈列 的书籍,都是他当年阅读过的。他坚持每天学习、写作,从不间断, 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就是在这张办公桌上,董老为 1948 年首次发行的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 董老的生活非常艰苦,睡的是农家土炕,盖的是延安大生产时织的毛 毯。他工作勤奋,还在工作之余参加劳动。在门前开荒种菜、种树。 何莲芝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就是纺线能手, 曾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的劳动 英雄。炕上的这架纺车就是何莲芝同志当年纺线用的。1978 年,董 老夫人何莲芝重返西柏坡,当她看到这架纺车时,情不自禁地再一次 盘腿坐上土炕,深情地摇起了当年的纺车。 1949 年 3 月 18 日,董必武同志随同中央部分工作人员,先期离 开西柏坡迁往北平。 (刘少奇同志旧居)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刘少奇同志旧居。刘少奇同志来 到西柏坡后,近两年的时间里就住在这里。北房东屋是刘少奇同志的 办公室,西屋是王光美同志的办公室。东厢房北边的小屋是刘少奇同 志的秘书廖鲁言同志的住处; 南边的小屋是朱总司令的秘书黄华同志 的住处。 为了彻底消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经中央批准,刘少奇同志 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 会议是在大院西边的 一个打谷场上召开的,主席台设在附近的一个旧房基上,上边搭了布 棚。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坐在石头上听取刘少奇同志的报告。会议通 过《中国土地法大纲》 ,并于同年 10 月 10 日由中共中央正式公布。 土地改革的极大成功,大大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1948 年 5 月,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在西柏坡正式办公。刘少奇同志任中 央军委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华北局书记、中共马列学院院长等职。 刘少奇同志生活非常简朴,他的办公室既是会议室又是中央工 委的办公处。中央工委许多重要会议就是在这间屋子里召开的。室内 的办公桌、沙发、转椅等都是原物。这个小木箱是刘少奇同志长期使 用过的文件箱, 也是刘少奇同志从西柏坡带到北平诸多物品中仅存的 一件。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全国土地会议上的报告》等许多珍 、贵手稿就存放在里边。“”期间,刘少奇同志的家几次被抄,小木 箱由他的保姆赵淑君同志保存,并在箱子外面糊上了一层花纸,把上 边的“奇字第三号”字迹盖了起来,才幸免于难。1980 年 6 月,王光美 同志亲自把这一具有珍贵意义的小木箱赠给了我馆。 (军委作战室旧址)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军委作战室,这所房 子是中央机关自己动手建造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这九个字是杨 尚昆同志于 1984 年 7 月题写的。军委作战室内设作战、情报、战史 资料等三个科。它们的具体工作任务是研究汇集敌我双方的作战情 况,及时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并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下达 命令。 当时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工作人员绘图、制表用 的红蓝铅笔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为了节省铅笔,他们就用红蓝 毛线在墙上这张军用地图上标图。1975 年,特赦后的国民党第十二 兵团司令黄维看到这四间小平房后,无限感慨地说,毛主席真是英明 伟大,在这四间小平房里就把国民党的几百万给打败了,国民党 当败,蒋介石当败啊! 毛泽东同志旧居 毛泽东主席是 1948 年 5 月 26 日来到西柏坡的。一直到 1949 年 3 月,毛泽东就是在这座普通的山村农舍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日夜操劳。 这座普通的民宅为前后两个小院。 甬路西边有一个磨盘和一个猪 圈,毛主席和朱德、少奇等领导同志,经常围坐在磨盘旁、楸树下研 究战局。后来曾有人风趣地称为: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 这里是毛主席的后院,院子里的树木均是照原状栽种的。西房南 边一间,是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和保姆的住室;中间是家属住室;北边 一间是毛泽东的书房兼资料室。 北房东、西两间分别是办公室和寝室。 办公室内陈设的办公桌、沙发、转椅、茶几等都是当年毛主席使用过 的。毛主席的工作非常紧张,办公室的灯光总是通宵明亮。三大战役 时,毛主席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军用地图,五位书记经常围坐在圆桌 旁, 研究战局。 他们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和各种文电、指示,就是从这里发出 的。在这里,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仅收集在《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中的就有 20 篇。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准备迁往北平。 毛主席把中央直属机关警卫的干部召集起来,语重心长地说:我 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北平就 腐化了,我貌产党进北平,是要继续干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一直 到实现共产主义。 1949 年 3 月 23 日,毛主席和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一起离开西 柏坡迁往北平。 任弼时同志旧居 任弼时同志的旧居是南北狭长的小院,北房为东、西两间,东边 一间是任弼时同志的办公室;西边一间是任弼时夫妇的寝室。西厢房 北边一间是任弼时的儿子的住室;南边一间,在九月会议期间,贺龙 同志曾在此居住过。东厢房北边一间,是任弼时两个女儿的住室;南 边一间是任弼时的机要秘书师哲同志的住室。 任弼时同志是 1948 年 4 月 23 日来到西柏坡的, 他是五位书记中 最年轻的一位。 任弼时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0 年 16 岁加入 从 社会主义青年团起,到 1950 年 46 岁病故止,任弼时同志为中国人民 的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三十年如一日。