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桐城文庙导游词(共含6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好好生活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桐城,系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远古祖先曾在这里留下各种历史见证的,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加灿灿明珠,烘初这座古城的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公元13),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优美乐章。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通道。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建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
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
#合肥市导游词 ・包公祠导游词 ・七星潭导游词
文庙内设有桐城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总计1245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25件,还有多件难得的稀世珍宝。
桐城文庙(桐城文庙)
文庙,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市老城区的广场北端。此庙系悠久丰厚的桐城文化的标志,饮誉海内外的“桐城派”的象征,古代寺庙建筑的经典,江淮之际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1985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简介结构文庙建筑简介
桐城,系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远古祖先曾在这里留下各种历史见证的,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加灿灿明珠,烘初这座古城的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桐城文庙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元末毁于兵乱。明洪武初拓展重建今址,明清两代修葺凡十九次,为元明清以来桐城孔的礼制性建筑群。“文革”开始,1966年8月其门楼遭毁,1985年开始“整旧如旧”,进行了第二十次修葺,并立碑铭文以纪。
结构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v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优美乐章。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通道。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建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文庙内设有桐城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总计1245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25年,还有多件难得的稀世珍宝。
文庙建筑
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15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03平方米,以御道为中轴线,前为文庙门楼,中为大成门,后为大成殿。以大成门为界,前后两院落。前院依次建有棂星门、泮池、泮桥,后院设置“陛下”、月台、祭坛等附属建筑。连接前后主体建筑的是分建于东西两侧的.崇圣祠、土神祠和檐廊围绕的长庑,且四周筑有“宫墙万仞”的外墙,使整个文庙浑然一体,构成堂皇宏伟、布局工整的古建筑群。文庙门楼,三开间亭阁式建筑。砖木构架,其墀头、斜撑、额枋、象眼均饰以砖雕、木刻、梁枋撑挑以雕刻或墨绘饰以“入平仲学”、“侍席鲁君”、“可坛礼乐”、“李太白醉酒”、“陶渊明赏菊”、“林和靖观海”、“周敦颐爱莲”、“渔樵耕读”、“太公垂钓”、“文王访贤”、“孟母断杼”、“独占鳌头”、“威震寰宇”、“天宫赐福”、“魁星点斗”、等六十余幅花卉人物图案。门楼正面镂花平枋悬有一长方形“文庙”金字额匾,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书丹。远眺文庙门楼,正楼侧阁,飞檐层迭,蔚为壮观。过门楼即步入汉白玉四柱三门石坊式的棂星门。
术头圆形纹饰“腾云”,柱身方形下有扇形“云头”撑石,构架简朴典雅古风。棂星系传说中谷神,立斯门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向前十步临半月形泮池,池上有砖石拱桥,池桥皆以汉白玉石雕栏杆护配。池中碧水漾漾,金鲤嬉戏,甚是赏心悦目。传闻明清季桐城如“天启六君子”之一的左光斗、“百科全书式”大哲学家方以智、“父子双宰相”张英、张廷玉以“桐城派”鼻祖戴名世、方苞、刘大魁、姚鼐等到近千们名臣硕儒,于成名前均从桥上步入大成殿祭孔,以到金榜题名,帮誉“泮桥”为“状元桥”,迄今人们仍视登斯桥为吉祥如意之乐事。下泮桥即至大成门。此门系门厅式梁森构架,阔三开间。硬山到顶,筒瓦顶盖,正脊两面三刀端装饰鳌鱼,四角凌空飞翘。门厅前后之间设壁隔内外厅,并列辟门三道,中门屹立一对石狮,两边侧门各置两只石鼓。毗连门两面三刀侧的崇圣祠、土神祠、各三间,坎墙上轩要格通窗。厅、祠并列相依,删繁脱俗,独具匠心。
降阶踏入宽阔后院,履神道,临石阶,“陛”上精雕龙凤戏珠图案,云蒸霞蔚,栩栩如生。月台环设白玉雕花栏杆,方砖墁地,其北端即高耸着大成殿。大成殿,面对磊成门和门楼,远眺一眼贯穿。斯殿系文庙主体建筑,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总面积达425平方米,高达17米,是一座以斗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大木殿式建筑。大殿采用拼柱、拼梁营造工艺,七架四柱,柱梁简洁,步架匀称,第步1.16米。其层檐设斗拱,华拱偷心造,单挑掼拱象鼻形,双挑华拱成蝙蝠状,直接承托挑檐檩,平身科明间两攒,次间一攒,均出45度斜拱、斜角。山面檐拱同,上檐简洁朴素,设枇杷形撑拱承托梁坊,明次间均安格窗通门。山墙正面砌造象鼻形墀头和砖雕耕读图墀头。方砖墁地,平底天花中高三层方形藻井,殿顶铺青灰小瓦和筒瓦,正脊两瑞作鳌吻,戗脊饰套兽,檐口列圆形兽面瓦当。飞檐翘角,悬挂风铎,风动铎鸣,令人油然生发怀旧鉴古之情趣。整个大成殿高大、宏伟、壮观、全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张驭寰、罗哲无、单士元到安徽考察历史文化名城,对桐城文庙赞赏有加,尤为看重大成殿“斗拱”,评说其有辽金时代营造宫殿之遗风,无论从力学还是美学角度看,在古建筑中均属精品之作,为全国所罕见,故誉“斗拱”为“美的旋律”,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史难能可贵的直观教材。殿内有到圣先师孔子、“四配”及“十二哲”塑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为专家、学者、所认可,为广大游客普遍接受,可与山东曲阜孔庙孔子塑像相娩美,且享有更高赞誉。桐城市博物馆设在文庙内,馆藏文物丰厚,计有石器、铜器、陶器、瓷器、玉器、杂件、名人字画、梓板、碑贴、货币、革命文物有二十余类数千余件。