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他曾两次 被捕入狱,在敌人的严刑面前,任弼时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 人的崇高气节。他在身体受到严重摧残的情况下,坚持忘我地工作, 始终跟随党中央、毛主席征战南北。1948 年早春,他跟随毛主席由 陕北前来西柏坡途中,翻越五台山时,正遇大雪封山,人车受阻,任 弼时同志硬是拽着马尾巴爬到了山顶。 室内床上一条破旧的毛毯,是延安大生产时织的,木箱、铁皮箱 都是任弼时同志转战陕北来西柏坡途中随身携带的文件箱。 1949 年 3 月 23 日,任弼时同志随同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起 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 周恩来同志旧居 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周恩来同志旧居。 北房东边靠前的这个 房子,是周恩来同志的办公室;靠后的两间,东边一间是邓颖超同志 的办公室;西边一间是他们的寝室。西厢房南边一间,是军委作战部 部长李涛的住室。 周恩来同志是 1948 年 4 月 23 日来西柏坡的。 他当时任中共中央 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他的工作非常繁忙,既要 和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一起研究战局, 又要听取前方的战场情况汇报, 还要核对军事资料、起草文电、批阅文件等。 在大决战的日子里,周副主席的工作常常是通宵达旦。办公室东 墙上悬挂的照片就是他工作时的情景。 周副主席考虑问题极其精细缜 密,为毛主席部署各个战役提供了准确无误的军事资料和数据。 寝室里的书架是周副主席当年用过的。当时为了行军方便,特制 了这个书架,合起来是三个箱,展开便是书架。邓颖超办公室桌上放 着的交直流两用收讯机,是许昌战役的战利品,是陈毅同志赠送的。 在西柏坡还流传着一个“总理雨夜救亲人”的故事。1948 年 7 月 30 日夜,大雨滂沱。后山上有几个窑洞被水冲塌了,有四位同志被 埋在里边,周副主席闻讯后,立即提起桌上的马灯,披上雨衣,拿着 铁锹直赴现场,亲自组织抢救。三位同志被安全救出,一位同志不幸 牺牲。周副主席又冒雨检查了机关的其它宿舍。等到在窑洞里住着的 同志都搬到安全地方以后,他才回去休息。 1949 年 3 月 23 日,周副主席随同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一起离开西 柏坡,迁往北平。 朱德同志旧居 这三间窑洞式的屋子是朱德同志的旧居, 中央工委自己动手建造 的,准备让毛主席住。毛主席觉得朱总司令上了年纪,就让朱总司令 去住,朱总司令于 1948 年 1 月,从刘少奇的前院搬到这里。 窑洞西间是朱总司令的办公室,中间是会客室,东间是寝室。 朱总司令是 1947 年 5 月同刘少奇等同志一起来到西柏坡的。在 此期间,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 1947 年 10 月底,朱总司令乘车由西柏坡出发,利用一个多月的 时间,视察了冀中和冀东地区的财政、经济、工业以及小学教育 等情况, 并分别对当地野战团级以上干部和冀中干部作过长篇讲 话。视察期间,我晋察冀野战军正准备发起解放石家庄的战役,朱总 司令亲自审问俘虏,针对敌军部署,制定作战方案。1947 年 11 月 12 日我军攻克了华北重镇石家庄。战后,朱总司令又亲自总结了攻歼战 的经验,并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攻克石门》 。 朱总司令办公室里陈列的办公桌、转椅、电话机和书籍等都是当 时的原物。 会客室里的金属桌椅,是 1947 年 5 月我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 役中缴获敌整编 74 师师长张灵甫的战利品,它是朱总司令到前线视 察时,陈毅同志送给他的。中央迁往北平时,朱总司令又把它带到了 北平。1976 年 6 月 26 日,朱总司令在逝世前的 20 天,亲自批准将 这套金属桌椅送给了我馆。寝室里的床、办公桌、衣架、床头柜等都 是原物。收音机是一位苏联朋友送给他的。 1949 年 3 月 23 日,朱总司令随同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起迁 往北平。 七届二中全会会址 这间南北狭长的小土屋是七届二中全会会址。1949 年 3 月 5 日 至 13 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是在这所房子里召开的,这里是中央 工委自己动手建造的大伙房,开会时临时布置成了会场。前面的长桌 是主席台,主席台两边的方桌是记录桌,后边墙上挂着敌我战略形势 图,是向大会进行汇报时用的。 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央委员 34 人,候补中央委员 19 人,列席人员 11 人,共 64 人。毛主席主持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作了极为重要的 报告。这个报告提出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 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 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 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毛主席在报告中谆谆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 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 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 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 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全党同志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 击。 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十天, 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队离开西柏 坡迁往北平。 我们的旅程马上要结束了,我也要跟大家说再见了。临别之际没 什么送大家的,就送大家四个字吧。首先第一个字是缘,缘分的缘, 俗话说 “百年休的同船度, 千年修的共枕眠” 那么和大家 1 天的共处, 算算也有千年的缘分了!接下来这个字是原谅的原,今天你们对我这 个朋友有做的不好的地方, 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在这里说声对不起了! 再一个自就是圆满的圆, 此次行程圆满的结束多亏了大家对我工作的 支持和配合, 我对大家说声谢谢了! 最后一个字还是源字, 财源的源, 祝大家的财源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也祝大家工作好,身体好,今 天好,明天好,现在好,将来好,不好也好,好上加好,给点掌声好 不好!我相信我们有千年的缘分肯定会在见面的,希望下次再见的时 候我们每个人都比今天还要幸福开心,只要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 ! 谢谢大家! !!