名庙立碑,碑缘庙显。其碑高185厘米,宽90厘米,为墨黑大理石质地。碑正面刻有541字碑文,碑身以镶嵌式装置于文庙中进大成门前厅左墙,黑白映衬,分外醒目,碑文由安徽省文物局李晖撰写,本邑青年书法家张泽国楷书,怀宁县名匠吴昭迎刻说。纷至沓来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广大游客,无不驻足于前,缅怀名臣硕儒的历史功德,求索古皖文化之渊源,倍添豪情壮志,更激励着“桐城派”的后代志为“弘扬桐城文化,建设现代文都”而不懈努力。
安徽桐城文庙的导游词
本文是由范文工作室上传的:安徽桐城文庙导游词。您可以通过本文底部的“下载”来下载本文的文档。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公元13),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优美乐章。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通道。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建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
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
安徽安庆桐城文庙 -资料
桐城系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是灿灿如珠,烘衬出这座古城的文化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尤以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毁于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美乐章,
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道。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建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
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
文庙内设有桐城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总计1245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25件,还有多件难得的稀世珍宝。
桐城,系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远古祖先曾在这里留下各种历史见证的,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加灿灿明珠,烘初这座古城的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公元13),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优美乐章。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通道。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建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
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
文庙内设有桐城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总计1245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25件,还有多件难得的稀世珍宝。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迎江寺风景区,我是来自安徽省旅行社的王萍,大家可以叫我小王。很荣幸可以为各位提供讲解服务,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把美丽介绍给大家,把欢乐传递给大家。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迎江寺之旅吧!
桐城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桐城自古名人辈出,唐宋两代的有曹松、李公麟,明清时期又有大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更值得一提的是以方苞、刘大魁、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文派,前后雄霸文坛近300年。近代又有美学宗师朱光潜,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现在我们的位置是和桐城文化密切相关的桐城文庙。首先让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文庙吧!文庙又叫孔庙,它是一座“庙学合一”的文教活动场所。始建于元代,清同治年间重建,距今已有700年历史了,现在保留的文庙是其核心建筑,主要有大成殿、门楼,并配有文昌祠、泮池、泮桥等建筑。
接下来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文庙,感受一下她的文化魅力吧。进了文庙大门,眼前的便是棂星门,棂星门是用汉白玉建成的四柱三门式建筑,柱身是方形的,下有“扇形”撑石,造型简朴典雅。棂星是传说中的谷神,汉高祖命祭天要先祭棂星,以祈求五谷丰登,宋时将棂星门移到孔庙,意为以尊天之礼尊孔。穿过棂星门,走过泮桥,我们现在到达了大成殿,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堪称皖中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大成殿之冠。进入大成殿,眼前的孔子“四配”及“十二哲”的泥彩塑像,这些塑像,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甚至可以跟山东曲阜孔庙里的孔子塑像媲美呢!
好了,接下来一个小时时间留给您,您可以凭自己的兴趣进殿或进展览馆参观,一个小时以后,我们在文庙门前集合,随后我们会驱车前往下一个景点:六尺巷。
各位朋友,眼前这条100多米长,两米多宽的小巷就是著名的“六尺巷”了。不知道,大家对“六尺巷”的故事了解多少呢?说到张英大家也许不太熟,但他的儿子张延玉,雍正年间的重臣,大家可能就熟悉一点了吧,历史上他们被称为“父子宰相”。张家的住宅旁有块空地,当年隔壁吴家在翻修房子的时侯
想将院墙向外扩张,把这块空地占了。张家人因为这事和吴家吵了起来,家人就写信给张英请他出面处理。说到底呢,就是希望张英能够以权势摆平吴家。张英看了信后立刻回复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简单,咱们家让一步,事情不就了结了嘛,张家人收到信后,感慨良多,于是就主动往自家这边让了三尺。吴家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也向后退了三尺再修墙。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六尺巷。如今我们踩着由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听着几百年前那个和谐礼让的故事,是不是也有一番感触呢?
好了,今天的游览即将结束了,感谢大家的一路合作与支持,途中服务有不周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也欢迎大家下次再来桐城游玩,小王我也很乐意再为大家导游。最后预祝各位一路顺风。
★ 文庙广场作文
★ 美丽的文庙作文
★ 天安门导游词
★ 导游词结束语
★ 桥导游词
★ 陕西导游词
★ 千岛湖导游词