篇2:西柏坡导游词精选

各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

欢迎大家参加由我们神游四海旅行社组织的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参观之旅,我是今天和朋友们一起游览西柏坡的导游,我叫苗琳,你们可以叫我苗导,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希望我的服务能使大家满意。从此刻开始我们就是一群外出游玩的好朋友,我会尽朋友义务让你们玩得开心,吃得放心,舒展身心的。这是我们的司机王师傅,我们乘坐的大巴车车牌号是冀___,你们大可把自己的“放心”的交给我们的王司机,因为王师傅凭的车龄,以及娴熟的技术,让客人们都大为赞扬。接下来就由我和王师傅为大家服务,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或者我们服务不周的,大家尽管直接提出来,我们会竭尽全力满足大家的。在这里,我先预祝大家有一个愉快的西柏坡之旅。我们就要到达今天的目的地——西柏坡了,在这里,我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境内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但它却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太行山东麓的滹沱河畔,成为令中外游客敬仰的圣地。这一切都是缘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纵横捭阖,指挥若定,谱写了一曲壮丽辉煌的赞歌,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周恩来曾经指出:“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

1988年黄镇将军参观西柏坡时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朱穆之同志题词“中国命运,定于此村”。我们大家都知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延安就一直是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但后来为什么迁移到西柏坡呢?在我们参观旧址之前,我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1947年3月,蒋令胡宗南纠集兵力向延安进犯。为了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党中央毛主席决定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3月26日,党中央在陕北清涧县的枣林沟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史称“枣林沟会议”。会议决定将中央机构分为前委、后委和工委三部分。会后刘少奇、朱德同志组成中央工委向华北转移。于同年5月来到西柏坡,进行中央委托的日常工作。1947年7月12日至9月13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领导了解放区土地运动。1947年11月12日,解放了华北重镇石家庄,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在战略上为党中央移驻华北奠定了基础。1948年3月,西北战局基本稳定后党中央毛主席在陕北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向华北转移。5月26日,毛泽东从阜平县城南庄来到西柏坡,西柏坡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在这个时期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时机已逐渐成熟。自1948年9月12日开始,党中央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历时4个月19天,歼灭和改编国民政府军队154万余人,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后第10天,即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毛主席迁往北平建国。

中共中央旧址各位朋友,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就是中共中央旧址大院。下面请随我参观,我将一一给您介绍。

请大家随我一起进入大院,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军委作战室,这所房子是中央机关自己动手建造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这九个字是杨尚昆同志于1984年7月题写的。军委作战室内设作战情报、战史资料等三个科。它们的具体工作任务是研究汇集敌我双方的作战情况,及时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并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下达命令。当时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工作人员绘图、制表用的红蓝铅笔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为了节省铅笔,他们就用红蓝毛线在墙上这张军用地图上标图。1975年,特赦后的国民政府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看到这四间小平房后,无限感慨地说,毛主席真是英明伟大,在这四间小平房里就把国民政府的几百万军队给打败了,国民政府当败,蒋当败啊!

我们的旅程马上要结束了,我也要跟大家说再见了。临别之际没什么送大家的,就送大家四个“缘”字吧。首先第一个字是缘,缘分的缘,俗话说“百年休的同船度,千年修的共枕眠”那么和大家1天的共处,算算也有千年的缘分了!接下来这个字是原谅的原,今天你们对我这个朋友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在这里说声对不起了!再一个自就是圆满的圆,此次行程圆满的结束多亏了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我对大家说声谢谢了!最后一个,财源的源,祝大家的财源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也祝大家工作好,身体好,今天好,明天好,现在好,将来好,不好也好,好上加好,给点掌声好不好!我相信我们有千年的缘分肯定会在见面的,希望下次再见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比今天还要幸福开心,只要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谢谢大家.

篇3:西柏坡导游词精选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到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参观学习。

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境内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但它却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太行山东麓的滹沱河畔,成为令中外游客敬仰的圣地。这一切都是缘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纵横捭阖,指挥若定,谱写了一曲壮丽辉煌的赞歌,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周恩来曾经指出:“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1988年黄镇将军参观西柏坡时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朱穆之同志题词“中国命运,定于此村”。我们大家都知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延安就一直是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但后来为什么迁移到西柏坡呢?在我们参观旧址之前,我先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1947年3月,蒋中正令胡宗南纠集兵力向延安进犯。为了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党中央毛主席决定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3月26日,党中央在陕北清涧县的枣林沟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史称“枣林沟会议”。会议决定将中央机构分为前委、后委和工委三部分。会后刘少奇、朱德同志组成中央工委向华北转移。于同年5月来到西柏坡,进行中央委托的日常工作。1947年7月12日至9月13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领导了解放区土地运动。1947年11月12日,解放了华北重镇石家庄,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在战略上为党中央移驻华北奠定了基础。

1948年3月,西北战局基本稳定后党中央毛主席在陕北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向华北转移。5月26日,毛泽东从阜平县城南庄来到西柏坡,西柏坡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在这个时期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时机已逐渐成熟。自1948年9月12日开始,党中央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历时4个月19天,歼灭和改编国民政府军队154万余人,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后第10天,即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毛主席迁往北平建国。

一、中共中央旧址

各位朋友,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就是中共中央旧址大院。下面请随我参观,我将一一给您介绍。

董必武同志旧居

进入大院大家首先看到的是董必武同志的旧居。1947年5月,董必武同志随同中央工委由陕北来到西柏坡,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近两年时间。

北房东屋是董老的办公室,西屋是董老一家的寝室,西厢房和南厢房是工作人员的住室。院里的海棠、杏梅、翠竹等都是当年董老和夫人何莲芝同志在工作之余亲手栽种的。

在此期间,董老担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华北财经委员会主任、华北政府主席,出席了全国土地会议、九月会议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并在会上讲了话。

董老经常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书架上陈列的书籍,都是他当年阅读过的。他坚持每天学习、写作,从不间断,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就是在这张办公桌上,董老为1948年首次发行的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

董老的生活非常艰苦,睡的是农家土炕,盖的是延安大生产时织的毛毯。他工作勤奋,还在工作之余参加劳动。在门前开荒种菜、种树。何莲芝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就是纺线能手,曾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炕上的这架纺车就是何莲芝同志当年纺线用的。1978年,董老夫人何莲芝重返西柏坡,当她看到这架纺车时,情不自禁地再一次盘腿坐上土炕,深情地摇起了当年的纺车。

1949年3月18日,董必武同志随同中央部分工作人员,先期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

刘少奇同志旧居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刘少奇同志旧居。

刘少奇同志来到西柏坡后,近两年的时间里就住在这里。北房东屋是刘少奇同志的办公室,西屋是王光美同志的办公室。东厢房北边的小屋是刘少奇同志的秘书廖鲁言同志的住处;南边的小屋是朱总司令的秘书黄华同志的住处。

为了彻底消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经中央批准,刘少奇同志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会议是在大院西边的一个打谷场上召开的,主席台设在附近的一个旧房基上,上边搭了布棚。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坐在石头上听取刘少奇同志的报告。会议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同年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正式公布。土地改革的极大成功,大大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在西柏坡正式办公。刘少奇同志任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华北局书记、中共马列学院院长等职。

刘少奇同志生活非常简朴,他的办公室既是会议室又是中央工委的办公处。中央工委许多重要会议就是在这间屋子里召开的。

室内的办公桌、沙发、转椅等都是原物。这个小木箱是刘少奇同志长期使用过的文件箱,也是刘少奇同志从西柏坡带到北平诸多物品中仅存的一件。《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全国土地会议上的报告》等许多珍贵手稿就存放在里边。

军委作战室旧址

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军委作战室,这所房子是中央机关自己动手建造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这九个字是杨尚昆同志于1984年7月题写的。军委作战室内设作战、情报、战史资料等三个科。它们的具体工作任务是研究汇集敌我双方的作战情况,及时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并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下达命令。

当时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工作人员绘图、制表用的红蓝铅笔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为了节省铅笔,他们就用红蓝毛线在墙上这张军用地图上标图。1975年,特赦后的国民政府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看到这四间小平房后,无限感慨地说,毛主席真是英明伟大,在这四间小平房里就把国民政府的几百万军队给打败了,国民政府当败,蒋中正当败啊!

毛泽东同志旧居

毛泽东主席是1948年5月26日来到西柏坡的。一直到1949年3月,毛泽东就是在这座普通的山村农舍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日夜操劳。

这座普通的民宅为前后两个小院。甬路西边有一个磨盘和一个猪圈,毛主席和朱德、少奇等领导同志,经常围坐在磨盘旁、楸树下研究战局。后来曾有人风趣地称为: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

这里是毛主席的后院,院子里的树木均是照原状栽种的。西房南边一间,是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和保姆的住室;中间是家属住室;北边一间是毛泽东的书房兼资料室。北房东、西两间分别是办公室和寝室。办公室内陈设的办公桌、沙发、转椅、茶几等都是当年毛主席使用过的。毛主席的工作非常紧张,办公室的灯光总是通宵明亮。三大战役时,毛主席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军用地图,五位书记经常围坐在圆桌旁,研究战局。他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和各种文电、指示,就是从这里发出的。在这里,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仅收集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的就有20篇。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准备迁往北平。毛主席把中央直属机关警卫部队的干部召集起来,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北平就腐化了,我们共产党进北平,是要继续干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一直到实现共产主义。

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和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一起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

任弼时同志旧居

任弼时同志的旧居是南北狭长的小院,北房为东、西两间,东边一间是任弼时同志的办公室;西边一间是任弼时夫妇的寝室。西厢房北边一间是任弼时的儿子的住室;南边一间,在九月会议期间,贺龙同志曾在此居住过。东厢房北边一间,是任弼时两个女儿的住室;南边一间是任弼时的机要秘书师哲同志的住室。

任弼时同志是1948年4月23日来到西柏坡的,他是五位书记中最年轻的一位。

任弼时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从1916岁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起,到1950年46岁病故止,任弼时同志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英勇奋斗,三十年如一日。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他曾两次被捕入狱,在敌人的严刑面前,任弼时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他在身体受到严重摧残的情况下,坚持忘我地工作,始终跟随党中央、毛主席征战南北。1948年早春,他跟随毛主席由陕北前来西柏坡途中,翻越五台山时,正遇大雪封山,人车受阻,任弼时同志硬是拽着马尾巴爬到了山顶。

室内床上一条破旧的毛毯,是延安大生产时织的,木箱、铁皮箱都是任弼时同志转战陕北来西柏坡途中随身携带的文件箱。

1949年3月23日,任弼时同志随同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起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

周恩来同志旧居

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周恩来同志旧居。北房东边靠前的这个房子,是周恩来同志的办公室;靠后的两间,东边一间是邓颖超同志的办公室;西边一间是他们的寝室。西厢房南边一间,是军委作战部部长李涛的住室。

周恩来同志是1948年4月23日来西柏坡的。他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他的工作非常繁忙,既要和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一起研究战局,又要听取前方的战场情况汇报,还要核对军事资料、起草文电、批阅文件等。

在大决战的日子里,周副主席的工作常常是通宵达旦。办公室东墙上悬挂的照片就是他工作时的情景。周副主席考虑问题极其精细缜密,为毛主席部署各个战役提供了准确无误的军事资料和数据。

寝室里的书架是周副主席当年用过的。当时为了行军方便,特制了这个书架,合起来是三个箱,展开便是书架。邓颖超办公室桌上放着的交直流两用收讯机,是许昌战役的战利品,是陈毅同志赠送的。

在西柏坡还流传着一个“总理雨夜救亲人”的故事。1948年7月30日夜,大雨滂沱。后山上有几个窑洞被水冲塌了,有四位同志被埋在里边,周副主席闻讯后,立即提起桌上的马灯,披上雨衣,拿着铁锹直赴现场,亲自组织抢救。三位同志被安全救出,一位同志不幸牺牲。周副主席又冒雨检查了机关的其它宿舍。等到在窑洞里住着的同志都搬到安全地方以后,他才回去休息。

1949年3月23日,周副主席随同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一起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

朱德同志旧居

这三间窑洞式的屋子是朱德同志的旧居,中央工委自己动手建造的,准备让毛主席住。毛主席觉得朱总司令上了年纪,就让朱总司令去住,朱总司令于1948年1月,从刘少奇的前院搬到这里。

窑洞西间是朱总司令的办公室,中间是会客室,东间是寝室。

朱总司令是1947年5月同刘少奇等同志一起来到西柏坡的。在此期间,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

1947年10月底,朱总司令乘车由西柏坡出发,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视察了冀中部队和冀东地区的财政、经济、工业以及小学教育等情况,并分别对当地野战部队团级以上干部和冀中干部作过长篇讲话。视察期间,我晋察冀野战军正准备发起解放石家庄的战役,朱总司令亲自审问俘虏,针对敌军部署,制定作战方案。1947年11月12日我军攻克了华北重镇石家庄。战后,朱总司令又亲自总结了攻歼战的经验,并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攻克石门》。

朱总司令办公室里陈列的办公桌、转椅、电话机和书籍等都是当时的原物。

会客室里的金属桌椅,是1947年5月我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缴获敌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的战利品,它是朱总司令到前线视察时,陈毅同志送给他的。中央迁往北平时,朱总司令又把它带到了北平。1976年6月26日,朱总司令在逝世前的20天,亲自批准将这套金属桌椅送给了我馆。寝室里的床、办公桌、衣架、床头柜等都是原物。收音机是一位苏联朋友送给他的。

1949年3月23日,朱总司令随同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起迁往北平。

七届二中全会会址

这间南北狭长的小土屋是七届二中全会会址。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是在这所房子里召开的,这里是中央工委自己动手建造的大伙房,开会时临时布置成了会场。前面的长桌是主席台,主席台两边的方桌是记录桌,后边墙上挂着敌我战略形势图,是向大会进行汇报时用的。

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人员11人,共64人。毛主席主持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作了极为重要的报告。这个报告提出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毛主席在报告中谆谆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全党同志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

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十天,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队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

篇4:西柏坡导游词精选

大家好!欢迎您到西柏坡参观,很高兴为您做讲解服务!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

占地面积16440平方米,对外开放的主要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旧居,军委作战室、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九月会议会址,中共中央接见苏共中央和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代表旧址,防空洞和中央机关小学旧址12处。1982年3月,国务院公布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柏坡陈列馆

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共12个展室。展览内容以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活动为主线,运用了大量的文物、照片和历史资料,辅之于会画、雕塑、景观、幻影成像、半景画等高科技手段来展现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革命实践。馆名由邓小平同志题写。

西柏坡石刻园

坐落在三面环水的柏坡岭上,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对外开放。该园在建筑设计上汲取了古典建筑和南方园林的特点,碑廊迂回,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园名系薄一波和舒同的墨宝。其中镌刻着老一辈革命家、社会各界名人、全国著名书法家作品320余幅。

西柏坡纪念碑

位居停车场南侧、纪念馆后的山顶上。总高度为20.5米,碑名“西柏坡”系邓小平同志的手迹,碑文是1991年江同志为西柏坡的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五位书记铜铸像

位于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中央,均高2.5米,青铜铸像,艺术地再现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无限憧憬的情景。

西柏坡青少年文明园

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园内花草、雕塑相间,更有伟人寄语青少年的名言警句,革命传统和时代文明浑然一体。

国家安全教育展览馆

由国家安全部、河北省安全厅、西柏坡纪念馆共同建设的。展览面积770平方米,图片114副,实物85件,文摘22段,动态模型7个 ,场景复原3处,艺术浮雕1组。该展览充分运用博物馆学的最新理念,通过虚实对比,动静结合等综合设计手法,采用多媒体、凹面镜成像、幻影成像等陈列形式深刻诠释了我党隐蔽战线的斗争历史,整个展览融教育、思想、科学、艺术于一体。

篇5:西柏坡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在这里见面,我是园丁旅行社派来的导游。我姓高,大家可以叫我小高或高导。在我身边这一位是我们的司机刘师傅,我们今天乘坐的是蓝色金龙大巴车牌号为冀A96888。我们今天的游览的是革命圣地西柏坡,我们将在上午9:30分到达西柏坡,游览时间为2个小时,下午1点钟在停车场集合,4点我们将到达石家庄市区。在这次旅途中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不妨尽管说,我们尽所可能地去满足大家的要求。小高在这里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各位朋友,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就是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大院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先后是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在这里周恩来总理来曾经指出:“西柏坡是党中央毛主席解放全中国进入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1982年,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游客刚刚我们已经参观了董必武、刘少奇同志的旧居,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就是毛泽东同志的旧居了。毛主席于1948年5月来到西柏坡一直到1949年3月,毛主席就是在这所山村农舍里为中国解放事业日夜操劳的。这所农舍分前后两个院,甬路西边有一个磨盘和一个猪圈,毛主席和朱德、刘少奇等领导同志经常围坐磨盘旁,楸树下研究战局,后来曾有人风趣地说”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这就是旧居后院了,西房南边一间是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和保姆的住室,中间一间是家属的住室,北边一间是毛主席的书房兼资料室,北方东西两间分别是毛主席的办公室和寝室。

办公室内陈设的办公桌、沙发、转椅、茶几等都是毛主席当年使用过的,毛主席的工作非常紧张,办公室内的灯光总是通宵明亮,在指挥三大战役时,办公室内的墙上都挂满了军用地图,五位书记也经常围坐在圆桌旁研究战局,在他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和各种文电就是从这里发出的。

从毛主席旧居出来现在大家看到的这间南北狭长的小土屋是七届二中全会会址。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是在这所房子里召开的,这里是中央工委自己动手建造的大伙房,开会时临时布置成了会场。前面的长桌是主席台,主席台两边的方桌是记录桌,后边墙上挂着敌我战略形势图,是向大会进行汇报时用的。

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人员11人,共64人。毛主席主持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作了极为重要的报告。这个报告提出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毛主席在报告中谆谆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全党同志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

各位朋友!我们的旅程马上要结束了,高导也要跟大家说再见了。临别之际没什么送大家的,就送大家四个字吧。首先第一个字是缘,缘分的缘,俗话说”百年休的同船度,千年修的共枕眠“那么和大家1天的共处,算算也有百年的缘分了!接下来这个字是原谅的原,在这次的旅途中,高导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在这里说声对不起了!再一个自就是圆满的圆,此次行程圆满的结束多亏了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小高说声谢谢了!最后一个字还是源字,财源的源,祝大家的财源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也祝大家工作好,身体好,今天好,明天好,现在好,将来好,不好也好,好上加好,给点掌声好不好!

篇6:西柏坡导游词

人的命运,有时也许是生来就注定的。也许我的一生中就必须奔波,从年青时起,就在国内到处出差,50岁以后换了工作,跑得倒是更频繁了,以至于几乎填满了新浪博客上的中国地图。可是这多年,江西竟总是空白,几次都是失之交臂。我对江西的想往最为迫切的自然是想亲自登临滕王阁。

却不说我的”填补“情节,我独自爬过黄山、泰山、庐山、峨嵋山、九华山、天柱山等几大名山,独自乘舟游过黄河、红河、濠河等大河,四大佛教圣地拜谒过,新建的杭州湾大桥、苏通大桥、东海大桥也都乘车通过,武广高铁、京沪动车、沪宁高铁、京沈动车、上海的磁悬浮无不亲自体验过,古刹名寺拜访无数,红色旅游延安、西柏坡、韶山、几大战役纪念馆瞻仰参观,可是中国江南著名的三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也有说四大名楼的--包括昆明的大观楼或者说是山东的蓬莱阁)中的滕王阁,却是我心想往之,却一直未曾登临。正如古人所云”不登斯阁,情何所系?魂何以安?“

天下名楼,都是楼以文传,文以楼传。滕王阁与王勃的故事,很小时就听母亲讲过。母亲受外祖父的影响,对中国古典文学颇有功底。她平时工作紧张,与我们的交流很少,难得在一起时,也很少唠家常,却好谈起好些文学轶事。记得有一次娘儿几个包饺子,她就给我们讲了童子王勃怎样乘风赴会,文压群雄,独占螯头,未等回到家中,他的新作在传播手段不发达的当时,就一时洛阳纸贵。可是天妒英才,竟成绝笔。当秋高气爽的傍晚,泛舟江上,就能听到王勃在吟颂自己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那是王勃的文魂诗魄在显灵。母亲声情并茂的述说与吟颂,惜才之情溢于言表,竟让孩童的我流下泪水。找来《古文观止》懵懂的读了起来。在我的心中,滕王阁前的远山近江,景色一定是仙境一般的美丽与神密,阁中的楼台亭谢,空气中一定是充满了文人墨客的神灵。

前不久,我去江西出差,圆多年之夙愿,登临心中的圣阁。事前,我在网上查好,早上开门的时间是7点30分,门票价位是50元。清晨,打的到达才7点20分,得以第一个进入我梦想的地方。当我来到阁前,就被于1989年,第29次重建的滕王阁那宏伟的建筑所吸引。举目望着去,只见高峙江畔,厅轩楼谢,江亭津馆,错落有致,虽是现代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却不失大唐建筑风貌,宏伟程度,我想,一定是有过之而不及。难怪有人说,”滕王阁之于江西,犹如天安门之于北京。“这个比喻并不过分,因为凡是到过北京的人,没有谁不去观瞻雄伟的天安门,而凡是到过江西的人,同样没有谁不去登游巍峨的滕王阁。

要说的是,与前28次建设的都不同的是,里面安上了电梯。与所有公共场所的电梯不同的是,乘登上六层--最高层,要交一元钱。为了保存体力,我乘电梯如腾云一般,登上阁之最高处,啊,好一派江天如画!只见远处西山含黛,群峰叠翠,与天边相接处,深浅不一,高天之上,乱云飞渡,竟如千帆竞发;江中烟波浩淼,云雾蒸腾,正有一艘游轮驶过,轻盈无声,我想那船上的人也在看我吧,正是,我在看风景,也在风景中啊。此时虽是仲夏,阁上却是凉风习习,阳光照在配楼的绿色硫璃瓦上,龙的第五个儿子口含飞檐顶端,无法腾云飞去。面对天、地、阁美景,自然不会忧馋畏讥,却也不宠辱皆忘,只有一种如愿以偿的满足感。这滕王阁是明一层,暗一层,就是明层有窗对外,暗层无窗。总高约60米,如果一般的楼层是每层3米的话,那么,新建的滕王阁就有20层楼那么高。我一层层的观赏玩味,我感兴趣的是第 五层的百蝶图。据说那是当年的滕王手笔,这位王孙虽为官与人品不佳,但丹青造诣非凡,特别是画蝶更是独树一帜,被后世尊为”滕派蝶画“鼻祖。曾被人称颂:”绝世流传蛱蝶图,东风粉色皆消落“。如今,滕王阁上,巨幅模拟磨漆画《滕王百蝶图》高挂五楼大厅,为这位技艺超群的画家给予肯定,得到应有的历史地位。图上只见蝶蝶不休,各俱形态,翩翩起舞,栩栩如生,或振翅飞翔,或收羽立于花端,总之如入世上最美丽的胡蝶丛中。仿佛自己也要变成了纷飞的蝴蝶,庄生就是这样梦蝶的吗?

怕ヌ葜鸩愣下,有唐代歌舞乐图,两侧壁上分女歌舞乐和男武士舞。()中设舞台,每日有唐乐和歌舞表演,那滕王生于帝王之家,工书画,妙音律,当年的大唐盛世之胡旋舞与霓裳羽衣舞是怎样的盛况?还是留给自己想像的空间,不要让拙劣的表演败坏了绝美的梦境。

下层分别是江西的自然风光和江西的名士,应称为地杰人灵吧。物非人非,一千三百年前,阎公是怎样设宴,并欲在名流面前推崇自己的女婿的文采,却不想对此不知情的王勃接下了作文的差事,令阎公好是不快。就扔下作文的王勃,转身他厅,听凭小吏一句一句的报来。报到名句时,阎公拍案叫绝,爱才惜才之情勃然而生。母亲讲,那阎公女婿孟夫子也非常人,在报句之时,已然记下了全文。当堂说,此乃本人之作,并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背了下来。满堂皆惊,王勃却不慌不忙的说,后面还有一首诗,可知否?孟报惭无言,王勃朗声颂道: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母亲竟能背诵下全诗,我们都自愧弗如。这样喜剧的结局,自然是大得人心,听者也破涕为笑了。如今登临此阁,遥想当年高朋满座,名士风流,是何等的快意,追溯到建阁之初,阁上是佩玉鸣銮歌舞不断,柘枝蛮鼓不绝于耳,一个歌舞盛宴的王孙之地,由于王勃的美文而成为文化的符号与象征。历代,文人墨客,诗词歌赋,水墨丹青皆为此阁呈献。到了江南若不登临此阁,竟感终生遗憾。这一千多年中,滕王阁多次毁于战火,多少名人,无缘登临,我国的老一代领导人无一人登斯楼也,毛主席是1962年给他的儿子和儿媳写下的王勃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如今,做成不锈钢的对联,毛主席的墨宝高悬于滕王阁上。1960年,董必武副主席来南昌时,只在滕王阁小学见到一块刻有”滕王阁“三字的大青石,仅有此遗迹,不胜唏嘘,留下诗一首,是我国当今领导人为滕王阁的唯一一首诗。诗中写到:豫章城郭迹无留,惟见西山水北流。滕阁尚存一片石,游人亦问百花洲。这首诗已存入《滕王阁志》。

当我下到第二层时,一阵呱噪之声上来,原来是几个旅游团涌进阁内,导游们如同比赛,用扩音器千篇 一律的背着导游词。我庆幸自己早早到来的英明决定。如此游览,还发什么幽古之情,还有何游兴?是否应立法,对有些景点要保持安静?我急忙逃离众人,回到现时中来。

西柏坡观后感

参观西柏坡心得体会

《西柏坡》观后感450字

西柏坡观后感心得体会

《西柏坡英雄王二小》观后感

《西柏坡》观后感个人心得

电影西柏坡观后感700字

西柏坡红色精神学习心得

西柏坡观后感600字多篇

观电影西柏坡观后感600字

西柏坡导游词精选(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西柏坡导游词精选,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